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模板结构及模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92827发布日期:2021-09-10 21:29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柱模板结构及模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柱模板结构及模板系统。


背景技术:

2.在建筑结构中,需要先搭建模板系统,再通过朝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建筑结构。而当建筑结构是柱子时,因柱子四周没有与之连接的结构,从而导致模板系统在浇筑混凝土后,模板系统的稳定性不足,在混凝土成型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形变,从而影响成型的建筑结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柱模板结构,能够减少形变。
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柱模板结构,包括第一模板件、第二模板件、第一支撑组件及两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模板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模板件的宽度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一边部与第一中部,所述第一中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边部之间。所述第二模板件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模板件成一夹角,并包括沿所述第二模板件的宽度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二边部与第二中部,所述第二中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边部之间,一个所述第一边部与一个所述第二边部相接。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模板件或所述第二模板件的中部,另一端用于与地面连接。两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一端与相接的所述第一边部与所述第二边部中的一个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一端与相接的所述第一边部与所述第二边部中的另一个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另一端用于与地面连接。
5.第一支撑组件设置在第一模板件或第二模板件的中部,从而稳定的支撑第一模板件及第二模板件,而两个第二支撑组件其中一个第二支撑组件的一端与相接的第一边部与第二边部中的一个连接,另一个第二支撑组件的一端与相接的第一边部与第二边部中的另一个连接,能够保持第一模板件及第二模板件边沿的稳定性,阻挡第一模板件及第二模板件的歪斜,从而减少第一模板件及第二模板件产生形变,有利于提升建筑结构质量。
6.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及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杆一端与所述模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一端与所述地面连接,另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及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支撑杆及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相对位置。
7.第二支撑杆套设于第一支撑杆,并通过连接件限定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的相对位置,调节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第一支撑组件的整体长度,随后再使用连接件固定,使得第一支撑组件能够支撑不同尺寸的第一模板件或第二模板件,以及能够调节第一支撑组件与第一模板件或第二模板件的接触点,第一支撑组件和与其相连的模板件之间的夹角,有利于提升第一支撑组件的适用范围。
8.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开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支撑杆
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连接件包括插销,所述插销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及所述第二固定孔。
9.第一支撑杆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插销通过插置于第一固定孔及第二固定孔上,从而限定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的相抵位置,将插销拔出后,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能够继续调节,从而第一支撑组件的整体长度调节简单方便。
10.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孔为长形通孔,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管套,所述管套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孔处,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螺纹连接,所述插销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及所述第二固定孔,并抵持于所述管套。
11.管套与第二支撑杆螺纹连接,从而管套能够通过转动,实现沿第二支撑杆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二固定孔为长形通孔,从而插销能够在第二固定孔的长度方向上移动,将插销同时插置于第一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孔后,插销抵持于管套,通过转动管套,让管套沿第二支撑杆长度方向移动,插销也能够随之移动,能够对第一支撑组件的整体长度进行微调。
12.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还包括拉紧件,所述拉紧件一端与所述第一模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地面连接,并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平行。
13.拉紧件用于拉紧模板件,阻挡模板件朝远离拉紧件的方向移动,通过与第一支撑杆、连接件、第二支撑杆的配合,进一步提升模板件的稳定性。
