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音楼板系统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84482发布日期:2022-02-08 11:41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音楼板系统框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音楼板系统框架。


背景技术:

2.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施工速度快、集成化程度高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将是我国未来建筑业发展的重点。对于新型建筑工业化来说,首要的就是将建筑构件单元模块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关于楼板单元的系统性连接。
3.现有的楼板系统框架中,楼板单元和楼板单元之间的连接安全可靠性较差、适用性也较差,因此在长时间的使用下,楼板单元与楼板单元之间易发生脱离或裂缝,这无疑会对建筑结构造成潜在的风险。
4.目前,针对现有的楼板系统框架中楼板单元与楼板单元之间连接安全可靠性差以及适用性也较差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隔音楼板系统框架,以至少解决现有的楼板系统框架中楼板单元与楼板单元之间连接安全可靠性差以及适用性也较差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音楼板系统框架,包括若干阵列拼接的楼板单元,每一所述楼板单元包括:
7.两竖梁,两所述竖梁平行且相对布置;
8.若干支撑横梁,若干所述支撑横梁间隔且固定设置于两所述竖梁的中部;
9.若干连接横梁,若干所述连接横梁间隔且对应设置于两所述竖梁的远离所述支撑横梁的一侧;
10.若干第一连接单元,若干所述第一连接单元设置于对应的所述连接横梁上,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包括:
11.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连接横梁的侧壁;
12.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设置于对应的所述连接横梁的侧壁,并位于所述支撑元件的上方;
13.扭簧,所述扭簧套设所述转动轴布置,所述扭簧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动轴固定连接;
14.第一限位元件,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纵截面呈l形,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第一端套设所述扭簧,并与所述扭簧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15.若干第二连接单元,若干所述第二连接单元设置于对应的所述连接横梁上,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单元相对应且配合布置,用于配合所述第一连接单元使两相邻的所述楼板单元固定连接。
16.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隔音楼板系统框架中,所述第一连接单元还包括:
17.拦截元件,所述拦截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元件远离所述连接横梁的一端,用于拦截所述第二连接单元。
18.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隔音楼板系统框架中,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包括:
19.连接板件,所述连接板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连接横梁的侧壁;
20.限位板件,所述限位板件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件远离所述连接横梁的一端。
21.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隔音楼板系统框架中,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包括:
22.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第二端的下侧;
23.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包括:
24.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设置于所述限位板件的第二端的下侧,并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对应且配合布置。
25.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隔音楼板系统框架中,所述第二连接单元还包括:
26.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依次穿过对应的所述限位板件和对应的所述连接横梁布置。
27.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隔音楼板系统框架中,所述竖梁包括:
28.第二限位元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横截面呈l形,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竖梁的第一端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竖梁的第一端的外部;
29.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设置于所述竖梁的第二端,并与另一所述楼板单元的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第二端相对应且配合布置。
30.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隔音楼板系统框架中,所述竖梁还包括:
31.第三限位元件,所述第三限位元件的横截面呈l形,所述第三限位元件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竖梁的第一端的另一侧,所述第三限位元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竖梁的第一端的外部,并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第一端的外部;
32.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设置于所述竖梁的第二端,并与另一所述楼板单元的所述第三限位元件的第二端相对应且配合布置。
33.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隔音楼板系统框架中,所述竖梁还包括:
34.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沿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长度方向开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第二端;
35.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沿所述第三限位元件的长度方向开设于所述第三限位元件的第二端,并与所述第一螺纹孔相对应布置;
36.连接杆件,所述连接杆件穿过所述第二螺纹孔位于所述第一螺纹孔内。
