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墙系统、构筑方法及建筑物与流程

文档序号:31711616发布日期:2022-10-04 19:26阅读:65来源:国知局
外墙系统、构筑方法及建筑物与流程

1.本公开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外墙系统、构筑方法及建筑物。


背景技术:

2.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钢结构建筑技术和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趋于完善,前者在抗震性能、施工周期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后者在降低供暖供冷需求,降低能耗方面较为显著。
3.但是,相关技术中对于钢结构建筑技术和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的结合应用还不完善,应用上述两种技术的外墙系统普遍存在安装不便、生产工艺复杂、耐久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外墙系统、构筑方法及建筑物,能够解决外墙系统普遍存在安装不便、生产工艺复杂、耐久低等问题。
5.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6.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外墙系统,所述外墙系统包括:框架组件和墙体组件;
7.所述框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立柱和至少一个横梁;
8.所述至少一个立柱与地基连接,所述至少一个横梁与所述至少一个立柱连接;
9.所述墙体组件包括内叶板、隔热层和外叶板;
10.所述内叶板与所述至少一个立柱和所述至少一个横梁中的至少之一连接,所述内叶板靠近室内,所述外叶板与所述至少一个立柱和所述至少一个横梁中的至少之一连接,所述外叶板靠近室外;所述隔热层位于所述内叶板和所述外叶板之间。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热层包括真空绝热板和防水透气层;所述真空绝热板贴覆在所述内叶板表面,所述真空绝热板和所述外叶板之间形成防水透气层。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真空绝热板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0mm-40mm;所述防水透气层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0mm-40mm。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真空绝热板的厚度为10mm,所述防水透气层的厚度为40mm。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真空绝热板的厚度为30mm,所述防水透气层的厚度为20mm。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真空绝热板的厚度为40mm,所述防水透气层的厚度为10mm。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真空绝热板的厚度与所述墙体组件的厚度的比值范围为0.02-0.2;所述防水透气层的厚度与所述墙体组件的厚度的比值范围为0.02-0.2。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叶板上设有排湿孔,所述排湿孔位于所述外叶板靠近所述至少一个横梁或靠近所述至少一个立柱的位置;
18.所述排湿孔内嵌填纤维材料。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叶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至少一个横梁和所述至少一个立柱形成的空间内,所述内叶板与所述至少一个横梁和所述至少一个立柱中的至少之一连接;
20.所述外叶板位于所述至少一个横梁和所述至少一个立柱形成的空间的室外一侧,所述外叶板与所述至少一个横梁和所述至少一个立柱中的至少之一连接。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叶板和所述外叶板为蒸压轻质混凝土板材;所述内叶板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00mm-300mm,和所述外叶板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00mm-300mm。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叶板包括至少两块外叶板单元,所述至少两块外叶板单元拼接形成所述外叶板;所述至少两块外叶板单元的板缝通过密封胶进行嵌填。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胶向所述板缝的两侧各延伸10mm-30mm,延伸部分的厚度为1mm-3mm。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墙系统还包括包梁防火板;所述包梁防火板与所述框架组件连接,所述包梁防火板位于所述至少一个横梁朝向室内的一侧,所述包梁防火板朝向室内的表面与所述内叶板朝向室内的表面对齐。
