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地用水循环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83551发布日期:2022-05-11 12:58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地用水循环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工地用水循环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2.对于现有的常见的建筑,它们的屋顶隔热、散热效果较差。在炎热的夏季,在阳光长久地强烈地照射下,建筑的屋顶温度会迅速上升,尤其是对于一些屋顶面积较大的建筑,屋顶将吸收大量热量,使屋顶温度达到45℃以上,并通过屋顶将热量传入建筑内部,使建筑物内部温度升高。
3.目前人们常使用的一种使屋顶降温方法是向屋顶洒水,通过水的蒸发带走屋顶的热量使屋顶降温,但水分通常蒸发很快,每洒一次水仅能维持一小段时间的降温效果,并且如果水洒得过少,降温效果就会不明显,如果需要长时间降温,就必须持续洒水,这会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了降温成本。
4.公告号为cn207727860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工地用屋顶水循环降温装置,包括两地下蓄水池,水泵,供水管,屋顶两侧分别设有泄水管,泄水管上设有泄水阀门,屋顶上方设有隔热板,隔热板与盖板四周对应设置有多块侧板,隔热板与盖板及侧板形成容置区。目前一些建筑工地房屋屋顶隔热效果较差,人工定时向屋面洒水,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通过将地下蓄水池的水经供水管送入屋顶表面,并通过屋顶封闭的容置区储水降温,利用隔热板导热性慢的特点,使容置区内的水升温慢,避免频繁开启水泵,节约了电能,升温后的水经泄水管流入蓄水池降温,另一蓄水池的水进入容置区吸热,反复使用,提高了降温效率。然而,升温后的水通过散发到外部,造成能量的浪费,不能将光能转化成的热能充分利用,此外,仅对屋顶进行降温,建筑温度的降温效果较差,由此有必要作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工地用水循环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7.房屋;
8.吸热水池,其安装在所述房屋顶部;
9.散热水箱,其下半部分埋在地面下且位于所述房屋背阴侧;
10.水泵一,其安装在所述散热水箱内腔底部且输出端通过出水管与吸热水池连通;
11.回流管,其一端与所述吸热水池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散热水箱内腔连通;
12.散热机构,其用于对通过回流管返回散热水箱中的水流进行降温。
13.采用上述的一种建筑工地用水循环降温装置,往散热水箱中加水,通过水泵一将散热水箱中的水通过出水管供入吸热水池中,使吸热水池中注满水,阳光照射到吸热水池中,热量被吸热水池中的水吸收,热水通过回流管返回散热水箱中,通过散热机构对返回散热水箱中的水进行降温,经过散热机构降温后的水在散热水箱内腔底部汇集,散热水箱内腔底部的水的温度还能够通过散热水箱侧壁发散到地面中,由于将散热水箱设置在房屋的
背阴侧,能够防止散热水箱遭阳光直射,导致其内部水温升高的现象发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房屋顶部进行降温,对水资源进行重复使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14.所述散热机构包括:
15.贯穿窗,其有两个且设置在所述散热水箱顶部相对的侧壁上;
16.连接杆,其顶端固定安装在所述散热水箱内腔顶部且底端竖直向下延伸;
17.溢流盘,其有多个且从上到下依次固定安装在所述连接杆外壁上;
18.其中,上侧所述溢流盘的直径小于下侧溢流盘的直径。
19.所述散热机构还包括:
20.进风槽,其安装在所述散热水箱一侧与其中一个贯穿窗连通;
21.风扇,其安装在所述进风槽中向散热水箱内供风。
22.还包括:
23.水泵二,其安装在所述吸热水池内;
24.引流管,其一端与所述水泵二输出端连通,另一端穿过吸热水池后伸出至房屋的朝阳面外;
25.喷头,其固定安装在所述引流管远离水泵二的一端且喷水端朝向房屋的朝阳侧外壁。
26.还包括:
27.盖板,其中部带有开口且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吸热水池顶部;
28.滤网,其安装在所述盖板的缺口中。
2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在实施例中详细阐述,从而使得有益效果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建筑工地用水循环降温装置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
