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支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85061发布日期:2023-01-31 21:49阅读:22来源:国知局
模板支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模板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2.建筑工程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建筑工程中需要用到模板,例如,木模板、钢模板、定型组合模板等;模板作为新浇混凝土成型用的模型,在使用时需要用到模板支护装置对其进行支撑固定。
3.授权公告号为cn217299845u的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施工模板支护装置,用于对模板进行支撑固定。该建筑工程施工模板支护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通过顶升机构连接有两个滑杆,且滑杆端部固定有支撑板,支撑板顶端固定有承载板,支撑板侧面转动安装有正反牙双向丝杆,正反牙双向丝杆的两段螺纹杆上均螺纹套接有内螺纹块,内螺纹块底端设置有限位组件,内螺纹块顶端固接有连接板,承载板上开设有矩形口,连接板穿过矩形口延伸至承载板上方并固接有夹持板;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固定在内螺纹块底部的滑套,滑套滑动套接在滑杆上。
4.这种模板支护装置虽然可对模板进行支撑固定,但是还存在如下缺点:当模板固定在模板支护装置上后,在调节模板高度的过程中,由于滑杆是设置在顶升机构与支撑板之间的连接件,模板通过承载板和支撑板将其重力载荷施加在滑杆的两端,而顶升机构对滑杆的中间施加向上的作用力,这就造成滑杆承受较大的弯曲剪应力,易造成滑杆弯曲变形;而滑杆弯曲变形后就使得滑套卡在滑杆上而无法滑动,进而造成两个夹持板无法靠近而导致其不能对模板进行夹持固定。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模板支护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滑杆承受较大的弯曲剪应力而发生弯曲变形,进而导致两个夹持板无法靠近而不能对模板进行夹持固定的技术问题。
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模板支护装置,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方的支撑箱;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驱动支撑箱上下运动的升降机构;
7.所述支撑箱的上方具有两个相对设置、且沿x向相互靠近或远离的夹紧板;所述支撑箱的顶壁上正对夹紧板的位置设置有沿x向延伸的长条形槽;
8.所述夹紧板的底部具有从长条形槽中穿过而延伸至支撑箱内腔中的转接杆;所述支撑箱的内腔中设置有驱动两个转接杆沿x向相互靠近或远离的驱动机构。
9.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竖向安装在支撑箱的内腔中且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旋转柱,驱动旋转柱转动的电机,固定在旋转柱上的安装架,对称布置在旋转柱的两侧、且竖向安装在安装架上并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两个支撑杆,水平设置并与每个支撑杆连接的连杆;两个连杆分别与两个转接杆转动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连杆与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柱上固定有第一齿轮;所述支撑
杆上固定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啮合。
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的下端安装有支撑在支撑箱内腔底部的万向球轮。
12.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箱的顶壁上设置有相互平行并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第一收卷杆和第二收卷杆;所述第一收卷杆与第二收卷杆沿x向布置在长条形槽的两侧;
13.所述转接杆的两侧连接有覆盖所述长条形槽的第一防尘布和第二防尘布;所述第一防尘布收卷在第一收卷杆上;所述第二防尘布收卷在第二收卷杆上。
14.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箱的顶壁内设置有一端开口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内壁通过第一通道与长条形槽连通;
15.所述第一收卷杆设置在第一安装孔内、且其一端位于第一安装孔的外部;所述第一收卷杆上收卷的第一防尘布从第一通道中穿过并与转接杆连接;
16.所述支撑箱的顶壁内设置有一端开口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内壁通过第二通道与长条形槽连通;
17.所述第二收卷杆设置在第二安装孔内、且其一端位于第二安装孔的外部;所述第二收卷杆上收卷的第二防尘布从第二通道中穿过并与转接杆连接。
1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箱的底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导向侧壁;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与导向侧壁相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导向侧壁设置在导向槽内、并可在导向槽内上下运动。
