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叠合剪力墙装模定位印章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510932发布日期:2023-03-21 23:18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面叠合剪力墙装模定位印章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双面叠合剪力墙制造用装置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面叠合剪力墙装模定位印章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双面叠合剪力墙由钢筋桁架将两块平行的混凝土板以一定的间距连接而成。双面叠合剪力墙的两块墙板为a板和b板,在制作双面叠合剪力墙的a、b板时,首先操作人员需要根据模台定位点引点测量后在a板模台上组装a板模具,a板模具组装完成后,在a板模具内布置钢筋网片,接着向a板模具内浇筑混凝土,并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从而形成a板。
3.在制作b板时,操作人员同样需要根据模台定位点引点测量后在b板模台上组装b板模具,并向b板模具内浇筑混凝土,然后通过翻转机翻转a板模台,使a板模台叠合在b板模台上,从而使a板与b板叠合,a板中的钢筋插接至b板模具未完成凝结的混凝土中,叠合机对a板模台以及b板模台卡紧固定后,操作人员启动模台震动装置,使b板模具中的混凝土振捣密实,从而使a板中的钢筋固定在b板中,完成a板与b板的叠合,最后形成双面叠合剪力墙。
4.由于双面叠合剪力墙的a板与b板的尺寸一致,所以a板模具搭建完成后,需要根据a板的尺寸再次进行引点测量后在b板模台上确定b板模具的搭建位置,当引点测量的位置存在偏差时,翻转机将b板模台叠合在a板模台上时,可能会存在b板与a板不能叠合的情况,a板与b板的叠合精度低,对双面叠合剪力墙的质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对双面叠合剪力墙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技术提供一种双面叠合剪力墙装模定位印章及其使用方法。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双面叠合剪力墙装模定位印章,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双面叠合剪力墙装模定位印章,定位印章固定在a板模台上,a板模台上搭建有a板模具,定位印章位于a板模具内,定位印章包括固定座,固定座与a板模台可拆卸连接,固定座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上连接有一个印章本体,印章本体远离固定座的表面高于安装板远离固定座的表面,a板模具的每个内侧壁均与印章本体对应的侧壁平齐,安装板上设有空腔,空腔中设有对印章本体表面涂覆油墨的补墨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a板模具搭建完成后,操作人员首先根据实际的情况拿取一定数量的定位印章,并向a板模具的每个端角处均放置一个定位印章,调整定位印章,使a板模具的内侧壁均与印章本体对应的侧壁平齐,且印章本体的上表面高于a板模具的上表面,调整好定位印章后将固定座固定在a板模台上;接着在a板模具两个端角处的定位印章之间再放置一个定位印章,调整定位印章,使a板模具的内侧壁与印章本体对应的侧壁平齐,之后将固定座固定在a板模台上。
8.当定位印章固定好后,操控翻转机将b板模台与a板模台叠合,直至b板模台与安装座的上表面接触,在b板模台向靠近a板模台移动的过程中,b板模台触发补墨组件工作,补
墨组件工作在印章本体的上表面涂覆油墨,使印章本体在下次工作时留在b板模台上的油墨印迹更清晰,使操作人员可以更容易观察到b板模台上油墨印迹的边沿。
9.当b板模台与安装板接触时,印章本体将油墨涂覆在b板模台上,然后操作人员操控翻转机将b板模台移动至原位,并根据b板模台上的油墨印迹搭建b板模板;在搭建b板模具时,b板模具的每个内侧壁边线均与对应的油墨印迹边线共线,从而使操作人员可以快速的搭建b板模具。
10.取出定位印章,并向a板模具以及b板模具内灌注混凝土,从而形成a板以及b板,最后操控翻转机将a板模台与b板模台叠合,并对a板以及b板进行组合;由于翻转机对a板模台以及b板模台进行对齐,根据油墨印迹对b板模具进行定位,所以提高了a板以及b板的叠合精度,减少了对双面叠合剪力墙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
11.可选的,所述补墨组件包括驱动印章本体向空腔内移动以及翻转的驱动件,补墨组件还包括向印章本体表面涂覆油墨的涂料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翻转机使b板模具按动印章本体向下移动时,驱动件驱动印章本体进行转动,使印章本体的上表面向下转动,印章本体转动的同时涂料件工作,涂料件工作向印章本体的表面涂抹油墨;当翻转机拉动b板模具向远离安装板的方向移动时,驱动件工作使印章本体转动并移动,从而使印章本体复位。
13.可选的,所述安装板远离固定座的表面上开设有与印章本体对应的插接孔,插接孔与空腔连通,所述驱动件包括印章本体靠近固定座的表面上固定连接的托板,托板的长度方向沿印章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托板的宽度小于印章本体的宽度,托板的下部位于空腔中,托板上固定连接有两个上横杆,上横杆位于空腔中,两个上横杆分别位于托板的两个短边处,两个上横杆相对设置,空腔中设有两个立板,两个上横杆均位于两个立板之间,两个立板相互远离的表面均与空腔对应的腔壁贴合,每个上横杆均转动连接在对应的立板上,两个立板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一个下横板,空腔的底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支撑弹簧,每个支撑弹簧的上端均连接在对应的下横板上,上横杆上固定连接有一个齿轮,齿轮与上横杆共轴线设置,空腔的顶壁上固定连接有与齿轮啮合的齿条,齿条的长度方向沿安装板的高度方向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b板模具向下移动时,b板模具按动印章本体向下移动,印章本体移动带动上横杆、立板以及下横板向下移动,下横板移动对支撑弹簧进行压缩,上横杆移动带动齿轮向下移动,齿轮与齿条啮合,使齿轮在向下移动的同时带动上横杆进行转动,上横杆转动带动印章本体转动,使印章本体的上表面逐渐朝向固定座,在印章本体转动的过程中,涂料件工作将油墨涂覆在印章本体的表面;当b板模台与安装板的上表面接触时,翻转机拉动b板模台向上移动,在b板模台移动的同时,支撑弹簧恢复形变并推动下横板、立板、上横杆、托板以及印章本体向上移动,在印章本体移动的过程中,齿轮与齿条啮合,从而使托板以及印章本体转动,印章本体的上表面逐渐朝向上方,当支撑弹簧恢复至自然状态时,印章本体恢复至初始位置。
