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伴热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59842发布日期:2022-11-12 02:02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伴热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混凝土输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伴热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2.混凝土泵车是利用压力将混凝土沿管道连续输送的机械。由泵体和输送管组成。按结构形式分为活塞式、挤压式、水压隔膜式。泵体装在汽车底盘上,再装备可伸缩或曲折的布料杆,就组成泵车。
3.中国发明专利cn103195252a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泵车末端软管防泄装置,包括可套设在末端软管上的至少两个挤压部,该挤压部具有内壁和外壁,内壁具有弹性,且与末端软管接触,外壁与内壁相连形成封闭腔体,且外壁上具有气孔,该气孔一端与封闭腔体连通,另一端与施压装置连通。混凝土泵车在布料时,混凝土从末端软管中直接输送至浇筑点,当需要更换浇筑点时,启动施压装置,使得封闭腔体内的压力增大,由于挤压部的内部与末端软管接触且具有弹性,因此,在压力增大时,内壁发生朝向末端软管的弹性形变,迫使末端软管封闭,防止在更换浇筑点的过程中,混凝土从末端软管中泄漏。
4.上述设备通过膨胀挤压部来促使软管变形对混凝土进行封堵,但是当对混凝土进行封堵时,软管内部的混凝土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混凝土会堆积在软管的变形处,由于混凝土与软管在变形处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会有一部分的混凝土沾附在此变形处,当再次排料时,由于软管在其变形处与混凝土具有较大的沾附面积,从而难以将沾附在软管内壁上的混凝土冲刷掉,而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堆积沾附在软管内壁上的混凝土会逐渐增多,从而影响后期混凝土的排料。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混凝土伴热输送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伴热输送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设备通过膨胀挤压部来促使软管变形对混凝土进行封堵,但是当对混凝土进行封堵时,软管内部的混凝土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混凝土会堆积在软管的变形处,由于混凝土与软管在变形处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会有一部分的混凝土沾附在此变形处,当再次排料时,由于软管在其变形处与混凝土具有较大的沾附面积,从而难以将沾附在软管内壁上的混凝土冲刷掉,而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堆积沾附在软管内壁上的混凝土会逐渐增多,从而影响后期混凝土的排料的问题。
7.基于上述思路,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导管以及设置于导管末端用于输出混凝土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末端连通设置有排料管,且排料管内部转动设置有转动板,所述排料管的内壁顶端处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排料管的外侧设置有驱动组件,通过驱动组件带动转动板向上转动并与挡板的竖直段相贴合以对排料管的底部开口进行密封。
8.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动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穿入排
料管内部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转轴两端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穿出排料管并与其转动连接,且连接轴穿出排料管的一端外侧固定套设有支杆,所述支杆远离连接轴的一端设置有限位轴,所述限位轴贯穿支杆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限位轴的外侧固定套设有卡环,所述卡环设置于支杆靠近排料管的一侧,所述排料管的外侧面上开设有与限位轴相配合的限位孔。
9.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挡板的外侧设置有折叠组件,当转动板向上转动时,折叠组件进行折叠并与挡板相贴合以形成与混凝土接触的不连续面,当转动板向下转动至竖直状态,所述折叠组件展开,使得与混凝土接触的不连续面相互分离。
