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温老化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20845发布日期:2021-07-02 19:42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高温老化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试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高温老化房。



背景技术:

老化房,又叫高温老化房、煲机房和烧机房,是针对高性能电子产品(如:计算机整机,显示器,终端机,车用电子产品,电源供应器,主机板、监视器、交换式充电器等)仿真出一种高温、恶劣环境测试的设备,是提高产品稳定性、可靠性的重要实验设备、是各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性的重要生产流程,该设备广泛应用于电源电子、电脑、通讯、生物制药等领域。根据不同的要求配置主体系统、主电系统、控制系统、加热系统、温度控制系统、风力恒温系统、时间控制系统、测试负载等,通过此测试程序可检查出不良品或不良件,是客户迅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有效手段,充分提高客户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目前老化房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大多数的老化房采用上出风,下回风的结构,老化房中的老化架会阻挡出风和回风,这样便会造成老化架上的电子产品温度分布不均匀,影响测试结果,同时经过利用后的热风直接排出,这样也造成了热量利用率的下降,不利于实际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高温老化房,以解决由于老化房内温度分布不均造成测试结果准确度下降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温老化房,包括开设于房体内部的测试腔室以及位于测试腔室内部的老化架,在所述测试腔室的顶部装设有加热装置以及两个循环风机,所述加热装置位于两个循环风机之间,且加热装置的出风口与两个循环风机之间设置有风道,所述测试腔室的两侧内壁上均设置有导风组件,在房体的内部设置有回流组件,其中:

所述导风组件包括有若干个风管和分流管,所述分流管的与循环风机的出风口相通,若干个所述风管沿着测试腔室的长度方向呈均匀分布设置,且风管的顶端与分流管相通,在所述风管的底端连通有导风管,所述导风管为弧形结构,在所述风管的周向侧对应老化架各个层的位置均设置有引风管,所述引风管的直径小于导风管的直径;

所述回流组件包括有位于老化架正上方的回流管以及开设于房体内部的保温夹层,所述回流管的底端开口呈漏斗状设置,且回流管与保温夹层相通,所述保温夹层为门框状凹槽,所述保温夹层的底端设置有防回流组件。

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的进风端设置有入风管,且加热装置的出风口通过风道分别与两个循环风机的进风口相通。

优选的,所述测试腔室的内顶壁设置有引流板,所述引流板的下表面为向老化架的方向呈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防回流组件包括有导出通道和出风管,所述出风管与导出通道相通,且出风管的数量设置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出风管沿着房体的长度方向呈均匀分布设置,所述导出通道的内部对应各个出风管的位置均开设于防回流腔。

优选的,所述防回流腔的内径大于导出通道的内径,且防回流腔的内部设置有圆挡板,所述圆挡板贴合于防回流腔远离出风管一侧内壁上,且圆挡板的直径小于防回流腔的内径,在所述圆挡板的一侧设置有弹簧。

优选的,所述测试腔室的开口处铰接有封闭门,在所述封闭门的上面设置有观察窗口。

通过上述提供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热风经过导风管由测试腔室的两侧底部斜向上进行导出,同时配合引风管的扰流,可以使得热风更好的充斥于老化架的周围,对老化架周围温度进行快速升温作业,同时本实用新型将利用后的热风导入房体的保温夹层,有助于降低老化房内部温度散失速率,进而起到降低能耗的效果,利于实际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一的a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管在测试腔室内壁上分布示意图。

其中:1测试腔室、2老化架、3加热装置、4循环风机、5导风组件、6回流组件、7风道、8入风管、9引流板、10封闭门、11观察窗口、51风管、52分流管、53导风管、54引风管、61回流管、62保温夹层、63防回流组件、631导出通道、632出风管、633防回流腔、634圆挡板、635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高温老化房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温老化房,参见图1-4,包括开设于房体内部的测试腔室1以及位于测试腔室1内部的老化架2,在所述测试腔室1的顶部装设有加热装置3以及两个循环风机4,所述加热装置3位于两个循环风机4之间,且加热装置3的出风口与两个循环风机4之间设置有风道7,所述测试腔室1的两侧内壁上均设置有导风组件5,在房体的内部设置有回流组件6,可以理解为老化架2位于测试腔室1的中部,循环风机4固定安装在测试腔室1的顶部两侧,同时加热装置3主要是对循环风机4吸入的气流进行加热,两个导风组件5是位于老化架2的两侧,这样便于快速对老化架2的位置处进行升温,其中:

