建筑模块及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77545发布日期:2021-06-22 15:47阅读:93来源:国知局
建筑模块及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块化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模块及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模块化建筑是由多个箱式结构单元组装而成的建筑结构体系。目前,模块化建筑与承重构件(如基础、楼盖、柱子、墙体等)之间通常采用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锚栓直接连接,即通过锚栓与支撑部分的混凝土连接固定;另一种是通过设置基础垫块实现连接,参照申请号为201610232102.5的中国专利,其基础垫块的底面与预埋在地基中的第一螺栓连接,基础垫块的顶面与底面的第二螺栓连接。上述连接方式对锚栓/预埋螺栓的定位精度要求很高,而灌注混凝土的过程中锚栓/螺栓易受震动和冲击偏离定位造成精度下降,极大地影响装配质量;另外,螺栓和其他钢铁部件之间通常采用满焊,高温焊接会影响螺栓的强度,可能导致螺栓断裂,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质量较好的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建筑模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模块的连接结构,所述建筑模块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安装孔和定位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预埋件,用于固定在承重构件上;基板,固定于所述预埋件上;所述基板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安装孔相对应;连接件,穿设所述基板上的连接孔和所述框架上的安装孔,实现所述框架与所述承重构件之间的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竖立于所述基板上,并与所述连接孔间隔分布;所述定位件用于与所述框架上的定位孔配合。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件包括从所述基板上突出的立板和分别设于所述立板相对两侧上的凸棱;所述立板远离所述基板的端部呈楔形。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孔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多个所述连接孔呈矩形分布。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基板通过点焊固定。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外周环设有外螺纹,所述连接孔的内周壁设有与所述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螺栓和螺盖;所述螺栓的头部设有凹槽,所述螺盖的其中一面凸设有盖榫,所述盖榫能够卡置于所述凹槽内实现所述螺栓与所述螺盖的连接,所述螺盖与所述基板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螺栓和设于所述螺栓头部外周的盖榫,所述盖榫凸伸出所述螺栓的外周;所述基板上设有与所述盖榫配合的凹槽,且所述凹槽与所述连接孔相通;所述盖榫能够卡置于所述凹槽内。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采用高强度沉头螺栓或大六角头高强螺栓。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采用所述大六角头高强螺栓时,所述基板上的连接孔包括多个内侧壁,其中至少两非相邻的内侧壁呈直线型。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埋件上开设有与所述连接件对应的开孔,所述连接件采用所述大六角头高强螺栓时,所述大六角头高强螺栓凸伸出所述基板,使六角螺栓头伸入所述开孔内。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六角螺栓头卡置于所述开孔内或所述六角螺栓头与所述基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包括第一基部、第二基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基部和所述第二基部的过渡部,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相互垂直,所述过渡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基部和第二基部的端部相连;所述第一基部和所述第二基部上均设有所述连接孔。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包括上层板和固定于所述上层板底部的下层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建筑模块,包括框架和如权上所述的连接结构,所述框架呈框架形,其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安装孔和定位孔。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包括设置于底部角落处的底板;所述底板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端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互垂直,所述端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端部相连;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上均设有所述安装孔,所述定位孔设置于所述端板上。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通过连接件同时穿设基板上的连接孔和框架上的安装孔,实现框架与承重构件的连接,结构简单,易于装配。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模块通过连接结构实现了强度高、精度高的装配,且装配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建筑模块其中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建筑模块其中一角落与承重构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建筑模块第一实施例中基板、定位件与部分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建筑模块第一实施例中基板、定位件与连接件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建筑模块第三实施例中基板与连接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主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建筑模块第五实施例与承重构件及另一建筑模块配合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b处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建筑模块第五实施例与承重构件及另一建筑模块实现连接后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建筑模块第六实施例中基板与连接件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建筑模块第六实施例中基板上的连接孔与连接件之间其中一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建筑模块第六实施例中基板上的连接孔与连接件之间另一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中建筑模块第六实施例中基板上的连接孔与连接件之间又一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中建筑模块第七实施例中基板与连接件之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中建筑模块第八实施例中预埋件、基板与连接件之间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中建筑模块第八实施例中预埋件、基板与连接件之间又一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中建筑模块第八实施例中基板与连接件之间又一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中建筑模块第八实施例中折弯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建筑模块;11、框架;111、立柱;112、端梁;113、侧梁;114、连接盒;115、底板;1151、第一侧板;1152、第二侧板;1153、端板;1156、安装孔;1157、定位孔;12、连接结构;121、预埋件;122、基板;1221、第一基部;1222、第二基部;1223、过渡部;123、连接件;1231、螺栓;1232、螺母;124、定位件;1241、立板;1242、凸棱;

