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折叠膜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61068发布日期:2023-03-22 14:21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体化折叠膜舱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移动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体化折叠膜舱。


背景技术:

2.移动房领域中的房间多以钢架和彩钢瓦搭建的板房为主,气囊舱体为辅,然而板房式房建成之后难以移除,造成浪费、重量大,体积大,不易储备;气囊舱体具有整体轻盈,泵气后成型快速等特点,然而将其放置到土地上时,需要利用地钎和拉绳固定,遇到土质松软时不能快速牢固的固定;同时也不便整体收拢转运,易出现储备乱堆情况,不利于随时取用。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体化折叠膜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体化折叠膜舱,包括呈双层可充气结构的舱体及其前后端边缘粘接的撑框,所述撑框的顶部拴接有拉绳,所述拉绳的下端拴接有地钎,两个所述撑框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展开舱体和地钎的固舱组,两个所述固舱组之间且位于舱体底边外设置有用于拉紧两个固舱组的定舱组;
5.所述固舱组包括与撑框底边卡接的套杆、套杆左右端分别转动连接的定钎夹杆、定钎杆以及用于插入土地中的地锚,所述定钎夹杆和定钎杆与左右侧的地钎对应插接,所述定钎夹杆和定钎杆呈水平转动,所述套杆左右端内插接有同时与撑框和地锚卡接的联动销;
6.所述定舱组包括与套杆端部朝内侧焊接的撑地杆、与撑地杆铰接的拉管和用于调节一对拉管间距的预紧组,所述拉管呈竖向转动,所述预紧组包括用于牵拉拉管的螺纹拉杆和与螺纹拉杆螺纹连接的螺纹套柄。
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地锚呈圆弧板结构且其内侧中部焊接有竖筋,所述竖筋的顶部拐角处焊接有与圆弧板同轴的转套,所述套杆的左右两端焊接有与转套套接的套管。
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联动销呈l型且其短边段内侧嵌设有拉簧,所述联动销的长边段为空心结构,所述套杆的左右端外侧面开设有与联动销短边段插接的滑槽,所述撑框的底边拐角处开设有与联动销短边段插接的限位槽,所述套杆的左右端朝外拐角处焊接有与联动销长边段套接的限位块,所述拉簧的另一端与限位块内侧粘接。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套径向延伸段的侧边开设有与联动销长边段卡接的卡槽,所述转套径向延伸段底面焊接有呈三角块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位于卡槽正下方。
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钎夹杆与定钎杆可卡接配合,所述定钎夹杆与定钎杆的转动端中部及其侧面均开设有插孔,所述套管的内部同轴设置有与插孔插接
的联动柱。
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联动柱的外侧套设有方孔圆环且方孔圆环与套管外端口紧密卡接,所述联动柱的内端焊接有联动环,所述联动柱外侧位于联动环一侧套设有压簧,所述联动环的外端面呈高低起伏圆弧结构,所述转套的内壁且指向地锚顶部处焊接有拨柱,所述拨柱与联动环卡接并可滑动,所述套管的顶面上半区开设有弧槽。
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螺纹拉杆的一端铰接有呈竖向转动的活动柱,所述活动柱的前后端均套接有卡块,且两个卡块之间套设有弹簧。
1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所述活动柱后端与卡块紧密插接,且此卡块与拉管插接并可滑动,另一个所述卡块与拉管外端口紧密卡接,且与活动柱滑动连接。
14.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螺纹套柄的中心轴同轴设置有与螺纹拉杆螺纹连接的螺纹管,两个所述螺纹拉杆的螺纹方向呈反向设置。
