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扰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14309发布日期:2022-01-15 09:40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扰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扰流设备,具体是一种扰流装置。


背景技术:

2.对于直立高耸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应进行各工况(裸塔、水压试验、操作、检修)和各危险截面的组合应力校核、地脚螺栓座校核、横风向振动分析、塔顶扰度控制等。目前比较好的抗风结构为通过增加筒体厚度增大自振周期来防振是最常用但不经济的,按一定的间距设置加强圈提高塔器刚度来防振是可行但效果不明显。而设置一种新型扰流装置来提高塔器设备抗振能力是最有效、最经济的。
3.存在的问题:
4.普通破风圈结构及制造工艺焊接量较大,普遍存在焊接变形,对塔器设备质量不利,螺旋带成形变形量也难控制,成品率低,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扰流装置,本实用新型干扰空气的流向,防止在塔器的一侧产生涡流,避免由于压差的作用产生塔器的晃动,有效控制焊接变形,减少焊接工作量,装配精度高,提高了设备性能,并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
6.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扰流装置,包括三个扰流板和多个支架;
7.所述多个支架按照螺旋线方向固定在塔器表面上,所述三个扰流板分别固定在同一螺旋线上的所述支架上;三个所述扰流板之间的间隔角度为120
°
;所述扰流板距离塔器表面30-50mm。
8.进一步地,所述扰流板由多个子板组装而成,两两子板之间焊接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的内端固定在塔器表面,外端伸出到塔器表面的外部并与所述扰流板的内侧固定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的内端与塔器表面之间焊接,所述支架的外端与所述扰流板之间焊接或者螺栓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扰流板的内侧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螺栓孔,所述第一螺栓孔的位置与所述支架的位置对应;所述支架的外端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螺栓孔,所述第二螺栓孔与所述第二螺栓孔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的外端与所述扰流板的内侧重叠一段距离,在所述支架的外端面处、所述扰流板的内侧面处采用焊接。
13.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呈现l型,l型的较长板一端为外端,较短板一端为内端。
14.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的长度为100mm。
15.进一步地,所述扰流板的两个端部均设置折边,所述折边配合塔器表面的形状,所述折边上开设第一安装孔,塔器表面上固定有端部安装板,所述端部安装板上开设有第二
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之间通过端部螺栓固定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按间距600mm沿螺旋线缠绕全长均布。
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8.1、本实用新型能够限制最大横风向塔顶振幅;考虑共振情况下,各种工况的风弯矩,限制最大风弯矩;
19.2、本实用新型增加设备的阻尼,采用扰流板螺旋状缠绕在塔体表面,干扰空气的流向,防止在塔器的一侧产生涡流,避免由于压差的作用产生塔器的晃动;
20.3、本实用新型采用特需定制工装,控制变形,实现扰流装置加工的高效率、高精度;
21.4、本实用新型新的制造工艺有效控制焊接变形,减少焊接工作量,装配精度高,提高了设备性能,并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扰流板安装在塔器上示意图;
23.图2是图1中a-a剖面示意图;
24.图3是扰流板的下料公式。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
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1.实施例:
32.一种扰流装置,安装在塔器1表面上,包括三个扰流板2和多个支架3.
33.其中,多个支架3按照螺旋线方向固定在塔器表面上,如图2所示,支架3的内端固定在塔器表面,外端伸出到塔器表面的外部并与扰流板2的内侧固定连接。
34.具体的,支架3的内端与塔器表面之间焊接,支架3的外端与扰流板2之间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焊接能够保证整个装置的稳固性,螺栓连接能够方便更换,具体的连接方式根据现场情况而定。
35.当支架3与扰流板2之间螺栓连接时,流板2的内侧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螺栓孔,第一螺栓孔的位置与支架3的位置对应;支架3的外端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螺栓孔,第二螺栓孔与第二螺栓孔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图2中示出的是焊接的方式,未示出螺栓连接方式。当支架3与扰流板2之间焊接时,如图2所示,支架3的外端与扰流板2的内侧重叠一段距离,在支架3的外端面处、扰流板2的内侧面处采用焊接。
36.支架3的作用是将扰流板2固定在塔器表面上,因此其形状可选用多种,本实施例中给出一种为l形状的角钢,如图2所示,支架3呈现l型,l型的较长板一端为外端,较短板一端为内端,内端埋进塔器表面,外端露出来,当螺栓与扰流板2连接时在外端上开设螺栓孔,当焊接时,在外端面与扰流板2焊接。
37.本实施例中,支架3的长度为100mm,能够内端固定在塔器上,外端固定在扰流板上。
38.如图1所示,三个扰流板2分别固定在同一螺旋线上的支架3上,使得扰流板2以螺旋式的形式缠绕在塔器表面上。扰流板2整体为螺旋式,扰流板2由多个子板组装而成,两两子板之间焊接连接,多个子板拉伸成为螺旋式再组装成整个扰流板2,多个子板形状、尺寸、重量相同,拉伸出来的螺旋状子板也是相同,便于组装。
39.在安装时,三个扰流板2之间的间隔角度为120
°
,均布在塔器表面,平均分散风力,加强稳定性,提高扰流效果。
40.支架3按间距600mm沿螺旋线缠绕全长均布,扰流板2距离塔器表面30-50mm,增加稳定性。
41.进一步地,扰流板2的两个端部均设置折边,折边配合塔器表面的形状,折边上开设第一安装孔,塔器表面上固定有端部安装板,端部安装板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之间通过端部螺栓固定连接。折边的设置能够加强与塔器之间的安装稳定性。具体的,在扰流板2的两个端部的子板端头上设置该折边。
42.安装过程:
43.扰流板螺旋状缠绕在离塔器表面30~50mm处,板薄、形状如螺旋状;
44.将支架3按缠绕螺旋线方向焊接在塔器上,每个支架按间距600mm沿螺旋带螺旋缠绕全长均布,且每个支架角钢长度l=100mm,支架可用钢板煨制。
45.三个扰流板2按间隔120
°
布置,装于支架上,扰流板2安装需尽量绕开管口,确实无法绕开时,可在管口处断开,支架位置可适当调整或增加,使其靠近扰流板2断开处。
46.支架3材质与塔器材质一致。
47.另外,扰流板2尺寸确定:扰流圈内、外径有效周长已知,扰流圈与塔器的交线展开且长度不变,交线展开是一条斜直线,以扰流圈内、外径有效周长,扰流圈的宽度为基础,扰流圈展开后为一近似的有缺口的环,环的宽度为扰流圈的宽度。
48.根据如上,编制下料公式,如图3所示。
49.成型方式:放样展开,变形工艺:
50.(1)按自编公式,精准放样下料尺寸。
51.(2)单圈环形带组拼焊接,形成整体多层叠加如弹簧状。
52.(3)采用特殊定制工装,控制变形,一头固定,一头拉,形成螺旋带,并有效控制螺旋带的椭圆度、同心度及变形量。
53.(4)以塔器壁为基准,用角尺确定扰流板的安装位置,采用角钢固定在塔器壁上。
54.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