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防护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31739发布日期:2022-01-05 09:30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防护网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工程防护网。


背景技术:

2.在建筑施工工地中,安全防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安全防护网的使用,而传统的防护网支架存在不够稳定,造成防护网支架和防护网晃动的情况,现有的建筑工程防护网支架存在固定夹位置不可调整,安装不够稳定的问题,并且传统防护网支架通常使用脚架进行固定,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建筑工程防护网。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防护网,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建筑工程防护网,包括底盘、立柱和组合架,所述底盘顶部四角分别开设有通孔,四组所述通孔内分别设有第一固定螺栓,所述第一固定螺栓穿插底座顶部开设的通孔内部,且底盘通过第一固定螺栓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立柱设于底座中心位置,且底盘与立柱为一体成型,呈t形结构,所述立柱为长方体结构,且立柱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且第一凹槽由立柱顶部延伸至立柱底部,所述立柱两边分别设有组合架,所述组合架成对立状活动连接于立柱两侧,所述组合架一端设于立柱前后开设的第一凹槽内部,且组合架与立柱前后开设的第一凹槽活动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组合架包括第一固定夹、连接块和第二固定夹,且第一固定夹与第二固定夹固定连接于连接块,第一固定夹与第二固定夹呈对立状设置于连接块两侧,所述第一固定夹与第二固定夹呈c形结构,c形结构内侧分别朝向连接块两侧,且第一固定夹一端设立于立柱前后开设的第一凹槽内部,且第一固定夹与立柱前后开设的第一凹槽活动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夹包括l型挡板与一组侧挡板,l型挡板与侧挡板固定连接,且l型挡板分别位于侧挡板两端,并且l型挡板都朝向侧挡板中央,并且l型挡板与侧挡板组成c字形结构,三块板中央形成第二凹槽。
8.进一步的,所述l形板上均开有通孔,且通孔位于l形板长边的中心位置,并且第二固定螺栓穿插于通孔内部,并且所有第二固定螺栓尾部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垫片。
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夹包括挡板与两个侧板,挡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的一端垂直固定连接,且挡板与侧板组成c字形结构,挡板与侧板之间形成第三凹槽。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夹前后两块板均开有通孔,且通孔位于板的中心位置,并且第三固定螺栓穿插于通孔内部,并且第三固定螺栓尾部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垫片。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2.该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凹槽和第一固定夹的活动连接,可以调整固定夹的位置,解
决了现有固定架灵活性不足无法调整高度的问题。通过底盘与立柱的固定连接,解决了传统固定架需要支脚固定,夜间工作人员因看不见支脚产生的安全问题,通过底盘上的固定螺栓,提高了固定架的稳定性,解决了传统固定架不够稳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架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6.图中:1、底盘;2、第一固定螺栓;3、立柱;4、第一凹槽;5、组合架;6、第二固定螺栓;7、第一固定夹;8、第二凹槽;9、第三固定螺栓;10、第三凹槽;11、连接块;12、第二固定夹;13、l型挡板;14、侧挡板;15、橡胶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参看图1

