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形模板支设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78868发布日期:2022-04-22 12:24阅读:721来源:国知局
圆锥形模板支设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锥形模板支设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观点也相应的增长,建筑物的造型也在发生着变化,结构新颖,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层出不穷,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往往通过这个城市的建筑物便可见一斑。由于造型的需要,异型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结构设计也推陈出新,采取弧形、锥形等异型设计,实现建筑物特殊造型要求也越来越多,致使模板的支设问题也相应增加。
3.在异型结构为圆锥形时,由于体积大,坡度大,且为高空施工作业,在混凝土现浇施工中存在现场操作工艺复杂,实际操作难度大,与常规的方形、圆形柱相比,模板更容易产生错台、跑浆,截面尺寸易发生变化,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露筋、麻面等质量缺陷。因此,在面对该类异型结构混凝土浇筑时,如何保证模板整体结构稳定性,保证成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操作简单,能有效保证模板整体结构稳定性,保证成型质量的圆锥形模板支设结构。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圆锥形模板支设结构,包括与待浇筑圆锥形锥面对应且由下至上斜向设置的多级模板,圆锥形内满堂架设有脚手架,每级模板由多组模板首尾相连合拢形成环状结构,每组模板由内模板和外模板组成,且内模板和外模板均呈弧形扇块状;每级内模板外侧水平设置有多根内弧形钢管,每级外模板外侧水平设置有多根与内弧形钢管对应的外弧形钢管;每组模板两侧的内外弧形钢管之间通过调节机构调节固定,每块内模板与内弧形钢管之间、每块外模板与外弧形钢管之间分别通过连接件连接;在脚手架四周安装有多根垂直于对应级模板的斜向支撑钢管,每根斜向支撑钢管与内弧形钢管之间安装有顶托机构,用于调节支撑内弧形钢管。
7.进一步地,每级模板对应的内弧形钢管和外弧形钢管各四根,每两根内弧形钢管为一组,每两根外弧形钢管为一组,每组内外弧形钢管与每组模板之间通过所述调节机构调节固定。
8.进一步地,顶托机构包括顶座和调节螺杆,顶座呈u字型结构,顶座开口卡于两内弧形钢管外周面,顶座背面与调节螺杆一端垂直连接,调节螺杆另一端插入钢管内,在调节螺杆上螺纹连接有托帽,以旋转托帽调节支撑距离。
9.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木方,木方沿内模板和外模板的母线间隔均匀设置并与内模板和外模板的外表面贴合;木方两端通过铁丝分别与对应内弧形钢管和外弧形钢管固定连接,并分别通过螺钉与对应内模板和外模板固定连接。
10.进一步地,在木方、内模板以及外模板上间隔开设有彼此一一对应的通孔,用于调节固定每组内外弧形钢管与每组模板的调节机构为对拉螺杆,对拉螺杆穿过通孔且两端分别贯穿连接有管卡,管卡分别对应卡于两内弧形钢管和两外弧形钢管外周面,并分别通过螺帽锁紧固定。
11.进一步地,每级内弧形钢管与内模板之间位于相邻内模板接缝处、以及外弧形钢管与外模板之间位于相邻外模板接缝处分别设置插接件,防止对应模板错台。
12.进一步地,插接件为t型钢,每级内模板或者外模板中相邻两模板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宽度与t型钢腹板厚度对应,t型钢腹板宽度与模板厚度对应;t型钢的翼板为与内外模板匹配的弧形板,t型钢腹板插入相邻两模板的间隙中并且t型钢的翼板与对应两模板外表面贴合。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4.1、通过内弧形钢管和外弧形钢管,以分别形成内模板和外模板的支撑臂,同时便于通过调节机构调节内弧形钢管和外弧形钢管间距,以控制内模板和外模板间距,保证上下级模板表面齐平;通过在每根斜向支撑钢管与内弧形钢管之间安装顶托机构,便于调节机构调节固定后,对斜向支撑钢管与内弧形钢管之间形成间隙进行调整,避免支撑悬空,以保证模板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保证成型质量。
15.2、通过插接件避免了每级模板中相邻两组模板之间接缝处出现错台、跑浆现象,保证结构混凝土成型质量。
附图说明
16.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剖视图;
18.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b-b处截面示意图。
