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交叉作业支护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02013发布日期:2022-10-14 19:07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施工交叉作业支护平台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交叉作业支护平台。


背景技术:

2.两个或以上的工种在同一个区域同时施工称为交叉作业,施工现场常会有上下立体交叉的作业。因此,凡在不同层次中,处于空间贯通状态下同时进行的高处作业,属于交叉作业。
3.在进行交叉作业时,需要使用支护平台,而各种工作人员分布在上下不同的空间层次,来进行不同的工作,但是,在风较大时,施工人员的脚部受到风吹,容易站立不稳,使施工人员作业不便,并且,大风会使支护平台左右晃动,大风影响支护平台的稳定性,也会导致施工人员的不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支护平台抗风性差的缺陷而提供的一种施工交叉作业支护平台。
5.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施工交叉作业支护平台,包括支撑机构、攀爬机构、负重机构、挡风机构和限位机构;
6.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施工人员和机构的平台,所述支撑机构放置于地面上;
7.攀爬机构,所述攀爬机构用于为施工人员攀爬支撑机构,所述攀爬机构设置在支撑机构上;
8.负重机构,所述负重机构用于调节支撑机构的底端的重量,所述负重机构设置在支撑机构上;
9.挡风机构,所述挡风机构用于为施工人员削弱大风的冲击,所述挡风机构安装在支撑机构上;
10.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挡风机构的位移,所述限位机构设置在支撑机构上。
11.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底板、通孔、限位杆、支撑柱、支撑板和顶板,所述底板的底端与地面相贴,所述底板的外壁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限位杆的外壁穿过通孔插设于地面,所述底板的上端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外壁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柱的顶端连接有顶板。
12.优选的,所述攀爬机构包括爬梯、护栏、连孔和封盖,所述支撑板的外壁开设有连孔,所述连孔的内壁连接有爬梯的顶端,所述爬梯的底端与底板连接,所述爬梯的外侧套设有护栏,所述护栏的外壁开设有开口,所述护栏的底端与底板连接,所述护栏的顶端与支撑板连接,所述连孔的内壁转动连接有封盖。
13.优选的,所述负重机构包括插孔和负重杆,所述底板的外壁开设有多个插孔,所述
插孔的内壁插设有负重杆。
14.优选的,所述挡风机构包括导杆、内板、外板、扶板、内孔、内槽和弹簧,四个所述导杆的外壁均贯穿支撑板,所述导杆的顶端连接有外板,所述外板上端开设有斜面,所述外板的内壁开设有内槽,所述内槽的内顶端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端与支撑板连接,所述支撑板的上端连接有内板,所述内板的内壁开设有内孔,所述弹簧的外壁穿过内孔,所述内板的外壁与内槽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柱的外壁连接有扶板。
15.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转盘、螺杆和挡板,所述支撑板的外壁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外壁螺纹连接有转盘,所述外板的外壁连接有挡板,所述转盘位于挡板的下方。
16.优选的,所述负重杆采用实心金属钢所制。
17.优选的,所述扶板的底端与外板的最大高度处位于同一平面。
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9.1、利用攀爬机构,可以方便施工人员攀爬支撑机构,利用负重机构,可以调节调节支撑机构的底端的重量,来将支撑机构重心向下移,从而增大支撑机构的稳定性,利用挡风机构,来削弱大风对于施工人员的冲击,利用限位机构,可以调节挡风机构位移大小。
20.2、当遇到大风时,外板和内板会阻挡吹向施工人员的脚部绝大部分的风的冲击力,从而使施工人员站的更加稳定,避免施工人员被风影响身体平衡,同时,大风会吹向斜面,使外板向下移动,外板带动内槽和导杆向下移动,内槽向下挤压弹簧,弹簧挤压支撑板,支撑板通过支撑柱将挤压力传递到底板,使底板对地面的压力增大,提高了底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底板不易产生晃动位移,从而提高了施工人员的稳定性,利用扶板,可以避免施工人员扶外板,避免使施工人员产生突然的重心不稳。
