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件及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13896发布日期:2022-11-25 16:29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连接件及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件及钢筋桁架楼承板。


背景技术:

2.在现有钢筋桁架楼承板中,底模板与钢筋桁架之间一般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现有应用的连接件的实现方式较单一,无法提供稳固的支撑强度。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能够为钢筋桁架提供稳固支撑力并且能够稳固设置于底模板上的连接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件及钢筋桁架楼承板,能够为钢筋桁架提供稳固支撑力。
5.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水平面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多个第二连接部,所述多个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侧边成对设置;所述多个第二连接部均包括顶面和底面,各所述底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侧边连接,各所述顶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侧边之间设置有预设高度差;第一承接部,所述第一承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所述第一承接部构造为沿第一方向的缺口;第二承接部,所述第二承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所述第二承接部构造为沿第二方向的缺口,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180
°
。所述第一承接部与所述第二承接部成对设置。
6.在钢筋桁架楼承板中,连接件一般用于承接钢筋桁架,基于此功能,连接件一般位于底模板与钢筋桁架之间,采用本技术的连接件,该连接件可以预埋至底模板中,或者,该连接件也可以可拆卸的连接在底模板上,具体连接方式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而定。另外,采用本技术的连接件,在第二连接部上可以设置第一承接部或者第二承接部,基于第一承接部与第二承接部上的缺口的设置方向刚好相反,从而对缺口处承接的桁架提供相对的支承力和或夹紧力。从而实现对钢筋桁架的稳固支撑。
7.示例性的,第一连接部可以为片状结构。
8.示例性的,第一连接部可以为板状结构。
9.示例性的,第二连接部可以为具有预设高度的片状结构或板状结构或块状结构。其中,预设高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即,预设高度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10.示例性的,本技术对第一承接部在第二连接部上的设置高度不做限定,本技术对第二承接部在第二连接部上的设置高度不做限定。只要第一承接部与第二承接部的设置高度相同即可。
11.示例性的,本技术的第一方向可以为第一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则第二方向可以为第一连接部的长度方向的反向延伸方向。
12.具体的,本技术对连接件的材质不做限定。示例性的,本技术的连接件可以采用金属、塑料或者尼龙中的任意一种材质。
13.示例性的,当本技术中的连接件采用金属材质时,连接件可以为钣金结构。
14.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所述第一承接部,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所述第二承接部。本技术的连接件可以只包括两个第二连接部,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举例,能够实现上述方案的效果。
15.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侧;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同一侧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所述第一承接部,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所述第二承接部。本技术的连接件可以包括四个第二连接部,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举例,能够实现前述方案的效果。
16.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缺口包括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用于卡接钢筋桁架。
17.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缺口包括过渡部,所述凹陷部包括卡接底面,所述过渡部构造为与所述卡接底面顺滑连接的曲面,所述过渡部与所述凹陷部的相对间距恒定。
18.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缺口包括过渡部,所述凹陷部包括卡接底面,所述过渡部构造为与所述卡接底面顺滑连接的平面,所述过渡部与所述凹陷部的相对间距恒定。
19.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凹陷部还包括卡接顶面,所述卡接顶面与所述过渡部相对设置。本技术对卡接顶面与过渡部之间的相对空间的距离不做限定。示例性的,只要卡接顶面与过渡部之间的相对空间能够使钢筋桁架通过,并且在凹陷部实现卡接即可。
20.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卡接顶面与所述过渡部相对平行设置。本技术对两者之间的相对平行距离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钢筋桁架的顺利通过,并且在凹陷部实现卡接即可。
21.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均设置有多个安装孔。
22.示例性的,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各安装孔可以在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底模板上可拆卸的连接,或者,第一连接部可以部分预埋至底模板,只要露出第一承接部和第二承接部的位置即可。在各安装孔的设置下,第一承接部与底模板之间的结构强度能够增强。
23.本技术提供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连接件。能够实现上述连接件的所有效果。
附图说明
24.图1为示例性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示例性的又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示例性的又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示例性的又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示例性的又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示例性的又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号:
[0031]1‑ꢀꢀꢀꢀꢀ
连接件;
[0032]
11-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3-第一承接部;14-安装孔;15-第二承接部;
[0033]
111-侧边;121-顶面;122-底面;131-凹陷部;132-过渡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5]
本技术的说明书实施例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安装”、“连接”、“相连”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上”、“下”、“左”、“右”等仅用于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的方位而言的,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的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0036]