15.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拉管的外侧两端处焊接有管柱,所述撑框的两侧边偏下处焊接有固定柱,所述拉绳与呈竖直状态的拉管侧面的管柱和固定柱呈交替缠绕连接。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7.1、该一体化折叠膜舱中,通过设置的与舱体中撑框连接的用于展开舱体和地钎的固舱组,使得舱体在充气膨胀后快速固定到土地上;两个固舱组之间且位于舱体底边外设置有用于拉紧两个固舱组的定舱组,利用其反拉力预紧一对撑框,利于舱体承受住风吹,避免整体前后滑移,且定舱组中的拉管和螺纹套柄可在竖直平面上折叠,使得舱体泄气后能前后收拢折叠,同时利用拉绳拴绕撑框与拉管,进一步保证整体收拢稳定,利于整齐的储备和运输。
18.2、该一体化折叠膜舱中,通过设置的定钎夹杆220和定钎杆230与左右侧的地钎对应插接,使得地钎插入土壤后不会滑移,利于舱体承受住风吹;定钎夹杆和定钎杆呈水平转动,使得两者能收拢在舱体侧边。
19.3、该一体化折叠膜舱中,通过设置的地锚插地,适用于土地上;继续翻转地锚直至嵌入土地中,此时联动销和联动柱分别收到导向块和拨柱的挤推,而分别卡入限位槽和插孔中,同时联动销的长边段端部返回时又卡入卡槽中,以此形成撑框、套杆、地锚、定钎夹杆和定钎杆整体锁定状态,其操作简便且稳固性好。
附图说明
20.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发明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发明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发明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发明。
21.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的固舱组和定舱组装配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的整体主视图;
24.图4为本发明的整体侧视图;
25.图5为本发明的整体收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发明的撑框局部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发明的固舱组装配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发明的固舱组局部拆分图;
29.图9为本发明的地锚结构示意图;
30.图10为本发明的联动销结构示意图;
31.图11为本发明的定舱组装配结构示意图;
32.图12为本发明的预紧组拆分图;
33.图13为本发明的舱顶气囊装配结构示意图;
34.图14为本发明的舱顶气囊、换气组和抽气泵装配结构示意图;
35.图15为本发明的换气筒内部装配结构平面图;
36.图16为本发明的压气板装配拆分图。
37.图中各个标号意义为:
38.100、舱体;110、撑框;111、固定柱;112、限位槽;120、拉绳;130、地钎;
39.200、固舱组;210、套杆;211、套管;212、弧槽;213、滑槽;214、限位块;220、定钎夹杆;221、插孔;230、定钎杆;
40.240、地锚;241、竖筋;242、转套;243、拨柱;244、卡槽;245、导向块;250、联动销;251、拉簧;260、联动柱;261、联动环;262、压簧;
41.300、定舱组;310、撑地杆;320、拉管;321、管柱;
42.330、预紧组;331、螺纹拉杆;3311、活动柱;3312、弹簧;332、螺纹套柄;3321、卡环;3322、螺纹管;333、连接套;3331、连接环;334、卡块;
43.400、舱顶气囊;401、通气嘴;
44.500、换气组;510、换气筒;511、气管;520、压气板;530、吊簧;540、固定架;541、导柱;542、限位片;
45.600、抽气泵;601、通气槽。
具体实施方式
46.结合附图和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发明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发明的范围。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47.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中心轴”、“竖向”、“水平”、“前”、“后”、“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8.请参阅图1-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体化折叠膜舱,包括呈双层可充气结构的舱体100及其前后端边缘粘接的撑框110,撑框110的顶部拴接有拉绳120,拉绳120的下端拴接有地钎130。
