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模移动装置和模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84305发布日期:2022-07-26 21:41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内模移动装置和模具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模移动装置和模具系统。


背景技术:

2.为了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需建设地下管廊将市政管网设施集中化。随着社会城镇化人口增多,生活要求多样化增加,市政设施也将增加,为此需在地下埋设大吨位、多舱室管廊。
3.大吨位装配式管廊需通过内外模板组装,混凝土浇筑而成。内模需通过设置有内模轨道的支撑架移动到位,支撑架采用c型架吊装的方式安装。c型架体积大,吊装时需通过螺栓将c型架与支撑架进行连接,螺栓不易连接,而且吊装时c型架容易发生倾覆,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模移动装置和模具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支撑架与c型架连接不便且c型架体积大,易倾覆的缺陷,实现支撑架不使用c型架,直接水平行走到位的效果。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模移动装置,包括:移动支架,所述移动支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轨道,所述第一轨道用于支撑并供所述内模移动;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移动支架的一侧,所述支撑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轨道,所述第二轨道与所述第一轨道的延伸方向相同,且两者相互对接;第三轨道,所述第三轨道设置在所述移动支架的底部,所述移动支架可沿所述第三轨道移动。
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模移动装置,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腿。
7.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模移动装置,所述支撑腿与所述支撑架之间设置有伸缩装置。
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模移动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为丝杠,所述支撑腿与所述丝杠螺纹连接。
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模移动装置,所述伸缩装置为油缸。
10.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模移动装置,所述第三轨道为钢轨,所述移动支架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钢轨配合的轨道轮。
1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模移动装置,所述轨道轮与所述移动支架之间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轨道轮旋转。
1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模移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为电机。
13.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模移动装置,所述第一轨道和所述第二轨道为钢轨。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模具系统,包括如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内模移动装置。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模移动装置,包括移动支架、支撑架和第三轨道。移动支架的
顶部设置有第一轨道,支撑架设置在移动支架的一侧,支撑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轨道,第二轨道与第一轨道的延伸方向相同且两者相互对接,第三轨道设置在移动支架的底部。使用时,将内模支撑在移动支架的第一轨道上,然后操作移动支架沿第三轨道移动,将支撑架送入预制管廊模具的内部,支撑架运动到位后支撑在模具的底模上。位于移动支架的第一轨道上的内模沿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移动到支撑架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模移动装置采用轨道移动的方式将用于支撑内模的支撑架平稳的输送到模具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c型架与支撑架连接不便,且由于c型架体积大容易倾覆的问题。
16.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系统,由于具有如上所述的内模移动装置,因此,具有与如上所述相同的优势。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主视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模移动装置在初始位置时与模具的相对位置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支架将支撑架送入模具内时内模移动装置与模具的相对位置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模运动到支撑架上时内模移动装置与模具的相对位置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2中a处放大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支架与支撑架的俯视图;
24.附图标记:
25.1:移动支架;
ꢀꢀꢀꢀꢀꢀꢀ
2:支撑架;
ꢀꢀꢀꢀꢀꢀꢀꢀꢀ
3:第一轨道;
26.4:第二轨道;
ꢀꢀꢀꢀꢀꢀꢀ
5:第三轨道;
ꢀꢀꢀꢀꢀꢀꢀ
6:端模;
27.7:底模;
ꢀꢀꢀꢀꢀꢀꢀꢀꢀꢀꢀ
8:支撑腿;
ꢀꢀꢀꢀꢀꢀꢀꢀꢀ
