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装配式楼承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39666发布日期:2022-04-07 04:3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装配式楼承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涉及装配式楼承板结构,尤其是一种新型装配式楼承板。


背景技术:

2.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钢筋桁架楼承板逐渐被应用在各种建筑物中,钢筋桁架楼承板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增强了支撑效果。
3.现有技术中,根据楼板的建筑规格,通常需要在现场将多个装有钢筋桁架的楼承板拼接使用。现有的楼承板支撑力差,而且楼承板在拼接完成后,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混凝土的重量,位于拼接缝两侧的两个楼承板之间会出现错位,使得浇筑的楼面不平整,并且采用的连接件(实现钢筋桁架与底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底部常常暴露在楼承板表面,需要进一步抹灰处理,从而更加浪费施工时间和成本,因此急需一种安装方便、连接件表面不会暴露在浇筑后的楼承板表面,且具有防错位、支撑力高,楼面浇筑平整的新型装配式楼承板。
4.通过检索发现如下与本技术相关的专利文献,具体公开内容如下:
5.1、一种双肋连接扣及楼承板(cn212104828u),两个卡接头,两个所述卡接头相对且镜像对称设置,两个所述卡接头相对的一面均设置有卡接槽;两个连接肋,两个所述连接肋沿所述卡接头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其中,所述连接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卡接头的相对的一面连接,并位于所述卡接槽靠近承载面的一侧,所述承载面为承载所述卡接头的平面;其中,所述连接肋与所述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连接肋朝向所述承载面的一侧设有第一导流圆角。
6.2、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及装配式楼承板组件(cn212506959u),楼承板板体,所述楼承板板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用于可拆卸连接钢筋桁架;一个或多个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在所述第二面上且一端伸出所述楼承板板体;一个或多个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在所述第二面上,所述第二支撑件与另一所述楼承板板体相邻的一端形成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与所述第二面之间形成插接空间;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分别位于所述楼承板板体的相对的两侧。
7.3、一种单肋连接扣及楼承板(cn212104829u),两个卡接头,两个所述卡接头相对且镜像对称设置,两个所述卡接头相对的一面均设置有卡接槽;连接肋,所述连接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卡接头的相对的一面连接,并位于所述卡接槽靠近承载面的一侧,所述承载面为承载所述卡接头的平面;其中,所述连接肋的宽度小于所述卡接头的宽度,所述连接肋与所述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8.通过技术特征的对比,上述公开专利文献均需要挤压敲打钢筋桁架才能将钢筋桁架固定,上述采用的技术手段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结构不相同,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创造性及新颖性。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新型装配式楼承板,该楼承板由多个单元楼承板模板通过单元模板上的支撑组件相互承插拼接形成,对楼承板板体其起到支撑作用,减少在浇筑混凝土时,减少相邻的两个楼承板板体之间的拼接缝错位;该楼承板结构简单、设计新颖,钢筋桁架安装方便,通过设置垫接连接组件以及支撑组件将钢筋桁架与楼承板板体连接,由于垫接连接组件的水泥垫块设置,使得浇筑后的楼承板表面不会外露连接件,即无需进行后期抹灰处理,因此大大节省了材料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