49.本实施例中,舱体100采用拉丝气密材料制成空腔结构,拉丝气密材料由两层基布及两层基布之间的若干拉丝组成,基布的外表面涂覆涂层,该涂层从内到外依次为热塑性聚氨酯层、聚氯乙烯层、石墨烯层、气凝胶层,该涂层具有保暖、防漏气功能,增强舱体主体保温隔热性能,保障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50.进一步的,两个撑框110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展开舱体100和地钎130的固舱组200,使得舱体100在充气膨胀后快速固定到土地上;两个固舱组200之间且位于舱体100底边外设置有用于拉紧两个固舱组200的定舱组300,利用其反拉力预紧一对撑框110,避免整体前后滑移;
51.具体的,固舱组200包括与撑框110底边卡接的套杆210、套杆210左右端分别转动连接的定钎夹杆220、定钎杆230以及用于插入土地中的地锚240,利用地锚240嵌入土地中,保证套杆210不前后左右滑移,使得舱体100稳定落在土地上;定钎夹杆220和定钎杆230与左右侧的地钎130对应插接,使得地钎130插入土壤后不会滑移,利于舱体100承受住风吹;定钎夹杆220和定钎杆230呈水平转动,使得两者能收拢在舱体100侧边;
52.套杆210左右端内插接有同时与撑框110和地锚240卡接的联动销250,使得撑框110与套杆210连接成整体,且利用地锚240嵌入土地中稳固,同时联动销250又反作用到地锚240上,避免其上翻脱离土地。
53.进一步的,地锚240呈圆弧板结构且其内侧中部焊接有竖筋241,其结构能转动嵌入土地中,且利用竖筋241形成左右限位;竖筋241的顶部拐角处焊接有与圆弧板同轴的转套242,套杆210的左右两端焊接有与转套242套接的套管211,即利用地锚240反压套杆210稳定在地面上。
54.具体的,联动销250呈l型且其短边段内侧嵌设有拉簧251,联动销250的长边段为空心结构,联动销250采用钢片焊接而成,使其长边段能折弯变形;
55.套杆210的左右端外侧面开设有与联动销250短边段插接的滑槽213,撑框110的底边拐角处开设有与联动销250短边段插接的限位槽112,使得联动销250同时卡住套杆210和撑框110,快速稳定舱体100于套杆210上;
56.套杆210的左右端朝外拐角处焊接有与联动销250长边段套接的限位块214,拉簧251的另一端与限位块214内侧粘接,在拉簧251回拉力作用下,将联动销250短边段从限位槽112内拉出,其中限位槽112朝向撑框110外端的内侧为倾斜面,利于联动销250顺利滑出。
57.具体的,转套242径向延伸段的侧边开设有与联动销250长边段卡接的卡槽244,利用卡槽244抵住联动销250使其短边段滑入限位槽112内,而锁定撑框110与套杆210内;
58.转套242径向延伸段底面焊接有呈三角块的导向块245,导向块245位于卡槽244正下方,当下翻地锚240插入土地过程中,导向块245先接触联动销250长边段而将其横向挤压,直至其短边段滑入限位槽112和其长边段滑入卡槽244内,从而形成联动销250同时锁定撑框110和地锚240的状态,上翻地锚240解除时,先将联动销250拨离卡槽244即可。
59.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定钎夹杆220与定钎杆230可卡接配合,以此缩小空间的占用,保证舱体100收拢后能稳定直立在地上,便于运输转移;定钎夹杆220与定钎杆230的转动端中部及其侧面均开设有插孔221,套管211的内部同轴设置有与插孔221插接的联动柱260,使得定钎夹杆220与定钎杆230能保持与套杆210呈同向或垂直设置。
60.具体的,联动柱260的外侧套设有方孔圆环且方孔圆环与套管211外端口紧密卡
接,使得联动柱260伸缩稳定;联动柱260的内端焊接有联动环261,联动柱260外侧位于联动环261一侧套设有压簧262;
61.联动环261的外端面呈高低起伏圆弧结构,转套242的内壁且指向地锚240顶部处焊接有拨柱243,拨柱243与联动环261卡接并可滑动,随着转套242的旋转,拨柱243会在联动环261外端面滑动,在压簧262的弹力作用下,使得联动柱260在其轴向伸缩,从而与插孔221插接或脱离;
62.套管211的顶面上半区开设有弧槽212,为拨柱243提供运动轨道。
63.除此之外,定舱组300包括与套杆210端部朝内侧焊接的撑地杆310、与撑地杆310铰接的拉管320和用于调节一对拉管320间距的预紧组330,使得一对地锚240嵌入土中形成预紧力,抵抗舱体100受到的风力;拉管320呈竖向转动,使得拉管320能收拢在舱体100外侧。
