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拱形砌筑体系的可调节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49724发布日期:2022-12-30 23:59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拱形砌筑体系的可调节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拱形砌筑体系的可调节模装置。


背景技术:

2.作为建筑中曲线之美的代表,券拱是最早被运用于其中的一种形式,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拱的存在,不仅为建筑带来流动的变化,更承载着雄浑与柔美交应的感性意义。而拱形在承载重力时,可以自然地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身之间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在现代建造中,面临拱形砌筑结构时,常进行木板支模,支护支撑,拱身由砖、石、土坯等块状物砌成。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也会直接影响拱形结构的施工质量,轻则外观不佳,严重时还会出现错位、墙体开裂的问题。
3.现场制作模板一般为手工作业,精度不高,且过程繁琐。同一工程一般会涉及到同样多个或者不同样多个的拱形结构,对于同样多个的拱形结构需多次制作模板或拆除之前使用的模板,费时费力;而为适应不同拱形结构,则又需要重新制作模板;因此现场制作的模板适用范围小,不能满足多种尺度的拱形结构,且拆装麻烦,不利于周转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拱形砌筑体系的可调节模装置,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发明为一种应用于拱形砌筑体系的可调节模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下表面并排连接有两对竖直设置的可调式支撑座;所述工作台的下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贯通开设有容纳孔;所述容纳孔设置于滑槽的一端处;所述容纳孔内滑动穿插有韧性板条;所述韧性板条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工作台的上表面上;所述韧性板条的一端设置于滑槽另一端的上方;所述韧性板条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连接于滑槽内;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竖直固定有弧形架;所述弧形架设置于韧性板条的内侧;所述弧形架上装设有用于沿弧形架的径向推动韧性板条的顶升组件以及用于对韧性板条支撑的承载组件。
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弧形架上径向开设有多个导向孔;所述顶升组件包括多个分别滑动穿插于导向孔内的顶升杆;多个所述顶升杆之间通过升降驱动件相连接;所述升降驱动件装设于弧形架的内侧;所述顶升杆的一端与韧性板条的内表面相抵触。
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韧性板条为铁质材料;所述顶升杆的一端部一相对两侧面均水平固定有磁性棒;所述磁性棒用于通过对韧性板条产生吸附力来保持顶升杆的一端与韧性板条的内表面始终相抵触。
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顶升杆的一端部另一相对两侧面均竖直固
定有挡片;两所述挡片分别设置于韧性板条的相对两侧;两所述挡片的相对内表面分别与韧性板条的相对两侧边相抵触。
1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升降驱动件包括固定于工作台上表面的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一侧沿弧形架的轴向并排固定有一对安装座;两所述安装座分别设置于弧形架的相对两侧;两所述安装座之间固定有导向轨;所述导向轨的下方平行设置有双向螺纹杆;所述双向螺纹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安装座上;所述双向螺纹杆的一端通过带传动件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双向螺纹杆的两螺纹段上均螺纹配合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上部滑动套设于导向轨上;所述活动块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多个与顶升杆相对应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顶升杆的下端上。
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所述安装座之间并排设置有一对防护板条;两所述防护板条分别设置于导向轨的相对两侧;所述防护板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安装座上。
1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承载组件包括固定于工作台上表面的气泵以及多个分别均布连接于弧形架上的承载气囊;所述承载气囊与气泵之间通过输气管相连接。
1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弧形架上径向开设有多对与承载气囊相对应的限位孔;所述承载气囊包括并排设置的连接部和伸缩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弧形架的内侧;所述连接部的一表面固定有与输气管相连接的供气接头;所述伸缩部设置于弧形架的外侧;所述伸缩部与连接部之间通过一对并排设置的定位部相连接;所述定位部配合于限位孔内;所述伸缩部远离定位部的一侧连接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一表面与韧性板条的内表面相抵触。
14.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本发明通过将本装置固定在拱形门两侧的墙体处,使两对可调式支撑座处于墙体的相对两侧,再利用顶升组件沿弧形架的径向推动韧性板条,促使韧性板条被折弯至预设的拱形尺寸,然后再利用承载组件对韧性板条支撑,最后在韧性板条上进行拱形结构砌筑即可,不仅结构设计合理、使用便捷,而且无需制作模板,具有较高的市场应用价值。
