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等静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21505发布日期:2021-11-10 00:43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冷等静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等静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冷等静压模具。


背景技术:

2.用于冷等静压成型的管状模具一般由模具本体和密封模具的模盖组成,模具本体一般由软质模具套、模具柱与模具底构成,将待成型物料加入到软质模具套与模具柱之间,然后盖上模盖密封好,然后将模具放入冷等静压机中,通过油泵等施加的压力,将物料压制成致密的坯体。现在冷等静压成型中,一般采用人工的方式往冷等静压成型的管状模具中添加物料,由于人工操作不具有稳定性,会造成每次成型得到的坯体不具有均一性,且每个坯体自身密度分布不均一,不利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适用于自动加料的冷等静压模具。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提供一种冷等静压模具,包括模具本体、可与所述模具本体连接的冷压模盖以及可与所述模具本体连接的加料模盖;
5.所述模具本体包括:模具底、设在模具底上的模具柱、以及设在所述模具底上的环绕所述模具柱的模具套,所述模具套、所述模具柱和所述模具底界定出一端开口的容纳腔;
6.所述冷压模盖和所述加料模盖都与模具套的容纳腔开口匹配,以用于与所述模具本体连接并盖住容纳腔,所述加料模盖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与外部送粉器连接的进料口,以供外部送粉器通过所述进料口向容纳腔送料。
7.优选地,所述冷等静压模具为管状冷等静压模具。
8.优选地,所述模具柱远离所述模具底一侧的表面高于所述模具套远离所述模具底一侧的表面。
9.优选地,所述模具柱远离所述模具底一侧设置有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包括至少两级台阶。
10.优选地,所述冷压模盖的朝向所述模具本体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模具柱的所述台阶结构相互匹配的第一配合部,以在所述冷压模盖与所述模具本体连接时,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台阶结构凹凸配合。
11.优选地,所述加料模盖的朝向所述模具本体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模具柱的所述台阶结构相互匹配连接的第二配合部,以在所述加料模盖与所述模具本体连接时,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台阶结构配合连接。
12.优选地,所述第二配合部上有与所述模具套内侧的所述进料口相对设置的第一毛刷结构。
13.优选地,所述加料模盖与所述模具柱之间设有防冲击件。
14.优选地,所述加料模盖与所述防冲击件可转连接,以在所述加料模盖与所述模具
本体连接后可转动。
15.优选地,所述防冲击件上有与所述模具套内侧的所述进料口相对设置的第二毛刷结构。
16.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该冷等静压模具可通过进料口与外部的送粉器连接,适用于用送粉器自动加料的情况。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冷等静压模具的模具本体与冷压模盖连接的立体图(冷等静压时)。
19.图2是图1的模具本体与冷压模盖的爆炸图。
20.图3是图1中a

a位置的剖视图(模具本体与冷压模盖在连接状态)。
21.图4是图1中a

a位置的剖视图(模具本体与冷压模盖在爆炸状态)。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冷等静压模具的模具本体与加料模盖的爆炸图(加料时)。
23.图6是图5中b

b位置的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模具本体与加料模盖在连接状态)。
24.图7是图5中b

b位置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模具本体与加料模盖在连接状态)。
25.图中的标号表示:冷压模盖1,凸起11,第一配合部12,模具本体2,模具套21,模具柱22,台阶结构221,模具底23,容纳腔24,加料模盖3,进料口31,第二配合部32,第一毛刷结构33,气垫4,防冲击件5,第二毛刷结构51。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理解的是,如果文中出现“前”、“后”、“上”、“下”、“左”、“右”、“纵”、“横”、“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果文中出现“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如果文中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7.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实用新型的描述。
28.参见图1

