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联合停车场

文档序号:26135417发布日期:2021-08-03 13:22阅读:8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联合停车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联合停车场,属于停车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高层住宅小区通过地下停车场已基本解决停车问题,但对于很多老旧小区或公共区域停车面临诸多困难,虽然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各种机械式停车方案,但仍存在机械故障、取车时间过长、机械定期维护、使用成本高等问题,在很多老旧小区中居民接受程度低,即便是公共区域,人们仍愿意采用传统的自走式停车方式。

传统停车位设置方式包括横向摆放机动车和纵向摆放机动车,以15m*13.3m的占地面积为例,如图1所示为横向摆放机动车的停车场平面示意图,共可停放12辆机动车,考虑到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的问题,图1停车场需建造独立车棚,同时埋深线缆,以供后期安装充电桩。同时需重新设计非机动车停车位,按照停放30辆非机动车的要求设计,每辆机动车停放面积按2m*0.6m计算,大约还需单独设计2.5m*18m的空间用于停放非机动车,同样需建设非机动车棚及配套线缆;图2为纵向摆放机动车的停车场平面示意图,在超出设计空间的情况下,仅能停放9辆机动车,同时和图1一样,需单独布置非机动车停放位置。此外,传统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棚建设多采用简易钢构建设,仅能作为临时建筑,其服务年限无法得到保证,后期物业管理方面也会存在管理盲区。

因此,不论采用横向摆放机动车还是纵向摆放机动车的方式,传统停车场均存在占地面积大、造价成本高、不能同时满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需求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联合停车场,解决现有技术中停车场规划不合理,不能同时满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需求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联合停车场,包括高于地面的上层机动车停车区和低于地面的下层机动车停车区,所述上层机动车停车区通过上坡板与地面衔接,所述下层机动车停车区通过下坡板与地面衔接,所述上坡板和下坡板相互间隔,上坡板的下方设有非机动车停车区,所述非机动车停车区设于下层机动车停车区旁侧。

进一步的,所述非机动车停车区和/或所述停车场的出入口处设有截水沟,所述截水沟与市政排水系统相连通。

进一步的,还包括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至少包括桩基和一层框架柱,所述桩基支撑于下层机动车停车区下部,所述上层机动车停车区通过一层框架柱支撑于所述桩基上。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结构还包括设于上层机动车停车区和下层机动车停车区周边的框架梁,所述上层机动车停车区的框架梁支撑于所述一层框架柱上;所述下层机动车停车区的框架梁支撑于所述桩基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机动车停车区的上方设有顶板,所述顶板通过二层框架柱支撑于一层框架柱上。

进一步的,所述一层框架柱和/或二层框架柱的横截面呈圆形或矩形。

进一步的,所述上坡板和下坡板与地面衔接处设有冠梁,所述冠梁底部支撑有支护桩。

进一步的,所述下层机动车停车区与地面的高度差不大于1米。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机动车停车区和/或下层机动车停车区周边设置有护栏或防护墙。

进一步的,所述上坡板和下坡板的斜坡坡度为0.2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设置有上层机动车停车区和下层机动车停车区,机动车用户可以通过上坡板进入上层机动车停车区,通过下坡板进入下层机动车停车区,利用上坡板与下层机动车停车区的落高差,于下层机动车停车区旁侧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在同等占地面积下能够提供更多的停车位,明显提高了停车场空间利用率,能够兼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需求,符合用户对停车场的多样化需求;且非动车停车区和机动车停车区联合部署,对于供电、排水、抗震等相关问题可以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有助于减少建造成本;

停车场出入口和/或非机动车停车区设置截水沟,截水沟与市政排水系统相连通,能够使停车场快速排出降水;

相较现有的钢构临时建筑,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停车场采用框架式建筑结构,在建筑材料方面选择更多样化,可以保证停车场的耐久性,还可以作为民用建筑设计纳入小区物业管理范畴,方便维护检修的同时,也可减少后期由于管理造成的纠纷;

下层机动车停车区与地面的高度差不大于1米,基坑开挖深度小于现有建筑的基础埋深,对于基础埋深较浅的老旧小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停车场既能够免遮挡住户通风采光、保证老旧小区建筑的安全性能,且能够降低建设难度、缩短建设工期。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横向摆放机动车的停车场平面示意图;

图2是现有纵向摆放机动车的停车场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联合停车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上坡板和下坡板的分布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横截面为矩形的一层框架柱与桩基的端部投影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横截面为圆形的一层框架柱与桩基的端部投影图;