64.预紧组330包括用于牵拉拉管320的螺纹拉杆331和与螺纹拉杆331螺纹连接的螺纹套柄332,旋转螺纹套柄332带动螺纹拉杆331轴向运动而拉紧拉管320,进而牵拉一对地锚240夹紧土地;
65.螺纹拉杆331的一端铰接有呈竖向转动的活动柱3311,使得螺纹套柄332能与一对拉管320折叠呈90度而竖在舱体100外侧收拢;活动柱3311的前后端均套接有卡块334,且两个卡块334之间套设有弹簧3312。
66.具体的,其中活动柱3311后端与卡块334紧密插接,且此卡块334与拉管320插接并可滑动,另一个卡块334与拉管320外端口紧密卡接,且与活动柱3311滑动连接,利用活动柱3311后端卡块334推动弹簧3312变形,进而挤压拉管320外端口的卡块334,以此调节一对拉管320的间距。
67.进一步的,螺纹套柄332的中心轴同轴设置有与螺纹拉杆331螺纹连接的螺纹管3322,两个螺纹拉杆331的螺纹方向呈反向设置。螺纹拉杆331外端套设有连接套333,连接套333的内端口焊接有横截面呈工字型的连接环3331,螺纹套柄332和螺纹管3322端部之间紧密套设有与连接环3331卡接的卡环3321,使得螺纹套柄332和螺纹管3322连接成整体,而同步稳定旋转,带动一对螺纹拉杆331在其轴向上或靠近或远离。
68.值得说明的是,拉管320的外侧两端处焊接有管柱321,撑框110的两侧边偏下处焊接有固定柱111,拉绳120与呈竖直状态的拉管320侧面的管柱321和固定柱111呈交替缠绕连接,如图5所示,这种绕绳方式使得收拢的舱体100不会散掉,既能保证舱体100立着,又能利于舱体100放置或运输。
69.本发明的一体化折叠膜舱在安装时,先使用气泵将舱体100充气膨胀形成房屋状,然后将两个套杆210分别卡入前后位的撑框110底边,再将地锚240翻转90度,此时展开每个套杆210两端的定钎夹杆220和定钎杆230,使它们与套杆210同向设置,继续翻转地锚240直至嵌入土地中,此时联动销250和联动柱260分别收到导向块245和拨柱243的挤推,而分别卡入限位槽112和插孔221中,同时联动销250的长边段端部返回时又卡入卡槽244中,以此形成撑框110、套杆210、地锚240、定钎夹杆220和定钎杆230整体锁定状态,然后将若干地钎130插入两对定钎夹杆220和定钎杆230中,并钉入土地中;
70.接着旋转螺纹套柄332带动同侧的一对螺纹拉杆331相互靠近,利用拉管320内的弹簧3312弹压拉管320,使得同侧的一对拉管320靠近,进而牵拉同侧的一对地锚240在前后
方向上形成预紧力,以此抵抗舱体100受到的风力。
71.请参阅图13-图16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舱顶快速除雪的方案,其包括粘接于舱体100顶部的舱顶气囊400、为舱顶气囊400供气的换气组500和用于将舱顶气囊400与换气组500内部气体进行快速转换存储的抽气泵600;
72.具体的,换气组包括换气筒510、与换气筒510套接的压气板520和用于悬吊压气板520的吊簧530,吊簧530的顶部套设有与换气筒510顶部紧密套接的固定架540,使得压气板520在吊簧530的弹性悬挂过程中,沿换气筒510轴向运动而抽压舱顶气囊400内的气体进出换气筒510;
73.抽气泵600罩设在换气筒510顶部并与其内部相连通,抽气泵600的输出轴套设有扇叶,且扇叶外套设有罩筒,罩筒顶面开设有若干通气槽601,用于抽排换气筒510内压气板520上方空间的气体,使之形成负压状态。
74.进一步的,舱顶气囊400后端中部连通设有通气嘴401,换气筒510的顶部插接有气管511,气管511的顶端与通气嘴401紧密套接,气管511的底端贯穿压气板520并延伸至换气筒510底部上方,用于将舱顶气囊400内的气体经气管511反抽到换气筒510的压气板520下方空间。
75.此外,固定架540的底面呈环形等间距嵌设有若干导柱541,导柱541与压气板520插接并可滑动,其中一对导柱541顶部内侧焊接有限位片542,用于保证吊簧530伸缩不弯曲。
76.当舱顶气囊400顶部积满雪后,启动抽气泵600抽空换气筒510内压气板520上方空间的气体,使之形成负压状态,进而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舱顶气囊400内的气体经气管511排入到换气筒510内压气板520下方空间储存,压气板520则逐渐上升而压缩吊簧530收缩,待舱顶气囊400空瘪后,停止启动抽气泵600,在大气压和吊簧530的共同作用下将压气板520瞬间压下,而将气体快速排入舱顶气囊400内,使之膨胀而振动积雪滑动落下,保证舱体适用于大雪天气,避免被压变形。
7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