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保温墙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53237发布日期:2022-12-31 02:06阅读:30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保温墙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保温墙体。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提高室内的保暖性能,通常会使用保温墙体,在安装保温墙体时,为了方便快速对保温墙体进行安装,可采用装配式的方法对保温墙体进行安装。
3.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12053335u的专利,公布了一种装配式保温墙体,包括墙体和稳固底座连接块,所述墙体的内部均焊接有加固钢筋,且墙体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对接口,所述墙体的上方设置有顶板连接块,且顶板连接块的上方设置有顶板,所述稳固底座连接块设置在墙体的下方,且稳固底座连接块的下方设置有稳固底座,所述稳固底座的内部均设置有抗震弹簧,且稳固底座的下方均设置有预埋柱固定块,所述预埋柱固定块的下方均设置有预埋柱,且预埋柱的左右两侧均焊接有受力钢筋。该专利虽然能够对保温墙体进行装配,但是当室内温度较低时,保温墙体吸收的热量容易散发,从而影响保温墙体对室内的保温效果。
4.因此需设计一种能够使保温墙体吸收的热量不易散发的装配式保温墙体。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当室内温度较低时,保温墙体吸收的热量容易散发的缺点,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使保温墙体吸收的热量不易散发的装配式保温墙体。
6.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装配式保温墙体,包括有框体、限位块、墙体、第一保温板和第一连接杆,框体内底部至少连接有两块限位块,框体内设有与限位块相对应的墙体,且墙体与相近的限位块卡接,两块墙体为一组,每组的墙体之间均安装有第一保温板,每组的两块墙体之间均通过若干根第一连接杆卡接固定,第一连接杆位于第一保温板的外侧,还包括有连接机构、稳定机构和保温机构,框体前部设有用于对室内进行保温的连接机构,框体上部设有用于固定墙体的稳定机构,框体与稳定机构之间设有用于增强对室内保温作用保温机构。
7.作为优选,连接机构包括有滑动杆、固定轴、第一弹性件、滑动架、第一外壳和第二保温板,框体下部滑动式间隔连接有至少两组滑动杆,每组的滑动杆数量至少为两根,框体后部间隔连接有至少两组与滑动杆相对应的固定轴,固定轴滑动式贯穿于相近的滑动杆下部,每组的固定轴上均套设有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两端分别与相近的框体和滑动杆相连接,每组的滑动杆上部均滑动式连接有滑动架,每组的滑动杆和滑动架之间均放置有第一外壳,滑动架用于对第一外壳进行限位,每个第一外壳内部均安装有第二保温板。
8.作为优选,稳定机构包括有限位杆、滑动板和卡块,框体上部连接有两根限位杆,两根限位杆之间滑动式连接有滑动板,滑动架滑动式贯穿于滑动板,滑动板底部间隔连接有与限位块相对应的卡块,限位块与卡块配合用于卡紧墙体。
9.作为优选,保温机构包括有第二外壳和加热管,滑动板与框体之间安装有第二外壳,每个第一外壳内部均安装有加热管,每根加热管分别位于相近的第二保温板前侧。
10.作为优选,还包括有用于自动向前移动第一外壳的打开机构,打开机构包括有第二连接杆和接触杆,滑动板后部连接有两根第二连接杆,接触杆贯穿于滑动杆,第二连接杆下部分别活动式套设在相近接触杆的端部。
11.作为优选,还包括有用于自动向上移动墙体的顶开机构,顶开机构包括有第三弹性件、推动架和第三连接杆,框体后侧间隔连接有至少两组第三弹性件,每组的第三弹性件数量至少为两个,每组的第三弹性件之间均连接有推动架,后侧的墙体上连接有第三连接杆,推动架移动均能够与相近的第三连接杆接触,使第三连接杆带动墙体和第一保温板移动。
12.作为优选,还包括有用于对本装配式保温墙体温度进行检测的显示机构,显示机构包括有固定杆、转动杆和温度检测器,第二外壳前部连接有固定杆,固定杆左右两侧均转动式连接有转动杆,两根转动杆之间安装有温度检测器,温度检测器与加热管电性连接。
13.作为优选,还包括有第二弹性件,限位杆上套设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两端分别与相近的限位杆和滑动板相连接。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墙体和第一外壳方便对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进行装配;通过保温机构能够使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吸收的热量不易散发,进而使本装置能够更好地对室内进行保温。