1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折叠组件包括滑动连接于转动板外侧面的多个滑块,且相邻两个滑块之间设置有两个盖板,所述盖板的前后两侧面与排料管的内壁相接触,所述转动板的顶部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块滑动于滑槽内部,位于两滑块之间的盖板相对的一端通过合页相铰接,且盖板与滑块之间相铰接,位于滑槽的最底端设置有一l型滑块,所述l型滑块突出滑槽,此l型滑块的顶部设置有凹槽,位于最底端的所述盖板一端置于凹槽内部并与l型滑块相铰接,位于最顶端盖板的一端与转动板相铰接。
11.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排料管的前后两侧壁上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排料管的前后两侧壁上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顶端连通设置有定位槽,所述限位槽与定位槽均设置为弧形,位于滑槽最底端的l型滑块靠近排料管内壁的一侧面上固定连接有与限位槽以及定位槽滑动配合的导向轴,所述限位槽相对于转动板的转动路径向上偏移,所述定位槽的圆心与转动板的转动轴线相互重合。
1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排料管的内部截面设置为矩形,所述转动板的前后两侧面均与排料管的内壁相接触。
13.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块和滑槽的截面形状均设置为t形。
14.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挡板设置为l形,所述挡板上形成有水平段和竖直段,所述挡板通过其水平段与排料管固定连接。
15.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管外侧套设有保温管,所述保温管上对称地开设有贯穿的导流槽与回流槽,两金属导管外侧的保温管之间通过波纹管连通,所述波纹管设置于相邻两导流槽以及回流槽之间,与连接管相靠近的保温管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与导流槽以及回流槽相连通。
16.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底端导管外侧的保温管处分别连通设置有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导流槽相连通,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回流槽相连通。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挡板的外侧设置有折叠组件,当转动板向上转动时,折叠组件进行折叠并与挡板相贴合以形成与混凝土接触的不连续面,当需要排放混凝土时,转动板向下转动至竖直状态,此时折叠组件展开,使得与混凝土接触的不连续面相互分离以减小混凝土与折叠组件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当混凝土向下排出时可以带走折叠组件上沾附的混凝土。
附图说明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连接管和排料管的剖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排料管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图3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图3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支杆与连接轴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图6的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的导向轴与限位槽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的保温管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的导流槽、回流槽与环形槽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连接管;2、连接盘;3、排料管;4、支杆;5、限位孔;6、回流槽;7、保温管;8、导流槽;9、进水管;10、排水管;11、导管;12、挡板;13、限位槽;14、盖板;15、转轴;16、环形槽;17、波纹管;18、转动板;19、滑块;191、l型滑块;20、滑槽;21、凹槽;22、连接轴;23、限位轴;24、卡环;25、导向轴;26、密封带;27、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20.如图1-3所示,一种混凝土伴热输送装置,包括与泵车上液压支架相连接的金属导管11,导管11远离泵车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用于输出混凝土浆料的连接管1,连接管1设置为软管,可以采用橡胶等材料进行制作,实际使用过程中,泵车上的混凝土通过液压泵的作用力被挤压至金属导管11内部,进而通过金属导管11输送至连接管1处,并通过连接管1排出进行浇筑,上述的液压缸以及与其相配合的蝴蝶阀等部件都是泵车中用于输送混凝土常用的构件,作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21.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工地上的浇筑地点有时候需要更换和调整,此时需要关闭泵车上的动力部件以停止混凝土的输送,在通过液压支架将连接管1移动至新的浇筑地点,但是此时金属导管11以及连接管1内部还残留有混凝土物料,在移动的过程中,连接管1内的混凝土有掉落的可能,从而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且当混凝土从连接管1内掉落时,也会形成建筑垃圾,不利于后期的清理。