10.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11.一种新型装配式楼承板,包括多个相互承插拼接的单元楼承板模板,且每个所述单元楼承板模板包括楼承板板体、钢筋桁架、垫接连接组件、支撑组件以及紧固件,所述楼承板板体上表面均布间隔设置有多个钢筋桁架,每个钢筋桁架均通过多个垫接连接组件设置在楼承板板体上,所述楼承板板体下表面还设置有多个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均与垫接连接组件相对应设置,且所述支撑组件通过紧固件穿过楼承板板体与垫接连接组件可拆卸安装形成一个整体,所述支撑组件一端上表面制有插槽,该插槽与楼承板板体之间形成插接空间,所述支撑组件另一端伸出楼承板板体,其端部制有与插接空间相适配的插舌。
12.而且,相邻的桁架卡装组件中位于中部的垫接连接组件呈交错设置,位于两端的垫接连接组件则相互对齐设置。
13.而且,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本体,所述支撑本体上间隔制有多个固定孔,在支撑本体上还均布间隔设置加劲槽,加劲槽可沿着支撑本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布设。
14.而且,所述垫接连接组件为第一垫接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以及对称卡装在第一连接件底面两端的水泥垫块组成,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本体,所述第一连接件本体两端分别一体制有卡接头一和卡接头二,所述卡接头一相对于卡接头二一面设置有卡接槽,该卡接槽与下弦钢筋外径相适配,所述卡接头二上竖直设置有竖向卡口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本体底部还对称制有连接凸柱,所述连接凸柱之间的第一连接件本体底面还一体制有加强肋,所述加强肋的高度和连接凸柱的高度相同,所述加强肋上制有加强槽,加强槽内制有多根加强筋;所述水泥垫块同轴套装在连接凸柱上,所述水泥垫块的高度是连接凸柱的2-3倍,所述水泥垫块外部对称卡装有挤压夹片,且该挤压夹片一端一体制于第一连接件本体的底面,所述连接凸柱上同轴制有安装孔。
15.而且,所述垫接连接组件为第二垫接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连接件以及对称卡装在第二连接件底面两端的水泥垫块组成,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连接底座以及与连接底座限位插装的销棍,所述连接底座为一矩形底座,所述矩形底座上表面两侧分别制有卡接头一和端部插盘,所述卡接头一相对于端部插盘一面制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用于卡接钢筋桁架的一个下弦钢筋,所述卡接头一与端部插盘之间还制有一中间插盘,所述端部插盘和中间插盘均为半圆形结构,其上均制有用于插装销棍的销孔,所述中间插盘与端部插盘之间的连接底座上表面还制有加强凸条,所述加强凸条一端与中间插盘一体连接,另一端与端部插盘存在间距,形成放置槽,该放置槽的底部平滑,所述放置槽一侧的加强凸条端部制成斜台状;且放置槽的槽底至销孔的底端的距离与钢筋桁架的下弦钢筋的直径相适配,实现销棍将钢筋桁架紧固连接;所述连接底座下表面均制有连接凸柱,所述水泥垫块同轴套装在
连接凸柱上,所述水泥垫块的高度是连接凸柱的2-3倍,所述水泥垫块外部对称卡装有挤压夹片,且该挤压夹片一端一体制于连接底座的底面,所述连接凸柱上同轴制有安装孔。
16.而且,所述垫接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垫接连接组件以及第二垫接连接组件,所述第一垫接连接件设置在楼承板板体两端,所述第二垫接连接件均布间隔设置在楼承板板体的中部,且相邻的桁架卡装组件的第一垫接连接组件对齐,呈一条直线排列设置,而第二垫接连接组件则呈交错状态设置。
17.而且,所述水泥垫块为倒置的梯形台结构,所述水泥垫块上制有一阶梯状通孔,该阶梯状通孔一端与连接凸柱外径相适配,用于同轴插装连接凸柱,阶梯状通孔另一端与连接凸柱的安装孔同轴贯通。
18.而且,所述挤压夹片包括夹片本体,所述夹片本体相对侧底端制成斜面,且所述斜面与夹片本体在相对侧中部形成用于水泥垫块的抱紧限位的挤压角。
