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型钢支撑的安装方法及连接结构与流程

文档序号:26234262发布日期:2021-08-10 16:35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型钢支撑的安装方法及连接结构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支护领域,具体为一种型钢支撑的安装方法及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钢支撑的发展,其使用的场合也越来越多,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难免会碰到需要多层支撑且每层支撑之间间距较小的项目。钢支撑安装最小净空不小于3米,当小于3米时,大多需采用人工安装,费时又费力,且不方便施工人员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型钢支撑的安装方法及连接结构,以解决在狭小空间里型钢支撑垂直吊装的问题,高效且方便,利于工人施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型钢支撑的安装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土方开挖至第一层支撑面并完成预埋;

s2.将第二型钢支撑预安装在第一型钢支撑上;

s3.将第一型钢支撑安装在第一层支撑面上;

s4.土方开挖至第二层支撑面并完成预埋;

s5.下放第二型钢支撑并将第二型钢支撑安装在第二层支撑面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s2中,第二型钢支撑设置于第一型钢支撑下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s5中,通过滑轮组件将第二型钢支撑下放至第二层支撑面。

一种型钢支撑的连接结构,包括与第一型钢支撑连接的吊接组件和与第二型钢支撑连接的固定组件,所述吊接组件通过一滑轮组件与固定组件连接,所述吊接组件包括夹合部、连接部和吊钩,所述夹合部与第一型钢支撑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夹合部连接,另一端与吊钩可转动连接,所述吊钩用于与滑轮组件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合部为两个横板,分别设置于连接部的两侧,两个横板之间的距离与第一型钢支撑的钢板的厚度相适应,所述连接部包括两个竖板,两个所述竖板均位于两个横板之间且一端与两个横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吊钩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吊钩包括两个钩部,两个所述钩部对称设置,且两个所述钩部均背向彼此;所述钩部的钩柄部与连接部连接,所述钩部的开口处设置有挡件,所述挡件的一端与钩部的钩柄部可转动连接,另一端抵住钩部的开口处,以改变钩部的开合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与第二型钢支撑连接的插接部、与滑轮组件连接的承接部、连接插接部和承接部的固定架,所述插接部为两个分别与固定架连接的插接板,两个所述插接板分别与第二型钢支撑的上下两侧插接,所述第二型钢支撑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与插接部配合连接的闩部,所述插接部和闩部通过一活动杆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接部与第二型钢支撑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两个供活动杆穿过的柱形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一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一端与插接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位于两个柱形件之间,且与活动杆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此安装方法安装型钢支撑,可解决在狭小空间里型钢支撑垂直吊装的问题,高效且方便,利于工人施工;方便第二型钢支撑后续的安装,可直接垂直下放至第二层支撑面,不需要大幅度调整第二型钢支撑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型钢支撑和第二型钢支撑预安装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连接结构安装在型钢支撑上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连接结构的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吊接组件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固定组件的俯视图;

图6为图2中a处放大图;

图7为图2中b处放大图。

附图标号:1、第一型钢支撑;2、第二型钢支撑;3、吊接组件;31、夹合部;311、横板;32、连接部;321、竖板;33、吊钩;331、钩部;332、挡件;4、固定组件;41、插接部;411、插接板;42、承接部;43、固定架;5、滑轮组件;6、闩部;7、活动杆;8、柱形件;9、液压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

参照图1-7所示,

实施例1

一种型钢支撑的安装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土方开挖至第一层支撑面并完成预埋;

s2.将第二型钢支撑2预安装在第一型钢支撑1上;

s3.将第一型钢支撑1安装在第一层支撑面上;

s4.土方开挖至第二层支撑面并完成预埋;

s5.下放第二型钢支撑2并将第二型钢支撑2安装在第二层支撑面上。

基于该方法,当土方开挖至第一层支撑面后,在土方侧壁上安装预埋件,完成预埋后,在地面上完成第一型钢支撑1和第二型钢支撑2的安装,并将第二型钢支撑2通过连接结构预安装在第一型钢支撑1上,连接结构中的吊接组件3安装在第一型钢支撑1上,连接结构中的固定组件4安装在第二型钢支撑2上,吊接组件3和固定组件4连接,以此将第一型钢支撑1和第二型钢支撑2连接。将第一型钢支撑1与安装在第一层支撑面上的预埋件固定连接,此时第二型钢支撑2位于第一型钢支撑1下方。向下开挖土方,直至第二层支撑面完成,在第二层支撑面上完成预埋,控制第二型钢支撑2的下放,直至第二型钢支撑2位于第二层支撑面,并与预埋件安装成功。

在土方第二层支撑面开挖完毕后,第二层支撑面和第一型钢支撑1之间的空间狭小,不利于第二型钢支撑2的安装,通过此安装方法安装型钢支撑,可解决在狭小空间里型钢支撑垂直吊装的问题,高效且方便,利于工人施工。

