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92967发布日期:2023-02-28 20:31阅读:35来源:国知局
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房屋的防水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


背景技术:

2.长期以来,房屋的顶层、各楼层之间、以及外墙的防水工程都是通过严格的防止水流渗漏措施来实现的。其对施工场地、工艺、以及气象的要求较高,尤其是现有的防水堵水材料大多不耐老化、且施工过程中存在施工方偷工减料的问题,使得现有的防水工程防水年限不长,需要反复进行维修。如此,既浪费资源又达不到理想的防水效果,不仅废料回收困难,其对环境的污染也较严重,资源消耗大且不环保。
3.同时,由于房屋的排水系统基本都属于隐蔽工程且在施工现场施工,一旦出现质量或老化等问题时很难进行维修,而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多且复杂,所以也很难在施工过程中实现防水工程质量的控制。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且排水效果好的防水系统,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5.另,当在一些柔性或结构力或刚性较差的防水材料(如防水卷材、防水薄板等)接口搭接在宽度较大的排水沟上时,接口极易下沉或弯折,既易使接口裂隙增大而使水流快速进防水入接口而增加排水量,又易使杂物进入或掉入排水沟中后沉积堵塞排水沟。而在一些刚性较好的防水材料(如防水预制板、厚度较大的板材等)因在批量生产过程中易在背水面即底面形成向下的微凸结构,在运输或搬运过程中因碰撞局部也易形成向下的微凸结构,在工程完工后因热胀冷缩也易使接口区因挤压变形而形成向下的微凸结构,而向下的微凸结构极易将悬停在防水材料背水面的水滴导流到防水接口或排水接口(如排水沟)以外的区域,造成防水失败或影响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且防、排水效果好。
7.一种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它是将一块以上的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包括防水卷材或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材)拼接在一起,在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接口处设置排水装置或结构,在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接口处、排水装置或结构上设置阻水结构或非浸润表面完成防水任务,以阻止渗漏水流在排水装置或结构、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上任意浸润和流动;所述阻水结构或非浸润表面是阻止从接口渗漏的水流在接口处或排水装置或结构上任意浸润或快速流动;所述排水装置或结构是在接口处设置有吸附引流和/或有收集渗漏水流的装置或结构将从接口渗出的水流集中排出或排入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多列式排水装置或结构、集水盒、引流装置、排水管网中的至少一种。
8.优选的,所述阻水结构或非浸润表面可为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一种:将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有排水任务接口的最后排水表面边缘设置成非浸润表面;将排水装置或结构的侧
棱上表面和端部的表面设置为非浸润性表面;在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或墙壁上的横向凹型接口和排水装置或结构排水端的向下非浸润性表面边缘中设置与边缘或端口平行的向下凸起的凸棱、或开口向下的非浸润性表面凹槽、或多个凹凸不平的凸起、非浸润性表面凹坑、或凸起和非浸润性表面凹坑组合、或成内高外低或端部低中间高的斜面或弧面;至少将防水盖板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的进水口处或进水侧设置成贴合的非浸润表面或用非浸润物质将防水盖板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相向的两非浸润表面的进水口或进水侧密封或均匀贴合、或至少将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接口的一侧设置成贴合的非浸润表面或用非浸润物质将接口相向的两非浸润表面的一侧密封或均匀贴合、或将设置在非浸润表面间的亲水引流件出水口以外的周边设置贴合的非浸润表面或用非浸润物质将亲水引流件出水口以外的周边的两相向非浸润表面密封或均匀贴合;设置在接口贴合处的受力易变形的材料;覆盖在防水结构或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上的密封保护层;在排水装置或结构的侧棱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的非浸润表面间或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的非浸润表面边界设置(柔性为宜的)非浸润密封条;与接口两侧的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搭接并贴合的非浸润部;设置在两侧亲水引流件间的或上下层亲水引流件间的非浸润隔离件或隔离层;包裹最外侧亲水引流件外侧的非浸润件;在紧固孔洞处涂抹的非浸润油膏或设置的非浸润垫片或垫圈。
9.优选的,所述多列式排水装置或结构是在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接口处的同一或近同一平面内平行或近平行式的并列设置多排即多列接受排水任务先后秩序不同但又互不连通的阶梯式多列排水通道将渗入或渗出接口的水流直接排出或引流排出;所述排水任务先后秩序不同是在贴合或重叠的接口表面间各排水通道接受排水任务的先后秩序是从贴合或重叠接口的入水口侧至出水口侧依次排列,即靠近接口贴合表面的入水口侧的排水通道先接受排水任务,当秩序在前即靠入水口侧的排水通道不能完成排水任务并向出水口侧溢出或漫出后,秩序在后即靠出水口侧的排水通道才对秩序在前的排水通道的溢出水流进行引导排出,形成阶梯式排水通道;所述多列排水通道包括多列排水沟、多列引流排水装置、多列排水沟与多列引流排水装置组合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多列排水沟是将多个排水沟的底板成整体或固定连接;所述多列引流排水装置为间隔设置的亲水引流件和非浸润件;所述多列排水沟与多列引流排水装置组合为将相应数量的亲水引流件或所述引流排水装置设置在所述多列排水沟中。