19.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顶部具有安装腔;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安装腔内。
2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箱的顶部安装有位于每个夹紧板外侧、并可朝向夹紧板4伸缩的限位液压杆。
21.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两侧设置有辅助固定装置;所述辅助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杆、固定盘、连接杆和固定液压杆;
22.所述固定液压杆倾斜设置,其上端与底座铰接,其下端与固定杆的上端铰接;所述连接杆设置在固定液压杆的下方,其两端分别与底座和固定杆铰接;所述固定盘安装在固定杆的下端。
2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板支护装置,用于对模板进行支撑固定;当将模板放置在支撑箱的顶部后,先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两个夹紧板靠近以将模板夹持固定,再通过升降机构调节模板的高度;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模板和升降机构通过支撑箱传递竖向载荷,而由于驱动机构设置在支撑箱的内腔中,这样就避免驱动机构承受来自模板和升降机构传递的竖向载荷,保证驱动机构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防止出现驱动机构无法驱动两个夹紧板靠近或远离的情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滑杆承受较大的弯曲剪应力而发生弯曲变形,进而导致两个夹持板无法靠近而不能对模板进行夹持固定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板支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板支护装置的剖视图;
27.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板支护装置的俯视图;
28.图4是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夹紧板与防尘布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电机与旋转柱传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是旋转柱、支撑杆与安装架连接的俯视图;
32.图8是第一收卷杆的俯视剖切的结构示意图。
33.图中附图标记为:1-底座,2-支撑箱,3-升降机构,4-夹紧板,5-长条形槽,6-转接杆,7-驱动机构,8-旋转柱,9-电机,10-安装架,11-支撑杆,12-连杆,13-第一齿轮,14-第二齿轮,15-万向球轮,16-第一收卷杆,17-第二收卷杆,18-第一防尘布,19-第二防尘布,20-第一安装孔,21-第一通道,22-第二安装孔,23-第二通道,24-导向侧壁,25-导向槽,26-安装腔,27-限位液压杆,28-辅助固定装置,29-固定杆,30-固定盘,31-连接杆,32-固定液压杆,33-第一锥齿轮,34-第二锥齿轮,35-第一安装板,36-第二安装板,37-第一收卷带,38-第二收卷带,39-第一箱门,40-第二箱门,41-安装盒。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35.参见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板支护装置,包括底座1和设置在底座1上方的支撑箱2;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驱动支撑箱2上下运动的升降机构3;所述支撑箱2的上方具有两个相对设置、且沿x向相互靠近或远离的夹紧板4;所述支撑箱2的顶壁上正对夹紧板4的位置设置有沿x向延伸的长条形槽5;所述夹紧板4的底部具有从长条形槽5中穿过而延伸至支撑箱2内腔中的转接杆6;所述支撑箱2的内腔中设置有驱动两个转接杆6沿x向相互靠近或远离的驱动机构7。
36.参见图1至图3,图中x向、y向、z向为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其中,x向、y向为水平方向,z向为竖直方向。所述底座1和支撑箱2均呈长方体形;它们的长度方向平行于x向,宽度方向平行于y向,高度方向平行于z向。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和支撑箱2还可以为其他形状。
3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板支护装置,用于对模板进行支撑固定。操作时,将模板放置在支撑箱2的顶部且位于两个夹紧板4之间,以利用支撑箱2对模板进行支撑;然后通过驱动机构7驱动两个转接杆6在长条形槽5内移动,并通过转接杆6带动两个夹紧板4相互靠近,从而利用两个夹紧板4将放置在支撑箱2顶部的模板夹紧,实现对模板的支撑和固定。当需要调整模板的高度时,通过升降机构3驱动支撑箱2向上或向下移动,进而利用支撑箱2带动模板向上或向下移动至预定高度。
3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板支护装置,当对模板进行支撑固定后,模板和升降机构3仅通过支撑箱2传递竖向载荷,而由于驱动机构7设置在支撑箱2的内腔中,这样就避免驱动机构7承受来自模板和升降机构3传递的竖向载荷,保证驱动机构7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防止出现驱动机构7无法驱动两个夹紧板4靠近或远离的情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滑杆