21.3、利用螺杆与转盘螺纹连接,通过转动转盘,使转盘可以沿着螺杆上下移动,当外板向下移动时,外板带动挡板向下移动,挡板会被转盘阻碍,使外板不能向下移动,再通过扶板对外板向上移动限制,从而可以调节外板的位移大小。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发明的剖面俯视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发明的剖面右视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7.1、支撑机构;101、底板;102、通孔;103、限位杆;104、支撑柱;105、支撑板;106、顶板;2、攀爬机构;201、爬梯;202、护栏;203、连孔;204、封盖;3、负重机构;301、插孔;302、负重杆;4、挡风机构;401、导杆;402、内板;403、外板;404、扶板;405、内孔;406、内槽;407、弹簧;5、限位机构;501、转盘;502、螺杆;503、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
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正对地重要性。
2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30.参考附图1-5,一种施工交叉作业支护平台,包括支撑机构1、攀爬机构2、负重机构3、挡风机构4和限位机构5;
31.支撑机构1,支撑机构1用于支撑施工人员和机构的平台,支撑机构1放置于地面上;
32.攀爬机构2,攀爬机构2用于为施工人员攀爬支撑机构1,攀爬机构2设置在支撑机构1上;
33.负重机构3,负重机构3用于调节支撑机构1的底端的重量,负重机构3设置在支撑机构1上;
34.挡风机构4,挡风机构4用于为施工人员削弱大风的冲击,挡风机构4安装在支撑机构1上;
35.限位机构5,限位机构5用于限制挡风机构4的位移,限位机构5设置在支撑机构1上。
36.利用攀爬机构2,可以方便施工人员攀爬支撑机构1,利用负重机构3,可以调节调节支撑机构1的底端的重量,来将支撑机构1重心向下移,从而增大支撑机构1的稳定性,利用挡风机构4,来削弱大风对于施工人员的冲击,利用限位机构5,可以调节挡风机构4位移大小。
37.参考附图1,支撑机构1包括底板101、通孔102、限位杆103、支撑柱104、支撑板105和顶板106,底板101的底端与地面相贴,底板101的外壁开设有多个通孔102,限位杆103的外壁穿过通孔102插设于地面,底板101的上端连接有支撑柱104,支撑柱104的外壁连接有支撑板105,支撑柱104的顶端连接有顶板106。
38.参考附图2-4,攀爬机构2包括爬梯201、护栏202、连孔203和封盖204,支撑板105的外壁开设有连孔203,连孔203的内壁连接有爬梯201的顶端,爬梯201的底端与底板101连接,爬梯201的外侧套设有护栏202,护栏202的外壁开设有开口,护栏202的底端与底板101连接,护栏202的顶端与支撑板105连接,连孔203的内壁转动连接有封盖204。
39.施工人员从开口上爬梯201,然后,从连孔203上到支撑板105的顶端,护栏202可以确保施工人员不会从爬梯201甩出去,将封盖204转动关闭,避免人从连孔203掉落下去。
40.参考附图1,负重机构3包括插孔301和负重杆302,底板101的外壁开设有多个插孔301,插孔301的内壁插设有负重杆302,负重杆302采用实心金属钢制。
41.通过对插孔301内插入多个负重杆302,来将支撑机构1的重心向下移,从而保证支撑机构1的稳定性。
42.参考附图1-5,挡风机构4包括导杆401、内板402、外板403、扶板404、内孔405、内槽406和弹簧407,四个导杆401的外壁均贯穿支撑板105,导杆401的顶端连接有外板403,外板403上端开设有斜面,外板403的内壁开设有内槽406,内槽406的内顶端连接有弹簧407,弹簧407的底端与支撑板105连接,支撑板105的上端连接有内板402,内板402的内壁开设有内孔405,弹簧407的外壁穿过内孔405,内板402的外壁与内槽406滑动连接,支撑柱104的外壁
连接有扶板404,扶板404的底端与外板403的最大高度处位于同一平面。
43.当遇到大风时,外板403和内板402会阻挡吹向施工人员的脚部绝大部分的风的冲击力,从而使施工人员站的更加稳定,避免施工人员被风影响身体平衡,同时,大风会吹向斜面,使外板403向下移动,外板403带动内槽406和导杆401向下移动,内槽406向下挤压弹簧407,弹簧407挤压支撑板105,支撑板105通过支撑柱104将挤压力传递到底板101,使底板101对地面的压力增大,提高了底板101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底板101不易产生晃动位移,从而提高了施工人员的稳定性,利用扶板404,可以避免施工人员扶外板403,避免使施工人员产生突然的重心不稳。
44.参考附图4,限位机构5包括转盘501、螺杆502和挡板503,支撑板105的外壁连接有螺杆502,螺杆502的外壁螺纹连接有转盘501,外板403的外壁连接有挡板503,转盘501位于挡板503的下方。
45.利用螺杆502与转盘501螺纹连接,通过转动转盘501,使转盘501可以沿着螺杆502上下移动,当外板403向下移动时,外板403带动挡板503向下移动,挡板503会被转盘501阻碍,使外板403不能向下移动,再通过扶板404对外板403向上移动限制,从而可以调节外板403的位移大小。
46.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