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角支撑架及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43683发布日期:2021-12-15 13:24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角支撑架及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支撑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角支撑架及支撑系统。


背景技术:

2.悬挑脚手架是一种建筑中使用到的简易设施,分为每层一挑,多层悬挑两种。
3.每层一挑搭设方法:将立杆底部顶在楼板、梁或墙体等建筑部位,向外倾斜固定后,在其上部搭设横杆、铺脚手板形成施工层,施工一个层高,待转入上层后,再重新搭设脚手架,提供上一层施工。
4.多层悬挑搭设方法:将全高的脚手架分成若干段,每段搭设高度不超过20m,利用悬挑梁或悬挑架作脚手架基础分段悬挑分段搭设脚手架,利用此种方法可以搭设超过50m以上的脚手架,悬挑脚手架外立面须满设剪刀撑。
5.搭设要求:立杆纵向间距不应大于1.5m,每段搭设高度不宜大于18m,连墙件间距水平方向不应大于6m,垂直方向不应大于4m,底层和建筑物的间隙必须封闭防护严密,以防坠物。
6.现有的悬挑脚手架在使用时会在外墙留下较大的孔洞,后期渗漏隐患大,且需要在完工后进行修补。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角支撑架及支撑系统,解决了现有的悬挑脚手架在使用时会在外墙留下较大的孔洞的问题。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9.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角支撑架,包括顶板部、侧板部和斜板部,其中,顶板部的一端连接于与侧板部,且二者相互垂直设置;顶板部的另一端连接于斜板部,斜板部延伸至侧板部并固定连接侧板部,顶板部与斜板部之间还设有支撑杆;侧板部上可拆卸连接有若干个固定杆,顶板部的上方设有若干个第一杆体。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支撑杆包括依次远离侧板部设置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其中,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均为上端连接顶板部,下端连接斜板部,且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倾斜设置,第三支撑杆竖直设置。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固定杆包括杆体和设置于杆体两端的限位件,杆体与限位件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12.当杆体依次穿过侧板部和基体时,其中一个限位件抵接于侧板部,另一个限位件抵接于基体,以将侧板部固定于基体上。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侧板部与斜板部一一对应设置,且对应设置的侧板部与斜板部组成一个支撑组,顶板部与至少一个支撑组相连;
14.相邻顶板部组成通行的通道,或者铺设于相邻顶板部上的板体组成通行的通道。
15.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系统,包括若干个所述的三角支撑架,所述的
支撑系统还包括连接相邻三角支撑架的连接结构;
16.连接结构包括板体部、设置于板体部两端的钩板部、滑动设置于板体部内的卡板部和控制卡板部滑动的开关部,其中,钩板部与板体部一体成型,卡板部设置为两个并以开关部为中心对称设置,开关部滑动以使卡板部滑动至板体部外;
17.相应地,三角支撑架上设有适应于钩板部的第一卡接槽和适应于卡板部的第二卡接槽。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开关部包括竖直设置的开关杆、设置于开关杆下部的卡接块、设置于开关杆上部的驱动块和设置于开关杆上端的把手,其中,驱动块上设有第一斜面,卡板部上设有适应于第一斜面的第二斜面,板体部上设有适应于卡接块的副卡接块,副卡接块位于卡板部下方;
19.按压把手以使卡接块脱离副卡接块,开关杆向下滑动,驱动块通过第一斜面抵接于卡板部,以驱动卡板部向板体部外滑动并插接至第二卡接槽内。
2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卡板部包括滑动设置于板体部内的卡板本体和连接于卡板本体的弹性件,其中,第二斜面位于卡板本体上;开关杆向上滑动,驱动块脱离卡板本体,弹性件驱动卡板本体复位。
