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光伏建筑的防水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99044发布日期:2022-05-11 14:34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体光伏建筑的防水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光伏发电安装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光伏建筑的防水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光伏发电产品也得到了越来越普及化的应用,其中,光伏建筑一体化(主要包括光伏建筑屋顶或其他光伏建筑基面)是光伏发电产品应用的重要领域,也是光伏发电技术应用的重点发展方向。
3.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深度推广应用,现也面临较多复杂多样的安装环境。具体来说,已有建筑(主要为屋顶)不可避免地存在生锈问题,有的建筑结构甚至已经面临屋顶锈蚀严重问题,存在漏水隐患;而还有一些建筑结构已经年代久远,无法满足新增过多额外载荷的要求。这显然也是光伏发电应用安装在这些已有建筑屋面时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4.为此,本技术人基于在光伏组件安装应用领域的多年专注研究,决定寻求技术方案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进一步有力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深度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光伏建筑的防水安装结构,整体结构的安装过程不仅简易便捷、安装强度高,而且可确保光伏组件形成的发电面板无需接地,还可同时作为建筑基面的遮挡防水瓦结构,实现对建筑基面的优质防水功能,尤其适合应用安装于建筑屋顶。
6.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一体光伏建筑的防水安装结构,包括固定铺设在建筑基面上的彩钢瓦,以及位于彩钢瓦上且呈固定安装在所述建筑基面上的若干安装轨道;其中,在相邻安装轨道之间形成的间隔处安装光伏组件列,所述光伏组件列包括若干呈列状分布的光伏组件,且所述光伏组件列中各相邻光伏组件之间呈部分叠合状且相互电连接,各安装轨道作为所述光伏组件列在其左右侧的安装支撑结构,使得所述光伏组件列与所述彩钢瓦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间距。
8.优选地,各相邻光伏组件之间的叠合宽度范围为5-50mm。
9.优选地,所述安装轨道具有沿彩钢瓦上方延伸的左侧轨道凸台面和右侧轨道凸台面,且所述左侧轨道凸台面和右侧轨道凸台面之间设有用于将安装轨道固定在所述建筑基面上的轨道槽。
10.优选地,所述光伏组件的左右侧端部分别粘贴在与其相邻的安装轨道上;或所述光伏组件的背面焊接在与其相邻的安装轨道上。
11.优选地,所述光伏组件的右侧端部以及与其相邻光伏组件的左侧端部分别粘贴在同个安装轨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上。
12.优选地,所述彩钢瓦包括彩钢瓦基面,所述彩钢瓦基面上设有若干呈间隔分布的彩钢波峰列,所述安装轨道位于所述彩钢瓦基面上且与所述彩钢波峰列呈平行状设置,所述彩钢波峰列的高度小于所述安装轨道的高度。
13.优选地,当某个光伏组件列对应的安装轨道位置与彩钢波峰列的一侧干涉接触时,在所述彩钢波峰列的另一侧设置用于与该光伏组件列相邻的光伏组件列的安装轨道,避免所述彩钢波峰列对安装轨道产生干涉。
14.优选地,所述光伏组件的接线盒设于光伏组件的背面,且所述接线盒位于通过所述间距形成的空间内。
15.优选地,所述建筑基面采用具有横向檀条的建筑屋面,所述光伏组件列的下端部设有固定安装在所述横向檀条上的横向抗风板;和/或,所述光伏组件列的上端部作为各光伏组件列的电输出端,且其设有固定在建筑屋脊上的屋脊盖板。
1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涉及的彩钢瓦是指安装板类结构,与其具体材质和形状尺寸规格均没有具体限制,可以具体采用本领域的任何公知材质和公知尺寸结构。
17.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建筑基面设置由彩钢瓦、若干安装轨道组成的安装结构,具体通过在相邻安装轨道之间形成的间隔处安装呈列状分布的光伏组件,各安装轨道作为各光伏组件在其左右侧的安装支撑结构,使得各光伏组件列与彩钢瓦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间距,光伏组件与彩钢瓦之间不会直接接触,整体结构的安装过程不仅简易便捷,而且安装强度高;在该安装结构基础上,同时本技术中单个光伏组件列中的各相邻光伏组件之间呈部分叠合状且相互电连接,便于电力输出的同时,可同时作为建筑基面的遮挡防水瓦结构,实现对建筑基面的优质防水功能,尤其适合应用安装于建筑屋顶。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下一体光伏建筑屋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20.图3是图1中b处放大图;
21.图4是图1中c处放大图;
22.图5是图1中d处放大图;