图中:1、上层机动车停车区;2、非机动车停车区;3、上坡板;4、下坡板;5、支护桩;6、桩基;7、地面截水沟;8、非机动车停车区截水沟;9、冠梁;10、框架梁;11、一层框架柱;12、下层机动车停车区;13、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接动车和非机动车联合停车场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上层机动车停车区1和下层机动车停车区12,下层机动车停车区12设于上层机动车停车区1的下方,上层机动车停车区1高于地面,下层机动车停车区12低于地面。停车用户可以通过上坡板3由地面进入上层机动车停车区1,通过下坡板4由地面进入下层机动车停车区12。如图4所示,上坡板3和下坡板4相互间隔设置。利用上坡板3与下层机动车停车区12的落高差,于上坡板3的下方形成非机动车停车区2,如图3所示,非机动车停车区2位于下层机动车停车区12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停车场充分利用上坡板与下层机动车停车区的落高差形成非机动车停车区,能够兼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需求,符合用户对停车场的多样化需求,在同等占地面积下能够提供更多的停车位,明显提高了停车场空间利用率;且非动车停车区和机动车停车区联合部署,对于供电、排水、抗震等相关问题可以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有助于减少建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停车场可以采用框架式设计结构。具体的,包括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包括桩基6和一层框架柱11。桩基6支撑于下层机动车停车场底部,一层框架柱11支撑于上层机动车停车区和下层机动车停车区之间。考虑到开挖深度的问题,桩基6不设置承台,采用一柱一桩的方式。在桩顶处预埋柱钢筋,柱施工时,柱纵筋与桩顶预埋钢筋进行连接。桩基6的桩径大于一层框架柱11的桩径,一层框架柱11支撑于桩基6上方从而将上部承重力传导至桩基6。如图5所、图6所示,一层框架柱11的横截面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圆形,考虑到施工的便捷性,一层框架柱11优选矩形横截面。

框架结构还包括框架梁10,框架梁10设于上层机动车停车区和下层机动车停车区周边,作为上层机动车停车区和下层机动车停车区的主体支撑结构用于增强上层机动车停车区1和下层机动车停车区12的整体稳固性能。所述上层机动车停车区1的框架梁支撑于一层框架柱11上。所述下层机动车停车区12的框架梁支撑于所述桩基6上。所述上层机动车停车区1、下层机动车停车区12周边设置有钢制护栏或砌筑防护墙,作为围护结构。

所述上坡板3和下坡板4与地面衔接处设有冠梁9,所述冠梁9底部支撑有支护桩5。停车场基坑开挖之前先用支护桩5对开挖区域进行支护,支护桩5顶部设置冠梁9。在冠梁9和停车场内部框架梁10之间浇筑混凝土楼板作为上坡板3或者下坡板4。

为给上层机动车停车区1提供更好的停车环境,上层机动车停车区1的上方还设有顶板13,所述顶板13通过二层框架柱支撑于一层框架柱11上。二层框架柱可以采用与一层框架柱11采用相同的形状,即横截面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圆形。

现有老旧小区多为多层建筑,其基础埋深较浅,采用下挖式停车位设计时,考虑到周边建筑的安全性能,停车场的基坑开挖深度应小于现有建筑的基础埋深,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停车场,下层机动车停车区12与地面的高度差不大于1米。为避免遮挡住户通风采光,上层机动车停车区1和下层机动车停车区12的层高可以设置为2m,2m层高可以满足一般车辆进出,对于特殊车辆可以根据车辆实际高度设置层高,下层机动车停车区12距离地面高度可以大于1m。从节约占地面积的角度考虑,上坡板3和下坡板4的斜坡坡度可以设置为0.25左右。

为避免积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停车场于非机动车停车区设置有非机动车停车区截水沟8,于停车场的出入口处设有地面截水沟7,非机动车停车区截水沟8、地面截水沟7均与市政排水系统相连通,以保证较好的排水效果。也可以根据历年降水情况,决定是否增设出抽水泵,以便于在强降雨期间,快速排出降水。

对于上层机动车停车区1和下层机动车停车区12,均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制成,搭建于预构建的框架结构上。上层机动车停车区1和下层机动车停车区12均设置有充电桩,充电桩线缆埋设于对应层的楼板处,每个车位预留充电桩用电接口,后期可根据用户实际情况,在预留接口处接入充电桩设备。

下层机动车停车区12在施工时可预埋两路电线总管,一路用于下层的机动车(如:新能源车)充电使用,一路用于下层的非机动车充电使用。上层机动车停车区1和下层机动车停车区12均为每个停车位配置限位桩,对于上层机动车停车区1也可以在停车位周边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2。施工时,上层机动车停车区1可以预埋两路电线总管,一路用于上层机动车(如:新能源车)充电使用,一路用于上层的非机动车充电使用。

假设:整个停车场长度为15m,宽度为13.3m;机动车停车位尺寸为2.5m*5.3m;非机动车辆所需的停车面积为2m*0.6m;上坡板3和下坡板4的宽度为2.5m。采用本是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停车场可停放12辆机动车,共有6块上坡板3下方可停放非机动车,每块上坡楼板下方可停放4辆非机动车,故一层一共可停放24辆非机动车辆,同时假设上层机动车停车场的每个机动车停车位限位桩后方可停放1辆非机动车辆计算,则二层可停放6辆非机动车辆,整个停车场非机动车辆共可停放30辆。因此,在相同占地面积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停车场相对于图1所示横向摆放机动车的停车场而言,能够再多提供3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相对于图2所示的纵向摆放机动车的停车场而言,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机动车停车位,且能够再提供3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显然,本实施例提供的停车场能够显著提高停车场利用率。对于15m*13.3m的停车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辆的比值为1:2.5,也就是说,按照一个家庭有1辆的机动车的情况下,该停车场同时还可以为每个家庭提供2.5辆非机动停车位,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家庭需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