10.优选的,所述多列式引流排水装置是将非浸润件(即非浸润层)与亲水引流件(即亲水引流层)上下交替重叠设置并逐层增宽,使各层外侧充分外露一定宽度而能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排水侧的非浸润表面充分接触;或将非浸润件(即非浸润层)的两侧向内上或内下折叠在其上或下的亲水引流件(即亲水引流层)的外侧上或下表面,并使内外两层非浸润件(即非浸润层)间的亲水引流件(即亲水引流层)充分外露能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排水侧的非浸润表面充分接触;或将非浸润件(即非浸润层)的两侧分别与左右亲水引流件(即亲水引流层)上下表面交替重叠,并使各亲水引流件(即亲水引流层)充分外露一定宽度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排水侧的非浸润表面充分接触;组建递进式组合引流组件作递进或递退式即阶梯式的组合引流排水装置。
11.优选的,它是将两面即正反两面均有前述递进或递退式组合引流排水装置的引流排水装置的双面递进或递退式组合引流排水装置设置在两贴合面间使贴合面两面均有排水通道。当组合引流排水装置横向设置在有贴合宽度的竖直拼接接口间时,非浸润件(即非
浸润层)的上侧可不再向下折叠。
12.优选的,将非浸润件(即非浸润层)与防水搭接材料的贴合侧与防水搭接材料成整体或密封连接,远离防水搭接材料侧的非浸润件(即非浸润层)则能弯折与亲水引流件(即亲水引流层)的贴合面贴合。
13.优选的,在贴合块或非浸润部的两侧均设置一组以上的半包式组合引流件41作引流排水装置,所述半包式组合引流件41为用非浸润薄膜32包裹部分外露的引流块33。
14.优选的,所述引流装置是在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接口处、或/和排水装置或结构的非浸润表面上或间、或/和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紧固处非浸润表面与非浸润片或非浸润支撑面间设置具引流功能的装置或结构将渗漏水流吸附并横向引流排出或直接向下引流排出;所述引流装置至少包括亲水性引流装置、设置在排水装置或结构中的(柔性的)引流垫块、引流件、贴合接口中的一种;所述(柔性的)引流垫块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的非浸润接口或下表面均匀接触将渗漏水流直接向下引流到排水装置或结构中,阻止渗漏水流在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的下表面悬停或沿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下表面的微凸或微斜面结构悬流(即悬挂并流动)到排水装置或结构以外;所述引流件夹设在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接口间其末端或下侧低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的底面;所述贴合接口为接口中至少有一个结构能发生形变、或在接口中填充凝结材料或物质而使重叠的接口能均匀贴合或接触,阻止渗漏水流在重叠接口上方结构的下表面悬停或悬流到排水装置或结构以外。
15.优选的,所述亲水性引流装置具亲水性吸附引流功能,包括设置在两非浸润表面间的亲水引流件、夹设在两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接口间的亲水导流件、组合引流件、防水盖板、引流件上的亲水物质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防水盖板下方的亲水引流层中部设有向下的凸出作排水口并设置在排水装置或结构上方,而将防水盖板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的上表面边缘设置成能相互匹配与贴合的水平或倾斜的非浸润表面,由防水盖板下的亲水引流层将渗漏水流引流到向下的凸出后排入排水装置或结构中;所述组合引流件为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一种:间隔设置的亲水引流件与非浸润件,一组以上将亲水引流件用非浸润件部分纵向包裹部分外露的组合件,将非浸润件两侧交替重叠式的设于相邻两亲水引流件间的上下或左右表面(即非浸润件的一侧覆盖在一相邻亲水引流件上或左、非浸润件的另一侧则压在另一相邻亲水引流件下或右)但需保持亲水引流件至少一侧边充分外露而隔断相邻亲水引流件间的接触,将亲水引流件交替式的设于较宽非浸润件的上下侧或左右侧而隔断相邻亲水引流件间的接触。
16.优选的,所述亲水性引流装置的末端或下侧不高于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底面、或直接伸入排水管网、或直接伸入排水装置或结构、或上凹或下凸形成倾斜的斜面或斜线或曲面或曲线或弧面或弧线的最高处不高于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底面而最低处设置在排水管网或排水装置或结构中或正上方。
17.优选的,所述防水盖板下方为间隔设置的亲水引流层和非浸润层且各层外侧均充分外露而能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上表面充分接触,各层亲水引流层中部向下凸出的排水口相互隔开。
18.优选的,它是将两个以上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接口处同一走向的排水装置或结构连接成连体排水装置或结构,将与连体排水装置或结构成垂直方向的排水装置或结构架设在连体的排水装置或结构上。
19.优选的,它是在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的侧壁或墙壁上横向加工开口向外的凹槽,将凹槽的上表面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将排水装置或结构设置在凹槽内。