37.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隔音楼板系统框架中,所述竖梁还包括:
38.角撑元件,所述角撑元件设置于所述竖梁的侧壁,并位于所述第三限位元件的第一端的下侧。
39.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隔音楼板系统框架中,还包括:
40.两连接孔,两所述连接孔对应设置于所述竖梁两端的两所述支撑横梁的侧壁;
41.螺栓组,所述螺栓组穿过两所述连接孔布置。
42.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43.(1)本实用新型的隔音楼板系统框架,通过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能够使两相邻的楼板单元进行横向固定连接,以解决现有的楼板系统框架中楼板单元与楼板单元之间连接安全可靠性差以及适用性也较差的问题;
44.(2)通过第二限位元件和第三限位元件能够是两相邻的楼板单元进行竖向固定连接,从而使若干楼板单元形成整体;
45.(3)本实用新型的隔音楼板系统框架,能够将若干楼板单元之间进行固定连接,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4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楼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48.图3为图2中a部的结构示意图;
4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楼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50.图5为图4中b部的结构示意图;
5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楼板单元的局部剖面图;
52.图7为图6中c部的结构示意图;
53.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两楼板单元的拼接结构示意图;
54.图9为图8中d部的结构示意图;
55.图10为图6中c部的结构示意图;
56.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楼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三);
57.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58.100、楼板单元;
59.110、竖梁;111、第二限位元件;112、第一限位孔;113、第三限位元件;114、第二限位孔;115、第一螺纹孔;116、第二螺纹孔;117、连接杆;118、角撑元件;
60.120、支撑横梁;
61.130、连接横梁;
62.140、第一连接单元;141、支撑元件;142、转动轴;143、扭簧;144、第一限位元件;145、第一斜面;146、拦截元件;
63.150、第二连接单元;151、连接板件;152、限位板件;153、第二斜面;154、固定螺栓;
64.160、连接孔;
65.170、螺栓组。
具体实施方式
66.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
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6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隔音楼板系统框架,包括若干阵列拼接的楼板单元100,楼板单元100与楼板单元100进行固定连接,从而形成隔音楼板系统框架。
68.如图2~3所示,每一所述楼板单元100包括两竖梁110、若干支撑横梁120、若干连接横梁130、若干第一连接单元140以及若干第二连接单元150。
69.两竖梁110平行且相对布置,两竖梁110用于形成隔音楼板系统框架,并增强楼板单元100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70.其中,竖梁110可以为工字钢。
71.若干支撑横梁120间隔且固定设置于两竖梁110的中部,若干支撑横梁120用于配合两竖梁110形成楼板单元100,并增强楼板单元100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72.具体地,每一支撑横梁120的两端均与两竖梁110固定连接,且支撑横梁120与竖梁110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螺纹连接。
73.其中,支撑横梁120可以为工字钢。
74.若干连接横梁130间隔且对应设置于两竖梁110的远离支撑横梁120的一侧,若干连接横梁130用于使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之间进行互相连接。
75.其中,每一竖梁110的远离支撑横梁120的一侧均设置有若干连接横梁130,且连接横梁130与竖梁110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螺纹连接。
76.其中,连接横梁130可以为工字钢,也可以为钢板或钢梁
7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横梁130可以与支撑横梁120位于同一直线上,以保持楼板单元100的整齐性和美观性。
78.若干第一连接单元140设置于对应的连接横梁130上,用于配合连接横梁130使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之间互相连接。
79.若干第二连接单元150设置于对应的连接横梁130上,并与对应的第一连接单元140相对应且配合布置,用于配合第一连接单元140使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固定连接。
80.具体地,在将两楼板单元100并排布置之后,施工人员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单元140和第二连接单元150使两并排布置的楼板单元100进行固定连接。
81.优选地,若干第一连接单元140均设置于一竖梁110连接的若干连接横梁130上,若干第二连接单元150均设置于另一竖梁110连接的若干连接横梁130上,且第一连接单元140与第二连接单元150相对应布置。
8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连接横梁130的一侧设置一第一连接单元140或一第二连接单元150,每一连接横梁130的另一侧设置一第一连接单元140或一第二连接单元150。
83.如图4~7所示,第一连接单元140包括支撑元件141、转动轴142、扭簧143、第一限位元件144以及第一斜面145。
84.支撑元件141设置于对应的连接横梁130的侧壁,支撑元件141用于支撑第二连接单元150,加强第一连接单元140和第二连接单元150连接的牢固性。
85.其中,支撑元件141可以为支撑块。
86.转动轴142设置于对应的连接横梁130的侧壁,并位于支撑元件141的上方。
87.其中,转动轴142可以由钢材料制成,以增强转动轴142的强度。
88.扭簧143套设转动轴142布置,扭簧143的第一端与转动轴142固定连接。
89.其中,转动轴142用于固定扭簧143,使扭簧143安装于转动轴142上,避免扭簧143无处可安装。
90.第一限位元件144的纵截面呈l形,第一限位元件144的第一端套设扭簧143,并与扭簧143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一限位元件144用于对第二连接单元150进行限位,避免第二连接单元150脱离第一连接单元140。
91.具体地,第一限位元件144的第一端开设有转动槽,转动槽套设扭簧143布置,并与扭簧143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其中,扭簧143用于在第二连接单元150进入到第一限位元件144内之后,带动第一限位元件144向下翻转,以对第二连接单元150进行限位。
92.其中,第一限位元件144由钢材料制成。
