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模块单元及数据中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50952发布日期:2021-10-24 07:4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预制模块单元及数据中心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制模块单元及数据中心。


背景技术:

2.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的蓬勃发展,数据中心的建设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传统数据中心建设模式因建设周期长,灵活性差,成本高,维护和管理不便等特点,逐渐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故而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应运而生。而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的算力强弱与可用空间大小正相关,故而随着可用空间的减小,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的工作性能将显著降低。如何能在保证预置模块化数据中心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的基础上,提高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为业界持续探索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模块单元及数据中心,能够在保证预置模块化数据中心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的基础上,提高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4.目前,预制模块单元中靠近底面的底板为适应预制模块单元的内部走线,会相应设置为凹凸不平的不平整的结构,不平整的结构会给工作人员进入预置模块单元内部造成严重阻碍,故而会在底板上方再架一层架高板,形成平面结构以供工作人员进出,此设置下,由于架高板的设置,会导致预制模块单元内部的可用空间变小,空间利用率降低,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整体的功率密度也会有所降低。
5.而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具体将在下文进一步说明。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预制模块单元,所述预制模块单元包括顶层架体、底层架体及连接在所述顶层架体和所述底层架体之间的立柱,所述顶层架体、所述底层架体和所述立柱共同围设出收容空间;
7.所述顶层架体包括平行于所述立柱方向的顶部和底部,所述底部设置在所述顶部和所述底层架体之间;
8.通过具有高度差的所述顶部和所述底部将所述收容空间划分为两部分,所述底部与所述顶部之间构成第一子空间,所述底部与所述底层架体之间构成第二子空间,其中,高度差为顶层架体的顶部和底层架体之间的垂直距离与顶层架体的底部和底层架体之间的垂直距离不相同。
9.由于顶层架体的顶部能够供相邻两个预制模块单元连接,故而顶层架体的顶部相对于顶层架体的底部而言,为预制模块单元中会与相邻的预制模块单元产生连接关系,且划定预制模块单元外围尺寸的边界部分。也即为,顶层架体的顶部、底层架体和立柱能够能够共同围设出收容空间。
10.又因顶层架体的顶部和顶层架体的底部为顶层架体在平行于立柱方向上的两端,且顶层架体的底部设置在顶层架体的顶部和底层架体之间。也即为,顶层架体的顶部和底
层架体之间的垂直距离与顶层架体的底部和底层架体之间的垂直距离不相同,故而顶层架体的顶部和顶层架体的底部之间具有垂直距离差异。基于此,顶层架体在平行于立柱方向上,能够通过顶部和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差异,而拉伸出一定的垂直空间。
11.而通过设置具有高度差异的顶部和底部,能够将收容空间分隔成两部分空间,其中,顶层架体的顶部、立柱和顶层架体的底部能够围设出第一子空间,而顶层架体的底部、立柱和底层架体能够围设出第二子空间。
12.按照工作人员的人体高度考虑此两部分空间的空间尺度时,顶层架体的顶部、立柱和顶层架体的底部围设出的第一子空间为收容空间中工作人员较少涉足的空间,此部分空间内,可利用顶部与底部之间的高度差异而把此部分空间利用起来,而在此部分空间内布置通风管道、线架、线缆、母线、排风系统、电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设备。而顶层架体的底部、立柱和底层架体围设出的第二子空间为收容空间中更适于工作人员活动的活动空间,此部分空间内,工作人员能够便捷地进行移动、搬运、维修等操作,适宜的空间能够为工作人员的移动提供良好的平稳性和可靠性。
13.通过将收容空间分隔成两个不同的功能区间,能够将功能模块的布局空间和工作人员的活动空间规范在预制模块单元的底部,走线或电力、排风等系统的可用空间布局在预制模块单元的顶部。一方面,能够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将走线空间布置在底部,而导致需额外设置提供工作人员移动的平稳性的架高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底层架体的高度能够适配会装于其上的底板的高度,保证装于底层架体的底板可以在不额外占用空间的基础上提供良好的平面度,不会因底梁凸出底板而导致收容空间内部出现较明显的立柱结构而影响收容空间内部的空间布局,能够有效缩减需额外设置架高板所占用的空间大小和成本,从而能够在有限化的空间内部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及布局更紧凑的功能模块,有效提高预制模块单元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有利于提高数据中心整体的功率密度。另一方面,将走线空间布局在预制模块单元的顶部,能够避让出预制模块单元底部的功能模块的布局空间及以工作人员的活动空间,可以将预制模块单元的顶部的闲置空间有效利用起来,并相应地布局走线或电力、排风等系统,使得预制模块单元内部的可用空间变大,工作可靠性佳。
14.示例性地,第一子空间可以为吊挂空间,设置在第一子空间中的各个设备可通过吊装于顶板的方式悬挂于第一子空间内部。第二子空间可以为承载空间,设置在第二子空间中的各个设备可通过底板的承载而固定设置在第二子空间内部。
15.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层架体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纵梁和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纵梁之间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梁,所述两个第一纵梁中的每一个第一纵梁沿其延伸方向的尺寸均大于所述两个第一横梁中的每一个第一横梁沿其延伸方向的尺寸。
16.所述两个第一纵梁中的每一个第一纵梁的高度均大于所述两个第一横梁中的每一个第一横梁的高度,所述高度为平行于所述立柱方向的尺寸,所述底部由两个所述第一纵梁配合组成。
17.由此,通过改变第一纵梁的高度,使得第一纵梁和第一横梁之间能够具有高度差,进而使顶层架体可以拉伸出一定的垂直空间,有利于后续使顶层架体的顶部、立柱和顶层架体的底部共同围设出第一子空间。此设置下,通过使组成顶层架体的梁结构具有高度差异而能够使顶层架体具备实现预制模块单元内部空间分割的结构条件,结构简单且可靠性
佳。
18.另外,不改变第一横梁的高度还能够使第一横梁、立柱和第一纵梁共同组成进入第一子空间内部的开口,能够为如通风管道、线架、线缆、母线、排风系统、制冷系统、电力系统中的各类走线的排布让渡出一定的活动空间并提供导向作用,使得前述各类设备可以从预制模块单元的端面顺利进入顶层架体的顶部、立柱和顶层架体的底部共同围设出的第一子空间内部,有利于合理利用预制模块单元内部的空间设置。
19.或者,所述两个第一纵梁中的每一个第一纵梁的高度与所述两个第一横梁中的每一个第一横梁的高度相同,所述高度为平行于所述立柱方向的尺寸,所述底部由两个所述第一纵梁和两个所述第一横梁配合组成。
20.由此,通过改变第一纵梁和第一横梁的高度,使得顶层架体的高度整体大于底层架体的高度,进而使顶层架体可以拉伸出一定的垂直空间,有利于后续使顶层架体的顶部、立柱和顶层架体的底部共同围设出第一子空间。此设置下,能够通过结构变形使得顶层架体具备实现预制模块单元内部空间分割的结构条件,结构简单且可靠性佳。