23.图6是当某个安装轨道与彩钢波峰列一侧干涉接触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一体光伏建筑的防水安装结构,包括固定铺设在建筑基面上的彩钢瓦,以及位于彩钢瓦上且呈固定安装在建筑基面上的若干安装轨道;其中,在相邻安装轨道之间形成的间隔处安装光伏组件列,光伏组件列包括若干呈列状分布的光伏组件,且光伏组件列中各相邻光伏组件之间呈部分叠合状且相互电连接,各安装轨道作为光伏组件列在其左右侧的安装支撑结构,使得光伏组件列与彩钢瓦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间距。
25.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
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请参见图1并结合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的一种一体光伏建筑的防水安装结构,包括固定铺设在建筑基面上的彩钢瓦2,以及位于彩钢瓦2上且呈固定安装在建筑基面上的若干安装轨道3;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建筑基面采用具有横向檀条1的建筑屋面,横向檀条1上固定铺设有彩钢瓦2(具体可以采用自攻钉实现紧固安装);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建筑屋面或建筑基面结构;安装轨道3的材质可以选择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可确保光伏组件形成的发电面板无需接地,为了利于轻质以及低成本效果,更优选为非金属材料,本实施例具体选用pp复合材料;当然也可以采用非绝缘的金属材质,本技术在实施时没有特别唯一限定;
2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安装轨道3之间形成的间隔处安装光伏组件列4,各相邻安装轨道3之间的间隔宽度可依据光伏组件列4的实际宽度来进行适配性安装,本实施例对此没有特别限定之处;各光伏组件列4位于彩钢瓦2上,且通过安装轨道3与彩钢瓦2、横向檀条1安装连接为一体;
28.在本实施方式中,光伏组件列4包括若干呈列状分布的光伏组件4a,且光伏组件列4中各相邻光伏组件4a之间呈部分叠合状且相互串接;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相邻光伏组件之间的叠合宽度范围为5-50mm,更优选地,各相邻光伏组件之间的叠合宽度范围为15-30mm,具体地,请具体参见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相邻光伏组件4a之间的叠合宽度为20mm(图3示出叠合处4b);当然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叠合宽度,本实施例对此不做特别限定,主要能实现类似的屋面瓦功能即可;
29.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光伏组件4a采用轻质光伏组件,建议所采用的光伏组件4a的重量不超过3.5kg/m2;具体优选地,光伏组件4a的封装方案具体可以采用本技术人在先提出的光伏组件封装材料技术:cn201610685536.0、cn201610685240.9以及cn201610927464.6,厚度薄且重量轻,是非常理想的轻质光伏组件产品;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封装方案的轻质光伏组件产品;光伏组件4a中的电池片采用任意一种公知的电池片,本实施例对其不做特别限定。
30.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安装轨道3作为光伏组件列4在其左右侧的安装支撑结构,使得光伏组件列4与彩钢瓦2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间距;其中,光伏组件4a的接线盒(图未示出)可以设置在光伏组件4a的正面,也可以设置在光伏组件4a的背面;由于设置在正面时,需要进一步设置防护盖板,增加了结构成本同时增加了额外的安装重量和安装工序,此外,另外防护盖板会导致光伏组件表面凸起,导致在施工检修过程中无法架设施工检修跳板(在公知的施工方案中,检修通道板架设在光伏组件4表面,靠彩钢瓦2的波峰列结构支撑);因此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线盒设于光伏组件4a的背面,具体可以将接线盒设置位于由于光伏组件4a与彩钢瓦2之间存在间距而形成的空间内,具有对接线盒优异的防护效果,通过对相邻光伏组件4a的接线盒进行电连接从而实现对光伏组件列4的串接连接;
31.优选地,进一步结合图2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轨道3具有沿彩钢瓦2上方延伸的左侧轨道凸台面31和右侧轨道凸台面32,且左侧轨道凸台面31和右侧轨道凸台面32之间设有用于将安装轨道3固定在横向檀条1上的轨道槽33;在实际安装应用时,轨道槽33的槽底通过紧固件(具体可采用自攻钉34)将安装轨道3贯穿彩钢瓦2后固定安装在横向
檀条1上;
32.在本实施方式中,单个光伏组件4a的左右侧端部分别粘贴(具体可采用在与其相邻的安装轨道3的右侧轨道凸台面32和左侧轨道凸台面31上,在实际施工安装时,可预先在各安装轨道3的各凸台面31,32上打胶,然后将光伏组件4a从下端到上端方向逐行进行粘贴;进一步优选地,光伏组件4a的右侧端部以及与其相邻光伏组件4a的左侧端部分别粘贴在同个安装轨道3的左侧轨道凸台面31和右侧轨道凸台面32上,既节约安装轨道3的数量,同时进一步利于屋面防水效果;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平行方案:将光伏组件4a的背面焊接在与其相邻的安装轨道3上,这更加利于对屋面的防水效果。