25.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外墙系统的构筑方法,所述外墙系统为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墙系统;所述构筑方法包括:
26.将所述至少一个立柱与地基连接,将所述至少一个横梁与所述至少一个立柱连接,形成框架组件;
27.将所述外叶板与所述至少一个立柱和所述至少一个横梁中的至少之一连接,使所述外叶板靠近室外;
28.将所述内叶板与所述至少一个立柱和所述至少一个横梁中的至少之一连接,使所述内叶板靠近室内;
29.在所述内叶板和所述外叶板之间构筑所述隔热层。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内叶板和所述外叶板之间构筑所述隔热层,包括:
31.在所述内叶板的表面贴覆真空绝热板,并使得所述真空绝热板不与所述外叶板接触,所述真空绝热板和所述外叶板之间形成防水透气层。
32.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筑物,采本公开任一项所述的外墙系统,或采用本公开任一项所述的构筑方法构筑。
33.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34.本公开的外墙系统,包括框架组件和墙体组件,其中墙体组件包括内叶板、外叶板,以及内叶板和外叶板之间的隔热层,外墙系统的结构简单,自重小,安装方便,便于提高安装精度,保温性能较好,具有钢结构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的综合优势。
附图说明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6.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外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外墙系统的结构剖视图;
38.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外叶板的结构示意图;
39.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外墙系统的构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0.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建筑物的结构示意图。
41.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
42.10、框架组件;20、墙体组件;
43.1、立柱;2、横梁;3、内叶板;4、外叶板;41、排湿孔;42、外叶板单元;43、板缝;44、密封胶;5、隔热层;51、真空绝热板;52、防水透气层;6、包梁防火板;7、u型卡;8、拉结件;9、外挂预留孔;11、公母槽;12、钩头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44.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45.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顶”、“底”、“侧”、“内”、“外”等,以框架组件的布置方位为基准,其中,以横梁所在方位为顶或上,以地基所在方位为底或下,顶和底之间的部分为侧,室内所在方位为内,室外所在方位为外。本公开实施例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46.除非另有定义,本公开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
47.相关技术中,适用于钢结构建筑的技术最成熟的装配化围护体系是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板外墙系统和轻质条板外墙系统。
48.超低能耗建筑是结合气候特点、建筑形式、生活习惯、用能方式等情况,通过相应的气密性措施和高效热回收的新风系统等,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提出的一种易于推广,保温性能和气密性好的新型低能耗建筑。
49.目前钢结构建筑技术和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两个领域均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技术体系,但将两种技术体系的结合应用还不完善。
50.相关技术中在钢结构建筑内应用预制混凝土夹心板外墙的技术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问题:
51.(1)预制混凝土夹心板自重较大,在施工时,通常需要使用大型吊机进行安装,故该系统的安装调节难度较大、安装精度不容易控制,不利于发挥出装配式墙体的优势;
52.(2)预制混凝土夹心板多外挂于主体结构上,因此室内会出现露梁露柱现象,对室内使用空间有较高要求的建筑有较大影响。
53.相关技术中在钢结构建筑内应用轻质条板的技术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问题:
