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屋及生态环保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01213发布日期:2021-10-27 17:43阅读:6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竹屋及生态环保建筑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生态建筑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竹屋及生态环保建筑。


背景技术:

2.环保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3.竹是对生态最有利的建筑材料:吸收碳的材料,四年即可生长成材,并在生命周期里吸收二氧化碳;竹子几乎可以在中国任何地方生长,中国种植竹林面积不断增加,竹产业不断发展;竹结构,轻巧,因此比沉重的混凝土结构更能有效地抗震;竹建造不需要重型的、昂贵的施工设备,竹屋可以由当地村民建造出来,促进当地乡村产业,增加收入,改善贫困状况。所以使用竹子作为建筑材料材料易得且环保。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一些使用竹子建成的房屋在梅雨季节中,长时间的下雨腐蚀竹制屋顶,导致屋顶漏水。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增强竹屋的屋面防水性能,本技术提供一种竹屋及生态环保建筑。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竹屋及生态环保建筑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竹屋,包括地基,所述地基上固定连接有竖直的若干支柱,所述支柱之间固定连接有竖直的外竹墙,所述外竹墙由若干竖直的竹竿相互固定连接而成,所述外竹墙之间固定连接有山墙,所述山墙与所述外竹墙上固定连接有竹屋顶,所述竹屋顶的竖直投影覆盖所述地基表面,所述竹屋顶上设置有防水机构,所述竹屋顶向地基中部内凹形成有天井,所述地基于天井处设置有储水机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基上设立支柱作为竹屋总支撑,在支柱之间固定外竹墙形成竹屋的框架结构,通过在外竹墙内连接山墙来隔断竹屋内部空间且支撑安装竹屋顶,竹屋顶覆盖地基,竹屋顶上设置防水机构用于防止屋顶积水和渗漏,在下雨时,屋面的雨水落至天井处,通过天井处的储水机构回收雨水进行加工利用,有效防止屋面漏水且便于回收屋面雨水。
9.可选的,所述防水机构包括防水膜,所述竹屋顶为多层竹结构,每层竹结构之间均铺设有防水膜,所述竹屋顶上涂刷有桐油。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竹屋顶层层叠加,每层上均涂有防水桐油,且每层表面上铺设防水膜,既防止水渗入屋内,又可减少屋内温度散失,有效减少竹屋顶被水的腐蚀,使竹屋顶的防雨性能更好。
11.可选的,所述所述竹屋顶沿着所述山墙的上表面弧度铺设,所述竹屋顶中间凸四周凹。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竹屋顶沿着山墙的弧度,屋面向天井和地基外倾斜,在水
落至屋顶上时,顺着坡度流下,减少屋顶上方的积水。
13.可选的,所述储水机构包括储水池,所述储水池开设在地基于天井处,所述地基于储水池周侧开设有水槽,所述水槽环绕天井便于于所述竹屋顶的屋檐正下方,所述水槽连通所述储水池,所述储水池内设置有净水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积水从屋顶流下进入水槽,从水槽汇聚到出水池内,经过出水池内的净水件将水质过滤,便于人们取用,解决竹屋内人们用水的问题。
15.可选的,所述净水件包括滤水层和吸附层,所述滤水层连接在所述储水池的侧壁上,所述吸附层固定连接在所述滤水层的下表面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脏水进入储水池时,先经过滤水层进行过滤,经过过滤后的水在紧固吸附层被吸附去有害物质和异味,最终流入储水池底部等待人们取用,使落入储水池的水更加洁净。
17.可选的,所述储水池的一侧开设有取水池,所述取水池与所述储水池连通,所述取水池的池底低于所述储水池的池底,所述取水池上设置有摇把,所述摇把上绕卷有固定绳,所述固定绳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摇把上,所述固定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水桶。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储水池与取水池形成高差,紧固过滤后的水流入储水池后,由于重力的原因流入取水池中,居民通过摇把转动固定绳将水桶放入池底进行装水,水桶装满后,反向转动摇把将水桶移动至地面上,便可取到净化的水,结构简单,便于建设和操作,且人力操作,环保无污染。
19.可选的,所述外竹墙于屋内侧固定连接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远离所述外竹墙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水层。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竹墙上设置保温层和防水层,减少室内温度散失和潮湿,使竹屋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21.可选的,所述竹屋顶上设置有太阳能板,所述太阳能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走线管,所述太阳能板的电线穿过走线管连入屋内,所述走线管与电线的末端电性连接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有插座。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太阳能板进行发电,将电能通过电线储存在蓄电池中,需要用电时可将电器的插头插入插座内使用,且走线管保护电线不被破坏,使太阳能板可以正常使用。