3:一种建筑工程防护网,包括底盘1、立柱3和组合架5,所述底盘1顶部四角分别开设有通孔,四组所述通孔内分别设有第一固定螺栓2,所述第一固定螺栓2穿插底座顶部开设的通孔内部,且底盘1通过第一固定螺栓2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立柱3设于底座中心位置,且底盘1与立柱3为一体成型,呈t形结构,所述立柱3为长方体结构,且立柱3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4,且第一凹槽4由立柱3顶部延伸至立柱3底部,所述立柱3两边分别设有组合架5,所述组合架5成对立状活动连接于立柱3两侧,所述组合架5一端设于立柱3前后开设的第一凹槽4内部,且组合架5与立柱3前后开设的第一凹槽4活动连接,第一固定夹7与第二固定夹12固定连接于连接块11,第一固定夹7与第二固定夹12呈对立状设置于连接块11两侧,所述第一固定夹7与第二固定夹12呈c形结构,c形结构内侧分别朝向连接块11两侧,且第一固定夹7一端设立于立柱3前后开设的第一凹槽4内部,且第一固定夹7与立柱3前后开设的第一凹槽4活动连接。
1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夹12前后两块板均开有通孔,且通孔位于板的中心位置,并且第三固定螺栓9穿插于通孔内部,并且第三固定螺栓9尾部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垫片15,第一固定夹7包括l型挡板13与一组侧挡板14,l型挡板13与侧挡板14固定连接,且l型挡板13分别位于侧挡板14两端,并且l型挡板13都朝向侧挡板14中央,并且l型挡板13与侧挡板14组成c字形结构,三块板中央形成第二凹槽8,形板上均开有通孔,且通孔位于l型挡板13长边的中心位置,并且第二固定螺栓6穿插于通孔内部,并且所有第二固定螺栓6尾部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垫片15,第二固定夹12包括挡板与两个侧板,挡板的两端分别与侧板垂直固定连接,且挡板与侧板组成c字形结构,挡板与侧板之间形成第三凹槽10,通过第一凹槽4和第一固定夹7,使其活动连接,有效的提升了防护网支架的灵活性,从而实现了固定夹的高度调整,不仅解决了现有固定架灵活性不足无法调整位置的问题,同时通过底盘1与立柱3
的固定连接,也解决了传统防护网支架需要支脚固定,减小工作人员因看不见支脚产生的安全问题,且结构简单,易推广。
20.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工程防护网,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1)、立柱(3)和组合架(5),所述底盘(1)顶部四角分别开设有通孔,四组所述通孔内分别设有第一固定螺栓(2),所述第一固定螺栓(2)穿插底座顶部开设的通孔内部,且底盘(1)通过第一固定螺栓(2)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立柱(3)设于底座中心位置,且底盘(1)与立柱(3)为一体成型,呈t形结构,所述立柱(3)为长方体结构,且立柱(3)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4),且第一凹槽(4)由立柱(3)顶部延伸至立柱(3)底部,所述立柱(3)两边分别设有组合架(5),所述组合架(5)成对立状活动连接于立柱(3)两侧,所述组合架(5)一端设于立柱(3)前后开设的第一凹槽(4)内部,且组合架(5)与立柱(3)前后开设的第一凹槽(4)活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架(5)包括第一固定夹(7)、连接块(11)和第二固定夹(12),且第一固定夹(7)与第二固定夹(12)固定连接于连接块(11),第一固定夹(7)与第二固定夹(12)呈对立状设置于连接块(11)两侧,所述第一固定夹(7)与第二固定夹(12)呈c形结构,c形结构内侧分别朝向连接块(11)两侧,且第一固定夹(7)一端设立于立柱(3)前后开设的第一凹槽(4)内部,且第一固定夹(7)与立柱(3)前后开设的第一凹槽(4)活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夹(7)包括l型挡板(13)与侧挡板(14),l型挡板(13)与侧挡板(14)固定连接,且l型挡板(13)分别位于侧挡板(14)两端,并且l型挡板(13)都朝向侧挡板(14)内部中心位置,并且l型挡板(13)与侧挡板(14)组成c字形结构,三块板内侧形成第二凹槽(8)。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挡板(13)上均开有通孔,且通孔位于l型挡板(13)一侧的中心位置,并且第二固定螺栓(6)穿插于通孔内部,并且第二固定螺栓(6)尾部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垫片(15)。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夹(12)包括挡板与两个侧板,挡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的一端垂直固定连接,且挡板与侧板组成c字形结构,挡板与侧板之间形成第三凹槽(10)。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夹(12)前后两块板均开有通孔,且通孔位于板的中心位置,并且第三固定螺栓(9)穿插于通孔内部,并且第三固定螺栓(9)尾部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垫片(1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防护网,包括底盘、立柱和组合架,所述底盘顶部四角分别开设有通孔,四组所述通孔内分别设有第一固定螺栓,且底盘通过第一固定螺栓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立柱为长方体结构,且立柱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且第一凹槽由立柱顶部延伸至立柱底部,所述立柱两边分别设有组合架,所述组合架成对立状活动连接于立柱两侧,所述组合架一端设于立柱前后开设的第一凹槽内部,且组合架与立柱前后开设的第一凹槽活动连接,该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防护网架灵活性不足,无法调整位置和现有固定架需要支脚固定,同时减小工作人员因看不见支脚而产生的安全问题。脚而产生的安全问题。脚而产生的安全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31
技术公布日:2022/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