21.或者,所述两个第一纵梁中的每一个第一纵梁的高度大于所述两个第一横梁中的一个的高度,且等于所述两个第一横梁中的另一个的高度,所述高度为平行于所述立柱方向的尺寸,所述底部由两个所述第一纵梁和两个所述第一横梁中的另一个配合组成。
22.由此,通过改变第一纵梁和第一横梁的高度,使得顶层架体的高度整体大于底层架体的高度,进而使顶层架体可以拉伸出一定的垂直空间,有利于后续使顶层架体的顶部、立柱和顶层架体的底部共同围设出第一子空间。此设置下,能够通过结构变形使得顶层架体具备实现预制模块单元内部空间分割的结构条件,结构简单且可靠性佳。
23.另外,使其中一个第一横梁的高度小于另一个第一横梁的高度还能够使第一横梁、立柱和第一纵梁共同组成进入第一子空间内部的开口,能够为如通风管道、线架、线缆、母线、排风系统、制冷系统、电力系统中的各类走线的排布让渡出一定的活动空间并提供导向作用,使得前述各类设备可以从预制模块单元的端面顺利进入顶层架体的顶部、立柱和顶层架体的底部共同围设出的第一子空间内部,有利于合理利用预制模块单元内部的空间设置。
24.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第一纵梁中的每一个第一纵梁均为实心结构,也即为,除开第一纵梁上用于安装定位等的孔类结构或槽类结构以外,第一纵梁本身为无镂空区域的实体结构。由此,一方面,第一纵梁无复杂的结构设置,整体的工艺较为简单,能够提高框架整体的加工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第一纵梁整体的强度更为优异,有利于保证框架整体的屈服强度,使得框架不易发生弯曲变形,进而使预置模块单元整体的机械强度得以提升,更能适用于环境条件复杂多变的户外场景,有利于提高预制模块单元多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25.或者,所述两个第一纵梁中的每一个第一纵梁均为镂空结构,也即为,第一纵梁设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镂空区。通过将第一纵梁设置为镂空结构,能够在保证整体机械强度的基础上减少第一纵梁的物料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使得第一纵梁的高度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变形可能,有利于适应预制模块单元的多场景应用需求。
26.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第一纵梁中的每一个第一纵梁均包括第一层架
体、第二层架体和腹杆结构;
27.所述第一层架体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层架体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层架体和所述底层架体之间且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立柱,所述腹杆结构连接在所述第一层架体和所述第二层架体之间,所述腹杆结构与所述第一层架体及所述第二层架体之间的间隙区域形成镂空区。
28.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层架体与第一横梁配合构成顶层架体的顶部,第二层架体构成顶层架体的底部。而第一层架体与第二层架体间隔设置,且第一层架体与第二层架体之间的间隔距离能够决定第一纵梁的高度,具体为,第一层架体与第二层架体之间的间隔距离越大,第一纵梁的高度越高,第一层架体与第二层架体之间的间隔距离越小,第一纵梁的高度越低。而第一纵梁的高度又决定了第一子空间占收容空间的比例,具体为,第一纵梁的高度越高,第一子空间占收容空间的比重越大,第一纵梁的高度越低,第一子空间占收容空间的比重越小。
29.由此,通过调整第一层架体与第二层架体之间的间隔距离即可对第一纵梁的高度进行灵活调整,进而能够调整第一子空间占收容空间的比重,有利于合理利用预制模块单元的内部空间,空间利用率高。而腹杆结构连接在第一层架体和第二层架体之间,能够使第一层架体和第二层架体通过腹杆结构的连接作用而彼此连接,进而当第一层架体受力时,力能通过腹杆结构而被传递到第二层架体上,进而使得第二层架体能够为第一层架体分担受力,从而保证第一纵梁整体具备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可靠性佳。而腹杆结构与第一层架体和第二层架体之间形成的镂空区,能够在保证第一纵梁的强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减少第一纵梁的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预制模块单元整体的生产效率。
30.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腹杆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层架体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等同于腹杆结构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层架体的延伸方向也倾斜设置。倾斜设置的腹杆结构能够使第一层架体与第二层架体之间达成多样化的连接关系,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调整腹杆结构与第一层架体或第二层架体之间的倾斜角度,有利于提高多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31.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腹杆结构与所述第一层架体之间的夹角在30
°
~90
°
的角度范围内。其中,包括端点值30
°
及90
°

32.由此,腹杆结构与第一层架体在30
°
至90
°
的范围内时载荷在第一纵梁上能够均匀分布且第一纵梁所受力较为均匀。腹杆结构与第一层架体的夹角超出此范围时,会导致腹杆结构受力或变形不充分,抗震效果较差。
33.示例性地,腹杆结构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层架体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由此,第一层架体所受到的力能够以最短距离传递给第二层架体,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力所需的距离,实用性强。或者,腹杆结构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层架体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在30
°
至60
°
的范围内,以良好的适应多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34.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腹杆结构包括多个子结构,所述多个子结构中的每一个子结构均连接在所述第一层架体和所述第二层架体之间,相邻两个所述子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或者,相邻两个所述子结构的延伸方向相交。
35.可以理解的是,相邻两个子结构之间可以间隔设置,也可以彼此连接。设置多个子结构并使多个子结构分散在第一层架体和第二层架体之间的各处位置,能够使得第一层架
体上的各个位置处均具有能够转换受力的子结构。由此,能够为第一层架体和第二层架体提供均衡的连接,使得第一纵梁载荷在其上均匀分布,整体的受力较为均匀,有利于更好的实现预制模块单元的抗弯性能,且能够防止发生地震时,可能出现第一纵梁的某个位置因连接强度弱导致预制模块单元失效的情况发生。
36.示例性地,相邻两个子结构的延伸方向可以平行设置。或者,相邻两个子结构的延伸方向也可以相交。应当理解,实际相邻两个子结构之间的夹角的角度范围可以在0
°
~180
°
的范围内,可以呈现v形对称或非对称的结构,对此不做严格限制。其中,包括端点值0
°
及180
°

37.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层架体和所述第二层架体之间的间距在300mm~900mm的范围内。其中,包括端点值300mm及900mm。
