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通道盖挖法围栏结构及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73914发布日期:2022-08-02 22:42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通道盖挖法围栏结构及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地下通道建设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通道盖挖法围栏结构及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2.当地下工程施做时需要穿越公路、建筑等障碍物时,为了避免对交通造成影响,引入了盖挖法的使用。在盖挖法作业过程中,先利用围栏结构以将所需施工的区域进行闭合管理,再于闭合管理区域内所划定的位置处向下开挖一定深度以进行后续地下通道的建设。
3.相关技术中,目前的围栏结构一般为各板件进行拼接以实现围合作用,板件与板件之间的连接一般通过铁丝等方法进行固定,以使板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易出现分离的情况。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工作人员利用铁丝对板件进行连接固定不仅操作过于繁琐,且工作量较大,不便于围栏结构的快速组成,使得整体的工作效率较低,尚有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围栏结构的组成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地下通道盖挖法围栏结构及施工工艺。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地下通道盖挖法围栏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地下通道盖挖法围栏结构,包括包括若干板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板件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板件的另一侧且可与另一板件的第一连接件铰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转动孔,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合页板以及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设置于合页板上且于合页板上具有锁定状态以及解锁状态,当所述转动杆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转动杆插接于所述转动孔中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固定,当所述转动杆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转动杆未插接于所述转动孔中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分离。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围栏结构进行拼接组合时,利用板件上的第一连接件可与另一板件的第二连接件快速连接,再通过转动杆与转动孔的配合以实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固定,以实现板件之间的拼接固定,同时,拼接后的板件相互铰接,可根据实际工况以选择板件放置角度,提高围栏结构使用边便捷性。
8.可选的,所述转动孔于第一连接件长度方向上对称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包括于合页板上转动连接的转动块,所述转动块的一端同轴设置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同时啮合有两个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于轴向固定于合页板内,两个所述第二锥齿轮上开设有螺纹线相反的螺纹孔,所述转动杆螺纹连接于螺纹孔内。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实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连接固定时,将
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对齐,并控制转动块转动以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啮合于第一锥齿轮的第二锥齿轮转动,由于第二锥齿轮于轴向限位,此时螺纹连接于第二锥齿轮上的转动杆在第二锥齿轮的作用下移动,以实现转动杆插接于转动孔中,使得两个转动孔能同时插接进转动杆,便于工作人员对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进行连接固定,从而进一步提高围栏结构组成效率。
