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面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61382发布日期:2021-10-09 09:28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屋面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防水的领域,尤其是涉及屋面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2.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许多屋顶的防水结构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出现渗漏的现象,因此,常见的在屋顶搭建防水棚,例如在厂房的顶部屋面上搭建彩钢瓦棚,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房屋建筑的顶部利用光伏组件或屋顶板拼装构成,常见于工厂厂房或模块化建筑等,便于建设,同时,可以进行太阳能发电,节能降耗。
3.目前屋面结构的防水,主要是以堵水为主,用密封胶对屋面板块之间的缝隙填充防水,这个工艺防水的效果好坏,受施工质量影响,且密封胶耐候性能以及屋面稳定性影响较大,长时间使用后,胶水容易失效老化,同时,这种填充涂胶的防水机构,出现漏点时不易修补,为建筑防水带来隐患。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现有的屋面防水结构耐久性低,对屋面的防水效果不好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防水结构的耐久性,增强对屋面的防水效果,本技术提供屋面防水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屋面防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屋面防水结构,包括设置于屋面上若干个v型槽板,所述v型槽板的内侧远离屋面,若干个所述v型槽板依次相邻设置,相邻两个所述v型槽板之间通过连接组件锁定,每个所述v型槽板靠近所述屋面的侧面与屋面之间通过支撑锁定组件连接固定,若干个所述v型槽板的最外侧设置有倾斜档板,且每个所述v型槽板的两端均伸出屋面。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将若干个v型槽板依次通过支撑锁定组件安装到屋面上,然后将相邻两个v型槽板之间通过连接组件锁定在一起,如此,结构稳定可靠,从而提高防水结构的耐久性,并通过直接将雨水排出的方式,增强对屋面的防水效果。
9.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v型槽板两端的竖直板,相邻两个所述v型槽板的所述竖直板互相贴合,该两个所述竖直板上套接有u型卡板,所述u型卡板与该两个所述竖直板之间通过固定螺栓配合螺母固定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个相邻v型槽板安装到屋面上时,两个相邻的竖直板互相靠近并贴合在一起,然后将u型卡板套接到该两个竖直板上,然后通过固定螺栓配合螺母进行固定,如此操作简单,安装方便,同时利用竖直板增高u型卡板的位置,从而有效避免雨水从相邻两个竖直板之间的缝隙渗入。
11.优选的,所述u型卡板与该两个所述竖直板之间设置有橡胶垫,同时在所述固定螺栓上套接有橡胶环。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垫以及橡胶环的设置进一步提高防水性。
13.优选的,所述支撑锁定组件包括设置于v型槽板靠近屋面一侧最低处的连接板,屋面上设置有安装条,所述连接板滑移配合于所述安装条上,所述安装条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连接板滑出所述安装条的锁定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v型槽板的连接板滑动推入到安装条上,在通过锁定件锁定限制连接板解开,如此安装快速。
15.优选的,所述安装条上设置有t型的滑槽,所述滑槽的一端连通所述安装条的一端端面,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滑槽滑移配合的滑条,所述锁定件位于所述安装条端部设置有开口的一端。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t型的滑槽配合滑条的设置使得v型槽板与安装条之间连接强度好,且滑槽仅在一侧开口并将锁定件设置在开口处,使得连接可靠性高。
17.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与所述v型槽板相铰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与v型槽板相铰接的设置可以将连接板转动翻折至与v型槽板的外侧面向靠近或贴合,如此使得两个v型槽板可以上下累积在一起时,减少找占用空间,从而便于运输,提高运输效率。
19.优选的,所述v型槽板上还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靠近所述连接板的铰接板,且所述连接板处于竖直状态时,所述连接板与所述限位板的侧面相贴合。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板可以限制连接板的转动角度,从而便于安装v型槽板。
21.优选的,所述v型槽板从所述v型槽板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向下设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v型槽板倾斜设置可以加快雨水的排放速度。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使用时,将若干个v型槽板依次通过支撑锁定组件安装到屋面上,然后将相邻两个v型槽板之间通过连接组件锁定在一起,如此,结构稳定可靠,从而提高防水结构的耐久性,并通过直接将雨水排出的方式,增强对屋面的防水效果;