54.(1)采用保温材料与外墙整体浇筑而成的方法,生产工艺较复杂;
55.(2)存在应力集中,削弱了墙板的强度,降低了墙板的承载能力,在吊装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损伤。
56.相关技术中利用钢结构和蒸压加气混凝土(autoclaved aerated concrete slabs,aac;又称autoclaved lightweight concrete,alc)装配式安装的技术方案,包括但
不限于以下问题:
57.(1)aac板外墙系统尚不完善,常规厚度的aac板热工性能无法满足严寒、寒冷地区建筑节能要求,需另外附加外保温系统,而外保温系统则存在耐久性差、易脱落等问题,无法满足装配式建筑工厂化生产、装配的施工要求;
58.(2)仅解决了气密性问题,外墙保温的处理方法不完善。
59.针对上述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板外墙自重大、不利于安装、露梁、露柱,蒸压加气混凝土一体化保温墙板生产工艺复杂、易损伤及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外墙外保温耐久性差、易脱落、钢结构超低能耗建筑做法不完善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墙系统、构筑方法及建筑物,适用于钢结构超低能耗建筑,满足超低能耗建筑气密性及保温性的要求。
60.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61.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外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外墙系统的结构剖视图;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外叶板4的结构示意图。
62.一方面,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外墙系统,外墙系统包括:框架组件10和墙体组件20;框架组件10包括至少一个立柱1和至少一个横梁2;至少一个立柱1与地基连接,至少一个横梁2与至少一个立柱1连接;墙体组件20包括内叶板3、隔热层5和外叶板4;内叶板3与至少一个立柱1和至少一个横梁2中的至少之一连接,内叶板3靠近室内,外叶板4与至少一个立柱1和至少一个横梁2中的至少之一连接,外叶板4靠近室外;隔热层5位于内叶板3和外叶板4之间。
63.本公开的外墙系统,包括框架组件10和墙体组件20,其中墙体组件20包括内叶板3、外叶板4,以及内叶板3和外叶板4之间的隔热层5,外墙系统的结构简单,自重小,安装方便,便于提高安装精度,保温性能较好,具有钢结构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的综合优势。
6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框架组件10为钢质框架组件。示例性地,至少一个立柱1为钢质立柱,至少一个横梁2为钢质横梁。
65.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立柱1底部焊接有钢底板,底板四周均匀分布有螺栓孔,钢结构柱底板与地基之间通过地脚螺栓及预埋螺杆的方式连接固定,保证立柱1的连接可靠性。
66.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立柱1的数量为两个或以上,两个或以上的立柱1间隔设置于低级上,立柱1的底部与地基连接,立柱1与地基之间的连接构筑由下而上依次包括混凝土承台、混凝土基座和钢底板,保证立柱1的连接可靠性。
67.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立柱1采用箱型或h型结构钢,保证立柱1的承载性能。示例性地,箱型结构钢的横截面为空心矩形(参考图5),h型结构钢包括两个翼缘板和垂直连接两个翼缘板的腹板。
6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横梁2采用工字钢(截面为工字形状的长条钢材)、槽钢(截面为凹槽形的长条钢材)或角钢(两边互相垂直成角形的长条钢材),例如执行标准为gb/t 706-2016的工字钢、槽钢或角钢。
69.在另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框架组件10采用多段连接方式,先安装位于横梁2中间的立柱1,再将横梁2的端部与另一立柱1连接;相邻的横梁2水平对接在立柱1的两侧。示例性地,横梁2与立柱1通过焊接或紧固件(例如螺栓)连接。
70.结合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叶板3和外叶板4通过拉结件8连接固定,从而提高内叶板3和外叶板4之间的拉结作用,能够更好的承担风能荷载和地震作用等空间外荷载。示例性地,拉结件8为l型金属拉结件、z型金属拉结件中的至少一种。
71.例如,当采用l型金属拉结件时,l型金属拉结件的一悬臂与内叶板3朝向室外的表面平行的连接固定,另一悬臂伸入外叶板4的板缝43中连接固定;或者,l型金属拉结件的一悬臂与外叶板4朝向是内的表面平行的连接固定,另一悬臂深入内叶板3的板缝43中连接固定,从而将内叶板3和外叶板4拉结成一个整体。