10.可选的,所述转动块包括转动部与连接部,所述合页板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部插接于连接孔内,且所述连接部远离转动部的一端同轴连接于第一锥齿轮上,所述连接孔朝向转动部的一端开口边缘处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滑移连接有限位滚珠,所述转动部上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能供限位滚珠插接的阻尼槽,所述限位滚珠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限位滚珠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限位滚珠远离固定槽的一端伸出固定槽开口并插接于阻尼槽内,所述限位滚珠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限位滚珠收缩于阻尼槽内。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动部转动时,转动部会挤压限位滚珠以实现转动部的正常转动,当转动部转动结束后,限位滚珠可插接于阻尼槽内,当围栏结构所处的环境出现震动时,若限位滚珠处于阻尼槽内可使转动部不易转动,以减小转动部转动而使板件连接不牢固的情况发生。
12.可选的,所述固定槽内于垂直于轴向的横截面上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放置盒,所述放置盒与支架围合形成放置腔,所述限位滚珠限位于放置腔中,所述支架上开设有供限位滚珠露出与阻尼槽抵接的露出孔。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置腔的形成可使限位滚珠不易掉落,以使限位滚珠能够正常使用。
14.可选的,所述放置盒上朝向固定槽底面的一端开设有连通孔,所述放置盒内沿连接孔轴向滑移连接有第一磁块,所述第一磁块与限位滚珠相吸,所述固定槽内设置有沿固定槽轴向滑移的移动块,所述移动块覆盖固定槽横截面,所述移动块上朝向第一磁块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磁块相斥的第二磁块。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动部转动时,限位滚珠在转动部的压力作用下向固定槽底面方向移动,此时第一磁块在限位滚珠的作用下向固定槽底面方向移动,第一磁块对第二磁块的斥力增大以使第二磁块向固定槽底面方向移动,此时移动块移动以压缩固定槽内部空气,使得气压增大;当转动部上的阻尼槽与限位滚珠对齐时,限位滚珠所受的挤压力取消,此时由于内部气压较大可使移动块向固定槽开口方向移动,以使第二磁块向第一磁块靠近,从而实现第一磁块的移动,以实现限位滚珠从第二状态移动至第一状态,从而实现限位滚珠的固定。
16.可选的,所述第一磁块上开设有与限位滚珠贴合的滚动槽。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部转动的过程中,限位滚珠受转动部摩擦力的影响容易出现原地转动,此时滚动槽的设置可使限位滚珠较好的转动,提高转动部转动的流畅性。
18.可选的,所述移动块与固定槽贴合的侧壁沿移动块周向开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过盈配合有密封圈。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提高固定槽底部与移动块之间所形成空腔的气密性,以使限位滚珠上的外部压力取消后,移动块能够在气压的作用下移动。
20.可选的,所述固定槽底部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抵接于移动块上远离第二磁块的一端。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移动块向固定槽底面方向移动时,移动块会对弹性件进行挤压,以使弹性件产生朝向固定槽开口方向的作用力,当移动块向固定槽开口方向移动时,移动块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能够更加快速的移动,减少移动块复位时长。
22.可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软性部和硬性部,所述硬性部的一端固定于固定槽底面,所述软性部固定于硬性部远离固定槽底面的一端,所述软性部远离硬性部的一端抵接于移动块,所述弹性件与固定槽底面围合形成气腔。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弹性件受移动块挤压时,软性部出现形变情况,而硬性部不易出现形变情况,以使弹性件使用较为固定。
2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地下通道盖挖法施工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使用如上述的地下通道盖挖法围栏结构的地下通道盖挖法施工工艺,至少包括以下步骤:s1、封闭第一阶段施工区域;s2、将板件相互连接以形成围栏结构,并进行地基加固及立柱施工;s3、基坑开挖到盖板主梁以下的深度,以施工型钢梁作为盖板主梁;s4、铺设钢路面盖板,形成临时路面,贯通路面交通;s5、地下继续开挖到第一道支撑的下方,施工第一道支撑;s6、依次向下开挖并架设支撑直至基坑底部;s7、施作地下通道内部结构;s8、撤去临时路面,回填覆土,修筑永久道路。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利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实现板件之间的快速拼接,从而提高围栏结构的组成效率;2.限位滚珠的设置可使板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易因震动而出现分离的情况,提高围栏结构使用的稳定性;3.利用第一磁块和第二磁块的作用以实现限位滚珠状态的切换,使得物件整体移动磨损较少。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地下通道盖挖法围栏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分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连接时的剖视图;图4是图3中a部的放大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板件;2、第一连接件;201、第一固定部;202、铰接部;3、第二连接件;301、转动杆;302、合页板;3021、第二固定部;3022、连接块;303、转动块;3031、转动部;3032、连接部;4、转动孔;5、第一锥齿轮;6、第二锥齿轮;7、螺纹孔;8、连接孔;9、固定槽;10、限位滚珠;11、阻尼槽;12、支架;13、放置盒;14、放置腔;15、露出孔;16、连通孔;17、第一磁块;18、移动块;19、第二磁块;20、滚动槽;21、密封槽;22、密封圈;23、弹性件;2301、软性部;