32.1-房屋、2-吸热水池、3-散热水箱、4-水泵一、5-出水管、6-回流管、7-贯穿窗、8-连接杆、9-溢流盘、10-进风槽、11-风扇、12-水泵二、13-引流管、14-盖板、15-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4.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5.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伺服器进行详细地说明。
36.实施例1:
37.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工地用水循环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38.房屋1;
39.吸热水池2,其安装在所述房屋1顶部;
40.散热水箱3,其下半部分埋在地面下且位于所述房屋1背阴侧;
41.水泵一4,其安装在所述散热水箱3内腔底部且输出端通过出水管5与吸热水池2连通;
42.回流管6,其一端与所述吸热水池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散热水箱3内腔连通;
43.散热机构,其用于对通过回流管6返回散热水箱3中的水流进行降温。
44.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的一种建筑工地用水循环降温装置,往散热水箱3中加水,通过水泵一4将散热水箱3中的水通过出水管5供入吸热水池2中,使吸热水池2中注满水,阳光照射到吸热水池2中,热量被吸热水池2中的水吸收,热水通过回流管6返回散热水箱3中,通过散热机构对返回散热水箱3中的水进行降温,经过散热机构降温后的水在散热水箱3内腔底部汇集,散热水箱3内腔底部的水的温度还能够通过散热水箱3侧壁发散到地面中,由于将散热水箱3设置在房屋1的背阴侧,能够防止散热水箱3遭阳光直射,导致其内部水温升高的现象发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房屋1顶部进行降温,对水资源进行重复使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5.实施例2:
46.本实施例中,除了包括前述实施例的结构特征,所述散热机构包括:
47.贯穿窗7,其有两个且设置在所述散热水箱3顶部相对的侧壁上;
48.连接杆8,其顶端固定安装在所述散热水箱3内腔顶部且底端竖直向下延伸;
49.溢流盘9,其有多个且从上到下依次固定安装在所述连接杆8外壁上;
50.其中,上侧所述溢流盘9的直径小于下侧溢流盘9的直径。
51.本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热水通过回流管6返回散热水箱3内腔中时,依次流经各溢流盘9,通过各溢流盘9提高热水与散热水箱3内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热水热量的发散速度,通过两侧贯穿窗7的设置,使外部气流能够流经散热水箱3内腔中,使热水中的热量快速发散,依次使热水被快速冷却,提高对屋顶的散热效率。
52.实施例3:
53.本实施例中,除了包括前述实施例的结构特征,所述散热机构还包括:
54.进风槽10,其安装在所述散热水箱3一侧与其中一个贯穿窗7连通;
55.风扇11,其安装在所述进风槽10中向散热水箱3内供风。
56.本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通过风扇11和进风槽10的设置,提高经过贯穿窗7进入散热水箱3内腔的气流量,进一步提高了气流对热水的降温效果。
57.实施例4:
58.本实施例中,除了包括前述实施例的结构特征,还包括:
59.水泵二12,其安装在所述吸热水池2内;
60.引流管13,其一端与所述水泵二12输出端连通,另一端穿过吸热水池2后伸出至房屋1的朝阳面外;
61.喷头14,其固定安装在所述引流管13远离水泵二12的一端且喷水端朝向房屋1的朝阳侧外壁。
62.本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正午或房屋1内温度过高时,启动水泵二12,使吸热水池2内的水通过引流管13进入喷头14中,通过喷头14将水喷洒到房屋1的向阳侧墙壁上,使水在房屋1向阳侧墙壁上蒸发,实现快速降温,使房屋1内的温度保持可控。
63.实施例5:
64.本实施例中,除了包括前述实施例的结构特征,还包括:
65.盖板15,其中部带有开口且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吸热水池2顶部;
66.滤网16,其安装在所述盖板15的缺口中。
67.本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通过盖板15和滤网16的设置,防止杂物落到吸热水池2中堵塞进水管或回流管6,降低设备运行时故障的概率,减少维修成本,并且下雨天时雨水仍能够通过滤网16进入吸热水池2,对吸热水池2中的水体进行补充,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6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69.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