16.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应用于拱形砌筑体系的可调节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的韧性板条、弧形架、顶升组件及承载组件装设于工作台上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图2的结构主视图。
21.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的弧形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的顶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发明的顶升杆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发明的承载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7.1-工作台,2-可调式支撑座,3-韧性板条,4-弧形架,5-顶升组件,6-承载组件,101-滑槽,102-容纳孔,301-滑块,401-导向孔,402-限位孔,501-顶升杆,502-磁性棒,503-伺服电机,504-安装座,505-导向轨,506-双向螺纹杆,507-带传动件,508-活动块,509-传动杆,601-气泵,602-承载气囊,5011-挡片,5041-防护板条,6011-连接部,6022-伸缩部,6023-供气接头,6024-定位部,6025-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具体实施例一:
30.请参阅图1-3所示,本发明为一种应用于拱形砌筑体系的可调节模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工作台1;工作台1呈“工”字型结构;工作台1的下表面并排连接有两对竖直设置的可调式支撑座2;可调式支撑座2为本领域的常规结构;工作台1的下表面开设有滑槽101;工作台1的上表面贯通开设有容纳孔102;容纳孔102设置于滑槽101的一端处;容纳孔102内滑动穿插有韧性板条3;韧性板条3采用包括但不限于铁质材料制成;韧性板条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工作台1的上表面上;韧性板条3的一端设置于滑槽101另一端的上方;韧性板条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滑块301;滑块301滑动连接于滑槽101内;工作台1的上表面竖直固定有弧形架4;弧形架4呈半圆形结构;弧形架4设置于韧性板条3的内侧;弧形架4上装设有用于沿弧形架4的径向推动韧性板条3的顶升组件5以及用于对韧性板条3支撑的承载组件6。使用时,将本装置固定在拱形门两侧的墙体处,使两对可调式支撑座2处于墙体的相对两侧,再利用顶升组件5沿弧形架4的径向推动韧性板条3,促使韧性板条3被折弯至预设的拱形尺寸,然后再利用承载组件6对韧性板条3支撑,最后在韧性板条3上进行拱形结构砌筑即可,不仅结构设计合理、使用便捷,而且无需制作模板。
31.具体实施例二:
32.在具体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2-7所示,弧形架4上径向开设有多个导向孔401;顶升组件5包括多个分别滑动穿插于导向孔401内的顶升杆501;多个顶升杆501之间通过升降驱动件相连接;升降驱动件装设于弧形架4的内侧;顶升杆501的一端与韧性板条3的内表面相抵触;升降驱动件包括固定于工作台1上表面的伺服电机503;伺服电机503的一侧沿弧形架4的轴向并排固定有一对安装座504;两安装座504分别设置于弧形架4的相对两侧;两安装座504之间固定有导向轨505;导向轨505的下方平行设置有双向螺纹杆506;双向螺纹杆506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安装座504上;双向螺纹杆506的一端通过本领域的常规带传动件507与伺服电机503的输出轴相连接;带传动件507由防护壳、一对并排装设于防护壳内的带轮以及用于传动连接两带轮的皮带构成;双向螺纹杆506的两螺纹段上均螺纹配合有
活动块508;活动块508的上部滑动套设于导向轨505上;活动块508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多个与顶升杆501相对应的传动杆509;传动杆509的一端转动连接于顶升杆501的下端上;两安装座504之间并排设置有一对防护板条5041;两防护板条5041分别设置于导向轨505的相对两侧;防护板条50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安装座504上。使用时,通过伺服电机503经带传动件507带动双向螺纹杆506转动,促使两活动块508在导向轨505上做相对运动,从而经传动杆509带动顶升杆501沿弧形架4的径向向外运动,进而推动韧性板条3运动,促使韧性板条3所形成的拱形结构的直径变化,最终取得所需的拱形结构。
33.其中如图4所示,顶升杆501的一端部一相对两侧面均水平固定有磁性棒502;磁性棒502用于通过对韧性板条3产生吸附力来保持顶升杆501的一端与韧性板条3的内表面始终相抵触。通过在顶升杆501的一端部一相对两侧面均水平固定有磁性棒502,利用磁性棒502对韧性板条3产生吸附力来保持顶升杆501的一端与韧性板条3的内表面始终相抵触,从而提高了顶升杆501与韧性板条3的接触效果。
34.其中如图7所示,顶升杆501的一端部另一相对两侧面均竖直固定有挡片5011;两挡片5011分别设置于韧性板条3的相对两侧;两挡片5011的相对内表面分别与韧性板条3的相对两侧边相抵触。通过在顶升杆501的一端部另一相对两侧面均竖直固定挡片5011,并设计两挡片5011分别设置于韧性板条3的相对两侧,从而能够保证韧性板条3始终沿弧形架4的径向运动。
35.具体实施例三:
36.在具体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如图2-4及图8所示,承载组件6包括固定于工作台1上表面的气泵601以及多个分别均布连接于弧形架4上的承载气囊602;承载气囊602与气泵601之间通过输气管相连接;弧形架4上径向开设有多对与承载气囊602相对应的限位孔402;承载气囊602包括并排设置的连接部6011和伸缩部6022;连接部6011设置于弧形架4的内侧;连接部6011的一表面固定有与输气管相连接的供气接头6023;伸缩部6022设置于弧形架4的外侧;伸缩部6022与连接部6011之间通过一对并排设置的定位部6024相连接;定位部6024配合于限位孔402内;伸缩部6022远离定位部6024的一侧连接有支撑部6025;支撑部6025的一表面与韧性板条3的内表面相抵触。当顶升组件5完成对韧性板条3的推动后,通过气泵601经输气管向承载气囊602内充气,促使伸缩部6022伸展,从而实现支撑部6025的一表面与韧性板条3的内表面相抵触,进而实现对韧性板条3的支撑,能够有效避免韧性板条3因点支撑而损伤等问题。
37.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