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排管结构及其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792688发布日期:2022-07-16 10:46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排管结构及其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一种电力排管结构及其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电力设施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力排管结构及其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地下电力排管以现浇施工为主,即在排管沟槽开挖后放置单孔管道,再用混凝土现浇成整体,这种方式存在施工过程繁复、工期较长等问题。随着预制装配式工程技术的发展,在电缆排管施工中已有装配式技术的应用。但主要是通过预制两组半圆管、再将两组半圆管拼装成排管的方式,例如中国专利cn104410031a公开的一种预制电缆排管等,这种方式存在电力排管结构强度低、排管密封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力排管结构及其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方法。
3.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力排管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电力排管结构,包括预制排管母体和预制排管公体,所述预制排管母体和预制排管公体均为一体浇注成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所述预制排管母体和预制排管公体内设有若干贯穿钢筋混泥土构件的通孔,所述通孔内埋设有架设线缆的排管本体,所述预制排管母体和预制排管公体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预制排管母体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卡接槽,所述预制排管公体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卡接头,所述卡接头与卡接槽相适配。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组装该电力排管结构时,将预制排管母体和预制排管公体间隔排布后,将相邻的卡接头与卡接槽配合连接,即可实现预制排管母体和预制排管公体的连接。相邻的预制排管母体和预制排管公体均完成卡接后,即可完成该电力排管结构的组装。由于最终该电力排管结构是要埋设于基坑中的,相比于采用两组半圆管拼接成排管的方式而言,本技术中的排管本体为完整的圆管结构,同样材质和规格的条件下,受到竖直方向上的作用力时,本技术中的电力排管结构的承载强度更佳,产生的变形更小,密封性也得到提高。此外,只需依次将相邻的卡接头与卡接槽进行配合卡接,即可完成预制排管母体和预制排管公体的连接,安装更加便捷,安装效率有所提升。
5.可选的,还包括高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u型板和安装翼柱,所述u型板固定连接于基坑底壁上且所述u型板对称设置于预制排管母体的两侧,所述u型板的内部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u型板的相对两侧对称设置有高度调节孔,所述高度调节孔沿u型板的高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所述安装翼柱对称固接于预制排管母体宽度方向的两端,所述安装翼柱的外侧壁与安装空间的内侧壁抵接,所述安装翼柱与u型板抵接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卡接组件,所述卡接组件卡接于高度调节孔内。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该电力排管结构时,先在基坑底部固定好u型板,根据预制排管母体的安装设计高度选定合适的高度调节孔,随后使得卡接组件与选定好的
高度调节孔进行卡接,安装翼柱即可与u型板完成连接,预制排管母体即可到达设定的安装高度。通过高度调节机构的设置,可以对预制排管母体的安装高度进行调节,进而对该电力排管结构的安装高度进行调节,以适应施工工况的变化,提高该电力排管结构的实用性。
