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悬挑构件支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48023发布日期:2021-11-10 08:50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建筑工程悬挑构件支撑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建筑工程悬挑构件支撑。


背景技术:

2.在现代建筑技术领域,为了增加建筑面积或者设计的需要,建筑本体上有时会出现,向外伸出的悬挑结构,悬挑结构是工程结构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如建筑工程中的雨篷、挑檐、外阳台、挑廊等,这种结构是从主体结构悬挑出梁或板,形成悬臂结构。这种悬挑结构在建造的过程中,底部需要脚手架来支撑。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通过脚手架对楼板进行支撑,使得下层的楼板要承受来自上层施工载荷与钢管等自重载荷,从而使得载荷经过一层一层的叠加,逐渐向下传递,影响结构的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减少底层楼板承受来自上层载荷与钢管等自重载荷,不再向下传递载荷,避免影响结构安全,本技术提供建筑工程悬挑构件支撑。
5.本技术提供的建筑工程悬挑构件支撑,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建筑工程悬挑构件支撑,包括有竖直设置的墙体,所述墙体上水平固定连接有楼板,包括有水平设置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倾斜设置,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墙体相连,且另外一端与所述支撑件相连,所述支撑杆对所述支撑件进行支撑。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杆对支撑件进行支撑,且支撑杆的一端与支撑件相连,另外一端与墙体之间相连,从而将楼板和连接件的载荷通过支撑杆转移到墙体上,减少底层楼板承受来自上层载荷与钢管的自重载荷,不再向下传递载荷,避免影响结构安全。
8.可选的,所述楼板与所述支撑件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有竖直设置的第一外套,位于第一外套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内套,所述第一外套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套,所述第一转套与所述第一内套之间螺纹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第一转套,使得第一转套在第一外套上相对转动,且第一转套与第一内套之间螺纹连接,通过转动第一转套使得第一内套能够自第一外套的内部伸出或者缩回,进而调整整体的第一外套与第一内套的长度,从而根据楼板与支撑件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
10.可选的,所述支撑杆包括有第二外套,所述第二外套的内部同轴设置有第二内套,所述第二外套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套,所述第二转套与所述第二内套之间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内套靠近所述支撑件的一端设置有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内套与所述支撑件的固定点进行调节。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第二转套,使得第二转套在第二外套上相对转
动,且第二转套与第二内套之间螺纹连接,通过转动第二转套使得第二内套能够自第二外套的内部伸出或者缩回,进而调整整体的第二外套与第二内套的长度,从而便于对第二内套与支撑件的连接点的位置进行调整。
12.可选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有位于所述支撑件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固定孔,所述支撑杆靠近所述楼板的一端铰接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与支撑件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板相对于所述固定孔的位置设置有螺栓。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板沿着支撑件的下表面相对滑动,使得固定板与固定孔一一相对,进而位于固定板上的螺栓与固定孔进行固定,使得固定板能够沿着支撑件进行移动,且移动到位后能够进行固定,从而调整支撑杆与支撑件之间的固定位置,使得能够对在安装时产生的偏差进行调节。
14.可选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有水平设置的丝杠,所述丝杠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回转相连,所述支撑杆的与所述丝杠之间螺纹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丝杠,使得与丝杠螺纹连接的支撑杆能够沿着丝杠的轴线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调节支撑杆与丝杠的连接位置,能够对支撑杆与支撑件的支撑位置进行调节,使得能够对在安装时产生的偏差进行调节。
