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及脱模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858844发布日期:2022-10-19 04:00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及脱模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混凝土预制件脱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及脱模方法。


背景技术:

2.盖梁指的是为支承、分布和传递上部结构的荷载,在排架桩墩顶部设置的横梁。预制盖梁由于具有较大的截面抗扭强度、抗弯强度,施工方便、造价低廉、节省工期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预制盖梁使用分体模具浇筑制作而成,在制作完成后,需进行脱模工序。外形平整的侧模和不受盖梁重力作用的顶模容易脱模,由于在浇注成型过程中混凝土会收缩,且盖梁底部有凸台等较复杂的设计,导致盖梁和模具底模之间脱模的阻力大大增加,如果只在盖梁顶部使用吊装,盖梁会连同底模被一同吊起,也难以使盖梁与底模分离。加之盖梁体积重量庞大,都大大增加了预制脱模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和方法,能够快速高效地实现盖梁底模脱模,保证盖梁生产流程在脱模环节的顺利进行。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5.顶升单元,位于盖梁底模下方,用以顶升盖梁;
6.控制单元,用于控制顶升单元顶升缸位移,可对多个顶升缸进行异步或同步控制,即对每个顶升缸进行独立控制或多个顶升缸同步控制,以使多个预设顶点处的顶升位移控制在预设阈值内;
7.反力结构,与底模连接;
8.底模,开设有连通顶升单元与盖梁的通孔;
9.盖梁,为利用盖梁模具制成的混凝土预制盖梁成品,下端具有凸台等影响脱模的较复杂设计,为一种新型盖梁产品;
10.盖梁吊具,下端吊钩可勾在盖梁上部预埋的吊耳上,用于辅助盖梁顶升作业,待盖梁脱离底模后的吊装转移。
11.优选的,所述顶升单元为多点异步或同步控制的液压、气压的压力传输介质的顶升装置,所述顶升装置设有包括多个顶升作业的顶升缸结构。
12.优选的,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顶升单元所有顶升缸的顶升位移,控制精度小于等于
±
1毫米。
13.优选的,所述反力结构包括反力结构上端和反力结构下端,所述反力结构上端位于所述底模下端,所述反力结构下端位于所述顶升单元上,顶升作业时所述反力结构上端与所述反力结构下端锁合,将所述底模固定,保证所述底模不随顶升一起移动。
14.优选的,所述盖梁底模通孔上设有垫片。
15.优选的,所述垫片,朝向模具内侧垫片直径大于通孔内径,朝向模具外侧垫片直径
小于通孔内径,保证盖梁浇筑时堵住通孔不漏浆,顶升作业时提供对盖梁顶升的着力点。
16.优选的,所述通孔以底模几何中心为中心在底模上对称设置,以助于顶升作业施加较为均匀的顶升作用。
17.优选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电磁阀,对所有所述顶升缸异步或同步控制。
18.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的脱模方法,该脱模方法能够使上述系统有效运转,克服盖梁生产地基不平,盖梁底部凸台与底模的分离阻力,实现盖梁与底模的高效分离。
19.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20.通过转运工具将顶升单元运至底模下方;
21.微调顶升单元,使顶升单元顶升缸顶端对准底模通孔,且通过控制单元使顶升缸顶端与通孔内垫片充分接触,避免顶升缸顶端与底模通孔外部的底模接触,形成顶升阻力;
22.连接锁合固定底模下端的反力结构上端与顶升单元上的反力结构下端;
23.通过控制单元微调顶升单元的一个顶升缸,使其产生一定的顶升位移,此时该顶升点侧的盖梁边缘距底模上端产生不大于2毫米的细缝;
24.依次通过控制单元顺时针逐个调整顶升单元的顶升缸,产生一定的顶升位移,使相应侧的盖梁边缘距底模上端产生不大于2毫米的细缝;
25.待盖梁下端所有边缘均与底模上端产生不大于2毫米的细缝时,通过控制单元同步调整顶升单元的顶升缸,同步产生统一的向上顶升位移,盖梁开始缓缓离开底模,在到达顶升单元顶升位移极限前,停止顶升;
26.在盖梁吊具的拉力协助下,盖梁完全脱离底模。