7.可选的,所述卡接组件包括卡接块和第一弹性件,所述安装翼柱上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安装槽的底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卡接块固定连接,所述卡接块与安装槽的内侧壁滑移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安装翼柱与u型板的连接时,先将预制排管母体吊装到u型板上方,再推动卡接块,第一弹性件被压缩,使卡接块全部进入安装槽内,便于预制排管在安装空间内移动。等到卡接块移动到选定的高度调节孔处时,第一弹性件复位,卡接块被弹出,卡接块穿出高度调节孔,从而使安装翼柱与u型板完成卡接。通过卡接组件的设置,提高了安装翼柱与u型板的安装效率,进而提升整体施工效率,减少施工周期。
9.可选的,所述预制排管母体两侧u型板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预制排管母体两侧安装翼柱之间的最短距离,所述u型板的顶端设有弧面板,所述弧面板对称设置于u型板宽度方向的两端,两个所述弧面板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呈渐缩设置,两个所述弧面板之间的最短距离与u型板两个内侧壁之间的最短距离相等,所述弧面板的底端与u型板的顶端平滑过渡。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弧面板的设置,无需人工推动卡接块,只需将卡接块与弧面板接触后,预制排管母体吊放过程中,可以依靠预制排管母体自身的重力使得第一弹性件被渐渐压缩,直到卡接块全部进入安装槽内后,安装翼柱进入安装空间内。通过设置预制排管母体两侧u型板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预制排管母体两侧安装翼柱之间的最短距离,在进入安装空间后,将预制排管母体的位置偏离,使得卡接块与高度调节孔的位置相互错开之后,可以使得卡接块一直位于安装槽内,便于安装翼柱在安装空间内移动。等到预制排管母体到达选定的高度调节孔处时,再使偏离的预制排管母体的位置调正,使得卡接块从选定的高度调节孔处弹出,可以进一步提高安装翼柱与u型板的安装效率。
11.可选的,所述预制排管母体和预制排管公体的卡接处顶部设有第一凹槽,所述预制排管母体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预制排管母体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凹槽沿预制排管母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连通,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的连通处设有安装圆槽,所述安装圆槽内插设有旋转圆柱,所述旋转圆柱上设有封板,所述封板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适配,所述旋转圆柱的底端设有第一圆槽,所述旋转圆柱内设有第二圆槽,所述第一圆槽与第二圆槽连通,所述第二圆槽内转动安装有安装圆片,所述安装圆槽内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安装圆槽的底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安装圆片固定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预制排管母体运输到安装现场时,通过第二凹槽的设置,封板位于第二凹槽内,减少预制排管母体在运输过程中上下叠放导致压坏封板的情况发生。当预制排管母体与预制排管公体完成卡接时,向上拉动封板,由于第二弹性件的设置,可使得封板脱离第二凹槽。随后转动封板,使得封板朝向第一凹槽的方向发生转动,直到封板与第一凹槽位置对应后,第二弹性件复位,使得封板嵌入第一凹槽,从而对卡接头进行阻挡,减少卡接头与卡接槽发生脱离的情况,从而增强预制排管母体与预制排管公体的连接强度,提高该电力排管结构的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预制排管母体上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沿第二凹槽的方向设置且与第二凹槽连通,所述第三凹槽内壁上固定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内转动连接有驱动轮,所述旋转圆柱上同轴固定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顶部与封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的横截面为非圆形,所述连接柱与驱动轮同轴滑移连接,所述第三凹槽内转动连接有第一随动轮和第二随动轮,所述第一随动轮和第二随动轮同轴串接在第三凹槽的底壁上,所述安装翼柱上转动连接有执行轮,所述执行轮同轴串接有椭型轮,所述安装翼柱内设有空腔,所述椭型轮转动安装于空腔内,所述空腔与安装槽连通,所述驱动轮与第一随动轮通过带传动或链传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二随动轮与执行轮通过带传动或链传动的方式连接;当所述封板位于第二凹槽内时,所述椭型轮的短轴两端位于两侧的安装槽底壁之间;当所述封板位于第一凹槽内时,所述椭型轮的长轴两端分别与两侧的卡接块抵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封板从第二凹槽转动到第二凹槽的过程中,封板带动连接柱转动,由于连接柱的横截面为非圆形,连接柱可以带动驱动轮转动,驱动轮带动第一随动轮转动,第一随动轮带动同轴串接的第二随动轮转动,第二随动轮带动执行轮转动,执行轮带动椭型轮转动。