16.可选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有位于所述支撑件的下表面设置的多个第一固定块,所述支撑杆靠近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一侧铰接设置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与所述第二固定块相对插接固定,所述第一固定块限制所述第二固定块朝向背离墙体的一侧移动。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支撑杆,使得支撑杆上的第二固定块与多个第一固定块能够一一相对,且第一固定块能够对第二固定块相对卡接,使得第二固定块不能朝向背离墙体的一侧进行移动,从而支撑杆能够对支撑件进行支撑,且支撑杆与支撑件的连接点能够进行移动,使得能够对在安装时产生的偏差进行调节。
18.可选的,所述丝杠位于所述支撑杆背离所述墙体的一侧套设有弹性件。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杆对支撑件进行支撑时,由于支撑杆为倾斜设置的,使得支撑杆对支撑件会产生一个背离墙体一侧的推力,从而易带动支撑杆沿着丝杠的轴线方向朝向背离墙体的一侧移动,使得支撑杆与丝杠之间的连接点产生偏差,通过设置的弹性件能够对支撑杆施加一个朝向靠近墙体一侧的弹力,进而与推力进行抵消,减少支撑杆产生偏移的可能。
20.可选的,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之间设置有卷簧,所述卷簧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固定块进行转动。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杆沿着支撑件的下表面进行移动时,第二固定块会与支撑杆产生转动,从而当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脱离后,通过设置的卷簧能够带动第二固定块在与第一固定块脱离时产生相反转动,从而使得下一个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能够相对抵接固定。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通过支撑杆对支撑件进行支撑,且支撑杆的一端与支撑件相连,另外一端与墙体之间相连,从而将楼板和连接件的载荷通过支撑杆转移到墙体上,减少底层楼板承受来自上层载荷与钢管等自重载荷,不再向下传递载荷,避免影响结构安全。
24.2.通过固定板沿着支撑件的下表面相对滑动,使得固定板与固定孔一一相对,进
而位于固定板上的螺栓与固定孔进行固定,使得固定板能够沿着支撑件进行移动且移动到位后能够进行固定,从而调整支撑杆与支撑件之间的固定位置,使得能够对在安装时产生的偏差进行调节。
25.3.当支撑杆对支撑件进行支撑时,由于支撑杆为倾斜设置的,使得支撑杆对支撑件会产生一个背离墙体一侧的推力,从而易带动支撑杆沿着丝杠的轴线方向朝向背离墙体的一侧移动,使得支撑杆与丝杠之间的连接点产生偏差,从而通过设置的弹性件能够对支撑杆施加一个朝向靠近墙体一侧的弹力,进而与推力进行抵消,减少支撑杆产生偏移的可能。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建筑工程悬挑构件支撑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建筑工程悬挑构件支撑的调节结构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的建筑工程悬挑构件支撑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的建筑工程悬挑构件支撑的调节结构的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3中的建筑工程悬挑构件支撑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3中的建筑工程悬挑构件支撑的调节结构的示意图;
32.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3中的建筑工程悬挑构件支撑的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的配合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墙体;11、楼板;12、工字钢;121、固定孔;2、支撑结构;21、第一外套;22、第一内套;23、第一转套;3、支撑杆;31、第二外套;32、第二内套;33、第二转套;4、调节结构;41、固定板;411、第一固定片;4111、螺栓;412、第二固定片;42、连接杆;43、丝杠;431、支撑片;432、弹簧;44、滑动块;441、连接片;45、第一固定块;451、第一卡固面;452、第一滑移面;46、支撑框;461、转动杆;462、卷簧;47、第二固定块;471、第二卡固面;472、第二滑移面。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

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建筑工程悬挑构件支撑。
36.实施例1
37.参照图1、图2,建筑工程悬挑构件支撑包括有竖直设置的墙体1,位于墙体1的一侧水平固定设置有楼板11。位于楼板11的下方水平设置有工字钢12,且位于工字钢12和楼板11之间设置有支撑结构2。位于工字钢12的下方设置有用于支撑工字钢12的支撑杆3,支撑杆3与工字钢12之间通过调节结构4相连。
38.工字钢12靠近墙体1的一端与墙体1之间固定连接,且沿着工字钢12的设置方向为长度方向。支撑结构2包括有竖直设置的第一外套21,第一外套21的底端与工字钢12之间固定连接,且第一外套21的内部同轴设置有第一内套22,第一内套22与第一外套21之间转动连接,第一内套22的顶端与楼板11之间固定连接。
39.位于第一外套21的顶端的外侧套装设置有第一转套23,第一转套23与第一外套21之间同轴设置,且第一转套23与第一外套21之间转动连接,且第一转套23与第一内套22之