38.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层架体和第二层架体之间的间距过大时,会使第一子空间占用收容空间的比例变大,缩减工作人员的活动空间及功能模组的安装空间。而第一层架体和第二层架体之间的间距过小时,会使第一子空间占用收容空间的比例变小,使得第一子空间没有足够的空间大小以容置如排风系统、电力系统、制冷系统、线缆、线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而将第一层架体和第二层架体之间的间距设置在前述范围内,能够使第一子空间和第二子空间所占用收容空间的比例达到优异的平衡,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将其中一个子空间占用收容空间的比例过大或过小所导致预制模块单元出现空间利用不充分而导致的空间浪费情况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从而更好的利用预制模块单元内的空间。
39.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制模块单元还包括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通过导向柱连接至所述顶层架体的顶部,所述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预制模块单元。
40.由于连接结构为独立结构,将连接结构连接至第一层架体上,能够在多个预制模块单元垂直堆叠时,通过连接结构的间隔作用,而在相邻两个预制模块单元之间拉开间隙,间隙的尺寸可根据连接结构的厚度、数据中心的整体强度、应用数据中心的空间大小等因素进行设计,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41.示例性地,连接结构上设有导向孔,在两个预制模块单元垂直堆叠时,可以通过在位于下方的预制模块单元的第一层架体和位于上方的预制模块单元的底层架体上打定位孔,并使导向孔与定位孔对准,进而能够通过导向柱的连接而使相邻两个预制模块单元彼此连接。在两个预制模块单元横向拼接时,可以通过分别给两个预制模块单元的第一层架体打定位孔,并使连接结构置于相邻两个预制模块单元的第一层架体上,而使导向孔与定位孔对准,进而能够通过导向柱的连接而使相邻两个预制模块单元彼此连接。此设置下,固定方式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其中,导向柱可以为螺栓。
42.需说明的是,连接结构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连接结构为多个时,多个连接结构可以间隔分布在第一层架体上的各个位置,可以为第一纵梁提供均衡的连接,以增强第一纵梁各个位置处的连接强度,避免连接结构集中设置而导致力集中传递,造成预制模块单元受损,影响数据中心的稳定性。
43.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空间用于收容排风系统、电力系统、制冷系统、线缆、线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第二子空间用于收容功能模块。
44.示例性地,顶层架体的顶部、立柱和顶层架体的底部共同围设出的第一子空间的高度小于顶层架体的底部、立柱和底层架体共同围设出的第二子空间的高度,其中,高度为
平行于立柱方向的尺寸,也即,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大小。换言之,顶层架体的顶部、立柱和顶层架体的底部共同围设出的空间大小小于顶层架体的底部、立柱和底层架体共同围设出的空间大小。由此,能够使顶层架体的底部、立柱和底层架体共同围设出的第二子空间作为主空间而容置功能模块和提供工作人员的活动空间,且使顶层架体的顶部、立柱和顶层架体的底部共同围设出的第一子空间作为辅助空间而容置通风管道、线架、线缆、母线、排风系统、制冷系统、电力系统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此设置下,能够合理布局各个设备,有效避免预制模块单元内部的空间浪费,使得预制模块单元内部的可用空间最大限度的被利用起来,空间利用率高。
45.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数据中心,所述数据中心包括功能模块和入上所述的预制模块单元,所述功能模块位于所述预制模块单元的内部。
46.可以理解的是,设置在箱体内的功能模块可以根据具体的功能分为:设备模块、供电模块、电池模块、走廊模块、楼梯模块、办公模块、mep(mechanical,electrical and plumbing,机械、电气和管道)模块等模块。
47.具体而言,设备模块内部通常设有机柜、制冷设备等设备。供电模块内通常设有变压器、电池、中压设备、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ups)等设备。mep模块内通常设有供电线缆、通风设备、消防管道、水管等设备。走廊模块内部通常设有走道,走道可供工作人员进入数据中心内部而对数据中心内部的各个设备进行搬运、检修和维护等操作。楼梯模块内部通常设有楼梯,楼梯作为楼层间垂直交通用的构件,能够联系起数据中心中的不同楼层,从而可供工作人员在数据中心内部的不同楼层穿行。
附图说明
4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一种示意简图;
4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中一种功能模块的分布示意简图;
5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功能模块的示意图;
5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另一种示意简图;
5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模块单元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53.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模块单元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54.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模块单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55.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模块单元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56.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模块单元的第一纵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57.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模块单元的第一纵梁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58.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模块单元的第一纵梁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59.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模块单元的第一纵梁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60.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模块单元的第一纵梁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61.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模块单元的第一纵梁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62.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模块单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63.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模块单元的连接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64.图1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模块单元垂直堆叠时的状态示意图;