15.2、通过卡块与限位块配合,能够对墙体和第一保温板起到限位作用,进而提高第一保温板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16.3、通过接触杆与第二连接杆接触,能够达到自动向前移动第一外壳的目的,进而方便对第二保温板进行装配或更换;通过推动架与第三连接杆接触,能够达到自动向上移动墙体的目的,进而方便将墙体取出。
17.4、通过温度检测器方便在本装置对室内保温的温度较低时,能够达到自动启动加热管的目的,进而方便第一保温板与第二保温板配合对室内进行保温。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连接机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连接机构的部分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发明稳定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发明保温机构的第一种部分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9为本发明保温机构的第二种部分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本发明打开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1为本发明顶开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12为本发明显示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_框体,2_限位块,3_墙体,31_第一保温板,4_第一连接杆,5_连接机构,51_滑动杆,52_固定轴,53_第一弹性件,54_滑动架,55_第一外壳,56_第二保温板,6_稳定机构,61_限位杆,62_滑动板,63_卡块,64_第二弹性件,7_保温机构,71_第二外壳,72_加热管,8_打开机构,81_第二连接杆,82_接触杆,9_顶开机构,91_第三弹性件,92_推动架,93_第三连接杆,10_显示机构,101_固定杆,102_转动杆,103_温度检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32.实施例1如图1-9所示,一种装配式保温墙体,包括有框体1、限位块2、墙体3、第一保温板31、第一连接杆4、连接机构5、稳定机构6和保温机构7,框体1上开有三个空腔,每个空腔内底部均焊接有限位块2,墙体3有三组,每组的墙体3数量为两块,每组的两块墙体3下部之间分别与相近的限位块2卡接,每组的两块墙体3之间均安装有第一保温板31,每组的两块墙体3上下两侧之间均卡接有两根第一连接杆4,框体1前部设有连接机构5,框体1上部设有稳定机构6,框体1与稳定机构6之间设有保温机构7。
33.如图1、图5和图6所示,连接机构5包括有滑动杆51、固定轴52、第一弹性件53、滑动架54、第一外壳55和第二保温板56,滑动杆51有三组,每组的滑动杆51数量为两根,框体1下部滑动式间隔连接有三组滑动杆51,固定轴52有三组,每组的固定轴52数量为两根,框体1后部下侧间隔焊接有三组固定轴52,每组的两根固定轴52均滑动式贯穿于相近的滑动杆51下部,每组的两根固定轴52上均套设有第一弹性件53,第一弹性件53为压缩弹簧,第一弹性件53两端分别与相近的框体1和滑动杆51相连接,每组的两根滑动杆51上部均滑动式连接有滑动架54,每组的两根滑动杆51和滑动架54之间均放置有第一外壳55,滑动架54用于对第一外壳55进行限位,每个第一外壳55内部均安装有第二保温板56。
34.如图1和图7所示,稳定机构6包括有限位杆61、滑动板62、卡块63和第二弹性件64,框体1上部左右两侧均焊接有限位杆61,两根限位杆61之间滑动式连接有滑动板62,每个滑动架54均与滑动板62滑动式连接,滑动板62底部间隔焊接有三块卡块63,每组的两块墙体3上部之间分别与相近的卡块63卡接,相对应的限位块2与卡块63配合能够将墙体3进行固定,两根限位杆61上均套设有第二弹性件64,第二弹性件64为拉伸弹簧,第二弹性件64两端分别与相近的限位杆61和滑动板62相连接。
35.如图1、图8和图9所示,保温机构7包括有第二外壳71和加热管72,滑动板62前侧与框体1前部下侧之间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二外壳71,每个第一外壳55内部均通过螺栓安装有加热管72,每根加热管72分别位于相近的第二保温板56前侧。
36.当需要使用本装置时,可将本装置安装在预定位置,随后再将第二外壳71进行拆卸,然后再向上移动滑动板62和卡块63,使卡块63与墙体3分离,进而使第二弹性件64被拉伸,在滑动板62向上移动的同时带动滑动架54移动,使滑动架54与第一外壳55分离,然后再向前移动滑动杆51,使第一弹性件53被压缩,在滑动杆51向前移动的同时带动第一外壳55