19.而且,所述竖向卡口结构包括竖向卡槽和设置在竖向卡槽开口上的一对向内收缩的弹性卡爪,所述远离卡接头一一侧的弹性卡爪为第一弹性卡爪,靠近卡接头一的弹性卡爪为第二弹性卡爪,所述第一弹性卡爪的侧壁厚度是第二弹性卡爪厚度的2倍,且第一弹性卡爪上表面还间隔制有加强槽,所述竖向卡槽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弧形槽,弹性卡爪的内端面设置有限位弧形面,限位弧形槽与限位弧形面之间形成固定区域。
20.而且,卡接头一包括卡接头一本体,所述卡接头一本体中部为中空结构,在该卡接头一本体内中部制有一支撑柱,所述卡接头一本体内还交叉制有加强板,交叉设置的加强板将卡接头一本体内形成多个容置空间。
21.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22.本实用新型的楼承板由多个单元楼承板模板通过单元模板上的支撑组件相互承插拼接形成,且该支撑组件的设置,对楼承板板体其起到支撑作用,减少在浇筑混凝土时,减少相邻的两个楼承板板体之间的拼接缝错位
23.本实用新型的楼承板结构简单、设计新颖,钢筋桁架安装方便,通过设置垫接连接组件以及支撑组件将钢筋桁架与楼承板板体连接,由于垫接连接组件的水泥垫块设置,使得浇筑后的楼承板表面不会外露连接件,即无需进行后期抹灰处理,因此大大节省了材料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
24.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垫接连接组件的连接件,使得钢筋桁架安装方便,无需对钢筋桁架进行挤压敲打就能进行限位放置安装,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25.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垫接连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垫接连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2.一种新型装配式楼承板,包括至少两个单元楼承板模板,且每个所述单元楼承板模板包括楼承板板体1、桁架卡装组件、支撑组件4以及紧固件,所述楼承板板体上表面均布间隔设置有多组桁架卡装组件,每组桁架卡装组件由多个设置成一排的垫接连接组件组成,所述楼承板板体下表面还设置有多个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为一矩形条板,所述矩形条板一端上表面制有插槽,该插槽与楼承板板体之间形成插接空间,所述支撑组件另一端伸出楼承板板体,其端部制有与插接空间相适配的插舌;所述支撑组件通过紧固件穿过楼承板板体与垫接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每组所述桁架卡装组件上还卡装钢筋桁架2,形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楼承板模板,相邻的所述单元楼承板模板通过支撑组件的插舌和插接空间实现相互承插拼接;
33.所述钢筋桁架包括上弦钢筋、位于上弦钢筋下方两侧的两下弦钢筋以及两端分别与上弦钢筋和下弦钢筋固定连接的腹杆钢筋,每个钢筋桁架均通过多个垫接连接组件设置在楼承板板体上;
34.进一步,相邻的桁架卡装组件的上位于中部的垫接连接组件交错设置,位于两端的垫接连接组件则相互对齐设置;该设置减少了垫接连接组件的布设,对钢筋桁架固定的同时还降低了楼承板板体上部自身的重量,同时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35.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组件为本模板的主支撑体,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本体,所述支撑本体上间隔制有多个固定孔4-1,该固定孔与垫接连接组件的安装孔同轴对应,为了提高主支撑体的韧性,在支撑本体上还均布间隔设置加劲槽4-2,加劲槽可沿着支撑本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布设;
36.所述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为螺钉、自攻钉等,螺钉包括但不限于为全螺纹、半螺纹;螺钉及自攻钉的制作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为铁材料及不锈钢材料;螺钉包括但不限于为内六方螺钉、外六方螺钉、十字螺钉及一字螺钉等;螺钉可穿过支撑组件的固定孔、楼承板板体与垫接连接组件连接,以将垫接连接组件连接在楼承板板体上,进一步地,为方便安装,可预先在楼承板板体的预设位置设置连接孔,该连接孔与支撑组件的固定孔对应,螺钉穿过支撑组件上的固定孔和楼承板板体上的连接孔与垫接连接组件连接。
37.实施例1