2302、硬性部;24、气腔;25、转向标识。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地下通道盖挖法围栏结构。参照图1,地下通道盖挖法围栏结构包括若干个板件1,板件1的外部形状为长方体,板件1与板件1之间相互连接以围合形成围栏。为了便于板件1之间的连接,在板件1长度方向的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一连接件2,在板件1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端部设置有能与第一连接件2连接的第二连接件3,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均通过螺钉固定于板件1上。当第一连接件2与第二连接件3连接固定时,板件1与板件1之间连接固定,为了提高板件1连接之间的稳定性,每一板件1上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的数量均至少为两个,本实施例中以两个进行说明,且两个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均于板件1高度方向上对称设置。同时,当板件1连接固定后,板件1与板件1之间可铰接活动,以使板件1能根据施工区域实际需求以确定板件1与板件1之间的夹角角度,以根据实际施工区域形状进行围合。
30.参照图1和图2,第一连接件2包括第一固定部201和两个铰接部202,第一固定部201通过螺钉可拆卸固定于板件1上,铰接部202一体成型于第一固定部201上远离板件1中心的一端,且两个铰接部202分别设置于第一固定部201长度方向的两端。在铰接部202上沿第一固定部201长度方向上开设有转动孔4,转动孔4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两个转动孔4相对设置。第二连接件3包括合页板302和两根转动杆301,合页板302包括第二固定部3021和连接块3022,连接块3022焊接于第二固定部3021上,第二固定部3021通过螺钉固定于板件1上以实现第二连接件3于板件1上的固定,两根转动杆301插接于连接块3022上,转动杆301能于连接块3022上沿第二固定部3021长度方向上移动,且转动杆301的形状为圆柱,其横截面形状大小与转动孔4截面形状大小一致。转动杆301于连接块3022上滑移的过程中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当转动杆301处于锁定状态时,转动杆301向远离连接块3022的方向伸长,此时若第一固定部201与第二固定部3021对齐,则转动杆301能插接于转动孔4中,以实现第一固定部201与第二固定部3021的连接固定,且第一固定部201和第二固定部3021能相互转动,实现板件1与板件1之间的转动。当转动杆301处于解锁状态时,转动杆301向靠近连接块3022的方向收缩,此时第一固定部201与第二固定部3021的连接固定取消,第一固定部201能与第二固定部3021相分离。
31.参照图2和图3,为了便于实现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的固定,第二连接件3还包括转动块303,转动块303包括转动部3031与连接部3032,转动部3031与连接部3032的外部形状均为圆柱且两者同轴设置,连接块3022上开设有连接孔8,连接孔8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连接孔8的轴向与转动杆301轴向垂直,连接孔8的孔径大小与连接部3032的外径大小相等以使连接部3032能插接于连接孔8内。转动部3031处于连接块3022外部且转动块303与连接块3022外表面贴合,连接部3032远离转动部3031的一端焊接固定有第一锥齿轮5,第一锥齿轮5和连接部3032同轴设置。在第一锥齿轮5朝向两个转动孔4的两侧表面上均啮合有第二锥齿轮6,且两个第二锥齿轮6同轴设置,第二锥齿轮6于第二锥齿轮6轴向的两侧被连接块3022内部限位,无法沿其轴向移动。第二锥齿轮6中部沿第二锥齿轮6贯穿开设有螺纹孔7,且两个螺纹孔7的螺纹朝向相反,转动杆301螺纹连接于螺纹孔7内。当工作人员需要实
现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的固定时,将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对齐,再转动转动块303以使第一锥齿轮5转动,此时两个第二锥齿轮6在第一锥齿轮5的作用下能够转动,由于第二锥齿轮6被轴向限位,此时螺纹连接于第二锥齿轮6上的转动杆301沿其轴向移动,由于两个螺纹孔7螺纹方向相反,此时转动杆301能向转动孔4方向移动并插入转动孔4中,以实现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的固定,从而使得工作人员能够较为方便的实现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的固定。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锁定和解锁,在转动部3031上远离连接部3032的一端端部可设置有转向标识25,以明确其转动固定方向,减少工作人员需对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固定时进行反向转动的情况发生。