20.优选的,它是在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以内设置承重方框或网格状承重方框、或设置承重肋梁,提高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的承重能力和结构性能。
21.优选的,它是在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的接口间间隔式的或连续的设置带悬挂件的悬挂连接件与排水装置或结构连接在一起,悬挂件与悬挂连接件与排水装置或结构加工成整体,或全部或部分为分体的悬挂件、悬挂连接件与排水装置或结构经卡口、孔洞或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的上表面上和引流件或亲水引流装置的上侧间隔式的或连续的设置悬挂件悬挂引流件,悬挂件、引流件或亲水引流装置加工成整体,或将分体的悬挂件、引流件或亲水引流装置经卡口、孔洞或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22.优选的,它是在两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接口处的上表面设置宽度较大的能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很好贴合的密封件,延长渗水通道;支承结构中带引水管和集水盒;引水管与集水盒的底部密封连通或上下插入式连通,引水管与排水管连通。
23.优选的,它是将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有排水任务接口的下表面边缘加工成非浸润表面,在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有排水任务接口的下方设置有与排水系统连通的排水装置或结构收集渗漏的水流。
24.优选的,它是在支承结构上部设置排水装置或结构的区域设置不小于排水装置或结构高度的缺口,或将相邻垂直重叠区中的一个排水装置或结构上设置不小于另一排水装置或结构高度的缺口,或将相邻排水装置或结构设置成整体或经连接件连成整体,使排水装置或结构的上方平整而便于安装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或板材。
25.优选的,非浸润件的压紧厚度不小于亲水引流件的压紧厚度。
26.优选的,它是在支撑结构上设置固定孔或固定座,并在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非浸润片上设置便于紧固装置穿过的固定孔、或在非浸润片的固定孔处设置能穿过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的凸出固定孔,用紧固装置直接将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紧固在支撑结构上的固定孔或固定座上。
27.优选的,它是在排水沟中设置垫块支撑柔性或刚性较差的防水材料;或将防水材料接口区的渗漏水流及时吸附并直接向下引流。
28.优选的,它是在排水沟中设置中空的垫块使排水沟的排水通畅,在中空垫块的侧壁设置孔洞使渗漏水流能轻松、自由或及时进入排水沟中。
29.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描述:一种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它是将整个防水区域分解成两个以上规则几何形状的能独立完成自身防水任务的防水单位即防水板,至少将防水板有排水任务接口的最后排水表面边缘加工成非浸润表面,在防水板有排水任务接口的下方设置有与排水系统连通的排水沟或水流收集装置收集渗漏的水流。
30.所述的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将两个以上防水板下同走向的排水沟连接成连体排水沟,将与连体排水沟成垂直方向的排水沟架设在连体的排水沟上。
31.所述的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防水板的侧壁横向加工开口向外的凹槽,将凹槽的上表面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将排水沟设置在凹槽内。
32.所述的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是至少将排水沟的侧棱上表面和端部的表面设置为非浸润性表面,以阻止水流在排水沟上任意浸润和流动;
33.在防水板下表面边缘和排水沟排水端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中设置与边缘或端口平行的向下凸起的凸棱、或开口向下的非浸润性表面凹槽,或设置多个凹凸不平的凸起、非浸润性表面凹坑、或凸起和非浸润性表面凹坑组合,或将防水板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设置为内高外低的斜面或弧面、将排水沟排水端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设置为端部低中间高的斜面或弧面,以阻止水流在排水沟和防水板的下表面上任意浸润和流动。
34.所述的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防水板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以内设置承重方框或网格状承重方框、或设置承重肋梁,用以提高防水板的承重能力和结构性能。
35.所述的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两防水板接口间设置末端或下侧低于防水板底面的引流件。
36.所述的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引流件的侧壁设置亲水层或直接用亲水物质加工引流件;
37.所述的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防水板的接口间间隔式的或连续的设置带悬挂件的悬挂连接件与排水沟连接在一起,悬挂件与悬挂连接件与排水沟加工成整体,或全部或部分为分体的悬挂件、悬挂连接件与排水沟经卡口、孔洞或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38.在防水板的上表面上和引流件的上侧间隔式的或连续的设置悬挂件悬挂引流件,悬挂件、引流件加工成整体,或将分体的悬挂件、引流件经卡口、孔洞或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39.所述的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两防水板接口处的上表面设置宽度较大的能与防水板贴合的密封件,延长渗水通道。