38.所述垫接连接组件为第一垫接连接组件3,包括第一连接件以及对称卡装在第一连接件底面两端的水泥垫块3-12组成;
39.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本体,所述第一连接件本体两端分别一体制有卡接头一3-10和卡接头二,所述卡接头一相对于卡接头二一面设置有卡接槽3-7,该卡接槽与下弦钢筋外径相适配,供桁架的其中一下弦钢筋插入,所述卡接头二上竖直设置有竖向卡口结构,所述竖向卡口结构供桁架的另一下弦钢筋从上部往下压入,所述第一连接件本体底部还对称制有连接凸柱,该连接凸柱为圆柱体结构,所述连接凸柱之间的第一连接件本体底面还一体制有加强肋3-6,所述加强肋的高度和连接凸柱的高度相同,所述加强肋上制有加强槽,加强槽内制有多根加强筋;所述水泥垫块同轴套装在连接凸柱上,所述水泥垫块的高度是连接凸柱的2-3倍,所述水泥垫块外部对称卡装有挤压夹片3-11,且该挤压夹片一
端一体制于第一连接件本体的底面,所述连接凸柱上同轴制有安装孔;所述水泥垫块的设置使得连接件置于底模安装时形成间隙,使得混凝土可进入连接件本体的底部,以便混凝土能包裹住连接件本体;并且防止浇筑后的楼层板上有连接件表面露出;
40.所述水泥垫块为倒置的梯形台结构,所述水泥垫块上制有一阶梯状通孔,该阶梯状通孔一端与连接凸柱外外径相适配,用于同轴插装连接凸柱,阶梯状通孔另一端与安装孔同轴贯通,便于紧固件穿过水泥垫块及连接凸柱将第一连接件本体连接在楼承板的板体上;
41.所述挤压夹片包括夹片本体,所述夹片本体相对侧底端制成斜面,便于水泥垫块与连接件本体的连接凸柱插装,且所述斜面与夹片本体在相对侧中部形成挤压角,该挤压角用于水泥垫块的抱紧限位,使的水泥垫块与第一连接件本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第一垫接连接组件;
42.所述竖向卡口结构包括竖向卡槽和设置在竖向卡槽开口上的一对向内收缩的弹性卡爪,所述远离卡接头一一侧的弹性卡爪为第一弹性卡爪3-1,靠近卡接头一的弹性卡爪为第二弹性卡爪3-5,所述第一弹性卡爪的侧壁厚度是第二弹性卡爪厚度的2倍,且第一弹性卡爪上表面还间隔制有加强槽,所述竖向卡槽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弧形槽3-4,弹性卡爪的内端面设置有限位弧形面3-3,限位弧形槽与限位弧形面之间形成固定区域;
43.进一步地,为使钢筋桁架的一个下弦钢筋更方便地卡进卡接槽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接槽的远离卡接头二的槽口处设有导向斜面,钢筋桁架的下弦钢筋可沿着导向斜面顺利的进入卡接头一的卡接槽内,以卡接在卡接槽内;
44.所述卡接头一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其上具有能够卡接头一侧下弦钢筋的卡接槽即可,卡接头一包括卡接头一本体,所述卡接头一本体中部为中空结构,在该卡接头一本体内中部制有一支撑柱3-9,所述卡接头一本体内还交叉制有加强板3-8,交叉设置的加强板将卡接头一本体内形成多个容置空间,混凝土可填充进容置空间内,使得卡接头具有向下的一个压力,从而将置于卡接槽中的钢架桁架的下弦钢筋紧固锁定。
45.实施例2
4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所述垫接连接组件为第二垫接连接组件5,该第二垫接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连接件以及对称卡装在第二连接件底面两端的水泥垫块5-9组成;
47.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连接底座以及与连接底座限位插装的销棍5-4,所述连接底座为一矩形底座,所述矩形底座上表面两侧分别制有卡接头三5-8和端部插盘5-1,所述卡接头三相对于端部插盘一面制有卡接槽5-7,所述卡接槽用于卡接钢筋桁架的一个下弦钢筋,所述卡接头三与端部插盘之间还制有一中间插盘5-6,所述端部插盘和中间插盘均为半圆形结构,其上均制有用于插装销棍的销孔,所述中间插盘与端部插盘之间的连接底座上表面还制有加强凸条5-5,所述加强凸条一端与中间插盘一体连接,另一端与端部插盘存在间距,形成放置槽5-3,放置钢筋桁架的另一个下弦钢筋,且该放置槽的底部平滑,便于放置不同尺寸的钢筋桁架;所述放置槽一侧的加强凸条端部制成斜台状;且放置槽的槽底至销孔的底端的距离与钢筋桁架的下弦钢筋的直径相适配,从而实现销棍可以将钢筋桁架紧固连接;
48.所述连接底座下表面均制有连接凸柱,所述水泥垫块同轴套装在连接凸柱上,所述水泥垫块的高度是连接凸柱的2至3倍,所述水泥垫块外部对称卡装有挤压夹片5-2,且该
挤压夹片一端一体制于连接底座的底面,所述连接凸柱上同轴制有安装孔;所述水泥垫块的设置使得连接件置于底模安装时形成间隙,使得混凝土可进入连接件本体的底部,以便混凝土能包裹住连接件本体;并且防止浇筑后的楼层板上有连接件表面露出;