14.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连接杆、第一调节杆及第二调节杆。所述第一调节杆一端与所述连接杆螺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模板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杆,一端与所述连接杆螺纹连接,另一端与地面连接。
15.第一调节杆及第二调节杆均与连接杆螺纹连接,从而调节杆与连接杆的相对转动能够调节第二支撑组件的整体长度,便于第二支撑组件支撑不同尺寸的模板件,以及可以调整第二支撑组件与模板件连接处的位置,和调节第二支撑组件与模板件之间的夹角,便于提升第二支撑组件的适用范围。
16.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还包括加强块,所述加强块固定于所述第二调节杆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所述加强块及所述第二调节杆能够同时与地面接触。
17.加强块及第二调节杆均与地面接触,能够提升第二支撑组件与地面接触的面积,从而提升第二支撑组件的稳定性。
18.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长度,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与其相连的模板件的夹角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和与其相连模板件的夹角。
19.第一支撑组件用于阻挡模板件朝靠近第一支撑组件方向移动,第二支撑组件用于阻挡模板件产生歪斜,第一支撑组件的受力大于第二支撑组件的受力,从而根据实际应用,让第一支撑组件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组件的长度,在能够保持模板件位置稳定的同时,节省材料,第二支撑组件与模板件的夹角大于第一支撑组件与模板件的夹角,能够提升第二支撑组件对模板件的支撑力的同时,柱模板结构的占地面积仍能够保持不变。
20.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一限位板,固定于地面,并抵持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远离所述第一模板件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固定于底面,并抵持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远离所述第一模板件的一端。
21.第一限位板用于增加第一支撑杆及支撑杆的稳定性,第二限位板用于增加第一调
节杆及第二调节杆的稳定性,使得第一支撑组件及第二支撑组件能够更好的保持模板件稳定性。
22.一种模板系统,包括数量均为多个的衔接件及柱模板结构,相邻所述柱模板结构通过所述衔接件连接。
23.柱模板结构通过衔接件相互连接,形成模板系统,从而模板系统具有稳定性强,不易产生偏移的效果。
24.本技术提供的柱模板结构,通过第一支撑组件阻挡模板件移动,第二支撑组件阻挡模板件产生歪斜,从而能够阻挡模板件产生形变,便于提升建筑结构的质量。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方式中柱模板结构的俯视图。
26.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方式中柱模板结构的侧视图。
27.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方式中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及连接件的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方式中第二支撑组件的示意图。
29.图5为图2所示的柱模板结构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0.图6为图2所示的柱模板结构在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1.图7为图1所示的柱模板结构在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2.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方式中模板系统的俯视图。
33.图9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方式中模板系统的侧视图。
34.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5.柱模板结构
ꢀꢀꢀꢀꢀꢀꢀꢀꢀꢀꢀꢀ
100
36.第一支撑组件
ꢀꢀꢀꢀꢀꢀꢀꢀꢀꢀ
10
37.第一支撑杆
ꢀꢀꢀꢀꢀꢀꢀꢀꢀꢀꢀꢀ
11
38.第一固定孔
ꢀꢀꢀꢀꢀꢀꢀꢀꢀꢀꢀꢀ
111
39.第二支撑杆
ꢀꢀꢀꢀꢀꢀꢀꢀꢀꢀꢀꢀ
12
40.第二固定孔
ꢀꢀꢀꢀꢀꢀꢀꢀꢀꢀꢀꢀ
121
41.连接件
ꢀꢀꢀꢀꢀꢀꢀꢀꢀꢀꢀꢀꢀꢀꢀꢀ
13
42.插销
ꢀꢀꢀꢀꢀꢀꢀꢀꢀꢀꢀꢀꢀꢀꢀꢀꢀꢀ
131
43.管套
ꢀꢀꢀꢀꢀꢀꢀꢀꢀꢀꢀꢀꢀꢀꢀꢀꢀꢀ
132
44.拉紧件
ꢀꢀꢀꢀꢀꢀꢀꢀꢀꢀꢀꢀꢀꢀꢀꢀ
14
45.第一限位板
ꢀꢀꢀꢀꢀꢀꢀꢀꢀꢀꢀꢀ
15
46.第二支撑组件
ꢀꢀꢀꢀꢀꢀꢀꢀꢀꢀ
20
47.连接杆
ꢀꢀꢀꢀꢀꢀꢀꢀꢀꢀꢀꢀꢀꢀꢀꢀ
21
48.第一调节杆
ꢀꢀꢀꢀꢀꢀꢀꢀꢀꢀꢀꢀ
22
49.第二调节杆
ꢀꢀꢀꢀꢀꢀꢀꢀꢀꢀꢀꢀ
23
50.加强块
ꢀꢀꢀꢀꢀꢀꢀꢀꢀꢀꢀꢀꢀꢀꢀꢀ
24
51.第二限位板
ꢀꢀꢀꢀꢀꢀꢀꢀꢀꢀꢀꢀ
25
52.第一模板件
ꢀꢀꢀꢀꢀꢀꢀꢀꢀꢀꢀꢀ
30
53.第一中部
ꢀꢀꢀꢀꢀꢀꢀꢀꢀꢀꢀꢀꢀꢀ
31
54.第一边部
ꢀꢀꢀꢀꢀꢀꢀꢀꢀꢀꢀꢀꢀꢀ
32
55.第二模板件
ꢀꢀꢀꢀꢀꢀꢀꢀꢀꢀꢀꢀ
40
56.第二中部
ꢀꢀꢀꢀꢀꢀꢀꢀꢀꢀꢀꢀꢀꢀ
41
57.第二边部
ꢀꢀꢀꢀꢀꢀꢀꢀꢀꢀꢀꢀꢀꢀ
42
58.模板系统
ꢀꢀꢀꢀꢀꢀꢀꢀꢀꢀꢀꢀꢀꢀ
200
59.衔接件
ꢀꢀꢀꢀꢀꢀꢀꢀꢀꢀꢀꢀꢀꢀꢀꢀ
300
具体实施方式
6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61.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6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6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柱模板结构,包括第一模板件、第二模板件、第一支撑组件及两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模板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模板件的宽度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一边部与第一中部,所述第一中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边部之间。所述第二模板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模板件的宽度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二边部与第二中部,所述第二中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边部之间,一个所述第一边部与一个所述第二边部相接。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模板件或所述第二模板件的中部,另一端用于与地面连接。两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一端与相接的所述第一边部与所述第二边部中的一个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一端与相接的所述第一边部与所述第二边部中的另一个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另一端用于与地面连接。
