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05523发布日期:2022-05-18 14:33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经过多年的发展,组装梁结构的使用效果获得了大幅的提高,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组装梁结构不方便工作人员组合安装,固定效果较低,使用不方便,给人们的使用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包括上梁体,所述上梁体底部固定连接有下梁体,所述上梁体与下梁体内固定连接有安装机构,所述上梁体与下梁体内圈固定连接有减震机构。
5.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卡块,所述卡块固定连接于下梁体底部,所述上梁体顶部对应卡块开设有卡槽,所述上梁体内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底部固定连接有上梁螺纹环。
6.优选的,所述安装槽内位于上梁螺纹环顶部设置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外圈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环,所述螺纹杆顶部开设有十字槽,限位环的直径大于上梁螺纹环内圈直径,限位环使螺纹杆于安装槽内滑动的同时也使螺纹杆在未安装时不会从安装槽内掉落。
7.优选的,所述限位环外圈于安装槽内滑动连接,所述螺纹杆通过限位环于安装槽内与上梁体滑动连接,所述上梁体顶部对应十字槽位置开设有通孔,通过通孔对上梁体与下梁体进行安装可忽视梁结构当前状态,梁结构无论是以安装还是未安装均可通过通孔进行操作,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梁结构的利用率。
8.优选的,所述下梁体顶部对应安装槽开设有预留槽,所述预留槽内固定连接有下螺纹环,所述螺纹杆与上梁螺纹环和下螺纹环的内圈螺纹连接,通过螺纹杆与上梁螺纹环和下螺纹环的内圈螺纹连接固定上梁体与下梁体,连接稳固的同时也方便后期对其进行拆卸,提高了梁结构的利用率。
9.优选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顶块,所述顶块固定连接于上梁体与下梁体内圈,所述上梁体与下梁体对应顶块开设有固定槽,所述顶块底部固定连接有上拉杆,所述上拉杆底部滑动连接有底拉杆,所述底拉杆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顶块与上梁体与下梁体内圈固定连接保持了减震管的稳定性,在减震管振动时会始终保持结构的整体性。
10.优选的,所述上拉杆与底拉杆外圈套接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顶部与顶块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压缩弹簧底部与固定块顶部固定连接,压缩弹簧使上拉杆与底拉杆在无
外力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原位维持梁结构的重心稳定,且上拉杆与底拉杆的存在使压缩弹簧在压缩与回弹的过程中会始终呈直线运动,不会产生错位。
11.优选的,所述固定块顶部开设有栓槽,所述固定块通过栓槽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穿过固定块螺纹连接有减震管,所述固定块通过螺栓与减震管固定连接,通过螺栓来连接固定块与减震管,连接稳固的同时方便后期进行拆卸,增加了结构使用寿命的同时减少了废品率。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1、该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通过设置的安装机构,在需要对梁结构进行组装时,首先将减震机构与下梁体卡接,之后将上梁体放置于下梁体上,使减震机构与上梁体也卡接好,此时将螺丝刀或其他工具从通孔向安装槽内伸入使其与螺纹杆顶部十字槽卡接,螺纹杆旋转向下与上梁螺纹环和下螺纹环螺纹螺纹连接,此时即安装完毕,在需要将安装好的梁体进行拆卸时,只需将螺纹杆旋转向上使其与上梁螺纹环和下螺纹环解除连接关系即可,安装时螺栓与上梁螺纹环和下螺纹环连接稳固,且便于安装与拆卸,方便了工作人员施工。
14.2、该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通过设置的减震机构,在梁结构经受振动时,振动经由顶块将振动传导至减震管上使其于上梁体和下梁体内圈向振动相反方向移动,减震管移动使压缩弹簧压缩,压缩弹簧压缩带动底拉杆向上梁体或下梁体方向移动,再然后上拉杆与底拉杆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回到原位,随着振动如此往复将振动带来的影响减轻到最小,增加了梁结构的抗震能力,增加了梁结构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面剖析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面剖析图;