65.图1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模块单元横向拼装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6.为了方便理解,首先对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进行解释。
67.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68.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69.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a与b连接,可以是a与b直接相连,也可以是a与b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70.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采用模块化的实施方式,将数据中心分割为若干部分,可在工厂内完成各部分内部基础设施单元的装配组合,并在现场重新堆叠拼装后即可投入使用的数据中心。
71.预制模块单元:组成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的基本单元,可以支持单独运输。
7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地描述。
73.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数据中心行业在全球的蓬勃发展,数据中心的发展建设逐步进入高速时期。数据中心是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一样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信息时代下的数据中心行业中,只有对数据进行大规模和灵活性的运用,才能更好的去理解数据,运用数据。
74.在数据中心的高速发展中,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作为数据中心建设的一种新模式,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克服传统土建模式数据中心无法满足的各种物理场景和业务场景,可直接室外应用,具有快速部署、灵活扩容的显著优势。
75.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可以按照集装箱的尺度将数据中心分割为多个预制模块单元,各预制模块单元的结构设计需要满足拼接、层叠、自由组合的功能,即多个预制模块单元能够拼接、层叠成为一体,以构成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
76.目前,预制模块单元中靠近底面的底板为适应预制模块单元的内部走线,会相应设置为凹凸不平的不平整的结构,不平整的结构会给工作人员进入预置模块单元内部造成严重阻碍,故而会在底板上方再架一层架高板,形成平面结构以供工作人员进出,此设置下,由于架高板的设置,会导致预制模块单元内部的可用空间变小,空间利用率降低,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整体的功率密度也会有所降低。
77.基于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预置模块单元及应用预制模块单元的数据中心,能够在保证预置模块化数据中心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的基础上,提高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如下将以数据中心作为预置模块化数据中心的简称而对数据中心内部的具体构造进行进行详细说明。
78.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数据中心200包括多个预制模块单元100和多个功能模块210,多个功能模块210容置在多个预制模块单元100中,以构成相应功能的基础单元。而针对各预制模块单元100而言,能够在工厂完成其自身的结构组装和内部设备的集成预制。例如,各预制模块单元100可以包括框架和安装至框架的墙板,墙板安装至框架以构成用于容纳功能模块210的箱体。各箱体配置好功能模块210后,可单独被运输到现场,然后经过堆叠拼接,即可形成一座完整的数据中心200。也即为,多个预制模块单元100横向排列并纵向堆叠而形成多层架构的数据中心200。
79.而数据中心200搭建完成后,形状类似多层楼房的建筑,此形状有利于数据中心200的结构稳定性和安装可靠性。其中,横向排列可理解为在平行于地面的方向组装多个预制模块单元100,纵向堆叠可理解为在垂直于地面的方向组装多个预制模块单元100。
80.而设置在箱体内的功能模块210可以根据具体的功能分为:设备模块、供电模块、电池模块、走廊模块、楼梯模块、办公模块、mep(mechanical,electrical and plumbing,机械、电气和管道)模块等模块。
81.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图3示意性地绘出了几种功能模块210的基本形态,包括设备模块、电力模块、电池模块、mep模块、走廊模块和楼梯模块,其中的电力模块和电池模块可以为数据中心200中的供电模块。
82.具体而言,设备模块内部通常设有机柜、制冷设备等设备。供电模块内通常设有变压器、电池、中压设备、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ups)等设备。mep模块内通常设有供电线缆、通风设备、消防管道、水管等设备。走廊模块内部通常设有走道,走道可供工作人员进入数据中心200内部而对数据中心200内部的各个设备进行搬运、检修和维护等操作。楼梯模块内部通常设有楼梯,楼梯作为楼层间垂直交通用的构件,能够联系起数据中心200中的不同楼层,从而可供工作人员在数据中心200内部的不同楼层穿行。
83.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图2示意性绘出了数据中心200的其中一层预制模块单元100的一种排布方案的可能性,此层内设置有走廊模块、供电模块、楼梯模块和设备模块,应当理解,走廊模块、供电模块、楼梯模块和设备模块的数量、排布位置和相对位置关系仅为示意而作,不代表其各自之间的实际数量和连接关系。
84.其中,设备模块的数量较多,多个设备模块并排设置且集中排列在此层内的中间区域。楼梯模块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楼梯模块分别分布在多个设备模块的相对两侧。供电模块的数量为四个,四个供电模块两两为一组而分别分布在两个楼梯模块远离设备模块的一侧,也即为,两个供电模块分布在其中一个楼梯模块远离设备模块的一侧,另外两个供电模块分布在另一个楼梯模块远离设备模块的一侧。走廊模块的数量也为多个,多个走廊模块排列为一排,且集中配置在其他三类功能模块210的一侧,以便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走廊模块的衔接而及时对其他三类功能模块210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并根据其他三类功能模块210的运行状态而对其他三类功能模块210进行搬运、检修和维护。
85.需说明的是,功能模块210和预制模块单元100的对应关系可以是一个功能模块210设置在一个预制模块单元100内而一对一对应设置,也可以是多个功能模块210设置在一个预制模块单元100内而多对一对应设置。仅需满足每一预制模块单元100的内部均设置有功能模块210即可,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86.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数据中心200可以由多个预制模块单元100横向排列并纵向堆叠而构成三层架构,每层架构均包括相同数量的预制模块单元100。应当理解,图4仅为示意性的表示多个预制模块单元100可以拼装组成多层架构的数据中心200,而数据中心200的具体层数并不局限于图4所呈现的三层架构,其还可设置为两层架构、四层架构、五层架构或五层以上的架构,数据中心200的具体层数构造可根据实际装配需求、场景的空间大小等各项因素进行选取,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87.需说明的是,通常在户外场景布局数据中心200,但数据中心200的布局并不局限于户外场景,能够对数据中心200的建设有所需求且满足布置数据中心200的布局条件的场