64.第一支撑组件设置在第一模板件或第二模板件40的中部,从而稳定的支撑第一模板件及第二模板件,而两个第二支撑组件其中一个第二支撑组件的一端与相接的第一边部与第二边部中的一个连接,另一个第二支撑组件的一端与相接的第一边部与第二边部中的另一个连接,能够保持第一模板件及第二模板件边沿的稳定性,阻挡第一模板件及第二模板件的歪斜,从而减少第一模板件及第二模板件产生形变,有利于提升建筑结构质量。
6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做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66.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柱模板结构100,包括第一模板件30、第二模板件40、第一支撑组件10及第二支撑组件20。所述第一模板件30包括第一中部31及两个第一边部32,所述第一中部31及两个所述第一边部32均沿所述第一模板件30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且,所述第一中部31位于所述第一边部32之间。
67.所述第二模板件40包括沿所述第二模板件40的宽度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二边部42与第二中部41,所述第二中部41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边部42之间,所述第一模板件30的一个
所述第一边部32与所述第二模板件40的一个第二边部42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模板件30与所述第二模板件40之间形成一夹角。
68.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中部31连接,另一端与地面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中部41连接,另一端与地面连接。
69.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的一端与相接的所述第一边部32与所述第二边部42中的一个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的一端与相接的所述第一边部32与所述第二边部42中的另一个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的另一端用于与地面连接。
7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边部32及两个所述第二边部42上,使得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能够阻挡所述第一模板件30及所述第二模板件40歪斜,有利于减少所述第一模板件30及所述第二模板件40发生形变。
71.请参阅图2,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的长度,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与所述模板件30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60
°
,小于或等于30
°
。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与和其相连的模板件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40
°
,小于或等于80
°
。并且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与和其相连的模板件的夹角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和其相连的模板件30的夹角。
72.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与和其相连的模板件的连接处高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与和其相连的模板件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用于阻挡和其相连的模板件发生位移,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用于阻挡所述模板件30发生倾斜。
73.请参阅图3,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包括第一支撑杆11、第二支撑杆12及连接件13,所述第二支撑杆12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另一端固定于地面,所述第一支撑杆11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杆12,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模板件30。所述连接件13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与所述第二支撑杆12之间,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支撑杆11与所述第二支撑杆12的相对位置。
74.通过调节所述第一支撑杆11与所述第二支撑杆12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的整体长度,并通过所述连接件13限定所述第一连接杆21及所述第二连接杆21的相对位置,使得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能够支撑不同尺寸的模板件,以及调节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与和其相连的模板件的夹角。
7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11开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111,多个所述第一固定孔111沿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支撑杆12开设有第二固定孔121。所述连接件13包括插销131,所述插销131同时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111及所述第二固定孔121。通过所述插销131垂直于不同的所述第一固定孔111上,能够对应调节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的整体长度。
76.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所述第二固定孔121开设有多个,所述插销131穿设于不同的所述第二固定孔121上,从而调节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的整体长度。
