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装修用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37748发布日期:2022-01-12 02:04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内装修用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室内装修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室内装修用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建筑行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程质量和技术进步、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而建筑工程中,支撑架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辅助工具。建材支架是一种对建材进行支撑和放置的常用工具,其普遍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生活当中,装修用便于组装的建材支架是一种为了实现方便装修用建材支架的组装所专门设计的建材支架,装修用便于组装的建材支架相对于普通的建材支架在使用时更加适合。
3.现代家居装修中,为了采光、视野以及美观,通常会进行落地窗的设计,而落地窗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整张的玻璃,由于玻璃的面积过大,使得玻璃收到一定的冲击力时可能会实现出现损坏,而即使损坏一小部分,也需要重新更换。
4.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现有的落地窗安装通常都是多个施工工人一起将大面玻璃由水平逐渐抬起变竖直状,然后在进行安装,但多人配合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将会造成比较大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小落地窗在搬运的过程中出现意外的几率,本技术提供一种室内装修用支撑结构。
6.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室内装修用支撑结构,包括沿地面水平滑移的底座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端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面为玻璃支撑面,所述底座于靠近所述支撑架的转轴的一端设置有导向斜面,所述底座和所述支撑架于所述导向斜面和所述玻璃支撑面上转动设置有突出于所述导向斜面和所述玻璃支撑面的支撑滚轮,所述底座于所述导向斜面上开设有转槽,所述底座于所述转槽内转动设置有限位凸板,所述底座上端转动设置有支撑于所述支撑架靠近所述底座一端的支撑气缸。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安装落地窗时,将落地窗的一端稍微抬起,然后水平移动底座,使得底座侧端的导向斜面抵接在落地窗的下端,此时落地窗抵接在支撑滚轮上,将整个底座继续向落地窗的下端进行移动,此时整个落地窗被逐渐翘起,落地窗逐渐倾斜抵接支撑架上的支撑滚轮,当落地窗移动至接近平行于支撑架时,人工抬起落地窗,使得落地窗完全抵接支撑架上的支撑滚轮,此时落地窗和支撑架平行,而限位凸板转动而出并抵接在落地窗的底部并对落地窗进行限位,使得落地窗不会沿着支撑架滑落,同时通过支撑气缸可将支撑架进行转动,以调整支撑架的倾斜角度,使得后续在取下落地窗进行安装时也会更加方便。该方案通过支撑结构对落地窗进行支撑,同时将落地窗移动至支撑结构上的过程更加安全,更加方便。
8.优选的,所述底座包括多根纵梁以及垂直连接于所述纵梁的横梁,所述横梁和纵梁均为方梁,所述纵梁的下端设置有滑轮,所述横梁下端开设有供所述纵梁嵌入的方型插槽,所述支撑架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纵梁一端的纵向支撑杆以及垂直连接于所述纵向支撑杆的横向支撑杆,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侧端开设有供所述纵向支撑杆卡入的方型卡槽。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同的大楼以及不同的户型,所需要进行安装的落地窗的大小都不一样,使得在面对较大或者较小的1落地窗时都需要安排不同大小的支撑结构,该方案中将底座拆分成纵梁和横梁,同时将支撑架拆分成横向支撑杆和纵向支撑杆,使得整个底座和支撑杆均为拼装,可通过改变横梁的长度以及纵梁的个数改变底座的大小,同理可通过改变横向支撑杆的长度以及纵向支撑杆的个数改变支撑架的大小,从而使得该支撑结构可根据不同大小的落地窗进行拼接,以进行适应,更加方便。