93.第一斜面145设置于第一限位元件144的第二端的下侧,用于便于第二连接单元150进入到第一限位元件144的内部。
94.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单元140还包括拦截元件146,拦截元件146设置于支撑元件141远离连接横梁130的一端,用于拦截第二连接单元150,避免第二连接单元150从支撑元件141上脱离或滑落。
95.如图8~9所示,第二连接单元150包括连接板件151、限位板件152。
96.连接板件151设置于对应的连接横梁130的侧壁,连接板件151用于将第二连接单元150固定于连接横梁130上。
97.限位板件152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连接板件151远离连接横梁130的一端,并与第一限位元件144配合连接,用于将自身限位于第一限位元件144内,避免第二连接单元150脱离第一连接单元140。
98.具体地,限位板件152的纵截面可以设置为梯形。
99.进一步地,第二连接单元150包括第二斜面153,第二斜面153设置于限位板件152的第二端的下侧,并与第一斜面145相对应且配合布置,第二斜面153用于便于限位板件152进入到第一限位元件144内。
100.具体地,在第二连接单元150和第一连接单元140连接的情况下,施工人员将限位板件152的第二斜面153与第一限位元件144的第一斜面145相对应,然后将限位板件152向第一限位元件144的内部进行推动,此时第一限位元件144在扭簧143的作用下向上翻转,并在限位板件152完全进入到第一限位元件144的内部的情况下,第一限位元件144在扭簧143的作用下向下翻转以对限位板件152进行限位,避免限位板件152从第一限位元件144内移出。
101.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第一连接单元140和第二连接单元150连接之后,第一连接单
元140和第二连接单元150发生相对晃动,第二连接单元150还包括固定螺栓154,固定螺栓154依次穿过对应的限位板件152和对应的连接横梁130布置。
10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拦截元件146的顶端高于限位板件152,此时固定螺栓154可以依次穿过对应的拦截元件146、对应的限位板件152以及对应的连接横梁130布置。
103.进一步地,为了使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的竖梁110进行固定连接,如图10~11所示,竖梁110包括第二限位元件111和第一限位孔112。
104.第二限位元件111的横截面呈l形,第二限位元件111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竖梁110的第一端的一侧,第二限位元件111的第二端位于竖梁110的第一端的外部,第二限位元件111用于使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的竖梁110进行固定连接。
105.第一限位孔112设置于竖梁110的第二端,并与另一楼板单元100的第二限位元件111的第二端相对应且配合布置,第一限位孔112用于配合第二限位元件111使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的竖梁110进行固定连接。
106.具体地,在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进行连接的情况下,一楼板单元100的竖梁110第一端的第二限位元件111能够进入到另一楼板单元100的竖梁110第二端的第一限位孔112内,以使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进行连接,避免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发生脱离。
107.进一步地,为了增强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之间连接的牢固性,竖梁110还包括第三限位元件113和第二限位孔114。
108.第三限位元件113的横截面呈l形,第三限位元件113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竖梁110的第一端的另一侧,第三限位元件113的第二端位于竖梁110的第一端的外部,并位于第二限位元件111的第一端的外部,第三限位元件113用于使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的竖梁110进行固定连接,避免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发生脱离。
109.第二限位孔114设置于竖梁110的第二端,并与另一楼板单元100的第三限位元件113的第二端相对应且配合布置,第二限位孔114用于配合第三限位元件113使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进行固定连接。
110.具体地,在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进行连接的情况下,一楼板单元100的竖梁110第一端的第二限位元件111进入到另一楼板单元100的竖梁110第二端的第一限位孔112内之后,施工人员转动第三限位元件113,将第三限位元件113的第二端转动至第二限位孔114内,使第三限位元件113配合第二限位孔114对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进行限位。
111.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第二限位元件111脱离第一限位孔112、第三限位元件113脱离第二限位孔114而无法使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固定连接,如图10所示,竖梁110还包括第一螺纹孔115、第二螺纹孔116以及连接杆件117。
112.第一螺纹孔115沿第二限位元件111的长度方向开设于第二限位元件111的第二端;第二螺纹孔116沿第三限位元件113的长度方向开设于第三限位元件113的第二端,并与第一螺纹孔115相对应布置;连接杆件117穿过第二螺纹孔116位于第一螺纹孔115内。
113.其中,第一螺纹孔115和第二螺纹孔116用于配合连接杆件117使第二限位元件111和第三限位元件113进行连接,并使第二限位元件111和第三限位元件113形成整体,避免第二限位元件111脱离第一限位孔112,第三限位元件113脱离第二限位孔114。
114.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第三限位元件113向下弯曲导致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的竖梁110连接不牢固,如图4所示,竖梁110还包括角撑元件118,角撑元件118设置于竖梁110的侧
壁,并位于第三限位元件113的第一端的下侧,角撑元件118用于支撑第三限位元件113。
115.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增强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的竖向连接的牢固性,如图2所示,该隔音楼板系统框架还包括两连接孔160和螺栓组170。
116.两连接孔160对应设置于竖梁110两端的两支撑横梁120的侧壁,两连接孔160用于使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进行连接。
117.螺栓组170穿过两连接孔160布置,螺栓组170用于配合两连接孔160使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进行固定连接,以增强两相邻的楼板单元100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118.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19.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