20.图中:脚手架1、内模板2、外模板3、内弧形钢管4、外弧形钢管5、斜向支撑钢管6、顶座7、调节螺杆8、托帽9、木方10、对拉螺杆11、管卡12、螺帽13、t型钢14。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2.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圆锥形模板支设结构,包括与待浇筑圆锥形锥面对应且由下至上斜向设置的多级模板,圆锥形内满堂架设有脚手架1,每级模板由多组模板首尾相连合拢形成环状结构,每组模板由内模板2和外模板3组成,且内模板和外模板均呈弧形扇块状;每级内模板2外侧水平设置有多根内弧形钢管4,每级外模板3外侧水平设置有多根与内弧形钢管对应的外弧形钢管5;每组模板两侧的内外弧形钢管之间通过调节机构调节固定,每块内模板2与内弧形钢管4之间、每块外模板3与外弧形钢管5之间分别通过连接件连接;在脚手架1四周安装有多根垂直于对应级模板的斜向支撑钢管6,每根斜向支撑钢管6与内弧形钢管4之间安装有顶托机构,用于调节支撑内弧形钢管。
2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每级模板内外侧分别设置多根内弧形钢管4和外弧形钢管
5,以分别形成内模板2和外模板3的支撑臂,同时便于通过调节机构调节内弧形钢管4和外弧形钢管5间距,以控制内模板2和外模板3间距,保证上下级模板表面齐平;通过在每根斜向支撑钢管钢管6与内弧形钢管4之间安装顶托机构,便于调节机构调节固定后,对斜向支撑钢管6与内弧形钢管4之间形成间隙进行调整,避免支撑悬空,以保证模板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保证成型质量。
24.参见图2,具体实施时,在每级模板对应的内弧形钢管4和外弧形钢管5各四根,每两根内弧形钢管4为一组,每两根外弧形钢管5为一组,每组内外弧形钢管与每组模板之间通过调节机构调节固定。以增加对内外模板支撑强度,便于调节机构调节固定。
25.参见图2,具体实施时,为了避免每组内外弧形钢管通过调节机构调节固定后,斜向支撑钢管6与内弧形钢管4之间产生间隙,影响对内弧形钢管4支撑稳定性、以及整体结构稳定性,因而在斜向支撑钢管6与内弧形钢管4之间安装顶托机构,用于调节支撑内弧形钢管,以提高其稳定性。具体的,顶托机构包括顶座7和调节螺杆8,顶座呈u字型结构(便于放置内弧形钢管,同时防止支撑错位),顶座7开口卡于两内弧形钢管4外周面,顶座7背面与调节螺杆8一端垂直连接,调节螺杆8另一端插入斜向支撑钢管钢管6内,在调节螺杆8上螺纹连接有托帽9,以旋转托帽9调节支撑距离,对不同级内弧形钢管进行支撑。从而解决斜向支撑钢管与内弧形钢管之间产生间隙,提高整体结构稳定性。
26.具体实施时,为便于内模板2与内弧形钢管4安装固定、外模板3与外弧形钢管5安装固定,同时便于后期拆模,连接件可采用木方10,木方沿内模板2和外模板3的母线间隔均匀设置并与内模板2和外模板3的外表面贴合,木方通过铁丝分别与对应内弧形钢管4和外弧形钢管5固定连接,通过螺钉分别与对应内模板2和外模板3固定连接。
27.参见图2,具体实施时,由于每组模板位于内弧形钢管4和外弧形钢管5之间,为了方便控制内模板2和外模板3的间距,并能对外弧形钢管5给予支撑、限制,因而采用对拉螺杆11、两管卡12和两螺帽13作为调节机构。具体的,在木方10、内模板2以及外模板3上间隔开设彼此一一对应的通孔,用于调节固定每组内外弧形钢管与每组模板的调节机构为对拉螺杆11,对拉螺杆11穿过通孔且两端分别贯穿连接有管卡12,管卡12分别对应卡于两内弧形钢管4和两外弧形钢管5外周面,并分别通过螺帽13锁紧固定。这样,通过旋紧螺帽13微调内弧形钢管4和外弧形钢管5的间距,从而控制每组模板(内模板2和外模板3)间距;采用管卡12方便安装,便于压紧固定,防止两内弧形钢管和两外弧钢管错位。
28.作为调节机构的改进,为增强抗渗效果,可在对拉螺杆11中部套焊一块止水环片,以延长浸渗路径,增加渗浸阻力来达到抗渗目的。
29.作为调节机构进一步改进,为避免混凝土凝结后增加后续切割对拉螺杆11的工作量,可将对拉螺杆11分割成两根,通过连接杆螺纹连接两根螺杆,连接杆中部可套焊一块止水环片,以连接杆的长度控制内模板2和外模板3间距,使连接杆与混凝土进行预埋,从而无需切割对拉螺杆11增加工作量。
30.具体实施时,为避免每级模板中相邻两组模板之间接缝处出现错台、跑浆现象,保证结构混凝土成型质量,可在每级内弧形钢管4与内模板2之间位于相邻内模板2接缝处、以及外弧形钢管5与外模板3之间位于相邻外模板3接缝处分别设置插接件。
31.参见图3,具体实施时,在防止对应级模板接缝处出现错台时,又不能影响内弧形钢管和外弧形钢管通过调节机构调节固定,插接件可采用t型钢14,采用t型钢时,每级内模
板2或者外模板3中相邻两模板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宽度与t型钢腹板厚度对应,t型钢腹板宽度与模板厚度对应;t型钢14的翼板为与内外模板匹配的弧形板,t型钢腹板插入相邻两模板的间隙中并且t型钢的翼板与对应两模板外表面贴合。避免腹板影响浇筑成型质量,增加后期修补工作量,同时通过翼板限制对应级模板接缝处出现错台。
32.具体实施时,待浇筑圆锥形与外模板之间设有保护层垫块。
33.这样,防止渗入潮湿气体和水,使钢筋不会锈蚀和膨胀而使混凝土遭受破坏,影响使用和结构安全。
34.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