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给排水用积水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87702发布日期:2021-08-24 12:42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给排水用积水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给排水用积水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当高层建筑施工遇到下雨时,位于顶部的楼层会产生积水,为了排除积水,施工人员通常采用人工排水的方式向楼外泼洒积水,不仅会影响下方人员和车辆的正常通行,而且效率低下,需要损耗大量人力。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建筑给排水用积水引流装置,用以排除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积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建筑给排水用积水引流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给排水用积水引流装置,包括排水主管道、引流管、卷绕辊和支撑架,所述排水主管道的进水端与楼板底端连通,所述排水主管道进水端两侧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排水主管道正上方设置有卷绕辊,所述卷绕辊的一端通过轴承和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卷绕辊另一端穿过支撑架且连接于驱动电机,所述排水主管道连通有引流管,所述排水主管道内侧壁上对称设置有滑槽,两个所述滑槽上均滑动连接有滑动块,两个所述滑动块之间设置有引流板,所述引流板为圆柱形且引流板侧壁与滑动块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引流板的圆心处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底端与引流板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顶端固定连接有吊环,所述吊环上系有吊绳,所述吊绳垂直向上延伸至排水主管道上方且绕设于卷绕辊上。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主管道的进水端上设置有过滤框,所述过滤框为凹形的筛网,所述过滤框顶端架设于楼板上,且过滤框通过螺栓与楼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框的中心处预设有圆形的孔洞,所述吊绳穿过孔洞且吊绳直径小于孔洞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和引流板通过焊接固定,所述固定座和吊环通过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引流板的直径小于排水主管道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滑槽竖直设置,所述滑槽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排水主管道对高层建筑顶部的楼层进行排水,为使排水顺畅,因此在排水主管道上连接有引流管,通过排水主管道将高楼层的积水进行排放,然后通过引流管将排水主管道内的水流进行分流,方便于对排水主管道进行维修,提高排水主管道的使用寿命,为使能够使水流进入引流管,启动驱动电机使得卷绕辊进行转动,然后卷绕辊上缠绕的吊绳通过吊环对引流板进行升降操作,然后引流板通过滑动块和滑槽滑动连接,提高升降效率且对引流板进行限位作用,使得引流板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上下运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建筑给排水用积水引流装置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建筑给排水用积水引流装置的左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中:100、排水主管道;101、滑槽;102、滑动块;103、引流板;104、固定座;105、吊环;106、吊绳;110、引流管;120、卷绕辊;130、支撑架;140、楼板;150、驱动电机;160、过滤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给排水用积水引流装置,包括排水主管道100、引流管110、卷绕辊120和支撑架130,排水主管道100的进水端与楼板140底端连通,排水主管道100进水端两侧设置有支撑架130,排水主管道100正上方设置有卷绕辊120,卷绕辊120的一端通过轴承和支撑架130转动连接,卷绕辊120另一端穿过支撑架130且连接于驱动电机150,排水主管道100连通有引流管110,排水主管道100内侧壁上对称设置有滑槽101,两个滑槽101上均滑动连接有滑动块102,两个滑动块102之间设置有引流板103,引流板103为圆柱形且引流板103侧壁与滑动块102的侧壁固定连接,引流板103的圆心处设置有固定座104,固定座104底端与引流板103顶端固定连接,固定座104顶端固定连接有吊环105,吊环105上系有吊绳106,吊绳106垂直向上延伸至排水主管道100上方且绕设于卷绕辊120上。

此外,排水主管道100的进水端上设置有过滤框160,过滤框160为凹形的筛网,过滤框160顶端架设于楼板140上,且过滤框160通过螺栓与楼板140固定连接,过滤框160的中心处预设有圆形的孔洞,吊绳106穿过孔洞且吊绳106直径小于孔洞直径,固定座104和引流板103通过焊接固定,固定座104和吊环105通过焊接固定,引流板103的直径小于排水主管道100的直径,滑槽101竖直设置,滑槽101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块。

楼板140的积水首先流入过滤框160内,对水流中的杂质进行去除工作,而过滤框160与楼板140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工作,使得过滤框160能够快速进行更换且避免排水主管道100进行堵塞。

工作原理:通过排水主管道100对高层建筑顶部的楼层进行排水,为使排水顺畅,因此在排水主管道100上连接有引流管110,通过排水主管道100将高楼层的积水进行排放,然后通过引流管110将排水主管道100内的水流进行分流,方便于对排水主管道100进行维修,提高排水主管道100的使用寿命,为使能够使水流进入引流管110,启动驱动电机150使得卷绕辊120进行转动,然后卷绕辊120上缠绕的吊绳106通过吊环105对引流板103进行升降操作,使得引流板103的顶端和引流管110的底端齐平,如此排水主管道100的水流就会被导入到引流管110内,为使便于升降,引流板103通过滑动块102和滑槽101滑动连接,提高升降效率且对引流板103进行限位作用,使得引流板103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上下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给排水用积水引流装置,包括排水主管道(100)、引流管(110)、卷绕辊(120)和支撑架(13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主管道(100)的进水端与楼板(140)底端连通,所述排水主管道(100)进水端两侧设置有支撑架(130),所述排水主管道(100)正上方设置有卷绕辊(120),所述卷绕辊(120)的一端通过轴承和支撑架(130)转动连接,所述卷绕辊(120)另一端穿过支撑架(130)且连接于驱动电机(150),所述排水主管道(100)连通有引流管(110),所述排水主管道(100)内侧壁上对称设置有滑槽(101),两个所述滑槽(101)上均滑动连接有滑动块(102),两个所述滑动块(102)之间设置有引流板(103),所述引流板(103)为圆柱形且引流板(103)侧壁与滑动块(102)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引流板(103)的圆心处设置有固定座(104),所述固定座(104)底端与引流板(103)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104)顶端固定连接有吊环(105),所述吊环(105)上系有吊绳(106),所述吊绳(106)垂直向上延伸至排水主管道(100)上方且绕设于卷绕辊(12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给排水用积水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主管道(100)的进水端上设置有过滤框(160),所述过滤框(160)为凹形的筛网,所述过滤框(160)顶端架设于楼板(140)上,且过滤框(160)通过螺栓与楼板(140)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给排水用积水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框(160)的中心处预设有圆形的孔洞,所述吊绳(106)穿过孔洞且吊绳(106)直径小于孔洞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给排水用积水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04)和引流板(103)通过焊接固定,所述固定座(104)和吊环(105)通过焊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给排水用积水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103)的直径小于排水主管道(100)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给排水用积水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101)竖直设置,所述滑槽(101)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块。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给排水用积水引流装置,包括排水主管道、引流管、卷绕辊和支撑架,排水主管道的进水端与楼板底端连通,排水主管道进水端两侧设置有支撑架,排水主管道正上方设置有卷绕辊,卷绕辊的一端通过轴承和支撑架转动连接,卷绕辊另一端穿过支撑架且连接于驱动电机,排水主管道连通有引流管。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排水主管道将高楼层的积水进行排放,然后通过引流管将排水主管道内的水流进行分流,方便于对排水主管道进行维修,提高排水主管道的使用寿命,启动驱动电机使得卷绕辊进行转动,然后卷绕辊上缠绕的吊绳通过吊环对引流板进行升降操作,然后引流板通过滑动块和滑槽滑动连接,提高升降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杨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杨瑞
技术研发日:2020.12.14
技术公布日:2021.08.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