景应用均属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所保护的范围内,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88.如下将以其中一个预制模块单元100为例来对预制模块单元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下介绍中,本技术实施例中对于预制模块单元100结构上的改进,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均可应用在数据中心200的其他预制模块单元100上,对此不做严格限制。而下述图5

图17,可能只保留预制模块单元100的框架10,而去掉内部的功能模块210和/或墙板,从而能够使多个框架10拼接为一体形成数据中心200的基本架构,其中,图5和图6中的虚线可代表划分收容空间14的分界线,以虚线为分界线,虚线一侧的部分属于第一子空间141,虚线另一侧的部分属于第二子空间142。
89.请结合参阅图5、图6和图7,预制模块单元100包括框架10、顶板30和底板40,顶板30连接至框架10的顶部,底板40连接至框架10的底部。其中,顶板30和底板40均为预制模块单元100的墙板结构。
90.具体而言,框架10包括顶层架体11和底层架体12及连接在顶层架体11和底层架体12之间的立柱13。其中,顶层架体11可理解为将预制模块单元100放置于地面时远离地面的一侧架体,底层架体12可理解为将预制模块单元100放置于底面时靠近地面的一侧架。
91.顶层架体11包括两个第一纵梁113和两个第一横梁114,两个第一纵梁113相对设置,两个第一横梁114相对设置并连接在两个第一纵梁113之间,两个第一纵梁113和两个第一横梁114按照“第一纵梁113

第一横梁114

第一纵梁113

第一横梁114”的连接关系首尾相接而形成预制模块单元100的顶层架体11。换言之,顶层架体11即为预制模块单元100的顶梁结构。
92.而两个第一纵梁113中的每一个第一纵梁113沿其延伸方向的尺寸均大于两个第一横梁114中的每一个第一横梁114沿其延伸方向的尺寸。其中,第一纵梁11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横梁114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第一纵梁113沿其延伸方式的尺寸可理解为第一纵梁113的长度,第一横梁114沿其延伸方向的尺寸可理解为第一横梁114的长度。
93.换言之,比较第一纵梁113和第一横梁114两者的长度,第一纵梁113相对第一横梁114而言为长度更长的梁结构。需说明的是,每一第一纵梁113沿其延伸方向的尺寸也可以与每一第一横梁114沿其延伸方向的尺寸相同,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对此不做严格设置。
94.底层架体12包括两个第二纵梁121和两个第二横梁122,两个第二纵梁121相对设置,两个第二横梁122相对设置并连接在两个第二纵梁121之间,两个第二纵梁121和两个第二横梁122按照“第二纵梁121

第二横梁122

第二纵梁121

第二横梁122”的连接关系首尾相接而形成预制模块单元100的底层架体12。换言之,底层架体12即为预制模块单元100的底梁结构。
95.而两个第二纵梁121中的每一个第二纵梁121沿其延伸方向的尺寸均大于两个第二横梁122中的每一个第二横梁122沿其延伸方向的尺寸。其中,第二纵梁12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横梁122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第二纵梁121沿其延伸方式的尺寸可理解为第二纵梁121的长度,第二横梁122沿其延伸方向的尺寸可理解为第二横梁122的长度。
96.换言之,比较第二纵梁121和第二横梁122两者的长度,第二纵梁121相对第二横梁122而言为长度更长的梁结构。也即为,第二纵梁121为预制模块单元100中长边方向的梁结构,第二横梁122为预制模块单元100中短边方向的梁结构。需说明的是,每一第二纵梁121
沿其延伸方向的尺寸也可以与每一第二横梁122沿其延伸方向的尺寸相同,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对此不做严格设置。
97.应当理解,顶层架体11的第一纵梁113与底层架体12的第二纵梁121对应设置,顶层架体11的第一横梁114与底层架体12的第二横梁122对应设置。也即为,顶层架体11的第一纵梁113的延伸方向和长度与底层架体12的第二纵梁121的延伸方向和长度相同,顶层架体11的第一横梁114的延伸方向和长度与底层架体12的第二横梁122的延伸方向和长度相同。
98.立柱1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立柱13分别连接在顶层架体11和底层架体12的四个角落处,能够使顶层架体11和底层架体12之间形成实际连接关系。由此,立柱13、顶层架体11和底层架体12能够配合形成预制模块单元100的框体结构,功能模块210设置于顶层架体11、底层架体12和立柱13共同围设出的收容空间14内。
99.可以理解的是,顶板30可连接至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底板40可连接至底层架体12,从而能够使多个预制模块单元100在进行垂直堆叠的时候,垂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预制模块单元100的内部结构能够被位于上方的预制模块单元100的底板40和位于下方的预制模块单元100的顶板30所保护,不会因无遮挡结构而导致相邻两个预制模块单元100彼此之间发生干扰,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100.需说明的是,根据预制模块单元100的实际应用场景,预制模块单元100还可具有设置在预制模块单元100周侧面的墙板。也即为,根据预制模块单元100的实际应用场景,预制模块单元100的墙板的数量、安装位置、形态结构可进行灵活调整,而使预制模块单元100被配置为封闭的箱体结构,或者半封闭的箱体结构,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101.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顶层架体11、底层架体12及立柱13连接形成的箱体结构结构简单且强度符合预制模块单元100的强度需求,能够支持与多个预制模块单元100水平并箱连接或者垂直多层堆叠,从而能够实现数据中心200的空间的灵活扩容,有利于多场景下的应用需求。而通过对顶层架体11的结构进行改进,能够在保证数据中心200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的基础上,提高数据中心20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具体将在下文进行说明。
102.请结合参阅图5、图6和图7,顶层架体11包括平行于立柱13方向的顶部111和底部112,顶部111用于供相邻两个预制模块单元100连接,底部112设置在顶部111和底层架体12之间,也即为,底部112与底层架体12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顶部111与底层架体12之间的垂直距离。以底部112作为划分收容空间14内部区间的界限,底部112与顶部111之间构成第一子空间141,底部112与底层架体12之间构成第二子空间142。
103.由于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能够供相邻两个预制模块单元100连接,故而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相对于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而言,为预制模块单元100中会与相邻的预制模块单元100产生连接关系,且划定预制模块单元100外围尺寸的边界部分。也即为,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底层架体12和立柱13能够能够共同围设出收容空间14。