承受较大的弯曲剪应力而发生弯曲变形,进而导致两个夹持板无法靠近而不能对模板进行夹持固定的技术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板支护装置的可靠性更高。
39.所述驱动机构7用于驱动两个转接杆6沿x向相互靠近或远离。参见图2、图4、图6、图7,所述驱动机构7包括竖向安装在支撑箱2的内腔中且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旋转柱8,驱动旋转柱8转动的电机9,固定在旋转柱8上的安装架10,对称布置在旋转柱8的两侧、且竖向安装在安装架10上并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两个支撑杆11,水平设置并与每个支撑杆11连接的连杆12;两个连杆12分别与两个转接杆6转动连接。
40.参见图4,所述旋转柱8竖向设置在支撑箱2的内腔中、且位于两个长条形槽5中间的位置;所述旋转柱8的上下端分别通过带座轴承与支撑箱2内腔的顶部和底部连接;这样不仅将旋转柱8牢固地安装在支撑箱2的内腔中,而且可使旋转柱8绕自身轴线转动。其中,所述带座轴承指的是将滚动轴承与轴承座结合在一起的轴承单元。所述电机9安装在支撑箱2内腔的底部,其输出轴与旋转柱8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旋转柱8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安装架10与旋转柱8固定连接,以使安装架10可跟随旋转柱8转动。所述支撑杆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杆11对称布置在旋转柱8的两侧。所述支撑杆11竖向设置、并通过带座轴承与安装架10连接,这样不仅将支撑杆11牢固地安装在安装架10上,而且可使支撑杆11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连杆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杆12均水平设置,且两个连杆12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支撑杆11连接,另一端分别与转接杆6转动连接,以使转接杆6与连杆12可相对转动。
41.本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述电机9的输出轴水平设置,电机9的输出轴上安装有第一锥齿轮33,旋转柱8上安装有第二锥齿轮34,所述第一锥齿轮33与第二锥齿轮34相啮合。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机9的输出轴与旋转柱8之间的传动方式还可以为直齿轮传动、链条传动、皮带传动等。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述安装架10包括两个水平设置、且呈长条形的第一安装板35和第二安装板36;所述第一安装板35设置在第二安装板36的正下方,且它们的中间设置有供旋转柱8穿过的中间通孔,它们的两端设置有供支撑杆11穿过的端部通孔;所述旋转柱8从第一安装板35和第二安装板36的中间通孔中穿过、并与第一安装板35和第二安装板36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11从第一安装板35和第二安装板36的端部通孔中穿过、并通过带座轴承与第一安装板35和第二安装板36转动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10还可以为其他结构。
42.参见图2、图4、图6、图7,所述驱动机构7的工作原理为:启动电机9,电机9的输出轴带动第一锥齿轮33转动,第一锥齿轮33驱动第二锥齿轮34转动,第二锥齿轮34带动旋转柱8绕自身轴线转动,旋转柱8通过安装架10带动两个支撑杆11同时绕旋转柱8转动;支撑杆11通过连杆12带动转接杆6在长条形槽5侧壁的限位作用下,在长条形槽5内沿x向移动,以使两个转接杆6相互靠近或远离,进而通过转接杆6带动夹紧板4相互靠近或远离。
4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7还可以为现有的其他结构,只要能同时驱动两个转接杆6相互靠近或远离即可,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44.在上述实施例中,当转接杆6在长条形槽5内移动时,长条形槽5的侧壁需要对转接杆6产生限位作用,此时,转接杆6在长条形槽5的侧壁上滑动,使得转接杆6与长条形槽5的侧壁之间具有较大的滑动摩擦阻力,这就造成电机9需要较大的输出功率。
45.为了降低电机9的输出功率,参见图4、图7,所述连杆12与支撑杆11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柱8上固定有第一齿轮13;所述支撑杆11上固定有第二齿轮14;所述第一齿轮13与第二
齿轮14相啮合。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13、第二齿轮14均布置在第一安装板35与第二安装板36之间。
46.所述驱动机构7的工作原理为:启动电机9,电机9的输出轴带动第一锥齿轮33转动,第一锥齿轮33驱动第二锥齿轮34转动,第二锥齿轮34带动旋转柱8绕自身轴线转动,旋转柱8通过安装架10带动两个支撑杆11同时绕旋转柱8转动,与此同时,旋转柱8还带动第一齿轮13转动,第一齿轮13驱动第二齿轮14转动,第二齿轮14带动支撑杆11绕自身轴线转动,支撑杆11再带动连杆12转动,通过连杆12带动转接杆6在长条形槽5内移动,以使两个转接杆6相互靠近或远离,进而通过转接杆6带动夹紧板4相互靠近或远离。在该过程中,转接杆6无需通过长条形槽5的侧壁进行限位,就可在长条形槽5内沿x向移动,降低甚至消除了转接杆6与长条形槽5侧壁之间的摩擦阻力,进而降低了电机9需要的输出功率。