10.优选的,所述纵梁上侧端转动设置有供所述支撑气缸安装的气缸底座,所述纵向支撑杆靠近所述纵梁的一侧端转动设置有供所述支撑气缸的活塞杆插入的气缸接头。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纵梁上转动设置气缸底座,并在纵向支撑杆上转动设置气缸接头,使得在将支撑结构运往楼体上时,容易损坏的支撑气缸可单独进行运输,当进行支撑落地窗时,再将支撑气缸安装至气钢底座,并将支撑气缸的活塞杆插入气缸接头内,当该支撑结构用完后可将支撑气缸进行拆除并运输,保证支撑结构后续正常使用,延长使用寿命。
12.优选的,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中部垂直于长度方向开设有转动孔,所述横向支撑杆于所述转动孔内转动设置有滚轴,所述滚轴周侧端挂设有多根拉绳,所述拉绳的一端系设有吸于玻璃表面的上料吸盘,所述拉绳的另一端系设有拉环。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落地窗的体积较大,使得落地窗自身的重量也会较重,支撑结构支撑在地面上时,人工并不是较为方便的对落地窗施加拉力或者推力,使得落地窗可以更加轻松的移动至支撑架上,该方案中在横向支撑杆的中部转动设置滚轴,在滚轴上缠绕拉绳,将拉绳一端的上料吸盘吸附在落地窗一远离支撑架的一端,然后在推动底座移动的同时,可人工拉动拉环,通过拉绳的上料吸盘对落地窗提供拉力,使得落地窗可以更加轻松的移动至支撑架上。
14.优选的,所述横向支撑杆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开设有连通于所述转动孔且供所述拉绳嵌入的隐蔽槽。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通过拉绳拉动落地窗时,拉绳连接上料吸盘的一端将会凸出于横向支撑杆,当拉动拉绳带动落地窗沿着纵向支撑杆移动时,拉绳可能会影响落地窗的移动,该方案中在横向支撑杆上开设隐蔽槽,使得拉动落地窗时,拉绳将会持续位于隐蔽槽内,减小对落地窗移动的影响。
16.优选的,所述纵向支撑杆的侧端转动设置有定位吸盘。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落地窗支撑在支撑架上时,落地窗只有下端被限位凸板进行限位,较为不安全,该方案中在纵向支撑杆侧端转动设置定位吸盘,使得落地窗被支撑在支撑架上后,可转动定位吸盘至吸附于落地窗的表面,从而对落地窗进行固定,加强落地窗固定的牢固程度,减小意外的发生几率。
18.优选的,靠近所述纵梁转动轴心一侧的所述横梁侧端设置有导向底铲,所述导向斜面位于所述导向底铲侧端,所述导向底铲靠近所述纵梁的一端设置有多个挂钩,所述纵
梁靠近所述导向底铲的一端开设有供所述挂钩钩挂的挂槽。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具有导向斜面的导向底铲单独设置,使得可根据不同大小的落地窗选择不同长度的导向底铲,同时导向底铲在安装的时候直需要将背部的挂钩钩挂在纵梁端部的挂槽内,整个过程非常简单方便,同时导向底铲也可将多根纵梁进行连接,使得整个支撑结构拼装结合的更加牢固。
20.优选的,所述纵梁远离所述导向底铲的一端设置有推把。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纵梁远离导向底铲的一端设置推把,使得在移动支撑结构时可通过推动推把,更加方便。
22.优选的,所述支撑滚轮的周侧端套设有硅胶厚套。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硅胶后套,一方面当落地窗抵接支撑滚轮移动时,落地窗直接抵接硅胶后套,软质的硅胶厚套可保证落地窗表面不会被划伤,另一方面,当将落地窗逐渐移动至支撑架的过程中,落地窗一开始的倾斜度和支撑架的倾斜度并不相同,使得落地窗接触支撑滚轮时并非直接抵接移动,而会有一定的阻碍,此时硅胶厚套可保证落地窗可正常移动,从而使得落地窗的搬运更加安全。
24.优选的,所述限位凸板的转轴同轴套设有扭簧。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限位凸板的转轴上填设扭簧,通过扭簧使得限位凸板可自动转动出转槽内,地方落地窗沿着导向斜面移动上料时,限位凸板被落地窗抵接着转动插接在转槽内,当落地窗到位后,限位凸板直接转动出转槽并抵接在落地窗的下端,从而对落地窗进行限位,更加方便。