23.可选的,竹屋一侧开设有沼气池,所述沼气池连通有竹屋内的下水管道。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屋内的废水通过下水管道流入沼气池内,在沼气池内进行发酵,可以当做肥料使用或统一处理,统一收集减少废水对竹屋周围环境的污染,使竹屋更加环保。
25.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态环保建筑,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26.一种竹屋,包括建造在地基上的竹屋。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地基稳固竹屋,竹屋对环境无污染且原料可得,造价低且方便,竹子对周围环境也无污染。
2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9.1.在外竹墙内连接山墙来隔断竹屋内部空间且支撑安装竹屋顶,竹屋顶覆盖地基,竹屋顶上设置防水机构用于防止屋顶积水和渗漏,在下雨时,屋面的雨水落至天井处,
通过天井处的储水机构回收雨水进行加工利用,有效防止屋面漏水且便于回收屋面雨水;
30.2.外竹墙上设置保温层和防水层,减少室内温度散失和潮湿,使竹屋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31.3.通过地基稳固竹屋,竹屋对环境无污染且原料可得,造价低且方便,竹子对周围环境也无污染。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技术一种竹屋及生态环保建筑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图1中竹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4.图3是图2中外竹墙处的局部截面图。
35.图4是图2中储水机构处的局部截面图。
36.附图标记说明:1、地基;2、支柱;3、外竹墙;31、保温层;32、防水层;4、山墙;5、竹屋顶;6、防水机构;61、防水膜;7、储水机构;71、储水池;72、水槽;73、净水件;731、滤水层;732、吸附层;74、取水池;741、摇把;742、固定绳;743、水桶;8、太阳能板;9、走线管;10、蓄电池;11、沼气池;12、插座。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竹屋,参照图1和图2,包括地基1,根据建造的竹屋大小打好合适的地基1,地基1上通过木桩和混凝土固定有若干支柱2;地基1上开设有预埋槽,在槽内插入编制粘接在一起的竹竿,通过泥土和混凝土回填预埋槽将竹竿固定,固定在一起的竹竿形成外竹墙3;外竹墙3之间通过山墙4隔断,形成多个房间,山墙4均匀分布在外墙围绕的空间内,在山墙4上通过泥土和编制绳搭接有竹屋顶5;竹屋顶5覆盖地基1,竹屋顶5上设置有防水机构6,竹屋顶5向地基1中部内凹形成有中空天井的建筑,地基1于天井处设置有储水机构7。
39.参照图1,竹屋的外墙上安装有通风窗,竹屋的一侧开设有沼气池11,竹屋内部的下水管道流入沼气池11内,沼气池11一侧盖设有盖板,减少动物掉入的可能。
40.参照图2和图3,防水机构6包括防水膜61,防水膜61为高分子防水透气膜,防水膜61粘接在竹屋顶5面上,每层竹结构面的上表面粘接一层防水膜61,每个竹屋顶5由三层竹结构交错组成,竹屋顶5包含的竹竿上均涂刷有桐油。山墙4的顶部为八字形斜坡,竹屋顶5榫接在山墙4上,再通过搭接绳捆绑加固,由于山墙4的斜坡所以竹屋顶5为中间高,四周低的结构,减少遇水在屋面的堆积。
41.参照图3,外竹墙3环绕的中部为内侧,外竹墙3的内侧上粘接有保温层31,保温层31的内侧粘接有防水层32,防水层32选用防水板,防水板的内侧粘接有竹板。
42.参照图2和图3,竹屋顶5上螺栓安装有太阳能板8,太阳能板8倾斜向阳,竹屋顶5于太阳能板8的一侧粘接有走线管9,走线管9沿着外竹墙3的墙壁伸入屋内,太阳能板8的电线在走线管9内穿过且连接有蓄电池10,蓄电池10一端通过电线连接有插座12。
43.参照图2和图4,储水机构7包括在地基1于天井处开设的储水池71,储水池71的池壁刷有防水涂料,屋檐靠近天井的下端开设有水槽72,水槽72环绕在天井的周侧,其中一个
水槽72底面最低且连通储水池71,水槽72上端开口面上通过混凝土连接有镂空板,使水可以流入水槽72但隔绝过大的物质流入而堵塞水槽72;储水池71内设置有净水件73。
44.参照图4,净水件73包括滤水层731和吸附层732,滤水层731为滤板下端粘接有滤网,滤网的空隙小于滤板的空隙,储水池71的侧壁上粘接有两圈固定板,上端的固定板上卡接滤板,下端的固定板上卡接有吸附层732,吸附层732为活性炭层;储水池71的一侧开设有取水池74,取水池74与储水池71之间开设有连通通道,连通通道向取水池74倾斜,取水池74的池底低于储水池71,通道于取水池74端低于储水池71端。
45.参照图4,取水池74上端粘接有支撑杆,支撑杆之间转动连接有摇把741,摇把741上缠绕有固定绳742,固定绳742的一端粘接在摇把741上,另一端系在水桶743的把手上,转动摇把741将水桶743放入取水池74内,再反向转动摇把741取出水桶743。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竹屋的实施原理为:下雨时,雨水落在竹屋顶5上,顺着竹屋顶5倾斜的弧度流下,雨水流入水槽72内再从水槽72流入储水池71,通过滤水层731和吸附层732将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吸附,流入储水池71的池底,积累一定量水后,储水池71中的水从通道流入取水池74中,住户可转动把手用固定绳742系着水桶743取水使用。
47.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生态环保建筑,参照图1,包括建造在地基1上的竹屋。
4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生态环保建筑的实施原理为:用竹竿的竹片进行竹屋建造,若干竹屋形成生态环保建筑,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