32.参照图3和图4,为了减小施工区域震动而导致转动块303转动的情况发生,在转动部3031上连接有连接部3032的端面上沿转动部3031周向间隔开设有若干个阻尼槽11,在连接块3022上贴合于转动部3031的端面上开设有若干个固定槽9,固定槽9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圆形且固定槽9的轴线垂直于该端面,固定槽9内沿固定槽9轴向滑移设置有限位滚珠10,限位滚珠10的形状为球体。限位滚珠10于固定槽9内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限位滚珠10处于第一状态时,限位滚珠10远离固定槽9底面的一端能伸出固定槽9开口并插接于阻尼槽11内,且限位滚珠10表面与阻尼槽11侧壁完全贴合;当限位滚珠10处于第二状态时,限位滚珠10收缩于固定槽9内,此时限位滚珠10与阻尼槽11的配合取消。当转动块303需要转动时,将限位滚珠10置于第二状态,此时转动块303能够较为方便的转动,当转动块303不需要转动时,将限位滚珠10置于第一状态,使限位滚珠10与阻尼槽11卡接,减少转动块303因施工震动而出现转动的可能性。
33.为了便于控制限位滚珠10的状态切换,在固定槽9内焊接有支架12,支架12的整体形状为弧状且支架12覆盖固定槽9的截面,在支架12上开设有露出孔15,限位滚珠10的一部分能伸出露出孔15,以实现限位滚珠10与阻尼槽11的配合,支架12上露出孔15的直径小于限位滚珠10的直径,使得限位滚珠10无法完全掉出固定槽9。在支架12上朝向固定槽9底面的一端焊接固定有放置盒13,放置盒13的外部形状为圆柱,放置盒13一端具有开口且内部中空,开口的一端朝向支架12方向以使放置盒13与支架12围合形成放置腔14,限位滚珠10处于放置腔14中。在限位滚珠10远离阻尼槽11的一端磁吸有第一磁块17,第一磁块17的形状为圆柱且第一磁块17与放置盒13同轴设置,同时第一磁块17覆盖放置盒13内部截面,以使第一磁块17能在放置腔14内滑移。在固定槽9内滑移连接有移动块18,移动块18的截面形状大小与固定槽9截面形状大小一致,移动块18上远离固定槽9底面的一端胶水粘接有与第一磁块17磁性相斥的第二磁块19,且第一磁块17与第二磁块19相对设置,在放置盒13上远离支架12的一端开设有连通孔16,以使第一磁块17能与第二磁块19进行斥力作用。当转动块303受到外部驱动力转动时,限位滚珠10在阻尼槽11侧壁的挤压作用下向固定槽9底面方向移动,此时第一磁块17向第二磁块19方向移动,在斥力的作用下第二磁块19向固定槽9底面方向移动,以使固定槽9底面与移动块18围合所形成的空间的气压增大;当转动块303转动使阻尼槽11与限位滚珠10对齐时,限位滚珠10的外部挤压力消失,此时由于固定槽9底面与移动块18围合所形成的空间的气压大于外部气压,移动块18在气压的作用下能固定槽9开口方向移动,第二磁块19跟随移动块18移动向第一磁块17靠近,第一磁块17在斥力的作用下向固定槽9开口方向移动以带动限位滚珠10插接于阻尼槽11中。此时限位滚珠10受第一磁块17作用而产生一定磁性以吸附于阻尼槽11中,在不受外部驱动力的情况下限位滚珠
10相对阻尼槽11不易分离。
34.在转动块303转动的过程中,限位滚珠10受到转动块303转动摩擦力的影响会出现转动,为了便于限位滚珠10转动,在第一磁块17与限位滚珠10吸合的端面上开设有与限位滚珠10贴合的滚动槽20,滚动槽20侧壁呈弧形,以使限位滚珠10能够较为方便的自转动。
35.为了提高固定槽9底面与移动块18围合所形成空间的气密性,在移动块18与固定槽9侧壁贴合的侧壁上沿轴向开设有密封槽21,在密封槽21内过盈设置有密封圈22,以实现固定槽9底面与移动块18围合所形成空间的气体不易流通,以使移动块18向固定槽9底面方向移动时该空间气压能增大,便于后续限位滚珠10的复位移动。
36.为了便于移动块18向固定槽9开口方向移动,在固定槽9底面上焊接有弹性件23,弹性件23的整体大致呈三角锥状,且弹性件23朝向固定槽9底面方向的一端向固定槽9开口方向凹陷,以使弹性件23能与固定槽9底面围合形成气体密封的气腔24。弹性件23包括硬性部2302和软性部2301,硬性部2302为弹性件23整体靠近固定槽9底面的一端,硬性部2302焊接于固定槽9底面,硬性部2302的材质为刚性材质,软性部2301为弹性件23三角锥状的端部,由弹性橡胶材质制成,热熔连接于硬性部2302上,软性部2301远离硬性部2302的一端抵接于移动块18上。当移动块18向固定槽9底面方向移动时,软性部2301被挤压而向固定槽9底面方向移动,此时气腔24内的气压增大,当移动块18具有向外移动的趋势时,在气腔24的作用下软性部2301能快速向原状态复位,此时移动块18在软性部2301的作用下能向固定槽9开口方向移动。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地下通道盖挖法围栏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工作人员需要对板件1进行围合拼接时,将板件1上的第一连接件2与另一板件1上的第二连接件3一一对齐,再使转动块303向转向标识25所对应方向转动以实现转动杆301插接于转动孔4中,实现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的固定,同时相邻板件1能够相互调整夹角角度以适配施工工况。
38.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地下通道盖挖法施工工艺,地下通道盖挖法施工工艺至少包括以下步骤:s1、封闭第一阶段施工区域;s2、将板件1相互连接以形成围栏结构,并进行地基加固及立柱施工;s3、基坑开挖到盖板主梁以下的深度,以施工型钢梁作为盖板主梁;s4、铺设钢路面盖板,形成临时路面,贯通路面交通;s5、地下继续开挖到第一道支撑的下方,施工第一道支撑;s6、依次向下开挖并架设支撑直至基坑底部;s7、施作地下通道内部结构;s8、撤去临时路面,回填覆土,修筑永久道路。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