322、基板;3231、螺栓;3236、凹槽;3233、螺盖;3237、盖榫;

51、框架;52、连接结构;521、预埋件;522、基板;523、连接件;6、上层建筑模块;

622、基板;6221、连接孔;6231、大六角头高强螺栓;6232、六角螺栓头;

722、基板;7221、上层板;7222、下层板;7231、大六角头高强螺栓;7232、六角螺栓头;

821、预埋件;8211、开孔;822、基板;8231、大六角头高强螺栓;8232、六角螺栓头;824、定位件;825、折弯件;

9、承重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模块,该建筑模块与承重构件之间的装配简单,且装配的强度高,精度高。其中,承重构件包括基础、楼盖、柱子、墙体等用于承重的结构件。

建筑模块第一实施例

结合图1和图3,该建筑模块1包括框架11和连接结构12。该框架11通过连接结构12连接框架11与承重构件9,从而实现与承重构件9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中,承重构件9为基础。

框架11大致包括多个立柱111、多个端梁112、多个侧梁113、多个连接盒114和多个底板115,多个立柱111、多个端梁112、多个侧梁113和多个连接盒114形成一框架,其中,立柱111与端梁112以及侧梁113的连接均通过连接盒114实现。多个底板115分别位于该框架的底角落处,具体位于立柱111及与该立柱111邻近的连接盒114的底部。本实施例中,立柱111的数量、端梁112的数量、侧梁113的数量以及底板115的数量均为四个。

参阅图2,底板115包括第一侧板1151、第二侧板1152及连接第一侧板1151和第二侧板1152的端板1153。第一侧板1151与第二侧板1152相互垂直,端板1153分别与第一侧板1151和第二侧板1152的端部相连。本实施例中,底板115大致呈l型。

第一侧板1151和第二侧板1152上均设有安装孔1156。位于第一侧板1151上的安装孔1156贯穿第一侧板1151,位于第二侧板1152上的安装孔1156贯穿第二侧板1152。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51上设有四个安装孔1156,且四个安装孔1156呈矩形分布。第二侧板1152上也设有四个安装孔1156,四个安装孔1156呈矩形分布。

端板1153上设有一定位孔1157,该定位孔1157贯穿端板1153。本实施例中,定位孔1157大致呈矩形状。进一步地,该定位孔1157还可以制作为符合集装箱角件的标准规格,从而也可以用于吊装运输。

安装孔1156和定位孔1157还可以设置于框架11的端梁112的中部区域,还可以设置于侧梁113的中部区域。其中,端梁的中部区域不是特指端梁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而是指包括该中心位置在内且不包含两端部的区域。侧梁的的中部区域同样也不是特指侧梁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而是指包括该中心位置在内且不包含两端部的区域。

连接结构12包括预埋件121、基板122、定位件124和连接件123。

预埋件121固定于承重构件9上。具体地,预埋件121为具有多条向下延伸锚筋的钢板,通过灌注混凝土固定锚筋,从而将预埋件121固定于承重构件9之上。

基板122固定于预埋件121上。具体地,基板122焊接于预埋件121上。

参阅图4、图5和图6,基板122包括第一基部1221、第二基部1222及连接第一基部1221和第二基部1222的过渡部1223。第一基部1221与第二基部1222相互垂直,过渡部1223分别与第一基部1221和第二基部1222的端部相连。本实施例中,基板122与底板115的形状相适配,即也大致呈l型。

第一基部1221和第二基部1222上均设有连接孔(图中未示出)。位于第一基部1221上的连接孔贯穿第一基部1221,位于第二基部1222上的连接孔贯穿第二基部1222。

本实施例中,第一基部1221上设有四个连接孔,且四个连接孔呈矩形分布。第二基部1222上也设有四个连接孔,四个连接孔呈矩形分布。

定位件124竖立于过渡部1223上,用于与底板115上的定位孔1157配合。结合图4和图5,定位件124与连接孔间隔分布。

基板122上的第一基部1221和第二基部1222与底板115上的第一侧板1151和第二侧板1152相对应,以使连接孔与安装孔1156相对应;基板122的过渡部1223与底板115的端板1153对应,以使定位件124与定位孔1157相配合。