104.又因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和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为顶层架体11在平行于立柱13方向上的两端,且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设置在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和底层架体12之间。也即为,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和底层架体12之间的垂直距离与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和底层架体12之间的垂直距离不相同,故而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和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之间具有垂直距离差异。基于此,顶层架体11在平行于立柱13方向上,能够通过顶部111和
底部112之间的垂直距离差异,而拉伸出一定的垂直空间。
105.而通过设置具有高度差异的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和底部112,能够将收容空间14分隔成两部分空间,其中,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立柱13和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能够围设出第一子空间141,而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立柱13和底层架体12能够围设出第二子空间142。
106.按照工作人员的人体高度考虑此两部分空间的空间尺度时,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立柱13和底层架体12围设出的第一子空间141为收容空间14中工作人员较少涉足的空间,此部分空间内,可利用顶部111与底部112之间的高度差异而把此部分空间利用起来,而在此部分空间内布置通风管道、线架、线缆、母线、排风系统、电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设备。而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立柱13和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围设出的第二子空间142为收容空间14中更适于工作人员活动的活动空间,此部分空间内,工作人员能够便捷地进行移动、搬运、维修等操作,适宜的空间能够为工作人员的移动提供良好的平稳性和可靠性。
107.通过将收容空间14分隔成两个不同的功能区间,能够将功能模块210的布局空间和工作人员的活动空间规范在预制模块单元100的底部,走线或电力、排风等系统的可用空间布局在预制模块单元100的顶部。一方面,能够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将走线空间布置在底部,而导致需额外设置提供工作人员移动的平稳性的架高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底层架体12的高度能够适配会装于其上的底板40的高度,保证装于底层架体12的底板40可以在不额外占用空间的基础上提供良好的平面度,不会因底梁凸出底板40而导致收容空间14内部出现较明显的立柱13结构而影响收容空间14内部的空间布局,能够有效缩减需额外设置架高板所占用的空间大小和成本,从而能够在有限化的空间内部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及布局更紧凑的功能模块210,有效提高预制模块单元10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有利于提高数据中心200整体的功率密度。另一方面,将走线空间布局在预制模块单元100的顶部,能够避让出预制模块单元100底部的功能模块210的布局空间及以工作人员的活动空间,可以将预制模块单元100的顶部的闲置空间有效利用起来,并相应地布局走线或电力、排风等系统,使得预制模块单元100内部的可用空间变大,工作可靠性佳。
108.示例性地,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立柱13和底层架体12共同围设出的第一子空间141的高度小于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立柱13和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共同围设出的第二子空间142的高度,其中,高度为平行于立柱13方向的尺寸,也即,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大小。换言之,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立柱13和底层架体12共同围设出的空间大小小于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立柱13和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共同围设出的空间大小。
109.由此,能够使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立柱13和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共同围设出的第二子空间142作为主空间而容置功能模块210和提供工作人员的活动空间,且使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立柱13和底层架体12共同围设出的第一子空间141作为辅助空间而容置通风管道、线架、线缆、母线、排风系统、制冷系统、电力系统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此设置下,能够合理布局各个设备,有效避免预制模块单元100内部的空间浪费,使得预制模块单元100内部的可用空间最大限度的被利用起来,空间利用率高。
110.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方式中,第一子空间141为吊挂空间,设置在第一子空间141中的各个设备可通过吊装于顶板30的方式悬挂于第一子空间141内部。第二子空间142为承载空间,设置在第二子空间142中的各个设备可通过底板40的承载而固定设置在第二子空间
142内部。
111.如下将通过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对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立柱13和底层架体12共同围设出第一子空间141的可能性进行说明。
11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顶层架体11中,两个第一纵梁113中的每一个第一纵梁113的高度均大于两个第一横梁114中的每一个第一横梁114的高度,且顶层架体11中每一第一纵梁113的高度均大于底层架体12中对应的第二纵梁121的高度,其中,高度为平行于立柱13方向的尺寸。也即为,在顶层架体11中,两个第一横梁114和两个第一纵梁113配合组成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两个第一纵梁113配合组成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
113.由此,通过改变第一纵梁113的高度,使得第一纵梁113和第一横梁114之间能够具有高度差,进而使顶层架体11可以拉伸出一定的垂直空间,有利于使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立柱13和底层架体12共同围设出一部分空间。此设置下,通过使组成顶层架体11的梁结构具有高度差异而能够使顶层架体11具备实现预制模块单元100内部空间分割的结构条件,结构简单且可靠性佳。
114.另外,不改变第一横梁114的高度还能够使第一横梁114、立柱13和第一纵梁113共同组成进入第一子空间141内部的开口,能够为如通风管道、线架、线缆、母线、排风系统、制冷系统、电力系统中的各类走线的排布让渡出一定的活动空间并提供导向作用,使得前述各类设备可以从预制模块单元100的端面顺利进入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立柱13和底层架体12共同围设出的第一子空间141内部,有利于合理利用预制模块单元100内部的空间设置。
