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附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25050发布日期:2021-11-03 17:02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附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附着式脚手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附墙装置。


背景技术:

2.附着式升降脚手架设备是本世纪初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脚手架技术,对我国施工技术进步具有重要影响。它将高处作业变为低处作业,将悬空作业变为架体内部作业,具有显著的低碳性,高科技含量和更经济、更安全、更便捷等特点。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是指搭设一定高度并附着于工程结构上、依靠自身的升降设备和装置,可随工程结构逐层爬升或下降,具有防倾覆、防坠落装置的外脚手架;附着升降脚手架主要由导轨、附着升降脚手架架体结构、附墙支撑座、防倾装置、防坠落装置、提升机构及控制装置等构成。
3.附墙座可以起到导轨卸荷作用,将脚手架架体的重量卸荷到墙体上。在实际使用时,附着升降脚手架上会有物料从墙面掉落,掉落或者附着在附墙座上的物料会使附墙座腐蚀生锈,活动部件可能会卡死,导致附墙座使用时不可靠,因此有必要对附墙座提供一定的防护。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具有异物防护能力、提高附墙座防腐蚀、防异物损害能力的新型附墙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附墙装置包括附墙座本体、导轨、支顶器和第一防护装置;
6.附墙座本体固定设置在墙体上;
7.导轨设置在附墙座本体远离墙体的一端,导轨与附墙座本体滑动或者滚动连接,导轨靠近墙体的一侧表面设置有若干窗口,窗口沿着导轨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8.支顶器,其一端与附墙座本体铰连接,支顶器另一端向着导轨所在方向延伸,支顶器选择性的伸入窗口内,将导轨受的力卸荷到墙体上;
9.第一防护装置,固定设置在附墙座本体远离地面的一端,并朝着导轨方向延伸,第一防护装置遮盖在支顶器上方的附墙座本体与导轨之间的区域。
10.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附墙座本体包括固定板、两挡板、第一连接板、两第二连接板和导轮支架,固定板与墙体紧固连接;固定板沿墙体延伸方向的两侧端面处相对设置有两个挡板,两挡板靠近地面的端面跨设有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分别与固定板远离墙体的端面和两挡板靠近地面的端面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间隔设置在两挡板之间,第二连接板分别与第一连接板和固定板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水平延伸方向的两端还相对设置有两导轮支架,导轮支架靠近墙体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铰连接或者紧固连接,导轮支架另一端向着远离墙体方向延伸并扣合在导轨上;支顶器设置在两第二连接板远离地面的一端,并分别与两第二连接板铰连接。
1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装置设置在两挡板远离地面的一端,第一防护装置
的一端分别与两挡板的上缘固定连接,第一防护装置的另一端沿着倾斜向上的方向朝导轨的方向延伸。
12.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顶器包括螺杆、套筒、支顶头和柔性波纹管,螺杆的一端分别与两第二连接板铰连接,螺杆的另一端与套筒的内表面螺纹连接;套筒远离附墙座本体的一端设置有支顶头,支顶头与套筒固定连接;套筒可沿着螺杆的轴向方向旋进或者旋出,带动支顶头伸出或者缩回,螺杆外侧环绕设置有柔性波纹管,柔性波纹管的两端分别与套筒和螺杆靠近附墙座本体的一端连接。
13.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还设置有防坠单元,防坠单元包括防坠挡块、触发部件、第一弹性复位件、防坠转轴和第二弹性复位件,防坠挡块、触发部件和第一弹性复位件构成了防坠单元的活动端;防坠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防坠转轴上套设有触发部件,防坠挡块跨设在触发部件的两侧的防坠转轴上,触发部件和防坠挡块均与防坠转轴转动连接,触发部件和防坠挡块的中心轴线呈夹角设置;防坠挡块和触发部件之间的防坠转轴上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件,第一弹性复位件嵌设在触发部件上,且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两端均与防坠挡块固定连接;第二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附墙座本体固定连接,第二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与触发部件固定连接;防坠挡块选择性的插入导轨的窗口并抵持在窗口内的导轨处。
