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均匀的滑动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59583发布日期:2021-11-18 10:56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均匀的滑动层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均匀的滑动层。


背景技术:

2.大跨度的混凝土梁为了抵抗自重和外部载荷,常在设计时采用预应力来平衡,即在混凝土梁上张拉预应力筋。在张拉预应力筋后,预应力筋的应力分布(从端部向中间减小)、预应力筋松弛或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梁的孔道摩擦造成的预应力损失均会引起混凝土梁受力不均匀。当混凝土梁的局部压应力超出其混凝土抗压强度时,会使得混凝土梁的梁体破坏,进而影响混凝土梁的结构安全。
3.因此,亟需提供一种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均匀的滑动层,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均匀的滑动层,以解决现有的混凝土梁因张拉预应力筋而导致的结构安全的问题。
5.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均匀的滑动层,包括:
7.第一玻纤板组,其设置于混凝土梁的梁顶上,所述第一玻纤板组包括至少两层第一玻纤板;
8.第二玻纤板组,其设置于所述混凝土梁的梁底上,所述第二玻纤板组包括至少两层第二玻纤板;
9.第一滑动介质,其摊铺于任意相邻的两层所述第一玻纤板之间;
10.第二滑动介质,其摊铺于任意相邻的两层所述第二玻纤板之间。
11.进一步地,所述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均匀的滑动层还包括挤塑板,所述挤塑板设置于所述混凝土梁的相对的两侧面上。
12.进一步地,所述挤塑板的厚度为50mm,容重≥30kg/m。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动介质和所述第二滑动介质均为石墨。
14.进一步地,所述石墨的碳含量≥95%,水分含量≤3%,325目筛余量≤20%。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玻纤板的厚度为2mm,拉伸强度≥80mpa,巴氏硬度≥35hba。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玻纤板的厚度为2mm,拉伸强度≥80mpa,巴氏硬度≥35hba。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均匀的滑动层包括第一玻纤板组、第二玻纤板组、第一滑动介质和第二滑动介质,第一玻纤板组设置于混凝土梁的梁顶上,第一玻纤板组包括至少两层第一玻纤板,第二玻纤板组设置于混凝土梁的梁底上,第二玻纤板组包括至少两层第二玻纤板,第一滑动介质摊铺于任意相邻的两层第一玻纤板之间,第二滑动介质摊铺于任意相邻的两层第二玻纤板之间。由于第一滑动介质和第二滑动介质可以
滑动,从而实现混凝土梁的滑动变形,使得混凝土梁受力均匀,不会因混凝土梁局部应力集中超过混凝土抗压强度,保证混凝土梁的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均匀的滑动层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
[0022]1‑
第一玻纤板组;2

第二玻纤板组;3

第一滑动介质;4

第二滑动介质;5

混凝土梁;6

挤塑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24]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6]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27]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均匀的滑动层,该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均匀的滑动层包括第一玻纤板组1、第二玻纤板组2、第一滑动介质3和第二滑动介质4,第一玻纤板组1设置于混凝土梁5的梁顶上,第一玻纤板组1包括至少两层第一玻纤板,第二玻纤板组2设置于混凝土梁5的梁底上,第二玻纤板组2包括至少两层第二玻纤板,第一滑动介质3摊铺于任意相邻的两层第一玻纤板之间,第二滑动介质4摊铺于任意相邻的两层第二玻纤板之间。由于第一滑动介质3和第二滑动介质4可以滑动,从而实现混凝土梁5的滑动变形,使得混凝土梁5受力均匀,不会因混凝土梁5局部应力集中超过混凝土抗压强度,保证混凝土梁5的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
[0028]
进一步地,该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均匀的滑动层还包括挤塑板6,挤塑板6设
置于混凝土梁5的相对的两侧面上。挤塑板6的设置,把混凝土梁5和混凝土梁5侧面的回填材料隔离开,保证混凝土梁5能够自由变形。
[0029]
进一步地,挤塑板6的厚度为50mm,容重≥30kg/m。
[0030]
进一步地,第一滑动介质3和第二滑动介质4均为石墨。石墨具有天然滑动的性质,便于混凝土梁5的滑动变形,以使混凝土梁5的受力均匀。
[0031]
进一步地,石墨的碳含量≥95%,水分含量≤3%,325目筛余量≤20%。
[0032]
具体地,石墨的用量可根据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的面积来计算,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的面积与每平米石墨重量的乘积就是相邻两层第一玻纤板或相邻两层第二玻纤板之间的石墨的用量,称重后人工摊铺,用抹子或毛刷摊铺均匀即可。
[0033]
进一步地,第一玻纤板的厚度为2mm,拉伸强度≥80mpa,巴氏硬度≥35hba。
[0034]
进一步地,第二玻纤板的厚度为2mm,拉伸强度≥80mpa,巴氏硬度≥35hba。
[0035]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方式,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方式,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