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大高差边坡的型钢转换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09694发布日期:2021-09-10 23:59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大高差边坡的型钢转换梁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用于大高差边坡的型钢转换梁。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的开发强度日益增大,为了提升土地的利用率,越来越多的建筑将建立在狭窄空间、地势高差起伏大等复杂地况的位置。在场地高差悬殊的复杂地况下,为满足构筑物的使用要求,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需待场地土方开挖至相应的标高位置后,进行基础承台及支撑立柱施工,方可对上部结构进行施工。该法施工周期长,上部结构施工过于依赖土方开挖的进度,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工期的拖延,人力、物力的加大投入,施工成本的增加。
3.为了解决大高差边坡地势下的山地建筑施工过于依赖场地开挖进度,部分企业开始将型钢转换梁悬挑支撑结构运用于地势高差起伏大的场地进行建筑逆做施工。基础梁采用了转换梁钢骨的形式,上部结构先行施工,土方在上部结构施工完成再进行开挖,形成逆作法施工。逆作开挖形成的悬挑型钢混凝土结构来承受上部结构产生的荷载,可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该做法有效的解决了大高差边坡下开挖难度大的问题,节省了工期,节约施工成本。
4.现有的型钢转换梁在实际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1)型钢柱与型钢梁的焊缝一般要求水平设置,受施工过程的各种因素影响,型钢柱与型钢梁一般无法达到完全垂直和水平,导致型钢柱与型钢梁之间难以实现完全的水平焊接,在受力较大的情况下,型钢梁和型钢柱之间的连接易出现裂缝,严重时甚至断裂;2)型钢柱锚入钢筋混凝土桩的深度有限,来自型钢梁的受力通过型钢柱转移至钢筋混凝土桩时,易在型钢柱的底部形成应力集中,导致钢筋混凝土桩在靠近型钢柱底部的部分存在开裂的隐患;3)由于型钢梁的长度限制,以及吊装设备和施工现场的场地限制,型钢钢梁需断开拼接,现有的型钢梁焊接一般是直接对相邻两个型钢梁进行拼焊,相邻两个型钢梁的焊缝在受力过度的情况下,存在开裂的隐患;4)为了施工过程中的可控性,相邻两个型钢梁之间的焊缝不得与型钢柱的焊接处产生重叠,两道焊缝需错开设置,焊接过程中,吊装设备不得撤除,需在型钢梁和型钢柱的焊接完成后、以及相邻两个型钢柱之间的拼焊完成后,才能够解除吊装设备,导致吊装设备被长时间占用,大幅降低了施工效率。
5.因此,通过整体构造的改进、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适应性改进,研发一款既能够有效大幅提升型钢柱与型钢梁的连接稳定性、以及相邻两个型钢梁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且能够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吊装设备的占用时间,有效提升吊装设备的转用率,从而有效大幅提升施工效率的用于大高差边坡的型钢转换梁是本实用新型的研究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大高差边坡的
型钢转换梁,该用于大高差边坡的型钢转换梁能够有效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
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8.一种用于大高差边坡的型钢转换梁,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钢筋混凝土桩,
9.所述钢筋混凝土桩的上部分别锚接有相应的型钢柱,所述型钢柱均由长槽钢和短槽钢背靠背固接形成,长槽钢和短槽钢的顶部高度齐平,且向上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桩的外侧;
10.所述长槽钢的顶部两侧切割成倾斜状,所述短槽钢的两侧在与长槽钢被切割部分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锁紧螺栓孔;
11.相邻两个钢筋混凝土桩之间分别固接有相应的型钢梁,所述型钢梁的两端在与所述锁紧螺栓孔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相应的连通孔,通过相应的第一对锁螺栓贯穿所述连通孔和锁紧螺栓孔后将所述型钢梁分别定位锁紧到相应的短槽钢上;
12.所述型钢梁的两端分别切割成与长槽钢顶部相配合的倾斜状,且型钢梁的两端部分别焊接于长槽钢的顶端部;
13.所述型钢梁的外围分别均匀焊接绑扎有相应的钢筋,且型钢梁、以及所述钢筋的外围包覆设置有混凝土层。
14.所述型钢梁的表面上分别并排焊接有多排相应的栓钉,所述栓钉直径不小于19mm,长度不小于80mm。
15.所述长槽钢锚入钢筋混凝土桩的部分不少于1.5m,所述短槽钢锚入钢筋混凝土桩的部分不少于1.2m。
16.所述型钢梁采用t型钢制成,相邻两个型钢梁的顶部之间相互焊接固接成整体。
17.所述长槽钢和短槽钢之间通过多个相应的第二对锁螺栓进行锁紧,且长槽钢和短槽钢的边缘处之间通过焊接形成整体。
