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加层改造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28350发布日期:2022-01-12 00:42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地下室加层改造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00在结构底板上钻孔、安放微型钢管以及注水泥浆,将微型钢管植入岩层;s200在结构底板上依次进行凿毛、植筋和浇砼操作,在承台区域上形成叠合板,使钢管桩、承台和结构底板形成整体受力;s300在结构底板的非叠合板区域铺设疏水层,在疏水层上设置隔离带后浇砼;s400对结构柱的外表面进行凿毛,在结构柱的四周植筋后进行浇砼,增加结构柱的截面尺寸;s500新建加层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加层改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100步骤包括:s101在结构底板上测量定位钢管桩位,成孔桩机就位至钢管桩位上;s102在钢管桩位上安放钢套筒,用成孔桩机在岩层上钻孔,钻孔过程中持续将废渣排出;s103安放微型钢管及注浆管,通过注浆管注入水泥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加层改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103步骤中,微型钢管以1.8m至2.2m长度为一节依次放入放桩孔中,相邻两节微型钢管焊接固定,相邻两节微型钢管之间均对焊三次,每次焊接时间为8至12分钟。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加层改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103步骤中,水泥浆分三次注入,并且水泥浆的水灰比为0.5至0.7。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加层改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200步骤中,在结构底板上采用φ14的第一钢筋进行植筋,相邻两根第一钢筋的中间距为450-550mm,采用φ16的第二钢筋绑扎,相邻两根第二钢筋的中间距为190-210mm。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加层改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200步骤中,采用c40混凝土进行浇筑,浇筑厚度为190-210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加层改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300步骤中,疏水层材料为厚碎石,并且疏水层的铺设厚度为90-110mm;采用彩条布作为隔离带,采用c40混凝土在隔离带上浇砼,浇砼厚度为90-110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加层改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400步骤包括:s401对结构柱的外表面进行凿毛操作,并凿出结构柱的箍筋;s402在结构柱的外表面植筋,钢筋与结构柱的箍筋焊接固定,并且植筋的截面大小为500mm*900mm或600mm*600mm;s403采用模板木方与钢管外箍固定在结构柱的外表面,在结构柱主筋顶板处开设若干个浇筑孔,灌浆料自若干个浇筑孔同时浇筑。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加层改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402步骤中,在结构柱的四周设置有纵筋,纵筋自浇筑孔朝上延伸出0.8m至1.2m。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加层改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103步骤中,相邻两节微型钢管之间通过内衬套管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室加层改造工艺,包括将微型钢管植入岩层、在结构底板上设计叠合板以使得微型钢管、承台和结构底板形成整体受力、在结构底板的非叠合板区域铺设疏水层以及增加结构柱的截面尺寸等步骤;本发明的地下室加层改造工艺采用安放微型钢管以及设计叠合板的方式加强地基基础的承载能力,微型钢管植入岩层进而将部分载荷直接传递到良好稳定的岩层中,通过设计的叠合板使得微型钢管、承台与结构底板形成整体受力,并且通过增大结构柱截面尺寸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其承载能力。步增强其承载能力。步增强其承载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伟 王媛 苏东颖 彭其祥 钟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08
技术公布日:2022/1/1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