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50479发布日期:2021-12-22 21:05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预制柱和叠合梁在梁装配式建筑中属于比较常用的构件类型。根据规范要求,预制柱(顶层边(角)柱)外侧部分纵筋需要与叠合梁的面筋进行互锚,在工程实践中,由于预制柱纵筋直径较大,在施工现场难以弯折,且弯折后也很难插入叠合梁箍筋内,如果在工厂提前将预制柱纵筋弯折好的话又影响预制柱生产、运输以及影响叠合梁的安装。
3.所以在装配式建筑中,如何有效的解决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问题,尤其是直径较大的柱纵筋或叠合梁面筋的弯折互锚问题,是行业内技术人员普遍关注的。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本技术方案把需要弯折锚入叠合梁现浇层箍筋中的柱纵筋在合适位置进行截断,并在满足预制柱和叠合梁之间的钢筋连接要求和操作条件下重新进行连接,本技术方案优先选用机械连接方式,比如直螺纹套筒连接,本技术方案无需在施工现场或工厂弯折柱纵筋或叠合梁面筋,生产、运输以及操作非常方便,本实用新型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包括预制柱、叠合梁与锚固钢筋,所述的预制柱内设置有柱纵筋,所述的柱纵筋伸出所述的预制柱顶部。
6.所述的叠合梁的底部设置有梁底筋,所述的叠合梁垂直搭接在所述预制柱的顶部。
7.进一步地,所述的锚固钢筋包括分开设置的锚固钢筋预埋部与锚固钢筋弯折部。
8.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纵向设置在所述的预制柱内。
9.进一步地,所述的预制柱搭接所述叠合梁的相对面的上部开设有操作手孔,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的伸出端设置在所述的手孔中。
10.当所述的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时,所述的锚固钢筋弯折部一端连接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的伸出端,另一端伸入所述的叠合梁现浇层的箍筋中。
11.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方案把需要弯折锚入叠合梁现浇层箍筋中的柱纵筋用所述的锚固钢筋替代,柱纵筋截断的位置在手孔中。
12.进一步地,所述的锚固钢筋弯折部弯角圆滑且呈90
°
弯曲。
13.进一步地,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的伸出端与所述预制柱顶部之间的距离为50mm

150mm。
14.进一步地,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与锚固钢筋弯折部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直螺纹套筒连接、挤压型套筒连接或焊接。
15.在更优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与锚固钢筋弯折部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直螺纹套筒连接,此时:
16.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的伸出部分还设置有螺纹;所述的锚固钢筋弯折部与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连接的一端也设置有螺纹。
17.进一步地,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的数量至少为两根,所述的锚固钢筋弯折部的数量与规格与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相匹配。
18.进一步地,所述的手孔为方形手孔,高度为150mm

250mm,深度为100mm

200 mm,所述手孔的宽度为多个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之间的距离与最外层两个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分别向外延伸80mm

120mm之和。
19.进一步地,所述的叠合梁现浇层的箍筋内还设置有梁面筋。
20.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包含设置预制柱上设置的手孔、手孔中设置的锚固钢筋预埋部、与锚固钢筋预埋部连接的锚固钢筋弯折部,本技术方案无需在施工现场或工厂弯折柱纵筋或叠合梁面筋,生产、运输以及操作非常方便,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运输效率以及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21.图1国家建筑标准图集16g101

1中预制柱纵筋弯折锚入叠合梁现浇层箍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2.图2国家建筑标准图集16g101

1中叠合梁面筋弯折锚入预制柱现浇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3.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的示意图。
24.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中预制柱与叠合梁垂直搭接示意图。
25.图5本实用新型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中锚固钢筋弯折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本实用新型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中手孔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本实用新型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中锚固钢筋预埋部与锚固钢筋弯折部连接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9.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的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30.目前国家建筑标准图集16g101