所述导风组件5包括有若干个风管51和分流管52,所述分流管52与循环风机3的出风口相通,若干个所述风管51沿着测试腔室1的长度方向呈均匀分布设置,且风管51的顶端与分流管52相通,可以理解为分流管52是为了对来自于循环风机4的热风进行分流,然后分别导入各个风管51的内部,且需要说明的是风管51是均匀连通在分流管52的下方,在所述风管51的底端连通有导风管53,所述导风管53为弧形结构,在所述风管51的周向侧对应老化架2各个层的位置均设置有引风管54,所述引风管54的直径小于导风管53的直径,可以理解为当导风管53对风管51内的热风进行导流时,利用导风管53的弧形结构使得通过导风管53内的热风斜向上进行导出,这样在测试腔室1的内部形成两道自测试腔室1底部两侧向回流管61方向呈弧形的气流,同时配合引风管54导出的垂直气流,对弧形气流进行扰流,这样有部分气流便向老化架2的各个层之间的空间流向,同时由于引风管54是两两对称设置,如此便会形成对流,遭到冲击后的气流更快的充斥于老化架2的周围,对老化架2的升温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所述回流组件6包括有位于老化架2正上方的回流管61以及开设于房体内部的保温夹层62,所述回流管61的底端开口呈漏斗状设置,且回流管61与保温夹层62相通,所述保温夹层62为门框状凹槽,所述保温夹层62的底端设置有防回流组件63,可以理解为回流管61是为了对处于测试腔室1内部的气流进行导出,被导出的气流顺着保温夹层62内的通道向老化房的底部流去,这样有助于降低老化房内部温度散失速率,进而起到降低能耗的效果,利于实际使用,设置的防回流组件63是为了避免外界冷空气回流至保温夹层62内,影响加热效率。

参见图1-4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过程:开动循环风机4和加热装置3,循环风机4将外界空气吸入,在吸入过程中气流经过加热装置3的加热形成热流,热流经由循环风机4的出风口进入分流管52内,然后均匀导入多个风管51内,热风进入风管51内之后,大部分气流会直接从导风管53向着回流管61的方向呈弧形导出,少部分气流会从引风管54内导出,在测试腔室1内对导风管53导出的气流进行拦截,进而部分气流向老化架2的各个层之间的空间内导去,最终该部分气流会形成对流充斥在老化架2的周围,最后处于测试腔室1内的气流会顺着回流管61进入保温夹层62内,气流顺着保温夹层62内的通道在老化房的外部形成一个热风保护罩,有助于提高老化房的保温效果,最后气流经过出风管632导出。

所述加热装置3的进风端设置有入风管8,且加热装置3的出风口通过风道7分别与两个循环风机4的进风口相通,可以理解为入风管8的作用是为了将外界的空气进行吸入所设置的管道,同时在入风管8内装有滤网,可以有效的降低灰尘进入老化房内的几率。

为了增强对气流的导向,所述测试腔室1的内顶壁设置有引流板9,所述引流板9的下表面为向老化架2的方向呈倾斜设置,可以理解为引流板9的设置是为了对位于测试腔室1顶部的气流进行导向,避免有部分气流位于测试腔室1内的死角内。

为了避免外界空气从出风管632处进入老化房内,所述防回流组件63包括有导出通道631和出风管632,所述出风管632与导出通道63相通,且出风管632的数量设置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出风管632沿着房体的长度方向呈均匀分布设置,所述导出通道631的内部对应各个出风管632的位置均开设于防回流腔633,所述防回流腔633的内径大于导出通道631的内径,且防回流腔633的内部设置有圆挡板634,所述圆挡板634贴合于防回流腔633远离出风管632一侧内壁上,且圆挡板634的直径小于防回流腔633的内径,在所述圆挡板634的一侧设置有弹簧635,可以理解为弹簧635的两端是分别与圆挡板634和防回流腔633的内壁固定连接的,其作用是为了使得圆挡板634具备移动的能力的同时还在弹簧635的弹性下紧紧地封闭住导出通道631,这样当外界的冷气流进入时,由于导出通道631封闭所以无法进入,而当导出通道631需要将测试腔室1内的气流导出时,这时候气压会挤压弹簧635发生弹性形变,圆挡板634发生移动,这样气流便会从圆挡板634与防回流腔室633内壁之间的缝隙导出。

为了方便外界观测内部的老化测试情况,所述测试腔室1的开口处铰接有封闭门10,在所述封闭门10的上面设置有观察窗口11,观察窗口11的双层中空玻璃式结构,在起到观测目的的同时还确保了保温密封效果。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