26.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当需要安装落地窗时,将落地窗的一端稍微抬起,然后水平移动底座,使得底座侧端的导向斜面抵接在落地窗的下端,此时落地窗抵接在支撑滚轮上,将整个底座继续向落地窗的下端进行移动,此时整个落地窗被逐渐翘起,落地窗逐渐倾斜抵接支撑架上的支撑滚轮,当落地窗移动至接近平行于支撑架时,人工抬起落地窗,使得落地窗完全抵接支撑架上的支撑滚轮,此时落地窗和支撑架平行,而限位凸板转动而出并抵接在落地窗的底部并对落地窗进行限位,使得落地窗不会沿着支撑架滑落,同时通过支撑气缸可将支撑架进行转动,以调整支撑架的倾斜角度,使得后续在取下落地窗进行安装时也会更加方便,通过支撑结构对落地窗进行支撑,同时将落地窗移动至支撑结构上的过程更加安全,更加方便;2.将底座拆分成纵梁和横梁,同时将支撑架拆分成横向支撑杆和纵向支撑杆,使得整个底座和支撑杆均为拼装,可通过改变横梁的长度以及纵梁的个数改变底座的大小,同理可通过改变横向支撑杆的长度以及纵向支撑杆的个数改变支撑架的大小,从而使得该支撑结构可根据不同大小的落地窗进行拼接,以进行适应,更加方便;3.横向支撑杆的中部转动设置滚轴,在滚轴上缠绕拉绳,将拉绳一端的上料吸盘吸附在落地窗一远离支撑架的一端,然后在推动底座移动的同时,可人工拉动拉环,通过拉绳的上料吸盘对落地窗提供拉力,使得落地窗可以更加轻松的移动至支撑架上。
附图说明
27.图1为室内装修用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室内装修用支撑结构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图4为导向底铲的局部示意图;图5为室内装修用支撑结构另一视角的局部爆炸示意图;图6为图5的b处放大图。
28.图中:1、底座;2、支撑架;3、纵梁;4、横梁;5、万向滑轮;6、方型插槽;7、转动连接件;8、纵向支撑杆;9、横向支撑杆;10、方型卡槽;11、导向底铲;12、挂钩;13、挂槽;14、导向斜面;15、转槽;16、限位凸板;17、转动槽;18、滑槽;19、滑块;20、支撑滚轮;21、压簧;22、硅胶厚套;23、转动孔;24、滚轴;25、拉绳;26、隐蔽槽;27、上料吸盘;28、拉环;29、连接腿;30、定位吸盘;31、气缸底座;32、气缸接头;33、支撑气缸;34、推把;35、插孔;36、杆件。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参见图1,一种室内装修用支撑结构,包括沿地面水平滑移的底座1以及转动设置于底座1上端的支撑架2。
31.参见图1和图2,底座1包括多根纵梁3以及横梁4,横梁4以及纵梁3沿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为方型,纵梁3的下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多个万向滑轮5,多根纵梁3以相互平行且间距相同进行排列,横梁4垂直于纵梁3,横梁4的侧端均匀开设有供纵梁3插入的方型插槽6,纵梁3在相对应的位置同样开设有供横梁4插入的方型插槽6,且方型插槽6的深度为纵梁3和横梁4厚度的一半,使得横梁4和纵梁3相互插接固定后,整个底座1的上端面为平齐状。
32.参见图2和图3,纵梁3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有转动连接件7,支撑架2包括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转动连接件7的多根纵向支撑杆8以及垂直于连接于纵向支撑杆8的多根横向支撑杆9,横向支撑杆9和纵向支撑杆8沿长度方向的截面呈方型,纵向支撑杆8和横向支撑杆9相互靠近的侧端均开设有相互插接的方型卡槽10,使得整个支撑架2为一网格状的架体,支撑架2远离底座1的一端面为公落地窗放置的玻璃支撑面。
33.参见图3,转动连接件7远离纵梁3的一端设置有一平行于横梁4的导向底铲11,导向底铲11靠近纵梁3的一侧端沿长度方向一体均匀设置有多个挂钩12,转动连接件7远离纵梁3的一端开设有供挂钩12钩挂的挂槽13,使得导向底铲11可以和底座1进行固定,导向底铲11在远离纵梁3的一侧端设置有呈倾斜状的导向斜面14。
34.导向底铲11于导向斜面14上开设有转槽15,转槽15内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一限位凸板16,限位凸板16可完全转动至插接于转槽15内,从反而使得导向底铲11的导向斜面14呈平齐状,限位凸板16的转轴上同轴套设有一扭簧,通过扭簧可带动限位凸板16转动出转槽15,当有物体沿着导向斜面14由下而上移动时,可抵接限位凸板16转动至插接于转槽15内,当物体由上向下移动时,限位凸板16可抵接物体,阻止下移。