27.本发明所提供的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和脱模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可精确控制顶升动作(异步或同步)和位移的顶升单元的引入,逐个精确控制顶升单元顶升缸的微量位移,使相应侧盖梁底端与底模上端产生细缝,可有效逐点克服盖梁与底模之间的粘附力,克服生产地基不平对同步顶升施力的影响,待盖梁整体下部边缘与底模上端产生等距缝隙,再施加多点同步顶升,加之反力结构对底模的固定,以及吊具对盖梁的辅助提升,可有效在短时间内实现盖梁与底模的分离,解决了预制盖梁工艺过程中,盖梁与底模难分离的工艺难题。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发明所提供的顶升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反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底模通孔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底模垫片结构示意图。
33.图中:
34.1、顶升单元;11、顶升缸;
35.2、控制单元;
36.3、反力结构;31、反力结构上端;32、反力结构下端;
37.4、底模;41、通孔;42、垫片;
38.5、盖梁;
39.6、盖梁吊具。
具体实施方式
4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有”、“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对顶升缸的异步或同步控制中的“异步”,等同于“独立”或“独立控制”。
4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4.下面根据图1至图5介绍本发明所提供的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
45.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该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包括顶升单元1、控制单元2、反力结构3、底模4、盖梁5和盖梁吊具6。顶升单元1、控制单元2和反力结构3均位于底模4下方,底模4上方依次是盖梁5和盖梁吊具6。通过顶升单元1对盖梁5向上的顶升作用,反力结构3对底模4向下的拉力固定作用,实现盖梁5与底模4的脱离。
46.具体地,如图2所示,顶升单元1为液压油顶,包括4个可独立控制或同步控制的顶升缸11,可在控制单元2的精确控制下实现精度小于等于
±
1毫米的顶升位移,控制单元2含有电磁阀,对多个顶升缸11进行独立或同步控制。
47.如图3所示,反力结构3包括反力结构上端31和反力结构下端32,反力结构上端31位于底模4下端,与底模4相连,反力结构下端32位于顶升单元1支撑结构侧端上,顶升作业时反力结构上端31和反力结构下端32的末端用螺栓连接锁合固定,使底模4被固定在顶升单元1上,在顶升单元1对盖梁5实施向上的顶升动作的同时,反力结构3对底模4实施向下的拉力,在两个方向力的作用下,盖梁5与底模4实现脱离。
48.如图4所示,底模4上以底模底面几何中心为中心对称设置四个通孔41,以助于顶升作业施加较为均匀对称的顶升作用,通孔41用以连通顶升缸11与盖梁5,为保证浇筑作业不漏浆,用垫片42将通孔41盖住,顶升作业时,顶升缸通过作用于垫片下端,间接对盖梁实施顶升作用。
49.如图5所示,垫片42朝向底模4内部的上端直径大于通孔41,能在浇筑过程覆盖住通孔41,保证浇筑作业不漏浆,垫片42朝向底模4外部的下端直径小于通孔41,可穿过通孔与顶升缸上部接触,为顶升作业提供着力点,保证顶升作业的顺畅进行。
5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使用上述实施例中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的脱模方法。具
体地,脱模方法包括:
51.通过转运工具将顶升单元1运至底模4下方;
52.微调顶升单元1,使各顶升缸11顶端分别对准底模4上的通孔41,通过调节控制单元2使顶升缸11顶端与通孔41内的垫片42充分接触,避免顶升缸11顶端与底模4通孔41外部的底模4接触,形成顶升阻力;
53.用螺栓连接锁合固定底模4下端的反力结构上端31与顶升单元1支撑结构侧端上的反力结构下端32,使底模4被固定在顶升单元1上,顶升缸11通过作用于垫片42对盖梁5顶升作业实施向上的力的同时,反力结构3通过固定底模4对底模4施加向下的拉力;
54.通过控制单元2微调顶升单元1的一个顶升缸11,使其产生一定向上的顶升位移,此时顶升缸11顶升点侧的盖梁5底端边缘距底模4上端产生不大于2毫米的细缝;
55.通过控制单元2顺时针依次逐个调整顶升单元1的4个顶升缸11,使相应侧的盖梁5下部边缘距底模4上端产生不大于2毫米的细缝;
56.待盖梁5所有下部边缘距底模4上端边缘均产生不大于2毫米的细缝,通过控制单元2同步调整顶升单元1的所有顶升缸11,同步产生统一的向上顶升位移,盖梁5开始缓缓离开底模4,在到达顶升单元1顶升位移极限前,停止顶升;
57.在盖梁吊具6的拉力协助下,盖梁5完全脱离底模4。
58.该脱模方法通过逐个精确控制顶升单元顶升缸的微量位移,先使盖梁各侧与底模间产生细缝,可有效逐点克服盖梁与底模之间的粘附力,以及生产地基不平对同步顶升施力的影响;最后当整体边缘与底模产生等距缝隙,再施加多点同步顶升,可实现盖梁与底模的快速分离,最后在盖梁吊具的拉力协助下,实现快速脱模。
59.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