49.所述挤压夹片包括夹片本体,所述夹片本体相对侧底端制成斜面,便于水泥垫块与连接凸柱插装,且所述斜面与夹片本体在相对侧中部形成挤压角,该挤压角用于水泥垫块的抱紧限位,使的水泥垫块与连接底座形成一个完整的第二垫接连接件;
5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可以更好让销棍将钢筋桁架的下弦钢筋固定在连接底座上,所述中间插盘上的销孔内周壁均布制有多个限位刺,每个所述限位刺的截面为三角形结构,该结构为现有技术,这边就不多阐述;
51.上述卡接头三和实施例1的卡接头一的结构相同,且本实施例中的水泥垫块结构与实施例1中水泥垫块的结构相同;
52.本实施例3
5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的区别为所述垫接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垫接连接件和第二垫接连接件,所述第一垫接连接件设置在楼承板板体两端,所述第二垫接连接件均布间隔设置在楼承板板体的中部,且相邻的桁架卡装组件的第一垫接连接组件对齐,呈一条直线排列设置,而第二垫接连接组件则呈交错状态设置;
54.本实施例的第一垫接连接件和第二垫接连接件的结构均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阐述的结构相同;这里就不多阐述。
55.上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均由塑料材料一体制出;所述楼承板板体可采用密度较小、易于加工的竹胶板或木胶板,也可采用镀锌板或合金钢板或者塑料材料。
56.本实用新型的楼承板由多个单元楼承板模板通过单元模板上的支撑组件相互承插拼接形成,且该支撑组件的设置,对楼承板板体其起到支撑作用,减少在浇筑混凝土时,减少相邻的两个楼承板板体之间的拼接缝错位
57.本实用新型的楼承板结构简单、设计新颖,钢筋桁架安装方便,通过设置垫接连接组件以及支撑组件将钢筋桁架与楼承板板体连接,由于垫接连接组件的水泥垫块设置,使得浇筑后的楼承板表面不会外露连接件,即无需进行后期抹灰处理,因此大大节省了材料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
58.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垫接连接组件的连接件,使得钢筋桁架安装方便,无需对钢筋桁架进行挤压敲打就能进行限位放置安装,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59.本实用新型的装配、施工过程,包括但不限于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60.步骤一:先根据施工图纸选择合适尺寸、个数的楼承板板体、钢筋桁架、水泥垫块、连接件以及支撑组件;
61.步骤二:根据图纸在每个楼承板板体上开设连接孔,且将水泥垫块均插装在连接件底面两端,装配成垫接连接组件;
62.步骤三:将多个垫接连接组件分别安装在预定位置,间隔设置在楼承板板体上形成多组桁架卡装组件;且对应每个垫接连接件位置的楼承板板体底面还设置有多个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的一端伸出楼承板板体为插舌,另一端与楼承板板体形成插接空间;
63.步骤四:通过紧固件将支撑组件、楼承板板体与垫接连接组件连接,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为螺钉,螺钉穿过支撑组件的固定孔,穿过楼承板板体,伸入垫接连接组件的安装孔
内,以将垫接连接组件以及支撑组件均与楼承板板体连接安装;
64.步骤五:将钢筋桁架卡装在每个桁架卡装组件上,若利用第二垫接连接件形式,则需要通过插销方式,将钢筋桁架的下弦钢筋固定在连接件上,避免钢筋桁架与连接件之间发生滑动;
65.步骤六:重复上述步骤三至步骤五,完成多个单元楼承板模板的制作;
66.制成多个单元楼承板模板后,拼接安装单元楼承板模板的方式如下:
67.步骤七:将多个单元楼承板模板安装在支撑框体的预定位置,通过支撑组件伸出的插舌配合其另一端形成的插接空间进行承插拼接;
68.步骤八:在拼装后的楼承板板体上浇筑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包裹钢筋桁架及垫接连接组件;
69.步骤九:混凝土凝固后形成楼承板,从楼承板板体的底部将用于固定的紧固件和用于防错台的支撑组件拆卸下来,由于垫接连接组件上通过连接凸柱和水泥垫块将紧固件包裹,紧固件与混凝不接触,拆除紧固件时非常方便;
70.步骤十:从楼承板上拆卸下楼承板板体,楼承板的底部制有水泥垫块底面露出,而水泥垫块也是混凝土制成,因此楼承板底面无需进行再次抹灰处理。
71.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