72.在本文中提及的“若干个”、“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至少两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73.结合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层5包括真空绝热板51(vacuum insulation panel,vip)和防水透气层52;真空绝热板51贴覆在内叶板3表面,且不与外叶板4接触,真空绝热板51和外叶板4之间形成防水透气层52。
74.本实施例的外墙系统,为了进一步增强外叶板4的透气性,以及内叶板3的防水性,隔热层5包括真空绝热板51和防水透气层52。真空绝热板51贴覆在内叶板3朝向室外的表面,且不与外叶板4朝向室内的表面接触,真空绝热板51与外叶板4之间形成的空腔构筑成防水透气层52。
75.该隔热层5能够有效地避免因水蒸气迁移引起的内叶板3结露受潮等问题,既能阻止外部雨水及墙体内部水汽的侵入,保证了墙体内部水蒸气的流通;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备的外墙外叶板4又可以使墙体内部水汽自由排出。
76.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真空绝热板51采用专用粘结砂浆贴覆在内叶板3的朝向室外的表面。示例性地,专用粘结砂浆采用不同添加剂、高分子聚合物和特种水泥等并取特定比例搅拌制成。柔韧性和粘合性能优异,且能够大大提高板材与真空绝热板51之间的粘结强度。
77.从而,本实施例的外墙系统将真空绝热板51与内叶板3直接连接,能够避免真空绝热板51与外叶板4直接接触,降低水分渗透、温度应力、风压作用等对专用粘结砂浆粘结强度的影响,从而提高真空绝热板51的耐久性;此外,使得墙体组件20更薄,既满足了严寒与寒冷地区建筑节能对墙体热工性能的要求,也减小了建筑面积。
7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真空绝热板51以粉状和纤维状无机材料与吸气剂等为芯材,用复合阻气膜作为包裹材料,经抽真空、封装等工艺制成的建筑保温用板状材料。
79.在一些实施例中,真空绝热板51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0mm-40mm;防水透气层52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0mm-40mm。示例性地,真空绝热板51厚度的取值,例如10mm、20mm、30mm、40mm。防水透气层52厚度的取值,例如10mm、20mm、30mm、40mm。
80.从而,本实施例的外墙系统的传热系数低于相关技术标准,符合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能够实现钢结构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的完全结合,兼具两种建筑的优势。
81.在一些实施例中,真空绝热板51的厚度为10mm,防水透气层52的厚度为40mm。
8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真空绝热板51的厚度为30mm,防水透气层52的厚度为20mm。
8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真空绝热板51的厚度为40mm,防水透气层52的厚度为10mm。
84.本实施例的外墙系统,真空绝热板51和防水透气层52符合上述厚度标准时,外墙系统的传热系数低于相关技术标准,符合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兼具钢结构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的优势。
85.在一些实施例中,真空绝热板51的厚度与墙体组件20的厚度的比值范围为0.02-0.2;防水透气层52的厚度与墙体组件20的厚度的比值范围为0.02-0.2。其中,墙体组件20的厚度为内叶板3、隔热层5和外叶板4的厚度的总和。示例性地,真空绝热板51的厚度与墙体组件20的厚度的比值,例如0.02、0.04、0.06、0.1、0.15、0.2。防水透气层52的厚度与墙体组件20的厚度的比值,例如0.02、0.04、0.06、0.1、0.15、0.2。
86.另一示例性地,真空绝热板51的厚度与墙体组件20的厚度的比值范围为0.03-0.2;防水透气层52的厚度与墙体组件20的厚度的比值范围为0.03-0.2。
87.本实施例的外墙系统,真空绝热板51和防水透气层52的厚度与墙体组件20的厚度的比值满足上述范围时,外墙系统的传热系数低于相关技术标准,符合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兼具钢结构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的优势。
88.结合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叶板4上设有排湿孔41,排湿孔41位于外叶板4靠近至少一个横梁2或靠近至少一个立柱1的位置;排湿孔41内嵌填纤维材料,以利于墙体组件20的密闭及排湿。示例性地,限位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矿棉、岩棉等。