当封板位于第二凹槽内时,卡接块可被推入安装槽内,从而便于安装翼柱与u型板的连接;当封板位于第一凹槽内时,卡接块被椭型轮抵住,无法推入安装槽内,此时预制排管母体与预制排管公体已完成卡接,可以进一步增强该电力排管结构的稳定性,减少因误触卡接块使卡接快推入安装槽内从而使得预制排管母体与u型板发生脱离的情况,提高了该电力排管结构的稳定性,降低施工安全隐患。
15.可选的,所述预制排管母体上设有坡槽,所述坡槽沿第二凹槽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坡槽与第二凹槽连通。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坡槽的设置,在从第二凹槽转动到第一凹槽的过程中时,无需手动将封板提起,依靠坡槽的过渡即可使得封板从第二凹槽内转出,方便快捷。
17.可选的,所述预制排管母体上设有锁紧栓,所述锁紧栓上套设有垫片,所述锁紧栓上螺纹连接有蝶形螺母,所述垫片位于蝶形螺母与预制排管母体之间,当所述封板位于第一凹槽内时,所述垫片与封板抵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封板转动到第一凹槽内时,说明卡接头与卡接槽已完成卡接,通过拧紧蝶形螺母,使得垫片压紧封板,可以减少封板发生一端翘起的情况,从而进一步增强预制排管母体与预制排管公体的连接强度,提高该电力排管结构的稳定性。
19.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方法,采用以下步骤:一种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方法,包括预制电力排管模块工序,所述预制电力排管模块工序采用上述的电力排管结构。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上述的电力排管结构,可以使得施工后的电力排管结构的承载强度更高,整体的密封性提高,从而提高施工质量。此外,采用上述的电力排管结构,可以使得电力排管模块的安装效率提高,从而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21.可选的,在进行所述预制电力排管模块工序的步骤之前,通过bim技术建立已有室外管网分布模型,并将新建电力管线深化布置到bim三维模型中并确定处强弱电管网的最佳排布,根据电力管线具体模数深化设计出具体模块化安装的构件参数,再根据构件参数制作出所述预制排管母体和预制排管公体。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bim技术建立已有室外管网分布模型,并将新建电力
管线布置到bim三维模型中,可以直观而准确地将电力管网结构、空间位置及模型展现在施工设计人员面前,更加真实地反映电力排管结构的面貌,便于进行多角度、多距离的观察,从而对电力排管结构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进而判断电力排管结构中各构建参数的合理性,从而便于电力排管结构的优化设计,提高电力排管结构的设计质量,并且可视化的结构模型观察起来十分方便,易于解读,可以提高施工设计人员的设计效率。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相比于采用两组半圆管拼接成排管的方式而言,本技术中的排管本体为完整的圆管结构,同样材质和规格的条件下,受到竖直方向上的作用力时,本技术中的电力排管结构的承载强度更佳,产生的变形更小,密封性也得到提高。此外,只需依次将相邻的卡接头与卡接槽进行配合卡接,即可完成预制排管母体和预制排管公体的连接,安装更加便捷,安装效率有所提升;2.通过高度调节机构的设置,可以对预制排管母体的安装高度进行调节,进而对该电力排管结构的安装高度进行调节,以适应施工工况的变化,提高该电力排管结构的实用性;3.通过椭型轮的设置,当封板位于第二凹槽内时,卡接块可被推入安装槽内,从而便于安装翼柱与u型板的连接;当封板位于第一凹槽内时,卡接块被椭型轮抵住,无法推入安装槽内,此时预制排管母体与预制排管公体已完成卡接,可以进一步增强该电力排管结构的稳定性,减少因误触卡接块使卡接快推入安装槽内从而使得预制排管母体与u型板发生脱离的情况,提高了该电力排管结构的稳定性,降低施工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体现本技术实施例中卡接组件的结构的剖切图。
26.图3是体现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凹槽的结构的剖切图。