如图4所示,定位件124包括从基板122上突出的立板1241和分别设于立板1241相对两侧上的凸棱1242。立板1241远离基板122的端部呈楔形,该端部的横截面面积从远离基板12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便于定位。凸棱1242为两组,并突出设于立板1241的侧面上,以对应与定位孔1157配合。因此,预先焊在基板122上的定位件124使得框架11在与承重构件9连接时具有导向作用,便于定位。

其中,定位件124可以焊接固定于基板122,以形成一体,方便使用。定位件124和基板122还可以一体成型,模块化程度较高。

参阅图6,连接件123包括螺栓1231和螺母1232。螺栓1231的头部位于安装孔1156内,且螺栓1231同时穿过底板115上的连接孔,再锁上螺母1232,即实现连接结构12和框架11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建筑模块1与承重构件9之间的连接。

其中,螺母1232与螺栓1231之间还设有垫圈。

本实施例中,螺栓1231采用高强度沉头螺栓1231。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23与基板122之间进行点焊固定,避免了在安装过程中连接件123在连接孔内旋转而导致螺母1232难以锁紧的情况,保证了连接件123连接承重构件9与建筑模块1之间的连接强度。

具体地,螺栓1231的头部与基板122进行点焊固定,避免了因满焊而产生的高温进而影响螺栓1231强度的情况。

该建筑模块1与承重构件9的连接方法如下:

s1、将预埋件121固定于预设位置的承重构件9上。

具体地,通过灌注混凝土固定锚筋,从而将预埋件121固定于承重构件9之上。

s2、将基板122固定于预埋件121上。

具体地,通过焊接实现基板122与预埋件121的固定连接。

s3、将框架11放置于预设位置上,并使框架11角落处的底板115与固定于承重构件9上的基板122对应。

具体地,框架11的四个底角落处均设有底板115,承重构件9上设有对应的四个预埋件121和四个基板122。

s4、连接件123连接框架11和基板122,实现建筑模块1与承重构件9之间的连接。

具体地,将螺栓1231的头部向下,使螺栓1231的头部位于基板122的连接孔内,并通过点焊,使螺栓1231与基板122固定,再将螺母1232套设于螺栓1231上锁紧,且螺母1232位于底板115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12通过连接件123同时穿设连接孔和安装孔1156而实现框架11与承重构件9的连接,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并同时将连接件123与基板122点焊固定,保证了框架11与基板122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保证了建筑模块1的强度。该连接结构12通过定位件124与框架11上的定位孔1157的配合,不仅在装配时起导向作用,使得装配速度更快、精度更高,且定位件124还能限制框架11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进一步保证建筑模块1与承重构件9之间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的建筑模块1通过连接结构12实现了强度高、精度高的装配,且装配简单。

多个建筑模块1均采用上述方式依次装配于承重构件9上而形成模块化建筑。

建筑模块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建筑模块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螺栓的外周设有外螺纹,基板上的连接孔的内周壁上设有内螺纹,该内螺纹与螺栓的外螺纹适配,从而避免了在安装过程中连接件在连接孔内旋转而导致螺母难以锁紧的情况,保证了连接件连接承重构件9与建筑模块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中建筑模块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建筑模块第三实施例

参阅图7和图8,本实施例与建筑模块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连接件包括螺栓3231、螺盖3233和螺母(图中未示出),其中,螺栓3231的头部设有凹槽3236。该凹槽3236垂直于螺栓3231的轴线方向,并由螺栓3231的头部向底部凹陷。本实施例中,凹槽3231的形状大致呈长条状。

螺盖3233的其中一面凸设有盖榫3237。盖榫3237的形状与凹槽3236的形状相适配,而使盖榫3237能够卡置于凹槽3236内,实现螺盖3233与螺栓3231的连接。螺盖3233与基板322固定连接,从而避免了在安装过程中螺栓3231在连接孔内旋转而导致螺母难以锁紧的情况,保证了连接件连接承重构件9与建筑模块之间的连接强度。

其中,螺盖与基板可以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建筑模块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建筑模块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建筑模块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连接件包括螺栓、设于螺栓头部外周的盖榫以及螺母,盖榫凸伸出螺栓的外周。