89.结合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叶板3至少部分位于至少一个横梁2和至少一个立柱1形成的空间内,内叶板3与至少一个横梁2和至少一个立柱1中的至少之一连接;外叶板4位于至少一个横梁2和至少一个立柱1形成的空间的室外一侧,外叶板4与至少一个横梁2和至少一个立柱1中的至少之一连接。
90.示例性地,内叶板3通过u型卡7及管卡固定在横梁2和立柱1之间的空间内,内叶板3的至少部分位于横梁2和立柱1形成的平面内。其中,u型卡7的安装参考图1中,u型卡7开口朝下的连接在横梁2的下端面,u型卡7的两个悬臂分别卡在内叶板3的内外两个表面,从而将内叶板3与横梁2固定连接。管卡包括固定连接在框架组件10表面的板体和向内叶板3伸出的管体,例如,板体固定连接在横梁2两端的下端面,管体卡入内叶板3中,从而将内叶板3与横梁2固定连接。
91.另一示例性地,当内叶板3具有板缝时,u型卡7对应于板缝,从而一个u型卡7分别固定相邻的两个内叶板单元。
92.另一示例性地,参考图1、3所示,外叶板4通过钩头螺栓12以外挂的形式与框架组件10固定连接。外叶板4上预留外挂预留孔9,钩头螺栓12的钩头端与框架组件10固定连接(例如焊接),螺纹端穿至外叶板4朝向室外的表面,通过垫片、螺母等进行锚固。
93.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94.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叶板3和外叶板4为蒸压轻质混凝土板材(alc板材);内叶板3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00mm-300mm,外叶板4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00mm-300mm。从而,本实施例的外墙系统的自重较小,能够降低安装难度,提高安装精度。进一步的,内叶板3的厚度
的取值范围为100mm-150mm;外叶板4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00mm-150mm。
95.为充分展示本实施例的外墙系统的技术效果,设计了如下表1的传热性能测试。
96.表1外墙系统传热系数测试表(单位:mm)
[0097][0098]
测试结果显示,例1中的外墙系统的传热系数为0.35w/m2·
k,例2中的外墙系统的传热系数为0.18w/m2·
k,例3中的外墙系统的传热系数为0.21w/m2·
k。根据《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高层住宅严寒地区外墙传热系数不高于0.35w/m2·
k,寒冷地区外墙传热系数不高于0.45w/m2·
k,因此,本公开的三种外墙体系的传热系数均符合标准。
[0099]
结合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叶板4包括至少两块外叶板单元42,至少两块外叶板单元42拼接形成外叶板4;至少两块外叶板单元42的板缝43通过密封胶44进行嵌填。
[0100]
本实施例的外墙系统,为了在提高板缝43抗裂性能的同时提高墙体的气密性、水密性,外叶板4由至少两块外叶板单元42通过其自身的公母槽11结构实现拼接,从而能够降低外叶板4的生产和安装难度。
[0101]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内叶板3包括至少两个内叶板单元,至少两个内叶板单元拼接形成内叶板3。从而本实施例能够降低内叶板3的生产和安装难度。
[0102]
结合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胶44向板缝43的两侧各延伸10mm-30mm,延伸部分的厚度为1mm-3mm。示例性地,密封胶44,包括但不限于聚硫密封胶、聚氨酯密封胶、硅酮密封胶、聚氨酯改性硅烷密封胶、聚醚改性硅烷密封胶等。
[0103]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外叶板4的板缝43进行“一布两涂”工艺处理,即:沿板缝43进行蒸压加气混凝土专用砂浆的批刮,批刮宽度沿板缝43向两边各延伸100-200mm;沿批刮部位铺贴抗碱增强抗裂网格布,宽度与涂刷宽度一致;待抗碱增强抗裂网格布铺贴完成后再进行蒸压加气混凝土专用砂浆的批刮。
[0104]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内叶板3的板缝进行“一布两涂”工艺处理。
[0105]
示例性地,蒸压加气混凝土专用砂浆是用水泥等胶结材料、细集料、掺合料、保水剂及其他外加剂等原料均匀混合,按一定比例加水拌合制成的具有较高粘结力、抗裂特性以及一定的保温隔热性能,用于拼装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的干混砂浆。
[0106]
结合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墙系统还包括包梁防火板6;包梁防火板6与框架组件10连接,包梁防火板6位于至少一个横梁2朝向室内的一侧,包梁防火板6朝向室内的表面与内叶板3朝向室内的表面对齐。本实施例中包梁防火板6的功能是进一步提高外墙系统的保温性,避免横梁2形成热桥,提高外墙系统的防火性能,并对横梁2进行包裹,避免室内侧露梁,影响美观性。
[0107]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包梁防火板6通过角钢、自攻螺钉与横梁2梁固定连接。
角钢焊接在横梁2上下翼缘之间,包梁防火板6通过自攻螺钉钉入角钢,从而实现对横梁2的包裹,避免露梁。