3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涉及的安装轨道3只要能实现与其对应的光伏组件4a以及与横向檀条1的固定安装效果即可,对其所采用的具体结构形状不做特别唯一限定,并不局限于采用如上所述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其他具有类似安装效果的结构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安装轨道;
34.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彩钢瓦2包括彩钢瓦基面21,彩钢瓦基面21上设有若干呈间隔分布的彩钢波峰列22,安装轨道3位于彩钢瓦基面21上且与彩钢波峰列22呈平行状设置,彩钢波峰列22的高度小于安装轨道3的高度,杜绝彩钢波峰列22结构对粘贴在安装轨道3中凸台面31,32上的光伏组件4a在高度方向上产生的干涉;由于考虑到彩钢波峰列22之间的间距与各相邻安装轨道3之间的间隔宽度通常是不一致的,进而有时会发生安装轨道3位置与彩钢波峰列22位置发生干涉的问题,因此优选地,请具体参见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某个光伏组件列4对应的安装轨道3位置与彩钢波峰列22的一侧干涉接触时,在彩钢波峰列22的另一侧设置用于与该光伏组件列4相邻的光伏组件列4的安装轨道3(相当于组合成位于彩钢波峰列22左右两侧的双安装轨道3方案,避免彩钢波峰列22对安装轨道3产生干涉;当处于采用双安装轨道方案位置时,相邻光伏组件列4之间所对应的安装轨道3是不同的;同理,位于光伏组件4a背面的接线盒与彩钢波峰列22通常采用错位安装,避免产生干涉碰撞;为了进一步利于安装便捷性,在实际安装时,在进行横向安装光伏组件4a时,可预先通过对光伏组件4a在横向(与彩钢波峰列22方向相互垂直)上进行左右微调位移,来实现对接线盒位置的调整,避免其与彩钢波峰列22产生干涉碰撞;
3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涉及的一体光伏建筑的防水安装结构同时也可以成为一体光伏建筑的抗风安装结构,在以上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抗风安装结构进一步包括固定安装在横向檀条1(具体可以采用自攻钉且贯穿彩钢瓦2实现紧固安装)上的横向抗风板5(可具体采用镀锌钢板或其他具有高强度的金属板),横向抗风板5位于光伏组件列4的下端部,同时光伏组件列4的上端部设有固定在建筑屋脊(公知结构,图未示出)上的屋脊盖板6,且光伏组件列的上端部作为各光伏组件列4的电输出端,具体地,各可光伏组件列4从其下端至上端串线,在屋脊盖板6的下方处交汇输出;本实施例通过横向抗风板5和屋脊盖板6的结构组合,用于明显减少光伏组件4a安装在建筑屋面时所面临的反向风压;具体地,屋脊盖板6形状与现有建筑用的公知屋脊盖板相似,可以直接覆盖在原有建筑屋脊盖板上,一端采用胶带与光伏组件列4的上端部边缘粘贴,与原有的建筑屋脊采用自攻钉固定;
36.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向抗风板5的外侧面上设有包括若干贯穿孔51a,利于空气循环以及排水,具体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孔51采用矩型形状,且其宽位于横向,进一步利于空气循环效果,利于向建筑屋脊方向的导风效果;为了实现横向抗风板5的
稳固限位安装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向抗风板5还设有与各彩钢波峰列22对应卡接的卡槽52;位于卡槽52之间的横向抗风板5外侧面间隔设有若干贯穿孔组51,每个贯穿孔组51均设有若干并排状的贯穿孔51a;
37.优选地,为了进一步利于抗风性能,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向抗风板5的外侧面呈倾斜状,外侧面的底部向其外侧延伸形成底座53结构。
38.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在通过紧固件(例如自攻钉)安装时,可对紧固件的表面涂抹结构胶,进一步利于安装防水性能。
39.本实施例通过在横向檀条1上设置由彩钢瓦2、若干安装轨道3组成的安装结构,具体通过在相邻安装轨道3之间形成的间隔处安装呈列状分布的光伏组件4a,各安装轨道3作为各光伏组件4a在其左右侧的安装支撑结构,使得各光伏组件列4与彩钢瓦2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间距,光伏组件4a与彩钢瓦2之间不会直接接触,整体结构的安装过程不仅简易便捷、安装强度高,而且可确保光伏组件4a形成的发电面板无需接地;在该安装结构基础上,同时本技术中单个光伏组件列4中的各相邻光伏组件4a之间呈部分叠合状且相互电连接,便于电力输出的同时,可同时作为建筑屋面的遮挡防水瓦结构,实现对建筑屋面的优质防水功能;同时本技术还特别提出了在光伏组件列4的下端部设置横向抗风板5,同时在其上端部设置屋脊盖板6,通过横向抗风板5和屋脊盖板6的结构组合,导风效果好,而且可以明显减少光伏组件5a安装在建筑屋面时所面临的反向风压,因而实现优异的抗风效果。
40.将本实施例提出的一体光伏建筑屋顶结构进行实际安装应用后,本技术人发现:在光伏组件列4方向上形成沿其上端部到下端部的排水方向,并通过横向抗风板5形成向上端部的导风方向,然后沿建筑屋脊两侧向外排风,同时具有优异的防水以及抗风性能。
4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42.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