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件1,应用于钢筋桁架楼承板,参考图1-图6,该连接件1包括:第一连接部11,所述第一连接部11相对水平面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11包括多个第二连接部12,所述多个第二连接部12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侧边111成对设置;所述多个第二连接部12均包括顶面121和底面122,各所述底面12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侧边111连接,各所述顶面12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侧边111之间设置有预设高度差;第一承接部13,所述第一承接部13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2上,所述第一承接部13构造为沿第一方向的缺口;第二承接部15,所述第二承接部15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2上,所述第二承接部15构造为沿第二方向的缺口,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180
°
。所述第一承接部13与所述第二承接部15成对设置。
[0037]
在钢筋桁架楼承板中,连接件1一般用于承接钢筋桁架,基于此功能,连接件1一般位于底模板与钢筋桁架之间,采用本技术的连接件1,该连接件1可以预埋至底模板中,或者,该连接件1也可以可拆卸的连接在底模板上,具体连接方式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而定。另外,采用本技术的连接件1,在第二连接部12上可以设置第一承接部13或者第二承接部15,基于第一承接部13与第二承接部15上的缺口的设置方向刚好相反,从而对缺口处承接的桁架提供相对的支承力和或夹紧力。从而实现对钢筋桁架的稳固支撑。
[0038]
示例性的,参考图3和图4,第一连接部11可以为片状结构。
[0039]
示例性的,参考图1和图2,第一连接部11可以为板状结构或者块状结构。
[0040]
示例性的,第二连接部12可以为具有预设高度的片状结构或板状结构或块状结构。其中,预设高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即,预设高度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0041]
示例性的,本技术对第一承接部13在第二连接部12上的设置高度不做限定,本技术对第二承接部15在第二连接部12上的设置高度不做限定。只要第一承接部13与第二承接部15的设置高度相同即可。
[0042]
示例性的,本技术的第一方向可以为第一连接部11的长度方向,则第二方向可以为第一连接部11的长度方向的反向延伸方向。
[0043]
具体的,本技术对连接件1的材质不做限定。示例性的,本技术的连接件1可以采用金属、塑料或者尼龙中的任意一种材质。
[0044]
示例性的,当本技术中的连接件1采用金属材质时,连接件1可以为钣金结构。
[0045]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参考图1、图2、图5和图6,所述第二连接部12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12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12上设置有所述第一承接部13,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12上设置有所述第二承接部15。本技术的连接件1可以只包括两个第二连接部12,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举例,能够实现上述方案的效果。
[0046]
示例性的,参考图1和图2,当采用两个第二连接部12时, 第二连接部12可以为块状结构,可以在第一连接部11上间隔设置,两个第一连接部11上可以分别设置第一承接部13和第二承接部15。
[0047]
示例性的,参考图5和图6,当采用两个第二连接部12时,第二连接部12可以为片状结构,可以在第一连接部11上间隔设置,两个第一连接部11上可以分别设置第一承接部13和第二承接部15。
[0048]
示例性的,第一承接部13与第二承接部15的缺口的开口方向始终相反,不仅可以为钢筋桁架提供支承力,还可以为钢筋桁架提供相对的卡接力,防止钢筋桁架脱离第一承接部13或者第二承接部15。
[0049]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参考图3和图4,所述第二连接部12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第二连接部12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两侧;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同一侧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12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12上设置有所述第一承接部13,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12上设置有所述第二承接部15。本技术的连接件1可以包括四个第二连接部12,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举例,能够实现前述方案的效果。
[0050]
示例性的,第一承接部13与第二承接部15的缺口的开口方向始终相反,不仅可以为钢筋桁架提供支承力,还可以为钢筋桁架提供相对的卡接力,防止钢筋桁架脱离第一承接部13或者第二承接部15。
[0051]
示例性的,当采用四个第二连接部12时, 第二连接部12可以为片状结构,可以在第一连接部11的两侧均匀分布,四个第一连接部11上可以分别设置第一承接部13和第二承接部15,基于第一承接部13和第二承接部15的相对设置的关系,在两对成对设置的承接部的作用下,本技术的连接件1能够进一步实现前述方案的效果。
[0052]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缺口包括凹陷部131,所述凹陷部131用于卡接钢筋桁架。
[0053]
示例性的,所述凹陷部131可以构造为半圆形、梯形或者方形中的任意一种形状。
[0054]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缺口包括过渡部132,所述凹陷部131包括卡接底面122,所述过渡部132构造为与所述卡接底面122顺滑连接的曲面,所述过渡部132与所述凹陷部131的相对间距恒定。
[0055]
示例性的,过渡部132构造为与卡接底面122顺滑连接的曲面的结构形式,为本技术的其中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只要过渡部132与凹陷部131的相对间距恒定,就能够确保钢筋桁架能够通过该恒定的间距放入,并在凹陷部131实现卡接,从而实现前述方案的效果。
[0056]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缺口包括过渡部132,所述凹陷部131包括卡接底面122,所述过渡部132构造为与所述卡接底面122顺滑连接的平面,所述过渡部132与所述凹陷部131的相对间距恒定。
[0057]
示例性的,过渡部132构造为与卡接底面122顺滑连接的平面的结构形式,为本技术的其中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只要过渡部132与凹陷部131的相对间距恒定,就能够确保钢筋桁架能够通过该恒定的间距放入,并在凹陷部131实现卡接,从而实现前述方案的效果。
[0058]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凹陷部131还包括卡接顶面121,所述卡接顶面121与所述过渡部132相对设置。本技术对卡接顶面121与过渡部132之间的相对空间的距离不做限定。示例性的,只要卡接顶面121与过渡部132之间的相对空间能够使钢筋桁架通过,并且在凹陷部131实现卡接即可。
[0059]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卡接顶面121与所述过渡部132相对平行设置。本技术对两者之间的相对平行距离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钢筋桁架的顺利通过,并且在凹陷部131实现卡接即可。
[0060]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2上均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4。
[0061]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1通过各安装孔14可以在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底模板上可拆卸的连接,或者,第一连接部11可以部分预埋至底模板,只要露出第一承接部13和第二承接部15的位置即可。在各安装孔14的设置下,第一承接部13与底模板之间的结构强度能够增强。
[0062]
本技术提供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连接件1。连接件1可以预埋至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底模板上,也可以通过安装孔与底模板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本技术对底模板的结构、尺寸不做限定。本技术对钢筋桁架的结构、尺寸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应用本技术的连接件即可。本技术的钢筋桁架楼承板能够实现上述连接件1的所有效果。
[0063]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