35.参见图3和图4,导向底铲11于导向斜面14以及纵向支撑杆8远离底座1的一侧端面上开设有转动槽17,导向底铲11和纵向支撑杆8在转动槽17的两相对侧壁上开设有滑槽18,滑槽18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转动槽17的轴线,滑槽18内插入有沿长度方向滑移的滑块19,转动槽17内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支撑滚轮20,支撑滚轮20的转轴两端各转动插入一滑块19内,使得支撑滚轮20可在转动槽17内转动并随着滑块19沿着滑槽18的长度方向滑移,滑槽18内嵌入有压簧21,压簧21的一端抵接住滑槽18的侧壁,另一端抵接住滑块19的侧端,使得
支撑滚轮20突出于导向斜面14以及纵向支撑杆8远离底座1的一侧端面。
36.支撑滚轮20的周侧端套设有硅胶厚套22,当压簧21呈压缩状态时,硅胶厚套22突出于导向斜面14以及纵向支撑杆8远离底座1的一侧端面,使得硅胶厚套22可对落地窗进行支撑。
37.参见图5和图6,横向支撑杆9的中部于相邻纵向支撑杆8之间开设有转动孔23,横向支撑杆9于转动孔23内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滚轴24,滚轴24的轴线平行于横向支撑杆9的长度方向,滚轴24上缠绕有一根拉绳25,横向支撑杆9远离底座1的一端开设有连通于转动孔23的隐蔽槽26,隐蔽槽26垂直于滚轴24的轴线,隐蔽槽26的两端连通至横向支撑杆9的两侧端,拉绳25的一端可依次穿过多个横向支撑杆9的隐蔽槽26内并系设有上料吸盘27,上料吸盘27可吸附在落地窗的一端面,拉绳25的另一端随重力自然下垂并系设有拉环28,使得拉动拉环28可拉紧拉绳25,进而通过上料吸盘27拉动落地窗沿着支撑架2的玻璃支撑面移动。
38.纵向支撑杆8的侧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连接腿29,连接腿29远离纵向支撑杆8的一端通过螺栓转动连接有定位吸盘30,转动连接腿29使得定位吸盘30可吸附在落地窗一端面,进而对落地窗进行固定。
39.纵梁3的上侧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一气缸底座311,纵向支撑杆8靠近底座1的一侧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一气缸接头32,气缸底座311内插接有支撑气缸33,支撑气缸33的活塞杆可直接插接至气缸接头32内,通过支撑气缸33可带动整个支撑架2进行转动。
40.纵梁3远离导向底铲11的一端设置有一推把34,纵梁3远离导向底铲11的一端开设有插孔35,推把34上均匀焊接有插接于多个插孔35内的杆件36,使得通过推把34可推动底座1移动。
41.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安装落地窗时,根据落地窗自身的长度和宽度挑选合适的支撑结构的零件,将各种零件搬运至房间内,将纵梁3下端的滑轮抵接在地面上,并将纵梁3依次均匀水平排开,然后将纵向支撑杆8转动开,将横梁4垂直于纵梁3抵接在纵梁3的上侧端面,使得纵梁3插入横梁4的方型插槽6内使得底座1安装完成,然后将支撑气缸33的底部插入气缸底座311内,再将支撑气缸33的活塞杆插入气缸接头32内,使得支撑气缸33安装,将横向支撑杆9垂直于纵向支撑杆8,使得纵向支撑杆8反插接进方型卡槽10内,使得支撑架2安装完成,将导向底铲11侧端的挂钩12对准纵梁3一端的挂槽13插入,在将推把34安装至纵梁3的另一端,此时整个支撑结构组装完成,然后将落地窗的一端稍微抬起,然后通过推把34水平移动底座1,使得导向底铲11的导向斜面14抵接在落地窗的下端,此时落地窗抵接在支撑滚轮20上,将整个底座1继续向落地窗的下端进行移动,此时整个落地窗被逐渐翘起,此时人工将上料吸盘27吸附在落地窗的一端,将拉绳25的一端绕过滚轴24并系设在拉环28上,通过拉动拉环28,使得落地窗逐渐向支撑架2上倾斜移动,落地窗移动的过程中抵接支撑滚轮20侧端的硅胶厚套22,并使得支撑滚轮20压缩压簧21并移动,直至落地窗平行并抵接在支撑架2的一端,此时限位凸板16在扭簧的作用下转动而出并抵接在落地窗的下端,在人工转动定位吸盘30,使得吸盘吸附在落地窗表面进行固定,同时通过支撑气缸33可将支撑架2进行转动,以调整支撑架2的倾斜角度。
42.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
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