1提供的边(角)柱柱顶纵筋与梁互锚构造有两种,第一种图1所示,将预制柱1外侧纵筋4弯折锚入叠合梁2内现浇层箍筋中,由于国家图集中该互锚构造是针对各类梁、柱的连接节点,且主要应用场景为现浇柱1与现浇梁2的连接,故当预制柱1和叠合梁2参照该节点实施时,该互锚构造存在如下弊端:
31.由于预制柱1纵筋4直径较大,在施工现场较难以弯折,且弯折后也很难插入叠合梁2箍筋内,而在工厂提前将预制柱纵筋弯4折好的话又影响预制柱1的生产、运输以及影响
叠合梁2的安装。换言之,该互锚构造应用于预制柱1和叠合梁2时,虽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几乎无法实现。
32.第二种如图2所示,将叠合梁面筋8弯折锚入预制柱1外侧纵筋4内侧。采用该方案时,由于叠合梁面筋锚8固长度要求高(1.7倍labe(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且需分批截断再加20d(d为钢筋直径)),所以只能采取加长预制柱1现浇长度(减少预制长度)的方式来满足锚固要求,这样的话就会降低预制装配率、预制柱标准化率,同时增加支模难度,以及模板用量。
33.基于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把需要弯折锚入叠合梁现浇层箍筋中的柱纵筋在合适位置进行截断,并满足预制柱和叠合梁之间的钢筋连接要求和操作条件重新进行连接,从而无需在施工现场或工厂弯折柱纵筋或叠合梁面筋,生产、运输以及操作非常方便。
34.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下:
35.如图3、4、5、6与7所示,本实施例一种预制柱与叠合梁互锚结构,包括预制柱1、叠合梁2与锚固钢筋,所述的预制柱1内设置有柱纵筋4,所述的柱纵筋4伸出所述的预制柱1的顶部。
36.所述的叠合梁2的底部设置有梁底筋5,所述的叠合梁2垂直搭接在所述预制柱1的顶部。
37.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锚固钢筋包括分开设置的锚固钢筋预埋部31与锚固钢筋弯折部32。
38.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31纵向设置在所述的预制柱1内。
39.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预制柱1搭接所述叠合梁2的相对面的上部开设有操作手孔6,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31的伸出端设置在所述的手孔6中。
40.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的预制柱1与叠合梁2互锚时,所述的锚固钢筋弯折部32一端连接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31的伸出端,另一端伸入所述的叠合梁2现浇层的箍筋9中。
41.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方案把需要弯折锚入叠合梁现浇层箍筋9中的柱纵筋4用所述的锚固钢筋替代,柱纵筋4截断的位置在手孔6中,柱纵筋4截断所留部分为锚固钢筋预埋部31。
42.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锚固钢筋弯折部弯角圆滑且呈90
°
弯曲。
43.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31的伸出端与所述预制柱1顶部之间的距离在50mm

150mm之间选取,在本实施例中,这个距离优选为100mm。
44.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31与锚固钢筋弯折部32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直螺纹套筒连接、挤压型套筒连接或焊接,三种连接方式各有利弊,但本实施例优先选用直螺纹套筒连接与挤压型套筒连接。
45.在更详细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31与锚固钢筋弯折部32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直螺纹套筒连接,此时:
46.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31的伸出部分还设置有螺纹311;所述的锚固钢筋弯折部32与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3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螺纹321。
47.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31的数量至少为两根,所述的锚固钢筋弯折部32的数量与规格与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31相匹配。
48.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手孔6为方形手孔,高度的选取范围为150mm

250mm,在本实施例中高度首选为200 mm;所述的手孔6的深度选取范围为100mm

200 mm,在本实施例中深度首选为150 mm;所述手孔6的宽度为多个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31之间的距离与最外层两个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31分别向外延伸80mm

120mm之和,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的锚固钢筋预埋部31分别向外延伸距离首选为100 mm。需要指出的是,手孔6的形状本实施例首选为方形手孔,也可以为其它形状的手孔,上述手孔6的尺寸为最佳操作尺寸,所以手孔6的其它形状与尺寸也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49.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叠合梁现浇层的箍筋9内还设置有梁面筋8。
50.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