间螺纹连接。通过转动第一转套23带动第一内套22自第一外套21的内部伸出或缩回,从而调节第一外套21与第一内套22之间的总体的高度,进而能够对工字钢12和楼板11之间的间距不同进行调节。
40.支撑杆3包括有第二外套31,第二外套31靠近墙体1的一端与墙体1之间铰接设置。第二外套31的内部同轴设置有第二内套32,第二内套32与第二外套31之间转动连接。位于第二外套31背离墙体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套33,第二转套33与第二外套31之间同轴设置,且第二转套33与第二内套32之间螺纹连接。通过转动第二转套33带动第二内套32自第二外套31的内部伸出或者缩回,从而调节整体的第二外套31和第二内套32的长度。
41.调节结构4包括有固定板41,固定板41包括有水平设置的第一固定片411和竖直设置的第二固定片412,第一固定片411和第二固定片412为一体结构,且第一固定片411与工字钢12之间滑动连接。第二内套32相对于第二固定片412的位置水平设置有连接杆42,连接杆42与第二内套32之间固定连接,且连接杆42与第二固定片412之间转动连接,从而通过调节支撑杆3与墙体1之间的角度,进而支撑杆3通过连接杆42能够带动固定板41在工字钢12的下表面沿着长度方向进行移动。位于工字钢12的下表面沿着长度方向等距开设有多个固定孔121,且位于第一固定片411上设置有螺栓4111,当第一固定片411沿着工字钢12的长度方向相对移动时,螺栓4111能够与固定孔121一一相对,从而通过螺栓4111对固定板41进行固定。
42.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通过转动第二转套33能够带动第二内套32在第二外套31的内部移动,从而调节第二外套31与第二内套32之间的总体长度,进而通过转动支撑杆3,带动固定板41在工字钢12的下表面进行滑动。通过螺栓4111将固定板41与工字钢12进行固定,从而将楼板11的载荷不再向下传递。
43.实施例2
44.参照图3、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调节结构4包括有位于工字钢12的下方回转连接的丝杠43,丝杠43水平设置且丝杠43的轴线方向沿着长度方向设置。丝杠4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支撑片431,支撑片431的顶端与工字钢12固定连接,且支撑片431与丝杠43之间转动连接。位于丝杠43上螺纹套设有滑动块44,通过转动丝杠43能够带动滑动块44沿着丝杠43的轴线方向进行移动。
45.位于滑动块44的下方相对设置有两个连接片441,连接片441与滑动块44之间固定连接。且第二内套32伸入到相对的连接片441之间,且第二内套32与连接片441之间铰接设置。从而通过转动丝杠43能够带动滑动块44沿着丝杠43的轴线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二内套32背离墙体1的一端沿着丝杠43的轴线方向进行移动。
46.丝杠43位于滑动块44背离墙体1的一侧的杆身上套设有弹簧432,弹簧432与丝杠43之间同轴设置,且弹簧432的一端与滑动块44固定连接,且弹簧432的另外一端与背离墙体1一侧的支撑片431固定连接。弹簧432给滑动块44施加一个朝向靠近墙体1一侧的弹力,从而能够与支撑杆3对滑动块44朝向背离墙体1一侧施加的推力相对抵消,使得当丝杠43不进行转动时,支撑杆3不能带动滑动块44沿着丝杠43的轴线方向进行移动。
47.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通过转动丝杠43,使得丝杠43能够带动滑动块44进行移动,进而带动支撑杆3背离墙体1的一端沿着丝杠43的轴线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调节支撑杆3与工字钢12之间的连接位置。
48.实施例2
49.参照图5、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工字钢12的下表面沿着长度方向等距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块45,第一固定块45为三角形结构,且第一固定块45靠近墙体1的一侧为竖直设置的第一卡固面451,且第一固定块45背离墙体1的一侧为倾斜设置的第一滑移面452,且倾斜角度沿着自上而下的高度方向,逐渐朝向靠近墙体1的一侧倾斜设置。
50.参照图6、图7,位于第二内套32背离第二外套3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框46,支撑框46为“u”形结构,且支撑框46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块47,第二固定块47与支撑框46之间通过转动杆461相对连接。
51.转动杆461沿着宽度方向设置,且转动杆461与第二固定块47之间固定连接且转动杆461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框46之间转动连接。位于支撑框46和第二固定块47之间设置有卷簧462,卷簧462套设在转动杆461的杆身上。卷簧462的一端与转动杆461固定连接,且卷簧462的另外一端与第二固定块47之间规定连接。
52.第二固定块47为三角形结构,且第二固定块47包括有靠近墙体1一侧的倾斜设置的第二滑移面472,第二滑移面472的倾斜方向沿着自上而下的高度方向逐渐朝向靠近墙体1的一侧倾斜设置。第二固定块47背离墙体1的一侧为竖直设置的第二卡固面471,当第一卡固面451与第二卡固面471相对抵接时,使得支撑杆3不能朝向背离墙体1的一侧移动,从而将支撑杆3进行固定。
53.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将支撑杆3背离墙体1的一端朝向靠近墙体1的一侧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固定块47与第一固定块45一一相对,且第二卡固面471和多个第一卡固面451一一相对,从而将支撑杆3进行固定。
5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