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特别是涉及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随着轻量化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领域的不断发展,预制围护外墙开始在装配式住宅进行应用。预制围护外墙不参与主体结构的受力,底面常见连接方式以通过灌浆孔灌浆为主,灌浆施工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可能导致灌浆不密实出现空腔现象,作为外墙板存在后期渗漏隐患,同时影响抗震抗风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预制围护外墙的底面连接方式存在施工质量控制难度大、并且可能出现空腔的问题,提供一种施工质量可控、能够减小后期渗透和结构受力隐患的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一种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用于预制围护外墙与楼板的连接节点处,所述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包括:
预留孔,开设于所述预制围护外墙的表面并与所述连接节点连通,所述预留孔的深度小于所述预制围护外墙的厚度;
模板,与所述预制围护外墙连接,并与所述预留孔相对设置,所述模板与所述预留孔形成浇注空间;
注浆口,设置于所述模板并与所述浇注空间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制围护外墙包括朝向所述模板的内表面与背向所述模板的外表面,所述预留孔开设于所述内表面并靠近所述楼板,所述预留孔的深度为所述预制围护外墙厚度的一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留孔的形状为方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板包括靠近所述楼板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楼板的第二端,所述注浆口设置于所述第二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注浆口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的中部,所述注浆口由所述模板的边缘朝远离所述预制围护外墙的方向并向上延伸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沿所述连接节点设置的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一端与所述预留孔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楼板连接。
上述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预制围护外墙的内表面开设预留孔;
安装模板,所述模板与所述预制围护外墙连接并与所述预留孔相对设置,所述预留孔与所述模板形成浇注空间,所述模板设有注浆口;
通过所述注浆口向所述浇注空间内浇筑混凝土;
待混凝土达到预设强度时,拆除模板,完成预制围护外墙底面连接节点的施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为包含硅灰和钢纤维的超高性能混凝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预制围护外墙的内表面开设预留孔的步骤中还包括:
在对应所述预留孔位置的楼板上进行凿毛处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预制围护外墙的内表面开设预留孔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预制围护外墙的底部外侧使用封堵材料进行封堵,并采用密封板将所述预制围护外墙与所述楼板连接。
上述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在使用时,通过注浆口向模板与预留孔形成的浇注空间内浇注uhpc混凝土,利用预留孔形成后浇空间,有利于后浇混凝土的密实,减少空腔的出现,有效减少后期渗漏风险。因此,上述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通过增加后浇空间来简化灌浆施工难度,从而提高了施工质量,能够有效减少围护外墙的渗漏以及结构受力隐患。此外,上述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的施工方法步骤简单,操作方便,适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的剖面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的正视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的预制围护外墙的正视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的模板的正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模板的剖面图;
图6为图4所述的模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的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是为了优化预制围护外墙底面连接节点的连接形式,从而达到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质量,减少后期渗漏隐患的目的。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实施例的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用于预制围护外墙1与楼板2的连接节点处,该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包括预留孔10、模板20和注浆口30,预留孔10开设于预制围护外墙1的表面并与连接节点连通,预留孔10的深度小于预制围护外墙1的厚度;模板20与预制围护外墙1连接,并与预留孔10相对设置,模板20与预留孔10形成浇注空间;注浆口30设置于模板20并与浇注空间连通。