19.图4为减震机构部分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安装机构部分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安装机构部分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安装机构;11、卡块;12、卡槽;13、通孔;14、安装槽;15、螺纹杆;151、十字槽;16、限位环;17、上梁螺纹环;18、下螺纹环;19、预留槽;2、减震机构;21、顶块;22、上拉杆;23、底拉杆;24、固定块;25、栓槽;26、螺栓;27、减震管;28、压缩弹簧;29、固定槽;3、上梁体;4、下梁体。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建筑用的组装梁结构,包括上梁体3,上梁体3底部固定连接有下梁体4,上梁体3与下梁体4内固定连接有安装机构1,上梁体3与下梁体4内圈固定连接有减震机构2。
26.安装机构1包括卡块11,卡块11固定连接于下梁体4底部,上梁体3顶部对应卡块11开设有卡槽12,上梁体3内开设有安装槽14,安装槽14内底部固定连接有上梁螺纹环17,安装槽14内位于上梁螺纹环17顶部设置有螺纹杆15,螺纹杆15外圈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环16,螺纹杆15顶部开设有十字槽151,限位环16的直径大于上梁螺纹环17内圈直径,限位环16使螺纹杆15于安装槽14内滑动的同时也使螺纹杆15在未安装时不会从安装槽14内掉落,限位环16外圈于安装槽14内滑动连接,螺纹杆15通过限位环16于安装槽14内与上梁体3滑动连接,上梁体3顶部对应十字槽151位置开设有通孔13,通过通孔13对上梁体3与下梁体4进行安装可忽视梁结构当前状态,梁结构无论是以安装还是未安装均可通过通孔13进行操作,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梁结构的利用率,下梁体4顶部对应安装槽14开设有预留槽19,预留槽19内固定连接有下螺纹环18,螺纹杆15与上梁螺纹环17和下螺纹环18的内圈螺纹连接,通过螺纹杆15与上梁螺纹环17和下螺纹环18的内圈螺纹连接来固定上梁体3与下梁体4,连接稳固的同时也方便后期对其进行拆卸,提高了梁结构的利用率。
27.减震机构2包括顶块21,顶块21固定连接于上梁体3与下梁体4内圈,上梁体3与下梁体4对应顶块21开设有固定槽29,顶块21底部固定连接有上拉杆22,上拉杆22底部滑动连接有底拉杆23,底拉杆23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4,顶块21与上梁体3与下梁体4内圈固定连接保持了减震管27的稳定性,在减震管27振动时会始终保持结构的整体性,上拉杆22与底拉杆23外圈套接有压缩弹簧28,压缩弹簧28顶部与顶块21底部固定连接,压缩弹簧28底部与固定块24顶部固定连接,压缩弹簧28使上拉杆22与底拉杆23在无外力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原位维持梁结构的重心稳定,且上拉杆22与底拉杆23的存在使压缩弹簧28在压缩与回弹的过程中会始终呈直线运动,不会产生错位,固定块24顶部开设有栓槽25,固定块24通过栓槽25螺纹连接有螺栓26,螺栓26穿过固定块24螺纹连接有减震管27,固定块24通过螺栓26与减震管27固定连接,通过螺栓26来连接固定块24与减震管27,连接稳固的同时方便后期进行拆卸,增加了结构使用寿命的同时减少了废品率。
28.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此装置使用时,在需要对梁结构进行组装时,首先将减震机构2与下梁体4卡接,之后将上梁体3放置于下梁体4上,使减震机构2与上梁体3也卡接好,此时将螺丝刀或其他工具从通孔13向安装槽14内伸入使其与螺纹杆15顶部十字槽151卡接,螺纹杆15旋转向下与上梁螺纹环17和下螺纹环18螺纹螺纹连接,此时即安装完毕,在需要将安装好的梁体进行拆卸时,只需将螺纹杆15旋转向上使其与上梁螺纹环17和下螺纹环18
解除连接关系即可,在梁结构经受振动时,振动经由顶块21传导至减震管27上使其于上梁体3和下梁体4内圈向振动相反方向移动,减震管27移动使压缩弹簧28压缩,压缩弹簧28压缩带动底拉杆23向上梁体3或下梁体4方向移动,再然后上拉杆22与底拉杆23在压缩弹簧28的作用下回到原位,随着振动如此往复将振动带来的影响减轻到最小。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