14.再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第二防护装置,第二防护装置设置在支顶器与防坠单元之间的第二挡板上;第二防护装置的一端分别与第二挡板固定连接,第二防护装置的另一端沿着倾斜向上的方向朝导轨方向延伸并遮盖防坠单元上方的部分区域。
15.更进一步的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装置和第二防护装置均由弹性材料制成,第一防护装置呈u字形,第二防护装置为板状。
16.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触发部件和防坠挡块的中心轴的夹角为90
°

17.更进一步的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为扭簧;第二弹性复位件为拉簧;支顶器与第二连接板的铰接轴之间也设置有扭簧。
18.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导轮支架远离墙体的一端设置有开口,开口处的相对的边缘间隔设置有一对滚轮,滚轮的表面分别与导轨相对的表面滚动连接。
19.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滚轮的径向截面形状为梯形。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附墙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附墙座本体上额外增设弹性材料支撑的第一防护装置,在不影响支顶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对支顶器上方区域提供防护,防止工具、异物或者混凝土物料等直接沾附在支顶器上影响支顶器的正常调节功能,提高附墙座的可靠性;
22.(2)附墙座本体采用对称结构,强度高,抗弯扭能力强;
23.(3)防坠单元能够卡住高速下落的导轨,防止导轨意外坠落;
24.(4)第二防护装置能对防坠单元上方提供遮挡,防止防坠单元意外触发或者不能及时触发带来的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附墙座的可靠性。
25.(5)第一防护装置和第二防护装置采用柔性材料制成,不易造成导轨磨损。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附墙装置的使用状态立体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附墙装置的导轨的立体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附墙装置的附墙座本体与支顶器、防坠单元、第一防护装置和第二防护装置组合状态立体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附墙装置的附墙座本体与支顶器和防坠单元的组合状态立体图;
31.图5为图4的前视图;
32.图6为图4的部分剖切右视图;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附墙装置的附墙座本体的导轮支架的半剖俯视图;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附墙装置的支顶器的立体图;
35.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附墙装置的支顶器的部分剖切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7.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附墙装置包括附墙座本体1、导轨2、支顶器3和第一防护装置4;
38.附墙座本体1固定设置在墙体上;
39.导轨2,设置在附墙座本体1远离墙体的一端,导轨2与附墙座本体1滑动或者滚动连接,导轨2靠近墙体的一侧表面设置有若干窗口21,窗口21沿着导轨2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40.支顶器3,其一端与附墙座本体1铰连接,支顶器3另一端向着导轨2所在方向延伸,支顶器3选择性的伸入窗口21内,将导轨2受的力卸荷到墙体上;
41.第一防护装置4,固定设置在附墙座本体1远离地面的一端,并朝着导轨2 方向延伸,第一防护装置4遮盖在支顶器3上方的附墙座本体1与导轨2之间的区域。第一防护装置4可以对支顶器3上方提供一定区域的防护能力,防止工具、异物或者外墙混凝土等直接碰撞或者沾附在附墙座本体1或者支顶器3 的活动部分,影响其正常动作,提高附墙座本体1或者支顶器3使用时的可靠性。
42.具体的,如图4所示,图4展示了一种附墙座本体1的结构。附墙座本体1 包括固定板11、两挡板12、第一连接板13、两第二连接板14和导轮支架15,固定板11与墙体紧固连接,固定板11贴合在墙体表面;固定板11沿墙体延伸方向的两侧端面处相对设置有两个挡板12,两个挡板沿着垂直墙体的方向伸出;两挡板12靠近地面的端面跨设有第一连接板13,第一连接板13水平的设置;第一连接板13分别与固定板11远离墙体的端面和两挡板12靠近地面的端面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14间隔设置在两挡板12之间,第二连接板14分别与第一连接板13和固定板11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13水平延伸方向的两端还相对设置有两导轮支架