移动,随后即可将第一外壳55取出,使第一外壳55与滑动杆51分离,然后再将第二保温板56装配在第一外壳55内,然后再向上移动墙体3,使墙体3与限位块2分离,随后即可将墙体3向前移动取出,当墙体3取出后,可将第一连接杆4向外移动,使第一连接杆4与墙体3分离,随后即可将三块第一保温板31分别装配在每组的两块墙体3之间,然后再将第一连接杆4向内移动,使第一连接杆4重新对每组的两块墙体3进行装配,随后再将墙体3重新放置在初始位置,使得墙体3重新与限位块2卡接,当第一保温板31和第二保温板56装配完成后,可将第一外壳55重新放置在滑动杆51上,随后再松开滑动杆51,进而在第一弹性件53的作用下带动滑动杆51、滑动架54和第一外壳55向后移动复位,然后再松开滑动板62,进而在第二弹性件64的作用下带滑动板62、卡块63和滑动架54向下移动复位,使得卡块63重新与每组的两块墙体3卡接,在滑动架54向下移动的同时重新与第一外壳55接触,使得滑动架54对第一外壳55进行限位,然后再将第二外壳71重新安装在滑动板62和框体1之间,在本装置使用的过程中,通过第一保温板31和第二保温板56配合能够对室内起到保温作用,当室内温度较低时,可启动加热管72,使得加热管72释放热量,通过第二保温板56能够对加热管72释放的热量进行吸收,进而使第一保温板31和第二保温板56配合能够进一步对室内起到保温作用,当室内温度达到预设值时,可关闭加热管72,使得加热管72停止运行,通过第二外壳71对多块第一外壳55进行包裹,能够使第一保温板31和第二保温板56吸收的热量不易散发,进而使第一保温板31和第二保温板56配合能够更好地对室内起到保温作用,相反,当需要对第一保温板31和第二保温板56进行更换时,可重复上述操作,即可对第一保温板31和第二保温板56进行更换,如此,通过墙体3和第一外壳55方便对第一保温板31和第二保温板56进行装配;通过卡块63与限位块2配合,能够对墙体3和第一保温板31起到限位作用,进而提高第一保温板31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通过第一保温板31和第二保温板56配合,能够进一步对室内起到保温作用;通过保温机构7能够使第一保温板31和第二保温板56吸收的热量不易散发,进而使本装置能够更好地对室内进行保温。
37.实施例2如图4和图10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还包括有打开机构8,打开机构8包括有第二连接杆81和接触杆82,滑动板62后部左右两侧均通过螺栓固接有第二连接杆81,接触杆82贯穿于滑动杆51,第二连接杆81下部分别活动式套设在相近接触杆82的端部。
38.如图4和图11所示,还包括有顶开机构9,顶开机构9包括有第三弹性件91、推动架92和第三连接杆93,第三弹性件91有三组,每组的第三弹性件91数量为两个,框体1后侧间隔连接有三组第三弹性件91,第三弹性件91为压缩弹簧,每组的两个第三弹性件91之间均连接有推动架92,后侧的墙体3后部通过螺栓固接有第三连接杆93,每个推动架92向前移动均能够与相近的第三连接杆93接触,使第三连接杆93带动墙体3和第一保温板31向上移动。
39.在滑动板62向上移动的同时带动第二连接杆81向上移动,使接触杆82与第二连接杆81接触带动滑动杆51和滑动架54向前移动,使第一弹性件53被压缩,在滑动杆51向前移动的同时带动第一外壳55移动,进而方便对第二保温板56进行更换和装配,在滑动杆51向前移动的同时带动推动架92移动,使得第三弹性件91被压缩,进而使第三连接杆93与推动架92接触带动墙体3向上移动,当墙体3向上移动后,能够使墙体3与限位块2分离,进而方便操作人员将墙体3和第三连接杆93取出,使得第三连接杆93与推动架92分离,当第一保温板31装配完成后,可将墙体3和第三连接杆93重新放置在框体1内,使第三连接杆93与推动架
92接触,在滑动板62和第二连接杆81向下移动时,在第一弹性件53的作用下带动滑动杆51、滑动架54和接触杆82向后移动复位,在滑动杆51向后移动的同时,在第三弹性件91的作用下带动推动架92向后移动,使推动架92与第三连接杆93分离,进而使墙体3和第三连接杆93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使得墙体3重新与限位块2卡接,如此,通过接触杆82与第二连接杆81接触,能够达到自动向前移动第一外壳55的目的,进而方便对第二保温板56进行装配或更换;通过推动架92与第三连接杆93接触,能够达到自动向上移动墙体3的目的,进而方便将墙体3取出。
40.如图1和图12所示,还包括有显示机构10,显示机构10包括有固定杆101、转动杆102和温度检测器103,第二外壳71前部上侧焊接有固定杆101,固定杆101左右两侧均转动式连接有转动杆102,两根转动杆102之间通过螺栓安装有温度检测器103,温度检测器103与加热管72电性连接。
41.在本装置使用的同时,能够通过温度检测器103检测本装置对室内保温的温度,当本装置对室内保温的温度较低时,温度检测器103能够自动控制加热管72进行启动,进而使第二保温板56对加热管72释放的热量进行吸收,使得第一保温板31与第二保温板56配合方便对室内进行保温,当本装置对室内保温的温度达到预设值时,温度检测器103能够自动控制加热管72关闭,使得加热管72停止运行,如此,通过温度检测器103方便在本装置对室内保温的温度较低时,能够达到自动启动加热管72的目的,进而方便第一保温板31与第二保温板56配合对室内进行保温。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