基板上设有与盖榫配合的凹槽,且凹槽与对应的连接孔相通。本实施例中,各凹槽对应一连接孔。

将盖榫卡置于凹槽内实现,从而避免了在安装过程中螺栓在连接孔内旋转而导致螺母难以锁紧的情况,保证了连接件连接承重构件9与建筑模块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中建筑模块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建筑模块第五实施例

参阅图9-图11,本实施例与建筑模块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连接结构52包括预埋件521、基板522和连接件523。其中,预埋件521和基板522的形状均呈方形,且两者的尺寸相适配。基板522上设有两个连接孔。

其中,框架51的底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用于与另一建筑模块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螺栓孔。

第二连接部垂直于第一连接部,用于与基板连接。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底板呈水平躺倒的t形。

继续参阅图9,本实施例中的框架51的上层设置有上层建筑模块6,上层建筑模块6的底角落处设置有与螺栓孔适配的通孔,通过紧固件穿设上层建筑模块6的通孔和框架51上的螺栓孔,实现上层建筑模块6与框架51之间的连接。其中,上层建筑模块6可以采用本申请中的建筑模块。

结合图9和图11,本实施例中的承重构件9为混凝土核心筒。框架51通过连接结构52与承重构件9连接,同时实现上层建筑模块6与承重构件9的连接。其中,预埋件521固定于承重构件9上时,预埋件521竖直设置,连接孔的轴线水平延伸。基板522与预埋件521连接时,基板522竖直设置。

本实施例中建筑模块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建筑模块第六实施例

参阅图12,本实施例与建筑模块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连接件采用大六角头高强螺栓6231,与大六角头高强螺栓6231相匹配的为六角螺栓头6232。

本实施例中,基板622上的连接孔6221与六角螺栓头6232相适配,而使六角螺栓头6232位于连接孔6221内。

进一步地,连接孔6221包括多个内侧壁,其中至少两非相邻的内侧壁呈直线型,以将六角螺栓头6232锁住,防止其旋转,从而避免了在安装过程中连接件在连接孔6221内旋转而导致六角螺栓头6232难以锁紧的情况,保证了连接件连接承重构件9与建筑模块之间的连接强度。

其中,连接孔6221的设置形式如图13-15,图13中,两直线型的内侧壁相互平行,两直线型内侧壁通过呈弧形的内侧壁连接。图14中,两直线型的内侧壁间隔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小于90度的夹角,两直线型内侧壁也是通过呈弧形的内侧壁连接。图15中,包括三个呈直线型的内侧壁和三个呈弧形的内侧壁,直线型与弧形的内侧壁交错设置。

本实施例中建筑模块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建筑模块第七实施例

参阅图16,本实施例与建筑模块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基板722包括上层板7221以及固定连接于上层板7221下方的下层板7222。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上层板7221和下层板7222通过焊接实现固定连接。

由于基板722通过两层板焊接得到,因此基板722的厚度受材料的限制较小,从而满足建筑模块的不同需求。

连接件采用大六角头高强螺栓7231,与大六角头高强螺栓7231相匹配的为六角螺栓头7232,其中,六角螺栓头7232伸入下层板7222内。

本实施例中建筑模块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六实施例,不再详述。

建筑模块第八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建筑模块第六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预埋件821上开设有与连接件对应设置的开孔8211。连接件的大六角头高强螺栓8231向下凸伸出基板822,使六角螺栓头8232伸入开孔8211内。

参阅图17,六角螺栓头8232伸入开孔8211内,并与基板822的底部通过点焊实现固定连接,防止其旋转,从而避免了在安装过程中六角螺栓头8232难以锁紧的情况,保证了连接件连接承重构件9与建筑模块之间的连接强度。

参阅图18,六角螺栓头8232伸入开孔8211内,该开孔8211与六角螺栓头8232卡接配合,从而防止六角螺栓头8232旋转。

参阅图19和图20,六角螺栓头8232与预埋件821通过折弯件825实现固定连接。具体地,折弯件825包括两平行间隔设置的侧壁8252和连接两侧壁8252的连接壁8251。本实施例中,两侧壁8252和连接壁8251围合呈u字形。两侧壁8252相对于连接臂8251的另一端与基板822的底部点焊固定。六角螺栓头8232卡置于折弯件内,从而防止六角螺栓头8232旋转。

本实施例中建筑模块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六实施例,不再详述。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通过连接件同时穿设基板上的连接孔和框架上的安装孔,实现框架与承重构件的连接,结构简单,易于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模块通过连接结构实现了强度高、精度高的装配,且装配简单。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