2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把手铰接于开关杆上,且把手上覆盖有盖板;驱动块呈圆台状。
22.有益效果:
23.本支撑架有效减少了在使用过程中墙洞的体积,解决了外墙容易渗漏,维修困难等建筑难疾,降低了工程量,节约了修补的材料使用。同时还兼具外观设计简单,受力体系明确,节约钢材,符合建筑施工三节一环保要求的优点。
24.本支撑系统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容易掌握,无需专业教学;有效提高了支撑系统的受力能力,增加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5.图1为一种三角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一种支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连接结构与支撑架的配合示意图。
29.图中:
30.1、顶板部;2、侧板部;3、斜板部;4、支撑杆;41、第一支撑杆;42、第二支撑杆;43、第三支撑杆;5、固定杆;51、杆体;52、限位件;6、第一杆体;7、连接结构;71、板体部;72、钩板部;73、卡板部;74、开关部;741、开关杆;742、卡接块;743、驱动块;744、盖体;75、副卡接块;8、垫高层。
具体实施方式
31.实施例1:
32.如图1所示,一种三角支撑架(以下简称支撑架),包括顶板部1、侧板部2和斜板部3,其中,顶板部1的一端连接于与侧板部2,且二者相互垂直设置;顶板部1的另一端连接于
斜板部3,斜板部3延伸至侧板部2并固定连接侧板部2,顶板部1与斜板部3之间还设有支撑杆4;侧板部2上可拆卸连接有若干个固定杆5,顶板部1的上方设有若干个第一杆体6。
33.相比于现有的悬挑脚手架,本支撑架有效减少了在使用过程中墙洞的体积,解决了外墙容易渗漏,维修困难等建筑难疾,降低了工程量,节约了修补的材料使用。同时还兼具外观设计简单,受力体系明确,节约钢材,符合建筑施工三节一环保要求的优点。
34.具体来说,在使用时,在基体上开设若干个适配于固定杆5的孔洞,固定杆5依次穿过侧板部2和基体,从而将侧板部2与基体相连。设置多个支撑架,相邻的顶板部1之间形成供工作人员通行的通道。斜板部3和支撑杆4相互配合,形成支撑结构,提高支撑架的承重能力。容易理解的,支撑架的具体布设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施工条件、施工环境和施工要求进行合理设置,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35.在本实施例中,对所使用到的支撑杆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灵活设置,适应于实际施工条件、施工环境和施工要求。举例而言,参见图1,支撑杆4包括依次远离侧板部2设置的第一支撑杆41、第二支撑杆42和第三支撑杆43,其中,第一支撑杆41、第二支撑杆42和第三支撑杆43均为上端连接顶板部1,下端连接斜板部3,且第一支撑杆41和第二支撑杆42均倾斜设置,第三支撑杆43竖直设置。优选地,第一支撑杆41、第二支撑杆42和第三支撑杆43均选用工字钢作为原材料,并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进行裁剪。
36.在本实施例中,仅通过固定杆5连接侧板部2与基体,由于缺少进一步的限位结构,故此时支撑架的自由度并没有被完全限制,其在重力作用下有向下歪倒的趋势,故对固定杆5的结构进行改进。
37.具体来说,固定杆5包括杆体51和设置于杆体51两端的限位件52,杆体51与限位件5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当杆体51依次穿过侧板部2和基体时,其中一个限位件52抵接于侧板部2,另一个限位件52抵接于基体,以将侧板部2固定于基体上。通过两个相对设置的限位件52夹紧侧板部2与基体,增加了侧板部2紧贴于基体的作用力,既限制了侧板部2的自由度,防止侧板部2沿着固定杆5滑动,又抵消重力导致的歪斜。
38.可选地,限位件52包括但不限于螺母。同时,固定杆5的数量根据侧板部2的长度而定,参见图1,固定杆5设置为两个。容易理解的,基体与侧板部2中,基体的厚度远大于侧板部2的厚度,故杆体51的长度以及杆体51上螺纹的长度根据基体的厚度而灵活设置。
39.对于侧板部2,其采用工字钢作为原料,工字钢上开设若干个光孔,杆体51穿过光孔以实现固定杆5与侧板部2的连接,且光孔的设置也加快了连接的速度。
40.在本实施例中,侧板部2与斜板部3一一对应设置,且对应设置的侧板部2与斜板部3组成一个支撑组,顶板部1与至少一个支撑组相连;相邻顶板部1组成通行的通道,或者铺设于相邻顶板部1上的板体组成通行的通道。