22.因此,本方案中在连接管1的末端通过连接盘2固定设置有一排料管3,且排料管3内部设置有密封组件,具体地,在连接管1的底端以及排料管3的顶端均固定设置有连接盘2,两连接盘2之间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相互固定,以此来将排料管3与连接管1相互连接,当需要调整浇筑位置时,可以通过排料管3内部的密封组件将排料管3的底端封闭,从而避免连接管1内部的混凝土物料泄出。
23.如图2-3所示,上述的密封组件包括转动设置于排料管3内部的转动板18,转动板18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关于排料管3的中心对称分布,具体地,排料管3的内部截面设置为矩形,而转动板18的前后两侧面均与排料管3的内壁相接触,在转动板1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轴15,而转轴15则穿入排料管3内部并与其转动连接,使得两转动板18可以相对转动。
24.进一步地,在排料管3的内壁顶端处固定连接有l形的挡板12,挡板12有水平段和竖直段,实际安装过程中,挡板12通过其水平段与排料管3上的挡盘固定连接,而当转动板18向上转动并与挡板12的竖直段相贴合时,可以对排料管3的底部开口进行密封,从而避免混凝土泄出。
25.而为了带动上述转动板18转动,在排料管3的外侧设置有驱动组件,具体地,如图1、6和7所示,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转轴15两端的连接轴22,连接轴22穿出排料管3并与其转动连接,且连接轴22穿出排料管3的一端外侧固定套设有支杆4,支杆4远离连接轴22的一端设置有限位轴23,限位轴23贯穿支杆4并与其滑动连接,且在限位轴23的外侧固定套设有卡环24,卡环24设置于支杆4靠近排料管3的一侧,而为了便于对限位轴23进行握持,在其外侧转动套设有握把,此外,在排料管3的外侧面上开设有与限位轴23相配合的限位孔5,且限位孔5布置于限位轴23的转动半径上,当通过握把带动支杆4向上转动而使得转动板18与挡板12的竖直段相卡合时,限位轴23的一端移动至限位孔5处,此时通过握把推动限位轴23使其一端置于限位孔5内部即可支杆4进行限位。
26.具体使用时,当需要对浇筑的位置进行调整时,可以手持握把带动支杆4向上转动,此时支杆4可以带动转轴15和其底端的转动板18转动,当转动板18转动至挡板12的竖直段处并与其相贴合时,限位轴23转动至限位孔5处,此时将限位轴23向着排料管3的方向推动,使得限位轴23的一端卡合至限位孔5内部,从而完成对支杆4的限位,此时转动板18保持稳定状态并对排料管3的底端进行密封,可以有效避免连接管1内部的混凝土浆料泄出。
27.如图3、5、8所示,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转动板18向上转动与挡板12配合对混凝土进行限流时,导管11以及连接管1内部的混凝土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混凝土会堆积在转动板18的顶部,由于混凝土与转动板18的接触面积较大,使得会有一部分粘接在转动板18上,当移动至新的浇筑地点时,转动板18向下转动处于竖直状态,从而将排料管3的底端开口打开,此时通过向下流动的混凝土会带走一部分吸附在转动板18顶部粘接的混凝土,但是由于转动板18的顶部与混凝土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混凝土与转动板18之间具有较大的吸力,尤其是在冬天等较为寒冷的天气使用时,混凝土固化的速度较快,从而使得混凝土与转动板18的粘接更加明显,而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堆积沾附在转动板18顶部的混凝土会逐渐增多,从而影响后期混凝土的排料。
28.因此在挡板12的外侧设置有折叠组件,当转动板18向上转动时,折叠组件进行折叠并与挡板12相贴合以形成与混凝土接触的不连续面,当需要排放混凝土时,转动板18向下转动至竖直状态,此时折叠组件展开,使得与混凝土接触的不连续面相互分离以减小混凝土与折叠组件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当混凝土向下排出时可以带走折叠组件上沾附的混凝土。
29.具体地,上述折叠组件包括滑动连接于转动板18外侧面的多个滑块19,且相邻两个滑块19之间设置有两个盖板14,盖板14的前后两侧面与排料管3的内壁相接触,具体地,在转动板18的顶部两侧均开设有t形的滑槽20,而滑块19也设置为与滑槽20相配合的t形,使得滑块19稳定滑动在滑槽20内部,如图5所示,位于两滑块19之间的盖板14相对的一端通过合页相铰接,且合页处于两高板的底面,使得两盖板14可以相对转动并折叠在一起,而盖板14与滑块19相接触的一端也同样通过合页或者铰链等部件与其相铰接,使得盖板14可以相对于滑块19转动,此处将与盖板14和滑块19之间的合页设置于盖板14的内侧面处,使得当盖板14转动至与滑块19相垂直的角度时并不在转动而处于稳定的状态。
