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波型钢丝网轻质条板

文档序号:27719427发布日期:2021-12-01 10:45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内置波型钢丝网轻质条板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板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置波型钢丝网轻质条板。


背景技术:

2.聚苯颗粒水泥板材由具有一定强度的两个面层和填充在两个面层之间的芯层构成。芯层由均匀混合的聚合物颗粒、细颗粒混凝土等经过发泡、凝固形成,具有质量轻、保温隔热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安装效率高等优点,一经开发,便被广泛用于各类建筑。但该类板材主要依靠面层受力,且面层和芯层都为脆性材料,抗剪切、抗冲击能力有限,在实际使用时某些情况下可能发生破坏。针对上述问题,专利文献cn 109083349 a公开了一种添加有秸秆的防火装饰板,其中装饰板包括设在上下两侧的两层表面板和发泡夹芯层,表面板之间还设有由分别铺在两层表面板内侧的两层网格板和连接在两层网格板之间的波纹板组成的加强框架。通过设置加强框架,提高了装饰板的强度,尤其是对抵抗朝向表面板的冲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但该装饰板整体重量增加,生产工艺变得复杂。并且,网格板与表面板之间的连接存在挑战。此外,为便于安装,该装饰板的边缘设置有钩状卡槽、安装凸边以及台阶,结构复杂。因此,开发一种结构简洁、生产工艺简单的复合墙板是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置波型钢丝网轻质条板。
4.其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内置波型钢丝网轻质条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面板,两个所述面板之间夹设有芯层,该芯层的两个表面分别与相应的所述面板的内表面相连,该芯层内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贴靠部、第二贴靠部和支撑连接部;
6.所述第一贴靠部和第二贴靠部均与所述面板平行,所述第一贴靠部和第二贴靠部分别贴靠或靠近两个所述面板的内侧面并与其连接;
7.所述支撑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贴靠部、第二贴靠部连接,至少在所述加强板的支撑连接部上开设有过浆孔。
8.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作用于面板上的力通过第一贴靠部和第二贴靠部以及二者之间的支撑连接部进行传递,加强板起到加强骨架的作用,提高了墙板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结构简洁,重量轻。
9.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第一贴靠部和第二贴靠部在同一所述面板上的正投影相互错开,并在所述芯层的延伸方向交替重复排布,任意相邻的所述第一贴靠部和第二贴靠部之间均通过一个所述支撑连接部连接,以形成对应整个所述芯层的所述加强板。
10.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整个芯层布设整块加强板,提高了整体的力学强度。
11.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加强板为折弯板,该折弯板的沟槽截面呈梯形或矩形,该折弯板由同一块板依次向两侧弯折而成,形成位于两侧的脊条和谷条,以及连接在相邻的所述脊条和谷条的一对相靠近的边之间的连接条,所述脊条和谷条分别形成所述第一贴靠
部和第二贴靠部,所述连接条形成所述支撑连接部。
12.采用以上设计,加强板结构简单,便于成型。
13.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贴靠部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贴靠部分别通过螺钉或水泥钉与相应的所述面板连接。
14.采用以上设计,使得第一贴靠部和第二贴靠部与面板连接牢固。
15.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支撑连接部上设有条形的所述过浆孔,该过浆孔的两端分别朝向与所述支撑连接部相邻的所述第一贴靠部和第二贴靠部。
16.采用以上设计,支撑连接部位于相邻的两个过浆孔之间的区域为条状,更好地承受作用于两侧面板上的压力。
17.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第一贴靠部和第二贴靠部上也开设有所述过浆孔。
18.采用以上设计,进一步减轻加强板的重量,同时便于芯层材料流动到第一贴靠部和第二贴靠部与相应的面板之间。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加强板起到加强骨架的作用,提高了墙板抗压强度,并且整个芯层布设整块加强板,提高了整体的抗剪强度,结构简洁,易于成型,重量轻。
附图说明