27.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8.图5是体现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凹槽的内部结构的剖切图。
29.图6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预制排管母体;11、卡接槽;12、第一凹槽;13、第二凹槽;14、安装圆槽;141、旋转圆柱;1411、第一圆槽;1412、第二圆槽;1413、安装圆片;1414、连接柱;142、第二弹性件;15、封板;16、第三凹槽;161、安装架;1611、驱动轮;162、第一随动轮;163、第二随动轮;17、坡槽;18、锁紧栓;181、垫片;182、蝶形螺母;2、预制排管公体;21、卡接头;3、通孔;31、排管本体;4、高度调节机构;41、u型板;411、安装空间;412、高度调节孔;413、弧面板;42、安装翼柱;421、卡接组件;4211、卡接块;4212、第一弹性件;422、安装槽;423、执行轮;4231、椭型轮;424、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力排管结构。
33.参照图1,一种电力排管结构,包括预制排管母体1和预制排管公体2,预制排管母
体1和预制排管公体2均为一体浇注成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为便于预制模块的运输,预制排管母体1和预制排管公体2的形状为长方体。预制排管母体1和预制排管公体2内开设有若干沿自身长度方向贯穿钢筋混泥土构件的通孔3,通孔3内埋设有架设线缆的排管本体31。预制排管母体1和预制排管公体2间隔设置有多个,预制排管母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开设有卡接槽11,卡接槽11的横截面为“t”形,卡接槽11沿预制排管母体1的厚度方向设置且卡接槽11不贯穿预制排管母体1厚度方向的两端。预制排管公体2长度方向的两端一体浇筑成型有卡接头21,卡接头21与卡接槽11相适配。
34.在组装该电力排管结构时,将预制排管母体1和预制排管公体2间隔排布后,将相邻的卡接头21与卡接槽11配合连接,即可实现预制排管母体1和预制排管公体2的连接。相邻的预制排管母体1和预制排管公体2均完成卡接后,即可完成该电力排管结构的组装。由于最终该电力排管结构是要埋设于基坑中的,相比于采用两组半圆管拼接成排管的方式而言,本技术中的排管本体31为完整的圆管结构,同样材质和规格的条件下,受到竖直方向上的作用力时,本技术中的电力排管结构的承载强度更佳,产生的变形更小,密封性也得到提高。此外,只需依次将相邻的卡接头21与卡接槽11进行配合卡接,即可完成预制排管母体1和预制排管公体2的连接,安装更加便捷,安装效率有所提升。
35.参照图1,该电力排管结构还包括高度调节机构4,高度调节机构4包括u型板41和安装翼柱42,u型板41固定连接于基坑底壁上且所述u型板41对称设置于预制排管母体1的两侧。u型板41的内部形成有安装空间411,所述u型板41的相对两侧对称设置有高度调节孔412,高度调节孔412与安装空间411连通且沿u型板41的高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安装翼柱42对称固接于预制排管母体1宽度方向的两端,安装翼柱42的外侧壁与安装空间411的内侧壁抵接,安装翼柱42与u型板41抵接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卡接组件421,卡接组件421卡接于高度调节孔412内。
36.在安装该电力排管结构时,先在基坑底部固定好u型板41,根据预制排管母体1的安装设计高度选定合适的高度调节孔412,随后使得卡接组件421与选定好的高度调节孔412进行卡接,安装翼柱42即可与u型板41完成连接,预制排管母体1即可到达设定的安装高度。通过高度调节机构4的设置,可以对预制排管母体1的安装高度进行调节,进而对该电力排管结构的安装高度进行调节,以适应施工工况的变化,提高该电力排管结构的实用性。
37.参照图2,卡接组件421包括卡接块4211和第一弹性件4212,安装翼柱42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422,第一弹性件4212的一端与安装槽422的底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卡接块4211固定连接,卡接块4211与安装槽422的内侧壁滑移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212为螺旋压缩弹簧。
38.在进行安装翼柱42与u型板41的连接时,先将预制排管母体1吊装到u型板41上方,再推动卡接块4211,第一弹性件4212被压缩,使卡接块4211全部进入安装槽422内,便于预制排管在安装空间411内移动。等到卡接块4211移动到选定的高度调节孔412处时,第一弹性件4212复位,卡接块4211被弹出,卡接块4211穿出高度调节孔412,从而使安装翼柱42与u型板41完成卡接。通过卡接组件421的设置,提高了安装翼柱42与u型板41的安装效率,进而提升整体施工效率,减少施工周期。