40.所述的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将防水板有排水任务接口的上表面边缘加工成非浸润表面,在防水板接口间设置能与防水板上表面的非浸润性表面贴合的防水盖板,所述防水盖板下方设有亲水引流层,所述亲水引流层在排水沟的上方设置有向下的凸起作排水口;将防水板两侧或四周的侧表面的上部加工成疏水性的表面非浸润性表面;将防水盖板的下表面直接加工成开口向上的v型u型或弧型曲面,将防水板上表面的两侧加工成与v型u型或弧型曲面坡度匹配的斜面;将防水盖板与防水板的接口处即进水口处均加工成疏水性表面并用疏水性物质将接口处密封。
41.所述的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将防水板有排水任务接口的下表面边缘加工成非浸润表面,在防水板有排水任务接口的下方设置有与排水系统连通的排水沟收集渗漏的水流。
42.所述的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是支承结构中带引水管和集水盒;引水管与集水盒的底部密封连通或上下插入式连通,引水管与排水管连通。
43.除此之外,本发明提供的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还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44.1.突破了现有房屋防水工程的技术难关,使防水工程从过去的封闭式防水向堵疏结合的方式发展,大大降低了工程施工难度和生产成本。
45.2.该系统对施工场地、工艺、以及气象的要求不高,其防水期限长,施工过程无有害物质产生,属于环保型产业,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46.3.该系统既可以用塑料、橡胶泡沫、复合材料或挤塑板等材料单独进行标准化的型材或预制构件生产,也可以用塑料、橡胶泡沫、复合材料或挤塑板等材料与金属、塑料进
行组合从而进行标准化的型材或预制构件生产,上述两种生产方式均能达到理想的防水、隔热效果。
47.4、在排水沟中设置垫块能有效支撑防水材料接口,解决了柔性或刚性较差的防水材料在排水沟上易弯折的问题;同时又能将防水材料接口区的渗漏水流及时吸附并直接向下引流,解决了渗漏水流易被防水材料接口区的向下微凸结构导流到防水接口以外的问题。
48.5、排水沟中的中空垫块使排水沟的排水通畅,能有效防止排水沟堵塞。
附图说明
4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0.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防水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51.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52.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承结构示意图;
53.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集水盒的结构示意图;
54.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排水沟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55.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排水沟的结构示意图;
56.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防水板的加强方框结构示意图;
57.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防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58.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59.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60.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61.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62.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防水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63.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防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64.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流件结构示意图;
65.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排水沟及密封垫结构示意图;
66.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67.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组合引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68.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组合引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69.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70.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非浸润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1.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