15,导轮支架15靠近墙体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13铰连接或者紧固连接,导轮支架15另一端向着远离墙体方向延伸并扣合在导轨2上;支顶器3设置在两第二连接板14远离地面的一端,并分别与两第二连接板14 铰连接。由图可知,第二连接板14超出第一连接板13以上的区域与支顶器3 连接。
43.如图7所示,导轮支架15远离墙体的一端设置有开口16,开口16处的相对的边缘间隔设置有一对滚轮17,滚轮17的表面分别与导轨2相对的表面滚动连接。滚轮17的径向截面形状为梯形。开口16可以与导轨2扣合,滚轮17分别夹持在导轨2的表面,与导轨2滑动或者滚动。
44.如图3所示,第一防护装置4设置在两挡板12远离地面的一端,第一防护装置4的一端分别与两挡板12的上缘固定连接,第一防护装置4的另一端沿着倾斜向上的方向朝导轨2的方向延伸。第一防护装置4倾斜的延伸可遮蔽上方墙体下落的异物。
45.如图8和9所示,支顶器3包括螺杆31、套筒32、支顶头33和柔性波纹管34,螺杆31的一端分别与两第二连接板14铰连接,螺杆31的另一端与套筒 32的内表面螺纹连接;套筒32远离附墙座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支顶头33,支顶头33与套筒32固定连接;套筒32可沿着螺杆31的轴向方向旋进或者旋出,带动支顶头33伸出或者缩回,螺杆31外侧环绕设置有柔性波纹管34,柔性波纹管34的两端分别与套筒32和螺杆31靠近附墙座本体1的一端连接。套筒32 可以绕着螺杆31旋转伸出或者缩回,带动支顶器3调节伸出长度,以便更好的与导轨2接触,实现卸荷功能。柔性波纹管34具有弹性,在套筒32伸出或者缩回时可以跟随发生弹性形变,对螺杆31的螺纹部分提供防护功能。
46.为了防止导轨2意外坠落,第二连接板14之间还设置有防坠单元5,防坠单元5包括防坠挡块51、触发部件52、第一弹性复位件53、防坠转轴54和第二弹性复位件55,防坠挡块51、触发部件52和第一弹性复位件53构成了防坠单元5的活动端;防坠转轴54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二连接板14固定连接;防坠转轴54上套设有触发部件52,防坠挡块51跨设在触发部件52的两侧的防坠转轴54上,触发部件52和防坠挡块51均与防坠转轴54转动连接,触发部件52 和防坠挡块51的中心轴线呈夹角设置;防坠挡块51和触发部件52之间的防坠转轴54上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件53,第一弹性复位件53嵌设在触发部件52上,且第一弹性复位件53的两端均与防坠挡块51固定连接;第二弹性复位件55的一端与附墙座本体1固定连接,第二弹性复位件55的另一端与触发部件52固定连接;防坠挡块51选择性的插入导轨2的窗口21并抵持在窗口21内的导轨 2处。为保证防坠挡块51跟随转动触发部件52转动具有合适的滞后,不会卡住正常升降的导轨2,触发部件52和防坠挡块51的中心轴的夹角优选为90
°

47.第一弹性复位件53为扭簧;第二弹性复位件55为拉簧;支顶器3与第二连接板14的铰接轴之间也设置有扭簧。
48.现在对防坠单元5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初始位置触发部件52可伸入窗口 21内。当导轨2竖直向上调整高度时,导轨2匀速运动进而带动触发部件52顺时针转动,触发部件52拉伸第一弹性复位件53,在第一弹性复位件53的带动下防坠挡块51也进行顺时针旋转。由于这种高度调节导轨2的移动速度较慢,防坠挡块51会抵住导轨2的表面,当触发部件52转动到旋出窗口21时,压缩状态的第一弹性复位件53会使触发部件52贴紧导轨2的表面滑动,此时第二弹性复位件55会受到拉伸作用,当触发部件52继续滑动并进入另一相邻的窗口21时,第一弹性复位件53和第二弹性复位件55共同使触发部件52复位。反之同理。
49.导轨2在坠落状态时驱动触发部件52相对于附墙座本体1旋转,且触发部件52通过第一弹性复位件53带动防坠挡块51一同转动并使防坠挡块51伸入并抵住窗口21处的导轨2上。坠落状态的导轨2在重力加速度的影响下快速下落,远大于正常调节的移动速度,第一弹性复位件53在触发部件52的带动下迅速拉伸,并带动防坠挡块51快速进行逆时针旋转,防坠挡块51在第一弹性复位件53和第二弹性复位件55使触发部件52复位前就伸入窗口21内,实现了自动防坠。
50.为了进一步为防坠单元5提供防护功能,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防护装置6,第二防护装置6设置在支顶器3与防坠单元5之间的第二挡板12上;第二防护装置6的一端分别与第二挡板12固定连接,第二防护装置6的另一端沿着倾斜向上的方向朝导轨2方向延伸并遮盖防坠单元5上方的部分区域。第二防护装置6能防止防坠单元5受环境影响腐蚀,或者异物碰撞导致的意外触发。
51.第一防护装置4和第二防护装置6均由弹性材料制成,第一防护装置4呈u 字形,第二防护装置6为板状。第一防护装置4可以采用板状的橡胶材料制成,其折边部位可以采用钢板制成,与板状橡胶铆接成型。具有一定的弹性,异物碰到第一防护装置4或者第二防护装置6后,可以弹开,而不是附着在附墙座本体1上。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