18.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9.1)本实用新型的型钢柱均由长槽钢和短槽钢背靠背固接形成,长槽钢和短槽钢的顶部高度齐平,且向上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桩的外侧,长槽钢的顶部两侧切割成倾斜状。型钢梁的两端分别切割成与长槽钢顶部相配合的倾斜状,且型钢梁的两端部分别焊接于长槽钢的顶端部。
20.将传统的型钢柱与型钢梁的水平焊接,以及相邻两个型钢梁之间的垂直拼焊修改成两个型钢梁与型钢柱两侧之间的对称倾斜拼焊。使用过程中,型钢梁受力沿着其与型钢柱的斜接处转移至型钢柱上,受力分解为向下的垂直受力和向内的水平受力,向下的垂直受力由型钢柱转移至钢筋混凝土桩上,而向内的水平受力则相互形成平衡抵消,并形成互锁作用,在一侧的型钢梁受力较大的情况下,可通过另一侧的型钢梁来抵消分散其受力,有效大幅提升型钢柱与型钢梁的连接稳定性、以及相邻两个型钢梁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21.2)本实用新型的短槽钢两侧在与长槽钢被切割部分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锁紧螺栓孔,通过相应的第一对锁螺栓贯穿型钢梁的连通孔和锁紧螺栓孔后将型钢梁分别定位锁紧到相应的短槽钢上。在焊接的基础上,通过螺栓连接将型钢梁同步固接到短槽钢上,通过短槽钢进一步分散型钢梁的受力,并通过短槽钢自身将其受力转移至钢筋混凝土桩上,从而有效进一步提升型钢柱与型钢梁的连接稳定性、以及相邻两个型钢梁之
间的连接稳定性。
22.3)本实用新型的施工过程中,可通过吊装设备将完成两端切边后的型钢梁分别吊装至相邻两个筋混凝土桩的长槽钢之间,使型钢梁的斜边部分抵靠在长槽钢的切边部分;并通过第一对锁螺栓将型钢梁的两端分别锁紧到短槽钢的背面上,在长槽钢的支撑、以及短槽钢的固定下,可解除吊装设备的吊装;尔后便可将型钢梁的两端斜边部分别焊接到长槽钢的斜边部分。焊接过程中,吊装设备可转移至其他工位上进行再次的吊装作业,不同工位可同时进行吊装和焊接作业,从而有效提升吊装设备的转用率,有效大幅提升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型钢柱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型钢柱的正视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型钢柱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现将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8.参考图1

4,一种用于大高差边坡的型钢转换梁,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钢筋混凝土桩 1,
29.所述钢筋混凝土桩1的上部分别锚接有相应的型钢柱2,所述型钢柱2均由长槽钢201 和短槽钢202背靠背固接形成,长槽钢201和短槽钢202的顶部高度齐平,且向上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桩1的外侧;
30.所述长槽钢201的顶部两侧切割成倾斜状,所述短槽钢202的两侧在与长槽钢被切割部分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两个锁紧螺栓孔;
31.相邻两个钢筋混凝土桩1之间分别固接有相应的型钢梁3,所述型钢梁3的两端在与所述锁紧螺栓孔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相应的连通孔,通过相应的第一对锁螺栓4贯穿所述连通孔和锁紧螺栓孔后将所述型钢梁3分别定位锁紧到相应的短槽钢202上;
32.所述型钢梁3的两端分别切割成与长槽钢201顶部相配合的倾斜状,且型钢梁3的两端部分别焊接于长槽钢201的顶端部;
33.所述型钢梁3的外围分别均匀焊接绑扎有相应的钢筋5,且型钢梁3、以及所述钢筋 5的外围包覆设置有混凝土层6。
34.所述型钢梁3的表面上分别并排焊接有多排相应的栓钉7,所述栓钉7直径为19mm,长度为80mm。
35.所述长槽钢201锚入钢筋混凝土桩1的部分为1.8m,所述短槽钢202锚入钢筋混凝土桩1的部分为1.3m。
36.所述型钢梁3采用t型钢制成,相邻两个型钢梁3的顶部之间相互焊接固接成整体。
37.所述长槽钢201和短槽钢202之间通过多个相应的第二对锁螺栓8进行锁紧,且长槽钢201和短槽钢202的边缘处之间通过焊接形成整体。
38.本实用新型的施工具体步骤如下:
39.1)对长槽钢201的顶部进行倾斜切边处理;
40.2)通过第二对锁螺栓8将顶部切边处理后的长槽钢201连接到短槽钢202上,并对长槽钢201和短槽钢202的边缘处进行焊接作业;
41.3)钢筋混凝土桩1现场浇筑,钢筋混凝土桩1浇筑完成后,于钢筋混凝土桩1的顶部进行长槽钢201和短槽钢202锚入安装;
42.4)对型钢梁3的两端进行切边作业,并按设计要求将多个栓钉7分别焊接到型钢梁 3的相应位置上;
43.5)通过吊装设备将完成两端切边后的型钢梁3分别吊装至相邻两个筋混凝土桩1的长槽钢201之间,使型钢梁3的斜边部分抵靠在长槽钢201的切边部分;
44.6)通过第一对锁螺栓4将型钢梁3的两端分别锁紧到短槽钢202的背面上,在长槽钢201的支撑、以及短槽钢202的固定下,可解除吊装设备的吊装;
45.7)将型钢梁3的两端斜边部分别焊接到长槽钢201的斜边部分,型钢梁3与长槽钢 201的焊缝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且焊缝均要求双面焊接;
46.8)于型钢梁3的外侧进行钢筋5焊接和绑扎,钢筋5与型钢梁3的接触部分须截断分开并焊接在型钢梁上,焊接可采用单面焊,焊接长度不小于10d;
47.9)于型钢梁3和钢筋5的外部进行模板搭建;
48.10)于模板形成的空间内进行混凝土层6浇筑,经常规养护后拆模,完成用于大高差边坡的型钢转换梁的施工。
4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