7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13还包括管套132,所述管套132与所述第二支撑杆12螺纹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管套132在所述第二支撑杆12上的位置。所述第二固定孔121为长
形通孔,具体的所述第二固定孔121为腰孔,并且所述第二固定孔12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撑杆12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套管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孔121处,使得所述插销131穿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孔121及所述第一固定孔111上,并与所述管套132抵持,从而所述管套132阻挡所述插销131朝地面方向移动,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支撑所述第一模板件30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的长度保持不变。并且在需要微调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的长度时,可以通过转动所述管套132,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杆11随所述管套132移动,从而调整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的长度。
78.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还包括拉紧件14,所述拉紧件14一端与所述第一模板件30固定,另一端与地面固定,并且所述拉紧件14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的长度方向平行。具体的,所述拉紧件14为钢丝绳,具有较佳的强度,并且制作工艺成熟。
79.通过所述拉紧件14对所述第一模板件30拉紧,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相对应,进一步增加所述第一模板件30的稳定性。
80.请参阅图2和图4,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包括连接杆21、第一调节杆22及第二调节杆23,所述第一调节杆22及所述第二调节杆23,并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杆21两端,所述第一调节杆22一端与所述连接杆21螺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模板件30固定。所述第二调节杆23一端与所述连接杆21螺纹连接,另一端固定于地面。通过调节所述第一调节杆22、第二调节杆23与所述连接杆21的相对位置,能够调节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的整体长度,从而在与所述第一模板件30连接时,能够对应调节第二支撑组件20与第一模板件30的角度,或者适应不同尺寸的第一模板件30。
81.请参阅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还包括加强块24,所述加强块24固定于所述第二调节杆23远离所述连接杆21一端。所述加强块24的中心线与所述调节杆的中心线重合,并且所述加强块24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调节杆23的横截面积,从而所述加强块24与所述第二调节杆23能够同时与地面接触,有利于增肌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的稳定性。
82.请参阅图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还包括第一限位板15所述第一限位板15固定于地面上,并且所述第一限位板15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12处,并与所述第二支撑杆12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11一端相抵持,从而能够增加所述第一支撑杆11及所述第二支撑杆12的稳定性。
83.请参阅图5,述第二限位板25固定于地面上,并且所述第二限位板25位于所述第二调节杆23处,并与所述加强块24相抵持,从而能够增加所述第一调节杆22及所述第二调节杆23的稳定性。
84.请参阅图7至图9,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模板系统200,所述模板系统2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柱模板结构100,因此具有该柱模板结构100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对该柱模板结构100具有的有益效果进行赘述。
85.所述模板系统200还包括衔接件300,所述衔接件300与所述柱模板结构100的数量均为多个,并且所述柱模板结构100通过所述衔接件300连接。
8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柱模板结构100的数量为2个,柱模板结构100连接,并形成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区域,使得4个所述第一模板件30的形状为长方体,并且,相邻所述第
一模板件30上的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之间的夹角为90
°
。所述衔接件300设置于相邻所述第一模板件30之间,所述衔接件300的横截面形状为l形,并通过紧固件如螺钉等将相邻所述模板固定。
87.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模板系统200包含柱模板结构100的数量不限于此,还可以是3、4、5个等,使得所述柱模板结构100之间相互连接,并形成多边形的柱体模板系统200。
88.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柱模板结构100,第一支撑杆11固定于所述第一模板件30,所述第二支撑杆12与地面接触,从而阻挡所述第一模板件30朝所述第一支撑杆11方向移动,所述拉紧件14一端固定于所述地面,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模板件30,并对所述第一模板件30拉紧,限制所述第一模板件30朝远离所述拉紧件14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模板件30的边缘,并支撑所述第一模板件30,阻挡所述第一模板件30发生倾斜。通过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第二支撑组件20限定所述第一模板件30位置,使得所述第一模板件30保持稳定,并且所述柱模板结构100安装简单方便。
89.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技术,而并非用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只要在本技术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技术公开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