25.2.当两个相邻v型槽板安装到屋面上时,两个相邻的竖直板互相靠近并贴合在一起,然后将u型卡板套接到该两个竖直板上,然后通过固定螺栓配合螺母进行固定,如此操作简单,安装方便,同时利用竖直板增高u型卡板的位置,从而有效避免雨水从相邻两个竖直板之间的缝隙渗入;
26.3.连接板与v型槽板相铰接的设置可以将连接板转动翻折至与v型槽板的外侧面向靠近或贴合,如此使得两个v型槽板可以上下累积在一起时,减少找占用空间,从而便于运输,提高运输效率。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一种屋面防水结构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一种屋面防水结构的实施例中部分v型槽板与u型卡板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屋面;2、v型槽板;21、竖直板;22、连接板;23、限位板;24、滑条;3、u型卡板;31、橡胶垫;4、固定螺栓;41、螺母;42、橡胶环;5、安装条;51、滑槽;52、限位螺
栓;6、倾斜档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屋面防水结构。参照图1,屋面防水结构包括设置于屋面1上若干个v型槽板2,v型槽板2的内侧远离屋面1,v型槽板2从v型槽板2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向下设置,如此在降雨时可以快速将雨水沿着v型槽板2排出。
32.参照图1和图2,若干个v型槽板2依次相邻设置,相邻两个v型槽板2之间通过连接组件锁定,具体的,连接组件包括设置于v型槽板2两端的竖直板21,竖直板21远离v型槽板2的侧面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与v型槽板2整体的倾斜角度相同。其中,相邻两个v型槽板2的竖直板21互相贴合,该两个竖直板21上套接有u型卡板3,u型卡板3的内侧壁与该两个竖直板21的外侧面相贴合,u型卡板3内部的底面与该两个竖直板21远离v型槽板2的侧面之间设置有橡胶垫31。
33.参照图1和图2,u型卡板3与该两个竖直板21之间通过固定螺栓4配合螺母41固定连接,固定螺栓4水平设置,固定螺栓4水平贯穿u型卡板3与该两个竖直板21后,螺母41螺纹连接并拧紧到固定螺栓4的端部,且在固定螺栓4头部与u型卡板3的外侧壁之间以及螺母41与u型卡板3的外侧面之间均设置有套接在固定螺栓4杆身上的橡胶环42。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螺栓4和螺母41可以设置为三对,其中两对靠近u型卡板3的两端,其余的一对靠近u型卡板3的中部位置处。
34.参照图2,每个v型槽板2靠近屋面1的侧面与屋面1之间通过支撑锁定组件连接固定。具体的,支撑锁定组件包括设置于v型槽板2靠近屋面1一侧最低处的连接板22,连接板22远离v型槽板2的侧面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与v型槽板2的倾斜角度相同。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板22与v型槽板2相铰接设置,工作状态下,连接板22竖直设置,连接板22的转动轴与v型槽板2的长度方向互相平行,如此,可以将连接板22转动翻折至与v型槽板2的外侧面向靠近或贴合,如此使得两个v型槽板2可以上下累积在一起时,减少找占用空间,从而便于运输,提高运输效率。
35.参照图2,同时,在v型槽板2的外侧面上还竖直设置有限位板23,限位板23远离v型槽板2的侧面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与v型槽板2的倾斜角度相同。限位板23位于v型槽板2的中部位置处,限位板23靠近连接板22的铰接板,且连接板22处于竖直状态时,连接板22与限位板23的侧面相贴合,如此可以限制连接板22的转动角度,从而便于安装v型槽板2。
36.参照图1和图2,屋面1上设置有安装条5,安装条5远离屋面1的侧面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与v型槽板2的倾斜角度相同。安装条5远离屋面1的侧面上沿安装条5的长度方向设置有t型的滑槽51,滑槽51的一端连通安装条5较低的一端端面,连接板22上设置有与滑槽51滑移配合的滑条24,安装条5端部设置有开口处设置有用于限制滑条24滑出滑槽51的锁定件。在本实施例中,锁定件可以为限位螺栓52,限位螺栓52螺纹贯穿安装条5的侧面并伸入滑槽51中,限位螺栓52的端部抵触于滑槽51的内侧壁上。
37.参照图1,另外,在若干个v型槽板2的最外侧的相对的两侧上均设置有倾斜档板6,且每个v型槽板2的两端均伸出屋面1,同时,倾斜档板6的长度与v型槽板2的长度方向相同,倾斜档板6一侧边固定连接于最外侧的v型槽板2的竖直板21上,倾斜档板6的另一侧倾斜向
下设置,如此,可以避免雨水从若干个v型槽板2的周侧进入屋面1,提高防水性。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屋面防水结构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先将安装条5固定到屋面1上,然后将连接板22转动至竖直状态,且保持限位板23靠近屋面1的外侧,然后将会同从安装条5上滑槽51的开口处滑动插入,然后将限位螺栓52拧紧,使得限位螺栓52的端部抵紧到滑槽51的内侧壁上,然后重复上述操作进行下移v型槽板2安装到下移安装条5上,此时该两个v型槽板2上的竖直板21互相贴合,然后将u型卡板3套接到该两个竖直板21上,然后通过固定螺栓4配合螺母41进行固定;继续然后重复上述操作进行下一个v型槽板2以及u型卡板3的安装,直至完成所有的v型槽板2以及u型卡板3解开,如此,结构稳定可靠,从而提高防水结构的耐久性,并通过直接将雨水排出的方式,增强对屋面1的防水效果,且v型槽板2与屋面1之间可以均有一定间距,从而可以通风干燥屋面1,避免水汽聚集。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