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72.本发明中的非浸润表面为疏水性表面、或无表面浸润现象的亲水或中性表面,但以疏水性表面为宜;非浸润件为疏水性物质、或无表面浸润现象的亲水或中性物质,但以疏水性物质为宜。如非浸润片、非浸润层、非浸润膜、非浸润条、非浸润块、非浸润粉末或颗粒等均为非浸润件。
73.本发明中的亲水是指以有表面浸润、吸附和虹吸作用的亲水性表面为宜;亲水物质、亲水引流带、亲水引流条、亲水引流层、亲水引流块、亲水引流片等亲水引流件以有表面浸润、吸附和虹吸作用的亲水性物质为宜。
74.在本发明中,所述进水侧为防水材料接口即防水接口处水流可能渗入或流入接口内的一侧,所述出水侧为防水材料接口处渗入或流入接口的水流渗出或流出接口的一侧。
75.本发明中的横向开口为水平设置在侧壁或墙壁上的开口向外的凹槽或开口。
76.本发明中接口间设置的亲水引流配件、疏水配件、密封件均以柔软易变形的塑料、海绵、橡胶、纤维等物质或其制品为宜。
77.本发明提供的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将整个防水区域分解成两个以上的以规则的几何形状为宜的防水单位,以解决目前无法实现大区域表面不开裂的世界性难题,各防水单位区域内的防水任务由各防水单位独立完成,在各防水单位接口处设置防水设施,防水设施至少为排水口处的非浸润表面功能区;在非浸润表面功能区还可设置功能加强装置或设施,还可设置水流引流设施,由引流设施将非浸润表面防水功能区的少量水流引流排出;在各防水单位接口处可设置防治措施阻止水流快速渗漏。
78.将各防水单位拼接在一起,在各防水单位排水口接口处的下方安装排水设施。
79.如图1至图2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组合式表面能防水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独立的防水单位,各防水单位至少接口处的排水口(即有最后排水任务的排水面)为非浸润表面。为了提高防水效果,可在非浸润表面功能区设置水流引流设施,由引流设施将非浸润表面防水功能区的少量水流快速引流排出;也可在各防水单位接口处设置堵水设施阻止水流快速进入各防水单位的接口中。
80.实施例1:结合图1,将自身防水性能良好的防水板[1]有排水任务接口的下表面(即接口处的背水面)边缘的表面加工有连续的非浸润性表面[2]作非浸润性防水功能区,防止渗漏水流在防水板[1]的下表面向中心浸润或快速流动,当然,也可将防水板[1]更多的表面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
[0081]
如图3所示,防水系统还包括支承结构[5],支承结构[5]包括引水管[4]和集水盒[7];引水管[4]与集水盒[7]的底部密封连通,引水管[4]与排水管[6]连通。
[0082]
如图2所示,将排水沟[3]的两端架设在支承结构[5]上,并将排水沟[3]的排水端伸入集水盒[7]的上方;将防水板[1]紧密的铺设在排水沟[3]上,并使防水板[1]下表面的非浸润性表面[2]全部位于排水沟[3]或集水盒[7]的上方,即防水板[1]的非浸润性表面[2]不能越过排水沟[3]或集水盒[7]的内部侧边。
[0083]
进一步的,结合图4,用预制的大小形状合适底部有向下延伸的出水孔接头[9]的集水盒子[8]代替集水盒7,将集水盒[8]底部的出水孔接头[9]插入引水管[4]中或与引水管[4]密封连接。
[0084]
进一步的,可在支承结构[5]上部安装排水沟[3]的区域加工比排水沟[3]的总高
度大的缺口,使防水板[1]直接安装在支承结构[5]上。同样支承结构[5]也可用其它合适的支撑结构代替。
[0085]
进一步的,可将两个以上防水板[1]下同方向即同走向的排水沟[3]连接在一起作连体排水沟,而将与连体排水沟成垂直方向的排水沟[3]架设在连体的排水沟[3]上,以减少排水管网设置和降低支撑结构的难度。
[0086]
本实施方案可以将相邻的排水沟[3]以一上一下的上下级连通的方式连接,也可经连接件以同层的连接方式连通,并与排水系统连通。
[0087]
进一步的,它是在防水板[1]一组相对的两侧侧边设置深度正常或更深的排水沟防水,而在另一组相对的两侧侧边设置深度较小的排水沟防水,使排水沟经上下级连通来排水。此时,可在深度较小排水沟的沟槽中部设置亲水引流条吸附引流接口渗漏水流并排入下一级排水沟。
[0088]
进一步的,结合图9,当防水板[1]的厚度足够厚时,可在防水板[1]的侧壁横向加工开口向外的凹槽[12],至少将凹槽[12]的上表面边缘加工有连续的非浸润性表面,而将排水沟[3]设置在凹槽[12]内。
[0089]
进一步的,结合图9,可在两防水板[1]接口处的上表面设置宽度较大的能与防水板[1]很好贴合的密封件[14],以延长渗水通道来阻止过多的水流渗入防水板[1]的接口间,降低后级防水措施的排水压力。
[0090]
进一步的,结合图6,将排水沟[3]的侧棱[18]的上表面[17]和端部的表面[19]设置为非浸润性表面[2],也可将排水沟[3]更多的表面设置为非浸润性表面[2],以阻止水流在排水沟上任意浸润和流动。
[0091]
进一步的,结合图5和图6,在防水板[1]排水接口的下表面边缘和排水沟[3]排水端的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2](的区域)中设置与边缘或端口平行的向下凸起的凸棱[10],或在非浸润性表面[2]区域中设置与边缘或端口平行的开口向下凹槽[11],或非浸润性表面[2]区域中设置众多凹凸不平的凸起、凹坑、或凸起和凹坑;凹槽[11]和凹坑以非浸润性表面为宜,凸棱[10]和凸起对表面性能可不作要求。以阻止水流在排水沟和防水板[1]的下表面上任意浸润和流动。
[0092]
进一步的,将防水板[1]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2]设置为以外低内高为宜的斜面或弧面,更好的阻止渗漏水流向防水板[1]下表面的中心浸润和流动。将排水沟[3]两端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2]设置为以两端低中间高为宜的斜面或弧面,更好的阻止渗漏水流向排水沟[3]下表面的中心浸润和流动。
[0093]
进一步的,结合图7,为了提高防水板[1]的承重能力和结构性能,可在防水板[1]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2]以内设置加强方框[16],或将加强方框[16]与防水板[1]加工成整体,安装时,将加强方框[16]安装在承重件上即可。加强方框[16]也可加工成风格状。
[0094]
同样,结合图8,也可直接在防水板[1]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2]以内设置肋梁[15],安装时,将肋梁[15]安装在承重件上即可。