115.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顶层架体11中,两个第一纵梁113中的每一个第一纵梁113的高度与两个第一横梁114中的每一个第一横梁114的高度相同,且顶层架体11中每一第一纵梁113的高度均大于底层架体12中对应的第二纵梁121的高度,顶层架体11中每一第一横梁114的高度均大于底层架体12中对应的第二横梁122的高度,其中,高度为平行于立柱13方向的尺寸。也即为,在顶层架体11中,两个第一横梁114和两个第一纵梁113配合组成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两个第一横梁114和两个第一纵梁113配合组成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
116.由此,通过改变第一纵梁113和第一横梁114的高度,使得顶层架体11的高度整体大于底层架体12的高度,进而使顶层架体11可以拉伸出一定的垂直空间,有利于后续使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立柱13和底层架体12共同围设出第一子空间141。此设置下,能够通过结构变形使得顶层架体11具备实现预制模块单元100内部空间分割的结构条件,结构简单且可靠性佳。
117.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顶层架体11中,两个第一纵梁113中的每一个第一纵梁113的高度大于两个第一横梁114中的一个的高度,且等于两个第一横梁114中的另一个的高度。而顶层架体11中每一第一纵梁113的高度均大于底层架体12中对应的第二纵梁121的高度,顶层架体11中每一第一横梁114的高度均大于或等于底层架体12中对应的第二横梁122的高度,其中,高度为平行于立柱13方向的尺寸。也即为,在顶层架体11中,两个第一纵梁113和一个第一横梁114配合组成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两个第一纵梁113和一个第一横梁114配合组成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
118.由此,通过改变第一纵梁113和第一横梁114的高度,使得顶层架体11的高度整体
大于底层架体12的高度,进而使顶层架体11可以拉伸出一定的垂直空间,有利于后续使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立柱13和底层架体12共同围设出第一子空间141。此设置下,能够通过结构变形使得顶层架体11具备实现预制模块单元100内部空间分割的结构条件,结构简单且可靠性佳。
119.另外,使其中一个第一横梁114的高度小于另一个第一横梁114的高度还能够使第一横梁114、立柱13和第一纵梁113共同组成进入第一子空间141内部的开口,能够为如通风管道、线架、线缆、母线、排风系统、制冷系统、电力系统中的各类走线的排布让渡出一定的活动空间并提供导向作用,使得前述各类设备可以从预制模块单元100的端面顺利进入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立柱13和底层架体12共同围设出的第一子空间141内部,有利于合理利用预制模块单元100内部的空间设置。
120.需说明的是,考虑到梁的弯曲,改变组成顶层架体11的梁的高度时会优先考虑将设置在长边方向的梁即第一纵梁113的高度改变,但并不代表在某些应用场景内时不能优先考虑将设置在短边方向的梁即第一横梁114的高度改变,能够改变顶层架体11的梁的高度并使顶层架体11的梁的高度大于底层架体12的梁的高度的设置均在本技术的实施例所保护的范围内,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121.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主要通过使组成底层架体12的各个梁的高度相等,并使组成顶层架体11的四个梁中,至少一个对边梁的高度大于底层架体12的各个梁的高度,而达成顶层架体11的高度大于底层架体12的高度的目的,进而使收容空间14能够被分割成两部分,有利于提升预制模块单元10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其中,顶层架体11的高度为顶层架体11顶部111到底部112的距离,也即为,在平行于立柱13的方向上,顶层架体11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最远距离,可等同于第一子空间141的高度。
12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预制模块单元还可包括隔板20,隔板20连接至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以通过隔板20的间隔作用,进一步为收容空间14的划分提供便利。
123.请结合参阅图9和图10,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纵梁113可以为实心结构,也即为,除开第一纵梁113上用于安装定位等的孔类结构或槽类结构以外,第一纵梁113本身为无镂空区域的实体结构。由此,一方面,第一纵梁113无复杂的结构设置,整体的工艺较为简单,能够提高框架10整体的加工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第一纵梁113整体的强度更为优异,有利于保证框架10整体的屈服强度,使得框架10不易发生弯曲变形,进而使预制模块单元100整体的机械强度得以提升,更能适用于环境条件复杂多变的户外场景,有利于提高预制模块单元100多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124.当然,第一纵梁113也可以为镂空结构,也即为,第一纵梁113设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镂空区c。通过将第一纵梁113设置为镂空结构,能够在保证整体机械强度的基础上减少第一纵梁113的物料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使得第一纵梁113的高度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变形可能,有利于适应预制模块单元100的多场景应用需求。
125.如下将以第一纵梁113为镂空结构为例对第一纵梁113的实现可能性进行说明,但应当理解,并不以此为限。
126.请结合参阅图10、图11、图12和图13,每一第一纵梁113均包括第一层架体115、第
二层架体116和腹杆结构117。第一层架体115连接相邻两个第一横梁114,第二层架体116与第一层架体115层叠设置且连接相邻两个立柱13,腹杆结构117连接在第一层架体115和第二层架体116之间,腹杆结构117与第一层架体115及第二层架体116之间的间隙区域形成镂空区c。
127.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层架体115与第一横梁114配合构成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第二层架体116构成顶层架体11的底部112。而第一层架体115与第二层架体116间隔设置,且第一层架体115与第二层架体116之间的间隔距离能够决定第一纵梁113的高度,具体为,第一层架体115与第二层架体116之间的间隔距离越大,第一纵梁113的高度越高,第一层架体115与第二层架体116之间的间隔距离越小,第一纵梁113的高度越低。而第一纵梁113的高度又决定了第一子空间141占收容空间14的比例,具体为,第一纵梁113的高度越高,第一子空间141占收容空间14的比重越大,第一纵梁113的高度越低,第一子空间141占收容空间14的比重越小。
128.由此,通过调整第一层架体115与第二层架体116之间的间隔距离即可对第一纵梁113的高度进行灵活调整,进而能够调整第一子空间141占收容空间14的比重,有利于合理利用预制模块单元100的内部空间,空间利用率高。而腹杆结构117连接在第一层架体115和第二层架体116之间,能够使第一层架体115和第二层架体116通过腹杆结构117的连接作用而彼此连接,进而当第一层架体115受力时,力能通过腹杆结构117而被传递到第二层架体116上,进而使得第二层架体116能够为第一层架体115分担受力,从而保证第一纵梁113整体具备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可靠性佳。而腹杆结构117与第一层架体115和第二层架体116之间形成的镂空区c,能够在保证第一纵梁113的强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减少第一纵梁113的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预制模块单元100整体的生产效率。