[0108]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降低墙体组件20内部空气的流通,提高该墙体组件20的气密性,外叶板4、内叶板3与横梁2、立柱1之间留设缝隙,缝宽为10-30mm,缝隙间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条或聚氨酯发泡材料填充,该处理能够保证内叶板3及外叶板4之间的空腔(即防水透气层52)是密闭的。
[0109]
本公开实施例的外墙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110]
1.本公开实施例将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用于钢结构建筑的外墙系统,相同厚度单位面积下板材重量仅为预制混凝土夹芯保温板的1/6到1/4,因此安装过程中对起吊设备的要求不高,安装难度小,容易控制安装精确度;墙体结构自重减轻,降低了基础加工成本,降低了工程造价,又能充分发挥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自重轻、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的优势,解决了原有钢结构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板外墙系统自重大,不利于安装的问题。
[0111]
2.本公开实施例将真空绝热板51与内叶板3直接固定,避免真空绝热板51与外叶板4直接接触,降低水分渗透、温度应力、风压作用等对专用粘结砂浆粘结强度的影响,从而提高真空绝热板51的耐久性;墙体厚度更小,既满足了严寒与寒冷地区建筑节能对墙体热工性能的要求,也减小了建筑面积。
[0112]
3.本公开实施例将防水透气层52构筑于真空绝热板51与外叶板4之间,能够有效地避免了因水蒸气迁移引起的内叶板3结露受潮等问题,既能阻止外部雨水及墙体内部水汽的侵入,保证了墙体内部水蒸气的流通;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备的外叶板4又可以使墙体内部水汽自由排出。
[0113]
另一方面,结合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外墙系统的构筑方法,外墙系统采用本公开任一项实施例的外墙系统;构筑方法包括:
[0114]
s1将至少一个立柱1与地基连接,将至少一个横梁2与至少一个立柱1连接,形成框架组件10。
[0115]
示例性地,将立柱1间隔设置于地基上,立柱1的底部与地基之间的连接构筑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混凝土承台、混凝土基座和钢底板;待立柱1完成架构后,将钢结构梁通过焊接或螺栓与立柱1连接。
[0116]
另一示例性地,框架组件10采用多段连接方式,先安装位于横梁2中间的立柱1,再将横梁2的端部与另一立柱1连接;相邻的横梁2水平对接在立柱1的两侧。示例性地,横梁2与立柱1通过焊接或紧固件(例如螺栓)连接。
[0117]
s2将外叶板4与至少一个立柱1和至少一个横梁2中的至少之一连接,使外叶板4靠近室外。
[0118]
示例性地,将外叶板4通过钩头螺栓12以外挂的方式与立柱1固定;待外叶板4通过其自身的公母槽结构及蒸压加气混凝土专用粘结砂浆拼接成为整体,沿形成的拼缝进行密封胶44嵌填;待密封胶44固化后,再对板缝43进行“一布两涂”工艺处理;待外叶板4安装完成后,在外叶板4底部、顶部及与框架组件10交界处等部位设置排湿孔41。
[0119]
s3将内叶板3与至少一个立柱1和至少一个横梁2中的至少之一连接,使内叶板3靠近室内。
[0120]
示例性地,将内叶板3通过u型卡7及管卡固定于立柱1和横梁2之间的空间;待内叶
板3通过公母槽结构及蒸压加气混凝土专用粘结砂浆拼接成为整体后,再对板缝处进行“一布两涂”工艺处理;在内叶板3拼接的同时,将拉结件8分别与外墙内叶板3及外叶板4连接固定,从而将内叶板3与外叶板4拉结成一个整体。
[0121]
s4在内叶板3和外叶板4之间构筑隔热层5。
[0122]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包括:在内叶板3的表面贴覆真空绝热板51,并使得真空绝热板51不与外叶板4接触,真空绝热板51和外叶板4之间形成防水透气层52。
[0123]
示例性地,采用专用粘结砂浆将真空绝热板51贴覆在内叶板3的外侧(即朝向室外的表面);待内叶板3完成拼接,真空绝热板51完成贴覆后,真空绝热板51与外叶板4之间形成的空腔即构成防水透气层52;真空绝热板51和防水透气层52构筑成隔热层5。
[0124]
s5安装包梁防火板6。
[0125]
示例性地,将包梁防火板6通过自攻螺钉与角钢固定于横梁2的内侧(即朝向室内的表面),安装时注意包梁防火板6的表面应与外墙内叶板3的内表面平齐,室内无凸出部分,满足美观度要求。
[0126]
另一方面,结合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物,采用本公开任一项实施例的外墙系统,或采用本公开任一项实施例的构筑方法构筑。
[0127]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128]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
[0129]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