30.进一步地,位于滑槽20最底端处滑动设置有l型滑块191,其突出滑槽20,并且此l型滑块191的顶部设置有凹槽21,位于最底端的盖板14一端置于此凹槽21内部并与此l型滑块191相铰接,当推动此最底端的l型滑块191沿着滑槽20向上滑动时,即可带动最底端的盖
板14向上移动,进而对多个盖板14进行折叠并收纳在转动板18的顶部,位于最顶端盖板14的一端与转动板18相铰接。
31.更进一步地,为了当转动板18向上转动,位于滑槽20最底端的l型滑块191可以沿着滑槽20向上移动,在排料管3的前后两侧壁上均开设有限位槽13,而限位槽13的顶端连通设置有定位槽27,限位槽13与定位槽27均设置为弧形,位于滑槽20最底端的l型滑块191靠近排料管3内壁的一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导向轴25,导向轴25延伸至限位槽13内部,并且与限位槽13和定位槽27滑动配合,具体地,限位槽13的走向偏离转轴15到转动板18底端之间的半径方向且处于向上偏离的走向,使得当转动板18向上转动时,导向轴25沿着限位槽13的轨迹向上偏转,通过限位槽13内壁对导向轴25的挤压可以带动最底端的l型滑块191沿着滑槽20向上滑动,而定位槽27的圆心与转动板18的转动轴线相互重合,使得当转动板18转动至定位槽27的区域内部时,滑槽20最底端的l型滑块191沿着定位槽27向上滑动并且相对于转动板18处于静止的状态,而当最底端的l型滑块191沿着滑槽20向上移动至限位槽13与定位槽27的交界处时,已将多个盖板14折叠设置于转动板18的外侧面,使得当转动板18在定位槽27区域内向上转动时,滑槽20最底端的l型滑块191在滑槽20内部处于静止的状态以便于对折叠的多个盖板14进行限位,当导向轴25滑动至定位槽27的顶端位置时,折叠在转动板18顶部的多个盖板14与挡板12的竖直段相贴合以对排料管3的底端开口进行密封,而此时混凝土与折叠的盖板14相接触的一面则为上述提到的不连续面,而上述提高的转动板18底端的转动半径即为图2中所标识的s曲线。
32.如图8所示,l型滑块191的置于滑槽20内的部分也与其他滑块19一样设置为t形,使其能过稳定滑动在滑槽20内部。
33.具体使用时,当需要对排料管3的底端开口进行封堵时,可以通过握把带动支杆4向上转动,从而通过连接轴22带动转动板18向上转动,使得最底端l型滑块191上的导向轴25在限位槽13以及定位槽27内部滑动,当导向轴25在限位槽13内部向上滑动时,通过限位槽13对其的挤压可以促使最底端的l型滑块191沿着滑槽20向上滑动将对多个盖板14进行折叠,当导向轴25滑动至限位槽13与定位槽27的交界处时,多个盖板14被完全折叠并处于相互接触的状态,此时随着转动板18的继续转动,可以将折叠的多个盖板14向上转动至挡板12竖直段处并与其相贴合,进而对排料管3进行封堵,此时多个盖板14由于相互折叠贴合,使得只有外侧端面露出与混凝土接触,从而形成与混凝土接触的不连续面,此时混凝土与每个单独的盖板14接触面积较小,当转动板18向下转动复位时,可以带动最底端的l型滑块191向下滑动至滑槽20的底端位置,进而将多个折叠的盖板14展开,此时粘接在每个盖板14上的混凝土与盖板14接触面积只有盖板14在折叠时露出的一小处端面,从而使得混凝土与盖板14的接触面积较小,导致混凝土缺乏受力点与盖板14之间的粘接并不牢靠,进而在向下流动的混凝土带动下可以将沾附在盖板14上的一小部分混凝土带出,有利于对盖板14上沾附的混凝土进行清理,可以避免其堵塞排料管3。
34.如图4所示,可以在最底端l型滑块191和滑槽20内部端面之间固定设置一密封带26,利用其弹性使得l型滑块191沿着滑槽20向上滑动时可以将密封带26撑开,从而对滑槽20进行密封,可以对滑槽20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避免混凝土置于滑槽20内部。
35.如图9-10所示,为了避免在寒冷天气下混凝土凝固在金属导管11内部,实际使用时,在金属导管11外侧套设有保温管7,保温管7上对称地开设有贯穿的导流槽8与回流槽6,
而两金属导管11外侧的保温管7之间通过波纹管17连通,具体地,波纹管17设置于相邻两导流槽8以及回流槽6之间,且与连接管1相靠近的保温管7上开设有环形槽16,以便于将导流槽8与回流槽6在连接管1相连通。
36.进一步地,在靠近泵车处的保温管7处分别连通设置有进水管9和排水管10,具体地,进水管9一端与导流槽8相连通,而排水管10的一端与回流槽6相连通,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在泵车上布置一水箱,水箱内部设置有加热管以便于对水箱内部的水进行加热,在水箱处可以布置一水泵,而进水管9远离保温管7的一端与水泵的输出端相连接,水泵的输入端通过软管与水箱相连通,而排水管10远离保温管7的一端与水箱相连通。
37.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水泵可以将水箱内部的热水可以将泵入至保温管7内部的导流槽8内部,热水可以通过导流槽8和波纹管17流动至各个金属导管11外侧的保温管7处,当流动至环形槽16内部时可以顺着环形槽16流动至回流槽6处,从而回流至水箱中,以便于循环使用,通过保温管7内的热水可以对金属导管11进行加热,以便于保持金属导管11内混凝土的流动性,避免其在导管11内部凝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