[0095]
进一步的,防水板[1]与墙壁的接口处的墙壁上设置开口向外的横向凹槽,并至少将横向凹槽的上表面边缘加工有连续的非浸润表面,或将横向凹槽的上表面加工成外低内高或凹凸不平的非浸润表面;横向凹槽的上表面可与防水板[1]的下表面平齐、或略低于防
水板[1]的下表面、或与防水板[1]的侧面接触使渗漏水流能顺利进入排水沟即可;同样也可使横向凹槽的上表面略高于防水板[1]的上表面,并将防水板[1]伸入横向凹槽中,使墙壁上的水流先滴在防水板[1]后再滴入排水沟。横向凹槽的高度以不防碍排水沟或其它防水设施的安装和防水效果为宜。
[0096]
实施例2:结合图10,它是在两防水板[1]的接口间设置末端或下侧低于防水板[1]底面的引流件[22],由引流件[22]将接口间渗漏的水流直接向下引流,使渗漏水流不在防水板[1]下表面上过久停留,提高防水效果。为了提高引流件[22]对水流的吸附引流效果,可在引流件[22]的侧壁设置亲水层[21],或直接用亲水物质加工引流件[22]。引流件[22]可固定或粘贴在防水板[1]的侧边上。为了提高引流件[22]的悬挂稳定性,可在引流件[22]的上侧间隔式或连续的设置悬挂件或平板[20],将平板[20]摆放或贴合在防水板[1]的上表面。平板[20]、引流件[22]可加工成整体,也可加工成分体,安装时经卡口、孔洞或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0097]
进一步的,结合图11,它是在两防水板[1]的接口间间隔式的或连续的设置带悬挂平板[20]的悬挂连接件[23]与防水板[1]下方的排水沟[3]连接在一起,将排水沟[3]悬挂在防水板[1]下方,使系统的结构更加简单。悬挂平板[20]、悬挂连接件[23]与排水沟[3]可加工成整体,也可全部或部分加工成分体,安装时经卡口、孔洞或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同样也可将防水盖板24经悬挂连接件[23]与排水沟[3]连接在一起。
[0098]
进一步的,结合图15,它是将防水板[1]用支柱架空,在两防水板[1]接口间设置亲水性导流件[21]替代接口下方的排水沟[3],亲水性导流件[21]与两侧接口紧密接触或全面贴合,亲水性导流件[21]设置有开口向下的弧形曲面[29],亲水性导流件[21]的最窄处应大于防水板1的厚度,亲水性导流件[21]经上部的平板[20]挂靠或紧贴在防水板1的上表面上防止亲水性导流件[21]脱落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水流渗漏,在亲水性导流件[21]的最低处的正下方安装排水沟或排水管收集渗漏水流。亲水性导流件[21]和防水板1安装好后宜在防水板1的上表面用混凝土或其它合适的密封材料密封,最大限度的阻止雨水渗漏。当水流从防水板1的接口间渗漏后,由于防水板1的排水口背水面为疏水性表面,渗漏水流难以在防水板1的排水口背水面的疏水性表面上浸润和吸附,渗漏水流将在亲水性导流件[21]上快速浸润和吸附后向下流动,在弧形曲面7的导流作用下,渗漏水流最终被导流到亲水性导流件[21]的最低处后滴下进入正下方的排水沟或排水管,最后排入排水系统。
[0099]
亲水性导流件[21]的最窄处应大于防水板1的厚度既便于亲水性导流件[21]的安装又不影响导流效果。
[0100]
亲水性导流件[21]的两侧亲水面的上沿应能与防水板1的侧壁紧密接触、下沿最高处应低于防水板1的背水面,以保证亲水性导流件[21]能将渗漏水流导流到最低处。
[0101]
亲水性导流件[21]上方的平板[20]可用尺寸适宜的直杆代替,也可将柔性的亲水性材料包裹直杆或平板[20]的上部后将两侧下垂并将边缘加工成纵向的开口向下的弧形曲面7作亲水性导流件[21]。也可用直杆或平板[20]穿过中空的上部为平直的、下部为纵向的开口向下的弧形曲面7的表面亲水件作亲水性导流件[21]。
[0102]
为使亲水性导流件[21]能紧贴防水板1的侧面,既阻止雨水过多从防水板1接口处渗漏,又保证将渗漏水流能全部被亲水性导流件[21]导流到最低处,可在亲水性导流件[21]内部增加质地均匀和受力易变形的材料如海绵或纤维制品,或直接用质地均匀和受力
易变形的亲水性材料如亲水性海绵或纤维制品加工亲水性导流件[21]。
[0103]
亲水性导流件[21]的平板[20]与弧形曲面7可加工成整体;亲水性导流件[21]的平板[20]与弧形曲面7也可分开加工,安装时再经卡口连接;或将亲水性导流件[21]的上方加工孔洞,用直杆穿过孔洞将亲水性导流件[21]悬挂在防水板1上来代替平板[20]。
[0104]
亲水性导流件[21]可安装在防水板1的四周,也可只在防水板[1]的需要排水的排水口侧安装,而将其它接口进行完全密封或封堵来保证水液不渗漏,或用其它引流防水、开放式防水、导流防水和新型防水方式将渗漏水流排入排水系统。
[0105]
亲水性导流件[21]也可不安装在防水板1的接口间,而直接紧贴在防水板1排水口的疏水性背水面上。
[0106]
也可在亲水性导流件[21]的上方加工孔洞,用直杆穿过孔洞悬挂在防水板1上来代替平板[20],便于亲水性导流件[21]的安装和维修。
[0107]
亲水性导流件[21]两端间弧形曲面也可加工成开口向下的v型、u型曲面或斜面,或加工成弧线、曲线或斜线等;弧形曲面也可加工成向下凸的曲面、斜面、弧线、曲线或斜线等;弧形曲面也可加工成开口向下的半弧形、半v型、半u型曲面、斜面、弧线、曲线或斜线等,使渗漏水流能沿着连续向下延展的亲水性材料流动,使渗漏水流能自主离开防水板[1]。
[0108]
实施例3:结合图12、图13、图14,它是在屋面防水工程中,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和维修难度,它是将宽度足够覆盖在接口两侧防水板[1]上的防水盖板[24]向下面的中部加工向下的凸起[27]作导流斜面的基础,将防水盖板[24]向下的面粘贴或固定连接亲水性物质作亲水引流层[25],或直接将防水盖板[24]向下的面加工成亲水性表面的作亲水引流层[25],将凸起[27]最低处的亲水性表面作排水口[26],将防水盖板[24]向下的亲水引流层[25]的两侧作进水口,如图13所示,防水盖板[24]两侧进水口与防水板的接触面应保持足够的宽度为宜,以保证引流层[25]的亲水性表面能有足够的接触面将水流引流;将防水板[1]的两侧或四周排水侧的上表面加工有连续的疏水性的非浸润性表面[2],当防水板[1]的两侧或四周表面不够平整时宜先将其打磨平整后再将其加工有连续的疏水性的表面,同时为了提高防水效果,还可将防水板[1]两侧或四周的侧表面的上部加工有连续的疏水性的表面非浸润性表面[28],如图14所示,还可将防水板[1]更多的表面加工成疏水性表面;在施工时,将预制构件间预留适当的间隙,将排水沟[3]安装在防水板下方的支撑结构上,或将防水板[1]间隙底部拼接好后,再在间隙的上部安装第一排水沟[3],第一排水沟3的上缘以低于防水板[1]的高度为宜,或将防水板[1]侧壁加工台阶[29],第一排水沟[3]直接摆放在台阶[29]上;最后将防水盖板[24]的凸起[27]尤其是凸起[27]的最低点安装在第一排水沟[3]的正上方,将防水盖板[24]的两侧经卡口、固定件或混凝土固定安装在第一排水沟3两侧的防水板[1]上,使防水盖板[24]两侧与防水板[1]紧密接合或贴合,最大限度的阻止水流进入防水盖板[24]两侧与防水板[1]的裂隙,完成第一道防水;由亲水引流层[25]将渗进防水盖板与防水板接口间的水流导流至凸起[27]的最低点后流入第一排水沟[3]中,最终经第一排水沟[3]排入排水系统中,完成防水板[1]与水流分离的第二道防水任务。