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冷等静压模具,可以为管状冷等静压模具,包括模具本体2、可在冷等静压成型时与模具本体2连接的冷压模盖1以及可在往模具本体2中加料时与模具本体2连接的加料模盖3,其中,模具本体2用于盛放待冷等静压成型的物料;
29.所述模具本体2包括:模具底23、设在模具底23上的模具柱22、以及设在所述模具底23上的环绕所述模具柱22的模具套21,所述模具套21、所述模具柱22和所述模具底23界定出一端开口的容纳腔24,开口在远离模具底23的一端;
30.模具套21一般由软质材料构成,如橡胶软皮套;模具柱22可以是空心也可以是实心的,具有一定的强度,模具套21与模具柱22均固定在模具底23上。
31.冷压模盖1和加料模盖3都与模具套21的上侧的容纳腔24开口匹配,以用于与模具本体2连接并盖住容纳腔24,加料模盖3用于将待成型物料加入到模具本体2过程中使用的模盖。加料模盖3的周向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与外部送粉器连接的进料口31,以供外部送粉器通过进料口31向容纳腔24送料。外置的送粉器的出口可以插接在进料口31中,用于向模具中加入待成型物料。
32.该冷等静压模具可通过进料口31与外部的送粉器连接,适用于用送粉器自动加料的情况,相对于人工加料的方式,自动加料的方式稳定性高,每次成型得到的坯体均一性高,且每个坯体自身密度分布更均一,利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33.模具柱22远离模具底23一侧的表面(在图1

7中为模具柱22的顶面)高于模具套21远离模具底23一侧的表面。
34.模具柱22远离模具底23一侧(在图1

7中为模具柱22的顶面)设置有台阶结构221,台阶结构221包括至少两级台阶,台阶从中间往外依次降低或升高,其目的为了提高模具本体2与模盖连接的牢固性。
35.冷压模盖1用于冷等静压成型时,与模具本体2连接,起到对待成型物料进行密封的作用,既可以保证整个装置的气密性,确保可以将物料压制成坯体,还可以防止物料被液压油污染。冷压模盖1的朝向模具本体2的一侧设有与模具柱22的台阶结构221相互匹配的第一配合部12,以在冷压模盖1与模具本体2连接时,第一配合部12与台阶结构221凹凸配合,冷压模盖1与模具本体2配合连接后,确保置放的物料的堆积状态仍呈管状。
36.冷压模盖1的朝向模具本体2的一侧上设有在与模具本体2连接时伸入模具套21与模具柱22之间的凸起11。凸起11呈环形,凸起11的作用是,能够对模具中的物料中有一定的压实作用,防止顶端的粉体过于蓬松,从而导致压制得到的坯体顶端与底部的紧密程度不一致,从而可以提高压制得到坯体密度的均一性。
37.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6,加料模盖3的朝向模具本体2的一侧设有与模具柱22的台阶结构221相互匹配连接的第二配合部32,以在加料模盖3与模具本体2连接时,第二配合部32与台阶结构221配合连接,其中,第二配合部32与台阶结构221的连接结构为转动连接,
以使加料模盖3可以转动。转动连接的目的在于,使物料能够在环向方向上的堆积密度更均一。第二配合部32的侧面上有与模具套21内侧的进料口31相对设置的第一毛刷结构33,第一毛刷结构33的毛呈放射状向外伸出,送粉器出口经进料口31进入容纳腔24的喷射出的物料撞击在第一毛刷结构33上面,能够缓冲其冲击性,从而将物料流分散落入模具本体2底部,有助于模具本体2中物料堆积密度的均一性。
38.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7,加料模盖3与模具柱22之间设有防冲击件5,防冲击件5呈柱状,防冲击件5与加料模盖3分别是单独的部件。防冲击件5与台阶结构221配合连接,加料模盖3与防冲击件5可转连接,以在加料模盖3与模具本体2连接后可转动,即加料过程中,加料模盖3绕着防冲击件5做圆周运动。
39.防冲击件5的侧面上有与模具套21内侧的进料口31相对设置的第二毛刷结构51。第二毛刷结构51的作用同上面的第一毛刷结构33,在加料模盖3与模具本体2连接状态下,送粉器出口经进料口31进入容纳腔24的喷射出的物料撞击在第二毛刷结构51上面,能够缓冲其冲击性,从而将物料流分散落入模具本体2底部,有助于模具本体2中物料堆积密度的均一性。
40.因为送粉器将物料加入到模具过程中,会携带一部分的气体,造成模具内部的气压升高,为了避免模具内部气压过大造成模盖松动或者影响物料堆积的均一性,所以加料模盖3远离模具底23一侧设有网面结构,以释放模具内部的压力。为了防止物料随着释放压力的气流释放到空气中,造成物料损失的同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可以加设一层气垫4,只释放气体,防止物料粉尘进入空气中。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组合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