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玄武岩纤维网格系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697087发布日期:2022-07-09 17:59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采用玄武岩纤维网格系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属于水工结构混凝土结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到采用玄武 岩纤维网格系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常规的工程结构加固方法有增大截面加固法、外粘型钢加固法、增设 支点加固法、碳纤维加固法等,而水工结构除了需要满足结构强度要求外, 耐腐蚀耐久性也是考虑结构寿命的重要指标。碳纤维加固法强度好,耐腐 蚀性强,但是成本较高,价格浮动大,且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环境污染, 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目前,码头、桥梁等水工结构因长期处于水流冲刷, 恶劣天气影响的不利情况下,梁、板、柱结构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情 况,一旦裂缝不及时解决,结构的安全性产生威胁,将会带来更大的经济 效益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采用 玄武岩纤维网格系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及施工方法,利用玄武岩纤维网格 系统加固水工结构梁柱,不仅可以达到结构强度,也能很好的抵抗水流的 强冲刷、化学物质的强腐蚀等情况。而且玄武岩纤维成本低,价格浮动小, 产量丰富,生产零污染,可代替碳纤维成为水工环境的新型材料。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本技术提出了采用玄武岩纤维网格系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的施工方 法,包括:
6.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基层处理;
7.施工面清洗;
8.喷涂界面剂;
9.玄武岩纤维网格的施工;
10.喷涂专用砂浆;
11.专用砂浆养护期结束、加固完成。
12.可选地,上述的采用玄武岩纤维网格系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的施工方 法,其中,在上述的喷涂界面剂中,包括:在施工面喷涂环氧基界面剂,所 述环氧基界面剂的密度为2~3kg/m3。
13.可选地,上述的采用玄武岩纤维网格系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的施工方 法,其中,上述的玄武岩纤维网格的施工中,包括:玄武岩纤维网格的加工、 安装和连接。
14.可选地,上述的采用玄武岩纤维网格系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的施工方 法,其中,上述的玄武岩纤维网格的加工,包括:按照设计要求使用无齿锯 片配切割机切割相应的网格。
15.可选地,上述的采用玄武岩纤维网格系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的施工方 法,其中,上述的玄武岩纤维网格的安装,包括:按≥6个/m2的间距打孔, 用固定卡件固定预摆位置
的网格。
16.可选地,上述的采用玄武岩纤维网格系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的施工方 法,其中,上述的玄武岩纤维网格的连接,包括:需要搭接的长度大于等于 3个节点。
17.可选地,上述的采用玄武岩纤维网格系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的施工方 法,其中,在上述的喷涂专用砂浆中,包括:喷涂聚合物水泥砂浆,其厚度 宜超过玄武岩纤维网格的表面,并用镘刀进行充填、抹平、压实。
18.本技术还提出了采用玄武岩纤维网格系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包括: 安装在混凝土结构表面的玄武岩纤维网格,在所述玄武岩纤维网格和所述混 凝土结构之间以及所述玄武岩纤维网格的表面还设有专用砂浆。
19.可选地,上述的采用玄武岩纤维网格系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其中, 所述专用砂浆包括:聚合物水泥砂浆。
20.可选地,上述的采用玄武岩纤维网格系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其中, 所述玄武岩纤维网格通过固定卡件固定在所述混凝土结构表面的预设位 置,其中,所述固定卡件按≥6个/m2的间距设置。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22.本技术方法施工工艺简单,端部无需额外处理;本技术中的玄武岩纤维 网格具有优异的长期耐久性能,可保障加固系统长期服役;采用本技术方法 对水工环境领域梁、板、柱结构加固修复后,无需进行再修补,节约维护成 本。
23.本技术中的高性能聚合物水泥砂浆,有效的保证了喷涂时聚合物砂浆的 回弹率,提升了与混凝土界面之间的粘结强度,增强加固层与原构件的整体 性。
附图说明
24.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 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5.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采用玄武岩纤维网格系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的施 工方法的流程图;
26.图2: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玄武岩纤维网格搭接示意图;
27.图3: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基层处理现场施工图;
28.图4: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施工面清洗现场施工图;
29.图5: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喷涂界面剂现场施工图;
30.图6: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玄武岩纤维网格安装现场施工图;
31.图7: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喷涂专用砂浆现场施工图;
32.图8: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专用砂浆养护期结束现场效果图;