[0109]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也可将防水盖板[24]的下表面直接加工成开口向上的v型u型或弧型曲面,同时也将防水板[1]上表面的两侧加工成与v型u型或弧型曲面坡度匹配的斜面,以保证防水盖板[24]与防水板[1]的疏水性表面能紧密贴合而保证防水效果,同时利于渗漏雨水在有坡度的前提下更易被亲水性物质导流到第一排水沟
[3]中。
[0110]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降低防水盖板[24]的引流任务,可将防水盖板[24]与防水板[1]的接口处即进水口处均加工有连续的疏水性表面并用疏水性物质将接口处密封,减少水流从接口处渗入的量。
[0111]
进一步的,可在整个防水结构的上表面再覆盖一层厚度适宜的混凝土或其它合适的凝胶材料对防水结构进行适当密封和保护。
[0112]
实施例4:结合图16,它是在排水沟[3]中设置垫块[37],垫块[37]以中空或有众多孔洞为宜,在垫块[37]上设置能与上方防水板[1]接口或非浸润下表面接触或全面接触的亲水块[36],由亲水块[36]将防水板[1]接口处渗漏的水流吸附并直接向下引流,防止渗漏水流在防水板[1]接口的下表面任意浸润和流动,提高防水效果。亲水块[36]以柔性易变形的材料(如亲水性的海绵、橡胶、泡沫、纤维及其制品、发泡橡胶等)为宜。同样,垫块[37]、亲水块[36]也可加工成整体。
[0113]
进一步的,它是在排水沟[3]的非浸润表面侧边上设置能与上方防水板[1]非浸润下表面全面接触的非浸润的密封条[35],阻止排水沟[3]中的水汽进入排水沟[3]以外的区域,以提高防水效果。同样也可在所有防水区域的非浸润表面边界设置密封条[35]。密封条[35]以柔性易变形的非浸润表面材料(如非浸润表面的海绵、泡沫、纤维及其制品、发泡橡胶等)为宜。
[0114]
实施例5:结合图17,它是在防水板[1]接口的下方设置防水垫板[32],防水垫板[32]至少将其与防水板[1]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表面贴合处的上表面加工为非浸润表面,防水垫板[32]与防水板[1]接口的下方的非浸润表面紧密贴合,在防水垫板[32]的下方设置带进水口[33]的排水管网[34],在防水垫板[32]上、防水板[1]接口处底部设置以柔性为宜的亲水引流件[30]并将端头伸入进水口[33]中,在防水板[1]接口的接口间可填充凝结材料[31]密封和连接,由防水垫板[32]与防水板[1]紧密贴合的非浸润表面阻止接口中渗漏水流在接口下方任意浸润和流动,由亲水引流件[30]将渗漏的水流引流排入排水管网[34]完成防水任务。防水垫板[32]以柔软或易变形为宜,使两非浸润表面能全面贴合。
[0115]
进一步的,可在亲水引流件[30]的排水侧设置以柔性为宜的非浸润带[10]阻止水流从非浸润表面两侧的出水侧渗漏。
[0116]
进一步的,结合图18,它在防水垫板[32]上、防水板[1]接口处底部设置比接口宽度宽但比两贴合的非浸润表面窄的非浸润部[38]并与防水板[1]接口处底部的非浸润表面贴合,在非浸润部[38]的两侧再设置亲水引流件[30],非浸润部[38]与亲水引流件[30]的总体宽度不宜超过两贴合的非浸润表面的宽度为宜,由非浸润部[38]与防水板[1]紧密贴合的非浸润表面阻止接口中渗漏水流快速渗漏而降低防水引流任务,由非浸润部[38]两侧的亲水引流件[30]将从非浸润部[38]两侧渗漏的水流引流排入排水管网[34]完成防水任务。
[0117]
优选的,亲水引流件[30]靠出水口侧的外侧边缘以不越过两非浸润性防水表面的出水口侧边缘为宜,并尽量使亲水引流件[30]的外侧仍有贴合的非浸润性防水表面为宜,防止亲水引流件[30]吸附的水流在无非浸润性防水表面的约束下或与两非浸润性防水表面叠合区外亲水性物质接触而影响防水效果。
[0118]
进一步的,它是在防水垫板[32]与防水板[1]的非浸润性防水表面间设置组合堵
引件,组合堵引件的中间部位设置非浸润部[38],在非浸润部[38]的两侧交替间隔设置一组以上的亲水引流件[30]和非浸润带[10],组合堵引件[8]的最外侧以非浸润带[10]为宜,组合堵引件的各结构以柔软易变形的材料(并以有合适的弹性)为宜;将组合堵引件安装在非浸润性防水表面间,并将两防水板[1]接口安放在组合堵引件非浸润部[38]的中间,保证各防水接口的入水口侧均为紧密贴合非浸润性防水表面,组合堵引件可使各非浸润性防水表面贴合更好,由亲水引流件[30]将渗入两非浸润性防水表面间即将流出的水流引流到排水系统,完成防水任务。
[0119]
进一步的,可用柔性的非浸润性薄膜包裹亲水引流件[30],并使部分亲水引流件[30]侧边外露作组合引流件,用组合引流件代替亲水引流件[30]。这样的设置方式好处是在不增加亲水引流条与防水面接触的面积(即保持较小或一定宽度或足够宽度接触面)的情况下,增加实际的引流条的引流面积或功能,既不影响两非浸润表面的贴合宽度又不增加防水施工作业宽度的情况下,使亲水引流件[30]能将更多的渗漏水流引流到排水系统,改善防水系统的引流功能。
[0120]
优选的,组合引流件可作组合堵引件的一组相互间隔的亲水带和非浸润带。
[0121]
结合图19,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为了提高防水效果,可在柔性非浸润膜[40]的下方平铺更宽的中间亲水引流件[30],在亲水引流件[30]的整个下方或下方两侧再平铺更宽的柔性非浸润膜[41],再在中间亲水引流件[30]的两侧非浸润膜[41]外摆放亲水引流件[30],并用内层或靠中间位置的柔性非浸润膜[41]将外侧亲水引流件[30]的靠中间部分即中内侧上表面覆盖,在两相邻亲水引流件[30]间还宜分开适当距离或用宽度适宜的无表面浸润现象的隔离件将亲水引流件[30]间隔适当距离,或用更长的柔性非浸润膜[21]将相邻亲水引流件[30]分开,以防止相邻亲水引流件[30]间的渗漏水流相互浸润和流动,以此类推可将多级非浸润膜[41]和亲水引流件[30]依次向外部分上下交替间隔设置。这样亲水引流件[30]与非浸润膜[41]上下交替设置的结构有利于组合堵引件更平整而使各层充分能与防水板[1]的非浸润表面紧密接触,同时又使各亲水引流件[30]相互隔开,能有效防止渗水在各引流块间相互浸润流动影响防水效果;将防水板[1]的侧边安装在最上层柔性非浸润膜[40]的中部。