129.示例性地,第一层架体115和第二层架体116之间的间距在300mm~900m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300mm和900mm)。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层架体115和第二层架体116之间的间距过大时,会使第一子空间141占用收容空间14的比例变大,缩减工作人员的活动空间及功能模组的安装空间。而第一层架体115和第二层架体116之间的间距过小时,会使第一子空间141占用收容空间14的比例变小,使得第一子空间141没有足够的空间大小以容置如排风系统、电力系统、制冷系统、线缆、线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而将第一层架体115和第二层架体116之间的间距设置在前述范围内,能够使第一子空间141和第二子空间142所占用收容空间14的比例达到优异的平衡,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将其中一个子空间占用收容空间14的比例过大或过小所导致预制模块单元100出现空间利用不充分而导致的空间浪费情况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从而更好的利用预制模块单元100内的空间。
130.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腹杆结构117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层架体115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等同于腹杆结构117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层架体116的延伸方向也倾斜设置。倾斜设置的腹杆结构117能够使第一层架体115与第二层架体116之间达成多样化的连接关系,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调整腹杆结构117与第一层架体115或第二层架体116之间的倾斜角度,有利于提高多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131.也即为,腹杆结构117与第一层架体115呈夹角设置,等同于腹杆结构117与第二层架体116呈夹角设置,夹角的角度范围在30
°
~90
°
的角度范围内(包括端点值30
°
和90
°
)。由此,腹杆结构117与第一层架体115在30
°
至90
°
的范围内时载荷在第一纵梁113上能够均匀
分布且第一纵梁113所受力较为均匀。腹杆结构117与第一层架体115的夹角超出此范围时,会导致腹杆结构117受力或变形不充分,抗震效果较差。
132.示例性地,如图11和图13所示,腹杆结构117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层架体115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由此,第一层架体115所受到的力能够以最短距离传递给第二层架体116,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力所需的距离,实用性强。或者,如图12和图14所示,腹杆结构117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层架体115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在30
°
至60
°
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30
°
和60
°
),以良好的适应多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133.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腹杆结构117的数量既可以为一个,一个腹杆结构117可以垂直设置在第一层架体115和第二层架体116之间,以使第一层架体115、腹杆结构117和第二层架体116之间连接形成“工”形结构,或者,如图12所示,一个腹杆结构117也还可以倾斜设置在第一层架体115和第二层架体116之间,以使第一层架体115、腹杆结构117和第二层架体116之间连接形成“z”形结构。
134.或者,参阅图10、图13和图14,腹杆结构117也可以包括多个子结构118,多个子结构118中的每一个子结构118均连接在第一层架体115和第二层架体116之间,相邻两个子结构118之间可以间隔设置,也可以彼此连接。设置多个子结构118并使多个子结构118分散在第一层架体115和第二层架体116之间的各处位置,能够使得第一层架体115上的各个位置处均具有能够转换受力的子结构118。由此,能够为第一层架体115和第二层架体116提供均衡的连接,使得第一纵梁113载荷在其上均匀分布,整体的受力较为均匀,有利于更好的实现预制模块单元100的抗弯性能,且能够防止发生地震时,可能出现第一纵梁113的某个位置因连接强度弱导致预制模块单元100失效的情况发生。
135.示例性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相邻两个子结构118的延伸方向可以平行设置。或者,如图10所示,相邻两个子结构118的延伸方向也可以相交。应当理解,图10仅为示意性的表示相邻两个子结构118的延伸方向相交的可能性,实际相邻两个子结构118之间的夹角的角度范围可以在0
°
~180
°
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
°
和180
°
),可以呈现v形对称或非对称的结构,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136.需说明的是,考虑到两个第一纵梁113之间的受力平衡,如上是以两个第一纵梁113的形态结构相同为例进行说明,但在预制模块单元100的实际应用中,两个第一纵梁113的形态结构也可以不同,比如设置在第一层架体115和第二层架体116之间的腹杆结构117的连接位置和数量可以不同,只要能够满足第一纵梁113的高度大于第二纵梁121的高度即可,对此不做严格限制。另外,第一纵梁113还可设置成为张弦梁结构,即第二层架体116可不连接在相邻两个立柱13之间,而是仅位于第一层架体115和底层架体12之间。
137.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预制模块单元100还包括连接结构50,连接结构50通过导向柱连接至顶层架体11的顶部111也即第一层架体115上,连接结构50用于连接相邻两个预制模块单元100。由于连接结构50为独立结构,将连接结构50连接至第一层架体115上,能够在多个预制模块单元100垂直堆叠时,通过连接结构50的间隔作用,而在相邻两个预制模块单元100之间拉开间隙,间隙的尺寸可根据连接结构50的厚度、数据中心200的整体强度、应用数据中心200的空间大小等因素进行设计,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138.示例性地,连接结构50上设有导向孔51,在两个预制模块单元100垂直堆叠时,可以通过在位于下方的预制模块单元100的第一纵梁113(具体为第一层架体115)和位于上方
的预制模块单元100的底层架体12上打定位孔119,并使导向孔51与定位孔119对准,进而能够通过导向柱的连接而使相邻两个预制模块单元100彼此连接。在两个预制模块单元100横向拼接时,可以通过分别给两个预制模块单元100的第一纵梁113(具体为第一层架体115)打定位孔119,并使连接结构50置于相邻两个预制模块单元100的第一层架体115上,而使导向孔51与定位孔119对准,进而能够通过导向柱的连接而使相邻两个预制模块单元100彼此连接。此设置下,固定方式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其中,导向柱可以为螺栓。
139.需说明的是,连接结构5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连接结构50为多个时,多个连接结构50可以间隔分布在第一纵梁113(具体为第一层架体115)上的各个位置,可以为第一纵梁113提供均衡的连接,以增强第一纵梁113各个位置处的连接强度,避免连接结构50集中设置而导致力集中传递,造成预制模块单元100受损,影响数据中心200的稳定性。连接结构50的尺寸可以根据横向拼装和纵向堆叠的连接方式进行调整,如图15和图17所示,当连接结构50需进行垂直方向上两个预制模块单元100的堆叠时,连接结构50的尺寸可设置的相应较小。如图16和图18所示,当连接结构50需进行横向拼装两个预制模块单元100时,连接结构50的尺寸可设置的相应较大。也即为,连接结构50的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140.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