33.图9:本技术一实施例采用玄武岩纤维网格系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示 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 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 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
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如图1至图8所示,在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玄武岩纤维 网格系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
36.对混泥土结构1进行基层处理;
37.施工面清洗;
38.喷涂界面剂2;
39.玄武岩纤维网格5的施工;
40.喷涂专用砂浆3;
41.养护期结束、加固完成。
42.本实施例施工工艺简单,端部无需额外处理;本实施例中的玄武岩纤维 网格5具有优异的长期耐久性能,可保障加固系统长期服役;采用本方法对 水工环境领域的混泥土结构(如,梁、板、柱结构)加固修复后,无需进行 再修补,节约维护成本。
43.所述玄武岩纤维网格5是以连续玄武岩纤维无捻粗纱为原料,浸胶后 经特殊工艺编织而成的网格状材料,具有质量轻、双向增强、强度高、耐 久性好、施工便利、绿色环保等优点。
44.在上述的对混泥土结构1进行基层处理中,包括:清除被加固混凝土表 面的剥落、疏松、蜂窝、腐蚀等劣化混凝土,并应露出坚实的混泥土结构1 层,完成抹平、凿毛或拉毛。
45.在上述的施工面清洗中,用喷水法对已凿毛或拉毛的表面进清洗,晾干 后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46.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专用砂浆3优选地采用高性能聚合物水泥砂 浆,有效的保证了喷涂时聚合物砂浆的回弹率,提升了与混凝土界面之间的 粘结强度,增强加固层与原构件的整体性。
47.可选地,在上述的喷涂界面剂2中,包括:在施工面(已拉毛或凿毛) 喷涂环氧基界面剂2,所述环氧基界面剂2的密度为2~3kg/m3,待表面初凝 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48.上述的玄武岩纤维网格5的施工中,包括:玄武岩纤维网格5的加工、 安装和连接。
49.具体地,针对上述的玄武岩纤维网格5的加工,包括:按照设计要求使 用无齿锯片配切割机切割相应的网格,以获得目标尺寸的所述玄武岩纤维网 格5。
50.具体地,针对上述的玄武岩纤维网格5的安装,包括:按≥6个/m2的间 距打孔,用固定卡件4固定预摆位置的网格。即,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采 用≥6个/m2的间距设置所述固定卡件4以用于实现所述玄武岩纤维网格5的 安装。
51.具体地,针对上述的玄武岩纤维网格5的连接,包括:需要搭接的长度 大于等于3个节点,见图2所示。
52.在上述的喷涂专用砂浆3中,包括:喷涂聚合物水泥砂浆,其厚度宜超 过玄武岩纤维网格5的表面,并用镘刀进行充填、抹平、压实。进一步优选 地,所述聚合物水泥砂浆的厚度宜超过玄武岩纤维网格5的表面1cm。
53.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已经固定好的网格区域按规定的厚度,分次 喷涂专用砂浆3,第一次喷涂厚度不宜过厚,以基本覆盖网格为宜,待表面 初凝后进行抹平和下一步操作。
54.在上述的养护期结束、加固完成中,具体地包括:待上述专用砂浆3养 护期结束,
加固完成。
55.如图9所示,在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玄武岩纤维网格系 统加固梁板柱的结构,包括:安装在混泥土结构1表面的玄武岩纤维网格5, 在所述玄武岩纤维网格5和所述混泥土结构1之间以及所述玄武岩纤维网格 5的表面还设有专用砂浆3。
56.所述专用砂浆3包括:聚合物水泥砂浆,其有效的保证了喷涂时聚合 物砂浆的回弹率,提升了与混凝土界面之间的粘结强度,增强加固层与原构 件的整体性。
57.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混泥土结构1表面还喷涂有界面剂2,进一步 优选地,在施工面喷涂环氧基界面剂2,所述环氧基界面剂2的密度为 2~3kg/m3。
58.所述玄武岩纤维网格5通过固定卡件4固定在所述混泥土结构1表面 的预设位置,其中,所述固定卡件4按≥6个/m2的间距设置。
5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玄武岩纤维网格5的搭接长度大于等于3个节点, 见图2所示。
60.本技术方法施工工艺简单,端部无需额外处理;本技术中的玄武岩纤维 网格5具有优异的长期耐久性能,可保障加固系统长期服役;采用本技术方 法对水工环境领域梁、板、柱结构加固修复后,无需进行再修补,节约维护 成本。本技术中的高性能聚合物水泥砂浆,有效的保证了喷涂时聚合物砂浆 的回弹率,提升了与混凝土界面之间的粘结强度,增强加固层与原构件的整 体性。综上,本技术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6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
ꢀ“
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 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 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 中的具体含义。
6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
”ꢀ
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 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 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 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
ꢀ“
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 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63.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 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 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 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 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6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定,参照较佳实施例 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 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 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