39.参照图2,预制排管母体1两侧u型板41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预制排管母体1两侧安装翼柱42之间的最短距离。u型板4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弧面板413,弧面板413对称设置于u
型板41宽度方向的两端,两个弧面板413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呈渐缩设置,两个弧面板413之间的最短距离与u型板41两个内侧壁之间的最短距离相等,弧面板413的底端与u型板41的顶端平滑过渡。
40.如此,通过弧面板413的设置,无需人工推动卡接块4211,只需将卡接块4211与弧面板413接触后,预制排管母体1吊放过程中,可以依靠预制排管母体1自身的重力使得第一弹性件4212被渐渐压缩,直到卡接块4211全部进入安装槽422内后,安装翼柱42进入安装空间411内。通过设置预制排管母体1两侧u型板41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预制排管母体1两侧安装翼柱42之间的最短距离,在进入安装空间411后,将预制排管母体1的位置偏离,使得卡接块4211与高度调节孔412的位置相互错开之后,可以使得卡接块4211一直位于安装槽422内,便于安装翼柱42在安装空间411内移动。等到预制排管母体1到达选定的高度调节孔412处时,再使偏离的预制排管母体1的位置调正,使得卡接块4211从选定的高度调节孔412处弹出,可以进一步提高安装翼柱42与u型板41的安装效率。
41.参照图3和图4,预制排管母体1和卡接头21的卡接处顶部开设有第一凹槽12,预制排管母体1上开设有第二凹槽13,第一凹槽12沿预制排管母体1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二凹槽13沿预制排管母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凹槽12与第二凹槽13连通。第一凹槽12与第二凹槽13的连通处设有安装圆槽14,安装圆槽14内插设有旋转圆柱141。旋转圆柱141上连接有封板15,封板15与第一凹槽12和第二凹槽13相适配。旋转圆柱141的底端开设有第一圆槽1411,旋转圆柱141内开设有第二圆槽1412,第一圆槽1411与第二圆槽1412连通。第二圆槽1412内转动安装有安装圆片1413,安装圆槽14内安装有第二弹性件142,第二弹性件142的一端与安装圆槽14的底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安装圆片14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142为螺旋拉伸弹簧。
42.在将预制排管母体1运输到安装现场时,通过第二凹槽13的设置,封板15位于第二凹槽13内,减少预制排管母体1在运输过程中上下叠放导致压坏封板15的情况发生。当预制排管母体1与预制排管公体2完成卡接时,向上拉动封板15,由于第二弹性件142的设置,可使得封板15脱离第二凹槽13。随后转动封板15,使得封板15朝向第一凹槽12的方向发生转动,直到封板15与第一凹槽12位置对应后,第二弹性件142复位,使得封板15嵌入第一凹槽12,从而对卡接头21进行阻挡,减少卡接头21与卡接槽11发生脱离的情况,从而增强预制排管母体1与预制排管公体2的连接强度,提高该电力排管结构的稳定性。
43.参照图4和图5,预制排管母体1上开设有第三凹槽16,第三凹槽16沿第二凹槽13的方向设置且与第二凹槽13连通。第三凹槽16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架161,安装架161内转动连接有驱动轮1611。旋转圆柱141上同轴固定有连接柱1414,连接柱1414的顶部与封板15的底部固定连接,连接柱1414的横截面为非圆形,连接柱1414与驱动轮1611同轴滑移连接。第三凹槽16内转动连接有第一随动轮162和第二随动轮163,第一随动轮162和第二随动轮163同轴串接在第三凹槽16的底壁上且第一随动轮162和第二随动轮163始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安装翼柱42上转动连接有执行轮423,执行轮423同轴串接有椭型轮4231且执行轮423和椭型轮4231始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安装翼柱42内开设有空腔424,椭型轮4231转动安装于空腔424内,空腔424与安装槽422连通。驱动轮1611与第一随动轮162通过带传动或链传动的方式连接,第二随动轮163与执行轮423通过带传动或链传动的方式连接。当封板15位于第二凹槽13内时,椭型轮4231的短轴两端位于两侧的安装槽422底壁之间;当所述封板15
位于第一凹槽12内时,椭型轮4231的长轴两端分别与两侧的卡接块4211抵接。