优选的,s2中,第二型钢支撑2位于第一型钢支撑1的下方。方便第二型钢支撑2后续的安装,可直接垂直下放至第二层支撑面,不需要大幅度调整第二型钢支撑2的位置。

优选的,s5中,通过滑轮组件5下放第二型钢支撑2。第二型钢支撑2不需要下放时,滑轮组件5连接吊接组件3和固定组件4,以此将第二型钢支撑2固定在第一型钢支撑1下方;需要下放第二型钢支撑2时,通过操作滑轮组件5,下放第二型钢支撑2。不需要另外安装其他配件,吊接组件3、滑轮组件5和固定组件4互相配合即可达到固定、下放第二型钢支撑2的目的,操作简单,节省施工流程,降低成本。

实施例2

一种型钢支撑的连接结构,包括与第一型钢支撑1连接的吊接组件3和与第二型钢支撑2连接的固定组件4,吊接组件3通过滑轮组件5与固定组件4连接,吊接组件3中的夹合部31与第一型钢支撑1固定连接,连接部32连接夹合部31和吊钩33。吊接组件3既可设置在第一型钢支撑1的上侧钢板,也可设置在第一型钢支撑1的下侧钢板,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置安装位置。吊钩33和连接部32为可转动连接,当吊钩33与滑轮组件5连接时,吊钩33能够随着滑轮组件5的位置改变而改变,当第一型钢支撑1安装完毕后,第二型钢支撑2位于其下,吊钩33随之变为向下的状态,适应第二型钢支撑2的位置;若固定组件4的位置与吊钩33的位置不在同一垂直线上,吊钩33也能够转动以适应固定组件4的位置,使第一型钢支撑1和第二型钢支撑2的连接相对稳定。连接结构可根据不同的施工情况和需要改变其数量,在第一型钢支撑1和第二型钢支撑2的侧面设置一个或若干个连接结构,以达到不同的固定效果。

吊接组件3和固定组件4为可拆式设置在第一型钢支撑1和第二型钢支撑2上,可重复使用,降低成本。两者配合滑轮组件5,达到在狭小的施工空间内顺利安装第二型钢支撑2的目的,提高工人施工效率,降低施工难度。滑轮组件5可采用现有的手拉葫芦,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常用的技术手段,在此不做赘述。

夹合部31的两个横板311分别固定连接于连接部32的两侧,两个横板311之间的空间用于夹持第一型钢支撑1的钢板,且两个横板311之间的距离与钢板的厚度相适应,能够使两个横板311更好地夹持钢板,即夹合部31与第一型钢支撑1的连接更加稳固。连接部32包括两个竖板321,两个竖板321平行设置,两个竖板321的一端均位于两个横板311之间且同时与两个横板311固定连接,另一端均与吊钩33固定连接,两个竖板321之间可转动地装配吊钩33,对吊钩33起到限位和支撑的作用。

进一步的,吊钩33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钩部331,两个钩部331均被背向彼此。钩部331的钩柄部与连接部32连接,钩部331的开口处设置挡件332,挡件332的一端与钩部331的钩柄部可转动连接,另一端抵住钩部331的开口处。两个钩部331同时与滑轮组件5连接,更加牢固和稳定,挡件332的设置使滑轮组件5不会从钩部331中脱落,进一步保证钩部331与滑轮组件5连接的稳定性。

固定组件4中的插接板411分别位于第二型钢支撑2的上下两侧,并分别与上下两侧的钢板固定连接。两个插接板411分别设置在固定架43的上下两侧,两个插接板411之间的距离与第二型钢支撑2上下两侧之间的厚度相适应,能够将第二型钢支撑2的上下两侧固定在两个插接板411之间,连接强度更高。承接部42设置在固定架43相对插接板411的另一面,承接部42与滑轮组件5连接。第二型钢支撑2与插接板411连接的位置上设置有闩部6,活动杆7穿过插接板411和闩部6后进行固定,由此将第二型钢支撑2和插接板411固定连接,活动杆7可采用螺杆,螺杆与螺母配合进行紧固连接。

两个柱形件8分别位于闩部6的两端,活动杆7依次穿过柱形件8、闩部6并进行固定,提高插接板411和第二型钢支撑2的连接强度。

优选的,液压杆9的一端与插接部41固定连接,另一端位于两个柱形件8之间,活动杆7依次穿过柱形件8、闩部6和液压杆9的一端后固定。如图7所示,液压杆9与活动杆7连接的该端的形状与第二型钢支撑2该侧的形状相适应,保证液压杆9能够顺利与活动杆7连接。第二型钢支撑2连接在第一型钢支撑1上时,难免会有晃动、震荡等不确定该因素,液压杆9斜向设置在两个插接板411之间,能够稀释部分震荡,进一步保证固定组件4与第二型钢支撑2连接的强度和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