9:丝杠;
28.10:旋转螺母;
ꢀꢀꢀꢀꢀꢀ
11:内模;
ꢀꢀꢀꢀꢀꢀꢀꢀꢀꢀ
12:侧模。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下面结合图1至图6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内模移动装置。
3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模移动装置,包括移动支架1、支撑架2和第三轨道5。该内模移动装置主要用于转运预制综合管廊的模具的内模11,预制综合管廊的模具包括底模7、设置在底模7顶部前后两侧的两个端模6和设置在底模7顶部沿左右方向的端模6,内模11可
通过端模6上的通孔进出端模6、侧模12和底模7所围的空间,当内模11位于该空间内时,内模11位于底模7的上方。
32.移动支架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轨道3,在使用时,内模11的底部设置有轨道轮,内模11通过轨道轮支撑在第一轨道3上,并可沿第一轨道3进行移动。
33.支撑架2设置在移动支架1的一侧,若将支撑架2靠近模具移动的方向称为向前移动,远离模具移动的方向称为向后移动,支撑架2则设置在移动支架1的前侧,且向前水平延伸。在支撑架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轨道4,第二轨道4与第一轨道3的延伸方向相同,均向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第一轨道3和第二轨道4相互对接。
34.移动支架1和支撑架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者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分体式结构便于运输,当两者为分体式结构时,两者可以通过螺栓进行可拆卸连接。
35.第三轨道5设置在移动支架1的底部,第三轨道5可以设置在地面上,移动支架1可沿第三轨道5进行移动,第三轨道5与模具的端模6垂直,使得移动支架1可沿与端模6垂直的方向靠近或远离模具。
36.在使用时,首先将内模11放置到移动支架1上,然后驱动移动支架1沿第三轨道5向靠近模具的方向移动,直至支撑架2完全伸入模具的内部空间为止。此时支撑架2支撑在底模7上,内模11通过第一轨道3和第二轨道4运动到支撑架2上,由于支撑架2位于模具内部,因此内模11也到达预定的浇筑位置。
37.当浇筑完毕脱模时,内模11首先与预制管廊进行脱模,然后沿第二轨道4和第一轨道3运动到移动支架1上,支撑架2与底模7脱离支撑,移动支架1沿第三轨道5向远离模具的方向移动,当支撑架2完全位于模具外侧时停止。
3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模移动装置,无需使用吊车或龙门架等起重设备进行吊装,因此,也就无需使用c型架进行辅助吊装,进而解决了支撑架2与c型架连接困难,且c型架体积大,吊装时易倾覆等问题,既解决了施工困难和安全等问题,还增加了施工进度,节约了成本。
39.轨道结构可以使移动支架1和内模11更加稳定的进行移动,施工过程中内模11移动更加平稳,不易发生倾覆。
40.施工过程不需要大型设备辅助,施工过程更加安全,对施工人员的危险性大大降低,还有利于减少人工成本。
41.施工过程不需要脱离地面,操作更加灵活,模板安装拆卸更加简便快捷,且保证了施工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
42.轨道运行精度高,位置不会发生偏移,不会出现多次安拆内模11的情况,使内模11安装过程更加准确。
4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架2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腿8,当支撑架2进入到模具的内部空间时,支撑腿8支撑在底模7上,可保证内模11运动到支撑架2上时,对内模11提供有力的支撑。
44.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为了使支撑架2进出模具方便,也为了提高支撑架2进入模具后的水平度,上述的支撑腿8与支撑架2之间可以设置伸缩装置。当支撑架2在进出模具时,可操作伸缩装置收回,使支撑腿8与底模7脱离接触,防止在支撑架2进出模具时,支撑腿8造成阻碍。当支撑腿8进入模具时,各支撑腿8可分别调节高度,可调整支撑架2的水平度。
4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的伸缩装置可以为丝杠9,在支撑腿8的顶部可以设置一个旋转螺母10,旋转螺母10与支撑腿8旋转连接,旋转螺母10套设在丝杠9的外侧,通过调整旋转螺母10,可进一步调整支撑腿8的高度。
46.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的伸缩装置还可以为油缸,通过油缸的伸缩可实现支撑腿8高低的调节。
4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轨道3、第二轨道4和第三轨道5均可以为钢轨,类似于火车行走的钢轨。其中,在移动支架1的底部可以设置轨道轮,轨道轮类似于火车的轨道轮,轨道轮支撑在第三轨道5上,可使移动支架1沿第三轨道5进行移动。
48.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在上述的轨道轮与移动支架1之间可以设置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可用于驱动轨道轮进行旋转,进而带动移动支架1沿第三轨道5进行移动。其中,驱动装置可以为电机。
49.或者还可以设置牵引装置,例如可以为卷扬机,可将在移动支架1的前后两侧的地面上分别设置一个卷扬机,卷扬机的牵引绳与移动支架1连接,卷扬机本体与地面固定连接,当移动支架1向前移动时,位于移动支架1前侧的卷扬机的牵引绳被收回,位于移动支架1后侧的卷扬机的牵引绳伸出,带动移动支架1向前移动。当移动支架1向后移动时,位于移动支架1后侧的卷扬机的牵引绳被收回,位于移动支架1前侧的卷扬机的牵引绳伸出,带动移动支架1向后移动。
5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模具系统,该模具系统包括模具和上述的内模移动装置。模具包括底模7、设置在底模7顶部前后两侧的两个端模6、设置在底模7顶部沿左右方向的端模6和位于底模7上方的内模11,内模11可通过端模6上的通孔进出端模6、侧模12和底模7所围的空间,当内模11位于该空间内时,内模11位于底模7的上方。内模移动装置设置在其中一个端模6的一侧,内模移动装置的第三轨道5与该端模6的平面垂直。
51.由于该模具系统具有如上所述的内模移动装置,因此,具有与如上所述相同的优势。
5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