20.图1为一种复合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另一种加强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1中复合墙板内设置的加强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2中复合墙板内设置的加强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一种加强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仅在连接支撑部上开设有过浆孔;
25.图6为另一种加强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面板和连接支撑部上都开设有过浆孔。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7.如图1和2所示,一种内置波型钢丝网轻质条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面板1,两个所述面板1之间夹设有芯层2,该芯层2的两个表面分别与相应的所述面板1的内表面相连。该芯层2设有加强板3,所述加强板3包括第一贴靠部3a、第二贴靠部3c和支撑连接部3b,其中所述第一贴靠部3a和第二贴靠部3c均与所述面板1平行,所述第一贴靠部3a和第二贴靠部3c分别贴靠或靠近两个所述面板1的内侧面并与其连接。所述第一贴靠部3a和第二贴靠部3c在同一所述面板1上的正投影相互错开,并在所述芯层2的延伸方向交替重复排布,任意相邻的所述第一贴靠部3a和第二贴靠部3c之间均通过一个所述支撑连接部3b连接,以形成对应整个所述芯层2的所述加强板3。至少在所述加强板3的支撑连接部3b上开设有过浆孔3d,在所述过浆孔3d内填充有所述芯层2材料,以形成连续的所述芯层2。
28.如图3所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3为折弯板,该折弯板的沟槽截面呈梯形或矩形,该折弯板由同一块板依次向两侧弯折而成,形成位于两侧的脊条和谷条,以及连接在相邻的所述脊条和谷条的一对相靠近的边之间的连接条,所述脊条和谷条分别形成所述第一贴靠部3a和第二贴靠部3c,所述连接条形成所述支撑连接部3b。脊条和谷条的宽度与墙
板厚度接近,支撑连接部与脊条和谷条之间的夹角可在30
°
~60
°
,优选为45
°
。此外,支撑连接部3b可以是平面状,也可以是曲面状,此时加强板3为波纹板,如图4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采用其他凹凸结构的具有第一贴靠部3a和第二贴靠部3c形成加强板3也是可行的。
29.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贴靠部3a和所述第二贴靠部3c分别通过螺钉或水泥钉或枪钉与相应的所述面板1连接,这样进一步提高面板1与加强骨条3的连接强度,防止芯层浇筑时加强骨条3偏移或转动。
30.所述第一贴靠部3a和所述第二贴靠部3c可以直接贴靠相应的所述面板1。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贴靠部3a和所述第二贴靠部3c分别靠近两个所述面板1的内侧面,所述第一贴靠部3a和第二贴靠部3c与相应的所述面板1之间的区域被所述芯层2材料填充。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避免与刚性的面板1直接抵靠,从而避免墙板表面受冲击时面板1处的应力集中而发生损坏,此外,芯层2材料将所述第一贴靠部3a和第二贴靠部3c与相应的所述面板1粘接,避免空鼓。根据板材厚度的不同,所述第一贴靠部3a和第二贴靠部3c与相应的所述面板1之间的间隙距离也不同,板材越厚,间隙越大,一般不超过10mm。
31.如图5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连接部3b上的过浆孔3d为条形,该过浆孔3d的两端分别朝向与所述支撑连接部3b相邻的所述第一贴靠部3a和第二贴靠部3c。设置支撑连接部3b提高了墙板的抗压能力。
32.如图6所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贴靠部3a和第二贴靠部3c上也设有过浆孔3d,从而整个加强板3为一块网板,有利于进一步控制墙板重量。
33.本实施例中,所述面板1为硅酸钙板,所述芯层2为发泡混凝土,所述加强板3为铁板或钢板或钢丝网。
34.为便于墙板之间的组装连接,如图1所示,在所述墙板的一对相对端面分别设有插接槽4a和插接凸起4b,插接槽4a和插接凸起4b相互吻合。此外,还可以是如图2所示,所述墙板的一对相对端面分别设有矩形槽4c,两块墙板拼接时,两块墙板的一对对接端面上的两个矩形槽4c连通,内插设连接板进行连接。
35.本实施例的复合墙板的制备方法为:步骤一,将预先成型的一块面板1水平设置,再在其上放置加强板3到预定位置,其中加强板3的谷条下表面朝向下方的面板1,谷条的下表面与下方面板1的上表面之间直接接触或设有限位贴块。该限位贴块为双面胶块或占位卡块,从而以粘贴或卡嵌的方式实现加强板3与面板1之间的点连接和定位;此外,还可以用螺钉或水泥钉或或枪钉将面板1与加强板3相连,对加强板3进行定位;步骤二,在脊板上直接放置上方的面板1,或在基板上表面设置双面胶块或占位卡块后再放置上方的面板1;步骤三,在两块面板1之间浇筑均匀混合的聚苯乙烯泡沫颗粒、水泥泥浆及添加剂,填充物流过过浆孔3d、脊条或谷条与面板1之间的间隙,充满两个面板1之间的区域。填充物干燥成型后,加强板3与芯层2复合成整体,并与面板1粘接,形成复合墙板。其中,步骤二和步骤三也可以互换,即先填充,在混凝土干燥前,将上方的面板1覆盖在加强板3上。
36.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