上述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在使用时,通过注浆口30向模板20与预留孔10形成的浇注空间内浇注uhpc混凝土3,利用预留孔10形成后浇空间,有利于后浇混凝土3的浇注密实,减少空腔的出现,有效降低后期渗漏风险。因此,上述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通过增加后浇空间来简化灌浆施工难度,从而提高了施工质量,能够有效减少围护外墙的渗漏以及结构受力隐患。
在本实施例中,预制围护外墙1包括朝向模板20的内表面和背向模板20的外表面,预留孔10开设于内表面并靠近楼板2,预留孔10的深度为预制围护外墙1厚度的一半。在预制围护外墙1靠近楼板2的下方开设预留孔10,可以为后浇混凝土3的灌浆提供较为宽敞的空间。另外,预留孔10与连接节点处连通,使得进入预留孔10的混凝土3可以进入连接节点处,进而提高连接节点处的防渗漏效果。在本实施例中,预留孔10的形状为方形。方形的预留孔10可以增加预制围护外墙1与后浇混凝土3的接触面积,保证连接质量。预留孔10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预留孔10的尺寸为200*200mm。如图2所示,预留孔10的个数可以根据预制围护外墙1的长度以及实际施工的需要进行设置,例如,设置两个或以上。
请继续参阅图2,模板20与预留孔10相对设置,使得在模板20与预制围护外墙1之间形成了浇注空间,当后浇混凝土3注入浇注空间以后,可以将预制围护外墙1与底面的楼板2连接,增加了预制围护外墙1底部连接节点处的密封性,减小了后期渗漏的隐患。可以理解的是,模板20的数量与预留孔10的数量相同,即,一个预留孔10对应一块模板20。
在本实施例中,模板20为定型化钢模板,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与拆卸,在使用后可以在类似区域重复利用,提高了模板20的使用率,有利于节约施工成本。如图4所示,模板20上开设有连接孔22,通过螺栓与预制围护外墙1上的接驳器连接,从而将模板20与预制围护外墙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孔22的个数为4个,四个连接孔22分成两列,分别设置在模板20的相对两侧,连接孔22的直径为10mm。模板20的尺寸为340*240(h)*8mm。
请同时参阅图1、图4-图6,模板20包括靠近楼板2的第一端和远离楼板2的第二端,注浆口30设置于第二端。模板20的高度高于预留孔10的高度,在浇注混凝土3时,当混凝土3从注浆口30溢出时,表明浇注空间内已被混凝土3填满,保证了混凝土3浇注的密实性。在本实施例中,注浆口30设置于模板20并与预制围护外墙1形成浇注通道,混凝土3通过浇注通道进入浇注空间内。
具体地,第一端为模板20的下端,第二端为模板20的上端,注浆口30设置于第二端的中部,注浆口30由模板20的边缘朝远离预制围护外墙1的方向并向上延伸形成。即,注浆口30为三角斜口,使得后浇混凝土3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沿着注浆口30进入浇注空间内。注浆口30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注浆口30的尺寸为60*60*60mm。
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还包括沿连接节点设置的密封板40,密封板40一端与预留孔10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与楼板2连接。密封板40沿连接节点的长度方向延伸并盖住连接节点,可以提高预制围护外墙1的防渗漏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密封板40呈l型,其一面与预制围护外墙1连接,另一面与楼板2连接。密封板40与预制围护外墙1和楼板2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连接的方式,此处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密封板40为钢板,其与预制围护外墙1和楼板2为螺栓连接。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还包括斜撑,斜撑一端与预制围护外墙1,另一端与楼板2连接,以固定预制围护外墙1。
以下对上述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的施工方法进行说明。
一实施例的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预制围护外墙1的内表面开设预留孔10。先在预制围护外墙1上开孔,然后将预制围护外墙1吊装到预设位置,在对应预留孔10位置的楼板2上做小范围凿毛处理,以增加楼板2的粗糙度,提高后浇混凝土3与楼板2的连接强度。在预制围护外墙1的底部外侧使用专用封堵料封堵,并采用密封板40将预制围护外墙1与楼板2连接,增强预制围护外墙1的防渗漏性。在本实施例中,预留孔10为方形孔,可以为后浇混凝土3提供较为宽敞的浇注空间,同时增加预制围护外墙1与后浇混凝土3的接触面积,保证连接质量。
步骤二、安装模板20,模板20与预制围护外墙1连接并与预留孔10相对设置,预留孔10与模板20形成浇注空间,模板20设有注浆口30。
步骤三、通过注浆口30向浇注空间内浇注混凝土3。在本实施例中,混凝土3为uhpc混凝土,uhpc混凝土为包含硅灰和钢纤维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混凝土3的使用可提高结构的受力性能,同时有较高的耐久性,达到防渗漏的效果。
步骤四、待混凝土3达到预设强度时,拆除模板20,完成预制围护外墙1底面连接节点的施工。模板20为定型化钢模板,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与拆卸,并能够重复使用,有利于节约施工成本。
上述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在预制围护外墙1开设方形孔,使得连接节点处存在较大的后浇空间,相比一般的小圆形灌浆孔,有利于后浇混凝土3的密实,减少空腔的出现,有效减少后期渗漏风险。uphc混凝土3的使用能够提高结构的受力性能,同时有较高的耐久性,达到防渗漏的效果。因此,上述预制围护外墙底部连接系统及其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可控、能够减小后期渗透和结构受力隐患。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