41.顶板部1的宽度较窄时,顶板部1连接一个支撑组即可。相邻的支撑架之间铺设任意合适材料制成的板体,板体的底面搭接在顶板部1上,并通过第一杆体6对板体进行定位,也方便对板体进行定位;板体的顶面是供工作人员通行的基面。
42.顶板部1的宽度较宽时,顶板部1连接两个及以上的支撑组,从而增加该处顶板部1的承力能力,提高安全性。可选地,顶板部1连接支撑组的具体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同时,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是否在顶板部1上铺设板体,即在顶板部1足够宽时,相邻顶板部1之间可以形成通道时,就无需铺设板体,反之则需要。
43.实施例2:
44.如图1

4所示,一种支撑系统,包括若干个所述的三角支撑架,所述的支撑系统还包括连接相邻三角支撑架的连接结构7;连接结构7包括板体部71、设置于板体部71两端的钩板部72、滑动设置于板体部71内的卡板部73和控制卡板部73滑动的开关部74,其中,钩板部72与板体部71一体成型,卡板部73设置为两个并以开关部74为中心对称设置,开关部74滑动以使卡板部73滑动至板体部71外;相应地,三角支撑架上设有适应于钩板部72的第一卡接槽和适应于卡板部73的第二卡接槽。
45.对于由多个支撑架所组成的支撑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撑架在使用时的安全性,尤其是在顶板部1上铺设板体时,通过连接结构7将相邻的顶板部1或者板体连接起来,进而提高整个支撑系统的受力能力。
46.在支撑架安装后,在相邻支撑架之间安装连接结构7,具体来说,下移板体部71直至钩板部72插接于第一卡接槽内,通过钩板部72与第一卡接槽的连接,此时板体部71的两端实现与支撑架的连接。下压开关部74,从而让开关部74滑动,开关部74的滑动带动卡板部73滑动至板体部71外,卡板部73进而插接至第二卡接槽内,进而进一步增加板体部71与支撑架的连接稳定性。反之,上提开关部74,从而使卡板部73复位,进而可以解除板体部71与支撑架的连接关系。
47.容易理解的,相邻支撑架之间通过顶板部1或者板体以组成通道,则第一卡接槽和第二卡接槽设置于顶板部1上或者板体上。
48.本支撑系统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容易掌握,无需专业教学;有效提高了支撑系统的受力能力,增加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49.在本实施例中,对开关部74的结构进行补充,参见图3

4,开关部74包括竖直设置的开关杆741、设置于开关杆741下部的卡接块742、设置于开关杆741上部的驱动块743和设置于开关杆741上端的把手(未图示),其中,驱动块743上设有第一斜面,卡板部73上设有适应于第一斜面的第二斜面,板体部71上设有适应于卡接块742的副卡接块75,副卡接块75位于卡板部73下方。
50.在工作时,按压把手以使卡接块742脱离副卡接块75,失去卡接块742与副卡接块75之间的摩擦力后,开关杆741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动,驱动块743通过第一斜面抵接于卡板部73,以驱动卡板部73向板体部71外滑动并插接至第二卡接槽内。反之,在拆卸时,上提把手以带动开关杆741向上滑动,驱动块743逐渐脱离与卡板部73的接触,卡板部73复位并脱离第二卡接槽;且随着开关杆741滑动距离的增加,卡接块742再次插接至副卡接块75内,并固定开关杆741的位置。此时上拉板体部71,使钩板部72脱离第一卡接槽,实现连接结构7与支撑架的脱离。
51.在本实施例中,卡板部73包括滑动设置于板体部71内的卡板本体和连接于卡板本体的弹性件,其中,第二斜面位于卡板本体上;通过弹性件来实现卡板本体的自动复位,提高使用的便捷度。具体来说,在工作时,开关杆741通过驱动块743驱动卡板本体滑动,弹性件随卡板本体的滑动而变形;开关杆741向上滑动,驱动块743脱离卡板本体,弹性件驱动卡板本体复位。
52.在本实施例中,把手铰接于开关杆741上,方便于工作人员对开关杆741进行提拉、按压等操作。且把手上覆盖有盖板,考虑到连接结构7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是作为通行的通道
使用,故通过盖板进行遮挡,避免把手被破坏,也避免灰尘进入板体内。
53.可选地,驱动块743呈圆台状,从而形成第一斜面,以便于驱动卡板本体滑动。
54.可选地,参见图4,由于钩板部72的存在,板体部71是高于支撑架的,故可以在支撑架上设置垫高层8,以避免板体部71与支撑架之间的高度差绊倒工作人员。
5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