47.进一步,参见图2,所述支撑杆11的下端安装有支撑在支撑箱2内腔底部的万向球轮15。通过设置万向球轮15,不仅用于对支撑杆11进行支撑,提高支撑杆11安装后的可靠性,而且便于支撑杆11绕旋转柱8转动的同时绕自身轴线转动,防止出现卡阻而无法转动的情况。
48.为了防止灰尘或小碎石等杂物通过长条形槽5进入到支撑箱2的内腔中而影响驱动机构的正常工作,参见图2、图3、图4、图5,所述支撑箱2的顶壁上设置有相互平行并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第一收卷杆16和第二收卷杆17;所述第一收卷杆16与第二收卷杆17沿x向布置在长条形槽5的两侧;所述转接杆6的两侧连接有覆盖所述长条形槽5的第一防尘布18和第二防尘布19;所述第一防尘布18收卷在第一收卷杆16上;所述第二防尘布19收卷在第二收卷杆17上。
49.参见图5,当转接杆6靠近第一收卷杆16移动时,控制第二收卷杆17转动,进而将第二防尘布19展开,与此同时,控制第一收卷杆16转动,进而将第一防尘布18收卷在第一收卷杆16上。当转接杆6靠近第二收卷杆17移动时,控制第一收卷杆16转动,进而将第一防尘布18展开,与此同时,控制第二收卷杆17转动,进而将第二防尘布19收卷在第二收卷杆17上。这样不仅可使转接杆6在长条形槽5内移动,而且可通过第一防尘布18与第二防尘布19的配合始终对长条形槽5进行覆盖,避免灰尘或小碎石等杂物通过长条形槽5进入到支撑箱2的内腔中而影响驱动机构的正常工作。
50.所述第一收卷杆16和第二收卷杆17可以安装在支撑箱2的顶部,但是这将占用支撑箱2顶部的安装空间,同时工作人员在施工时还容易碰撞第一收卷杆16和第二收卷杆17,易造成第一收卷杆16和第二收卷杆17的损坏。
51.本实施例中,参见图5、图8,所述支撑箱2的顶壁内设置有一端开口的第一安装孔20,所述第一安装孔20的内壁通过第一通道21与长条形槽5连通;所述第一收卷杆16设置在第一安装孔20内、且其一端位于第一安装孔20的外部;所述第一收卷杆16上收卷的第一防尘布18从第一通道21中穿过并与转接杆6连接;所述支撑箱2的顶壁内设置有一端开口的第二安装孔22,所述第二安装孔22的内壁通过第二通道23与长条形槽5连通;所述第二收卷杆17设置在第二安装孔22内、且其一端位于第二安装孔22的外部;所述第二收卷杆17上收卷的第二防尘布19从第二通道23中穿过并与转接杆6连接。
52.通过将第一收卷杆16设置在第一安装孔20内,将第二收卷杆17设置在第二安装孔22内,不仅避免占用支撑箱2顶部的安装空间,而且可通过支撑箱2的顶壁对第一收卷杆16
和第二收卷杆17进行保护,降低工作人员在施工时碰坏第一收卷杆16和第二收卷杆17的概率。
53.为了便于转动第一收卷杆16和第二收卷杆17,优选的,参见图1,所述第一收卷杆16的外端安装有驱动第一收卷杆16转动的第一收卷带37,所述第二收卷杆17的外端安装有驱动第二收卷杆17转动的第二收卷带38。操作时,拉动第一收卷带37,就可使第一收卷杆16,拉动第二收卷带38,就可使第二收卷杆17转动。
54.参见图2,所述底座1的顶部具有安装腔26;所述升降机构3设置在安装腔26内。所述升降机构3包括液压缸、气缸等;其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支撑箱2的底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导向侧壁24;所述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与导向侧壁24相配合的导向槽25;所述导向侧壁24设置在导向槽25内、并可在导向槽25内上下运动。通过导向侧壁24与导向槽25的配合使用,可在支撑箱2上下运动时提供导向。优选的,所述导向侧壁24和导向槽25均为环形结构,所述导向槽25设置在安装腔26的外部;这样就使得升降机构3位于导向侧壁24内,通过导向侧壁24对升降机构3进行保护。
55.为了便于对支撑箱2内的驱动机构7进行检查和维护,优选的,所述支撑箱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箱门39。为了便于对底座1的安装腔26内的升降机构3进行检查和维护,优选的,所述底座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箱门40。
56.参见图1至图4,所述支撑箱2的顶部安装有位于每个夹紧板4外侧、并可朝向夹紧板4伸缩的限位液压杆27。当夹紧板4将模板夹持固定后,可启动限位液压杆27,使得液压伸缩杆27伸长并与夹紧板4的外侧抵接,以对夹紧板4进一步限位固定,提高了夹紧板4对模板夹持固定的可靠性。
57.例如,所述限位液压杆27的伸缩方向沿x向设置,所述支撑箱2的顶部固定有安装盒41,所述限位液压杆27的缸体设置在安装盒41内,限位液压杆27的活塞杆朝向夹紧板4外侧、并用于在伸长后与夹紧板4外侧抵接。
58.为了提高底座1放置在地面基础上的稳定性,参见图1、图2、图3、图8,所述底座1的两侧设置有辅助固定装置28;所述辅助固定装置28包括固定杆29、固定盘30、连接杆31和固定液压杆32;所述固定液压杆32倾斜设置,其上端与底座1铰接,其下端与固定杆29的上端铰接;所述连接杆31设置在固定液压杆32的下方,其两端分别与底座1和固定杆29铰接;所述固定盘30安装在固定杆29的下端。优选的,所述连接杆31为两个,两个连接杆31平行设置,且其中一个连接杆31设置在另一个连接杆31的正上方。
59.操作时,启动固定液压杆32,固定液压杆32的活塞杆伸长,使得固定杆29和连接杆31向下转动,当固定盘30与地面基础贴合后,固定液压杆32停止伸长;此时通过固定盘30与地面的贴合,增加了底座1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和受力面积,从而提升了底座1的稳定性,起到提升整个模板支护装置稳定性的作用。
6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