[0122]
作为优选,亲水引流件[30]、非浸润带[10]、非浸润膜、组合堵引件等引流防水设施或配件以能发生形变尤以弹性形变为宜。
[0123]
作为优选,中间的引流块[33]的中部宜分开适当距离或安装无表面浸润现象的隔离件将中间的引流块[33]的两侧间隔适当距离。
[0124]
作为优选,可将最外侧亲水引流件[30]的外侧包裹非浸润膜,或直接将最外侧的非浸润膜[21]向上翻折后包裹亲水引流件[30]的外侧,使亲水引流件[30]的外侧与上下非浸润表面不能直接贴合,提高防水效果。
[0125]
实施例6:还可将亲水引流件[30]的中间层用防水膜将亲水引流件[30]上下间隔开,以防止亲水引流件[30]上下层间因接触面不同程度发生渗漏时的渗漏水流在上下层间相互浸润和流动。同样也可将多组组合引流件上下组合在一起,或在较宽非浸润性薄膜的上下交替摆放或安装亲水引流件[30],使各亲水引流件[30]相互间分隔开来,阻止渗漏水流在各上下亲水引流件[30]间相互浸润或快速流动,以提高防水导流效果。
[0126]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引流效果,可在柔性非浸润部[38]的下方平铺更宽的亲水引
流件[30],在亲水引流件[30]的下方再平铺更宽的柔性非浸润膜,或将更多的柔性非浸润膜和亲水引流件[30]分层交替重叠安装,且由上至下逐层增宽,使各层外侧充分外露且能与上方的防水面充分接触,各层的厚度尤其是各层侧边的厚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以最底层为非浸润膜或非浸润表面为宜。将防水板[1]的侧边安装在最上层非浸润部[38]的中心。
[0127]
作为优选,各层亲水引流件[30]的中间位置宜分开适当距离或用非浸润条或带将两侧的亲水引流件[30]隔开,防止两侧亲水引流件[30]相互接触影响防水效果。
[0128]
实施例7:,结合图20,它是直接在支撑面[42]上设置固定孔或固定座[43],在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1]的固定孔[43]下方设置非浸润片[44]并伸入排水沟[3]中,在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1]与非浸润片[44]间设置亲水引流件[30]并伸入排水沟[3]中,亲水引流件[30]伸入排水沟[3]不宜过长,以免与沟中积水接触影响防水效果;固定孔或固定座[43]从非浸润片[44]和亲水引流件[30]的中部穿过,亲水引流件[30]的孔不宜过大需与穿过的紧固件的四周全面贴合。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1]下表面至少与非浸润片[42]的非浸润表面重叠区为非浸润表面,或非浸润片[44]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1]重叠的非浸润表面不小于亲水引流件[30]的大小。亲水引流件[30]以外的非浸润片[44]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1]的非浸润表面重叠区域以紧密贴合为宜,阻止渗漏水流任意浸润或快速流动,或在亲水引流件[30]以外的非浸润片[44]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1]的重叠区域设置以柔性为宜的非浸润条,使非浸润片[44]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1]的贴合性更好;或在亲水引流件[30]排水口以外的周边设置非浸润条,非浸润条以压紧厚度不小于亲水引流件[30]压紧厚度的柔性材质为宜,使亲水引流件[30]能舒展而排水通畅。可在非浸润片[44]与紧固件接口处涂抹非浸润油膏或设置以柔性为宜的非浸润垫片或垫圈阻止渗漏水流从紧固接口渗漏。紧固件可为螺丝与螺母组合、铆钉等合适的紧固构件,使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1]可经紧固件直接固定在支撑面上。
[0129]
进一步的,当支撑面能形成连续的非浸润表面时,也可直接将支撑面加工合适宽度的非浸润表面至排水沟,而省去非浸润片[44]。
[0130]
进一步的,结合图21,它是在非浸润片[44]的固定孔处设置凸出的固定孔[45],凸出固定孔[45]以能穿过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1]并略高为宜,防止水流进入固定座中。此时,宜将上方坚固件与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1]贴合的表面加工有连续的非浸润表面,或在两非浸润表面间设置非浸润表面的密封垫,在坚固件与凸出固定孔[45]间宜设置非浸润筒形垫圈,凸出固定孔[45]的内外表面以加工有连续的非浸润表面为宜。
[0131]
进一步的,当防水材料或防渗材料[1]的接口能完全密封而不渗漏水流时,还可直接将亲水引流件[30]的(经整理缩小或重新连接细小引水条的)排水口直接置入或插入排水管网的进水口中,排水口以包裹防水膜为宜,使渗漏水流进入排水系统,阻止水汽浸润其它部位。
[0132]
进一步的,本实施方案的各亲水引流件、非浸润条、非浸润垫片或垫圈等既可单独加工,也可与相应的排水沟及附件、非浸润片、紧固件等设置或加工在一起作组合配件;还可将相邻的结构或构件加工在一起组成组合配件,方便施工和安装。
[0133]
进一步的,本实施方案的各亲水引流件、组合引流件、非浸润条、非浸润垫片或垫圈等既可单独加工,也可与相应的防水板、排水沟及附件、防水板、非浸润片、紧固件设置或
加工在一起作组合配件,或可将其它相邻的配件或结构加工在一起作组合配件。
[0134]
进一步的,为了使前述各实施例的各非浸润功能件和亲水功能件与防水板[1]的非浸润表面充分接触或紧密贴合,可在最下层与承重面间安装易变形的柔性垫层,或用柔软易变形的亲水性物质作亲水性引流块或亲水性引流件。为了提高上述实施例中各亲水功能件的导流效果,可在各亲水功能件中纵向增加形状和数量合适的硬物,或将各亲水导流层加工成孔隙众多的导流层,或用孔隙众多的亲水性硬性材质加工亲水导流层,使各亲水导流层不至被过度压实而影响导流效果。
[0135]
优选的,组合堵引件内填充有支撑颗粒。
[0136]
优选的,亲水带的接口处表面部分覆盖有非浸润膜。
[0137]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