44.当封板15从第二凹槽13转动到第二凹槽13的过程中,封板15带动连接柱1414转动,由于连接柱1414的横截面为非圆形,连接柱1414可以带动驱动轮1611转动,驱动轮1611带动第一随动轮162转动,第一随动轮162带动同轴串接的第二随动轮163转动,第二随动轮163带动执行轮423转动,执行轮423带动椭型轮4231转动。当封板15位于第二凹槽13内时,卡接块4211可被推入安装槽422内,从而便于安装翼柱42与u型板41的连接;当封板15位于第一凹槽12内时,卡接块4211被椭型轮4231抵住,无法推入安装槽422内,此时预制排管母体1与预制排管公体2已完成卡接,可以进一步增强该电力排管结构的稳定性,减少因误触卡接块4211使卡接快推入安装槽422内从而使得预制排管母体1与u型板41发生脱离的情况,提高了该电力排管结构的稳定性,降低施工安全隐患。
45.参照图3和图5,预制排管母体1上开设有坡槽17,坡槽17沿第二凹槽13的长度方向设置,坡槽17与第二凹槽13连通。如此,通过坡槽17的设置,在从第二凹槽13转动到第一凹槽12的过程中时,无需手动将封板15提起,依靠坡槽17的过渡即可使得封板15从第二凹槽13内转出,方便快捷。
46.参照图3和图6,预制排管母体1上预埋有锁紧栓18,锁紧栓18上套设有垫片181,锁紧栓18上螺纹连接有蝶形螺母182,垫片181位于蝶形螺母182与预制排管母体1之间,当封板15位于第一凹槽12内时,垫片181与封板15抵接。如此,当封板15转动到第一凹槽12内时,说明卡接头21与卡接槽11已完成卡接,通过拧紧蝶形螺母182,使得垫片181压紧封板15,可以减少封板15发生一端翘起的情况,从而进一步增强预制排管母体1与预制排管公体2的连接强度,提高该电力排管结构的稳定性。
47.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电力排管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在安装该电力排管结构时,先在基坑底部固定好u型板41,根据预制排管母体1的安装设计高度选定合适的高度调节孔412,随后使得卡接组件421与选定好的高度调节孔412进行卡接,安装翼柱42即可与u型板41完成连接,预制排管母体1即可到达设定的安装高度。相邻两个预制排管母体1均安装到位后,再将预制排管公体2吊装到两个预制排管母体1之间,并缓慢地对预制排管公体2进行吊放,使得预制排管公体2两端的卡接头21分别与各自相邻的卡接槽11完成卡接。相邻的预制排管母体1和预制排管公体2均完成卡接后,即可实现该电力排管结构的安装。
48.为进一步增强该电力排管结构的稳定性,当预制排管母体1与预制排管公体2完成卡接时,转动封板15,使得封板15从第二凹槽13转动到第一凹槽12内,再拧紧蝶形螺母182,使得垫片181压紧封板15。在封板15转动过程中,带动椭型轮4231转动,当封板15最终位于第一凹槽12内时,卡接块4211被椭型轮4231抵住,无法推入安装槽422内,此时预制排管母体1与预制排管公体2已完成卡接,可以进一步增强该电力排管结构的稳定性,减少因误触卡接块4211使卡接快推入安装槽422内从而使得预制排管母体1与u型板41发生脱离的情况,提高了该电力排管结构的稳定性,降低施工安全隐患。
49.由于最终该电力排管结构是要埋设于基坑中的,相比于采用两组半圆管拼接成排管的方式而言,本技术中的排管本体31为完整的圆管结构,同样材质和规格的条件下,受到竖直方向上的作用力时,本技术中的电力排管结构的承载强度更佳,产生的变形更小,密封性也得到提高。此外,只需依次将相邻的卡接头21与卡接槽11进行配合卡接,即可完成预制排管母体1和预制排管公体2的连接,安装更加便捷,安装效率有所提升。
5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方法,采用以下步骤:一种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方法,包括预制电力排管模块工序,预制电力排管模块工序采用上述的电力排管结构。采用上述的电力排管结构,可以使得施工后的电力排管结构的承载强度更高,整体的密封性提高,从而提高施工质量。此外,采用上述的电力排管结构,可以使得电力排管模块的安装效率提高,从而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51.在进行所述预制电力排管模块工序的步骤之前,通过bim技术建立已有室外管网分布模型,并将新建电力管线深化布置到bim三维模型中并确定处强弱电管网的最佳排布,根据电力管线具体模数深化设计出具体模块化安装的构件参数,再根据构件参数制作出预制排管母体1和预制排管公体2。
52.如此,利用bim技术建立已有室外管网分布模型,并将新建电力管线布置到bim三维模型中,可以直观而准确地将电力管网结构、空间位置及模型展现在施工设计人员面前,更加真实地反映电力排管结构的面貌,便于进行多角度、多距离的观察,从而对电力排管结构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进而判断电力排管结构中各构建参数的合理性,从而便于电力排管结构的优化设计,提高电力排管结构的设计质量,并且可视化的结构模型观察起来十分方便,易于解读,可以提高施工设计人员的设计效率。
5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