15.可选的,所述涂料组件包括位于空腔内的油墨池,每个下横板均固定连接在油墨池上,油墨池的其中两个外侧壁均与空腔对应的腔壁贴合,每个支撑弹簧的上端均固定连接在油墨池的外底壁上,油墨池内装有油墨,空腔中转动连接有一个油墨辊,油墨辊位于印章本体下方,油墨辊部分浸润在油墨池的油墨中,油墨辊的长度方向沿印章本体的长度方
向设置,油墨辊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一个转动轴,每个立板上均开设有与转动轴对应设置的条形孔,条形孔的长度方向沿安装板的高度方向设置,每个转动轴均插接在对应的条形孔中,转动轴远离油墨辊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空腔对应的腔壁上,油墨辊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卷绳轮,卷绳轮与转动轴共轴线设置,卷绳轮上缠绕有拉绳,拉绳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下横板上,转动轴上还卷绕有发条,发条的其中一端固定连接在转动轴上,发条的另一端连接在空腔对应的腔壁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横板向下移动并带动油墨池向下移动,油墨池向下移动对支撑弹簧进行压缩,油墨池移动使油墨辊脱离油墨池,下横板向下移动的同时还拉动拉绳向卷绳轮外移动,拉动发条使发条发生形变,从而使发条上劲,拉绳移动使卷绳轮转动,卷绳轮转动带动转动轴以及油墨辊转动,从而使印章本体向下移动的同时油墨辊可以向印章本体的表面涂覆油墨;当b板模台向远离安装板的方向移动时,支撑弹簧恢复形变并推动油墨池向上移动,同时发条恢复形变并带动转动轴以及油墨辊进行转动,转动轴转动将拉绳缠绕至卷绳轮上,当支撑弹簧恢复至自然状态时,油墨辊的下部再次浸润至油墨池的油墨中。
17.可选的,所述托板的两个长边侧壁上均滑动插接有若干个导向杆,导向杆沿托板的宽度方向滑动,位于托板同一侧的若干个导向杆上共同固定连接有一个支杆,支杆的长度方向沿托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支杆的上表面与托板的上表面平齐。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托板以及支杆配合对印章本体进行支撑,当印章本体转动时,通过导向杆在安装槽中移动,可以改变支杆与托板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托板与支杆可以持续的对印章本体进行支撑。
19.可选的,所述导向杆上套设有一个连接弹簧,连接弹簧的其中一端与托板固定连接,连接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对应的支杆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杆与托板之间的距离缩小使,支杆对连接弹簧进行压缩,当支杆与托板之间的距离增大时,连接弹簧恢复形变并推动支杆移动,从而使支杆可以复位,支杆以及托板配合可以更好的对印章本体进行支撑。
21.可选的,所述固定座为磁铁制成的固定座。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a板模台的材质为铁质,当需要固定定位印章时,将固定座放置在a板模台上,固定座吸附在a板模台上,从而可以对定位印章进行固定;当需要取出定位印章时,直接将固定座自a板模台上取下,方便了操作人员固定以及拿取定位印章。
23.可选的,所述安装板的竖向截面呈直角梯形状,安装板的长度方向沿印章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a板模具的内侧壁与安装板对应的竖直侧壁贴合。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安装板可以更好的支撑印章本体,减小安装板发生倾倒的情况。
25.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双面叠合剪力墙装模定位印章的使用方法,采用上述的定位印章,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s1、在a板模台4上进行引点测量,搭建a板模具41;s2、拿取定位印章,分别在a板模具41的四个端角处均安装一个定位印章,然后在相邻的两个端角处的定位印章之间再放置一个定位印章,每一个定位印章的其中一个侧壁
均与a板模具对应的侧壁接触;s3、启动翻转机将b板模台7叠合在a板模台4上,然后启动翻转机,翻转机将b板模台7移动至原位;s4、将a板模具41内的定位印章取出,向a板模具41内放置钢筋网片,然后向a板模具内浇筑混凝土形成a板,并对a板进行养护;s5、根据b板模台上的油墨印迹搭建b板模具,b板模具的内侧壁边线均与对应的油墨边沿共线;s6、向b板模具内浇筑混凝土,通过翻转机翻转a板模台4,使a板模台4叠合在b板模台7上,从而使a板与b板叠合,a板中的钢筋插接至b板模具未完成凝结的混凝土中,叠合机对a板模台4以及b板模台7卡紧固定后,操作人员启动模台震动装置,使b板模具中的混凝土振捣密实,使a板中的钢筋固定在b板中,最后形成双面叠合剪力墙。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固定座、安装板、空腔、印章本体以及补墨组件,提高了a板以及b板的叠合精度,减少了对双面叠合剪力墙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2.通过设置托板、上横杆、立板、下横板、齿轮以及齿条,使b板模台叠合在a板模台上的过程中,印章本体可以翻转,使涂料件对印章本体的表面涂抹油墨;3.通过设置油墨池、油墨辊、卷绳轮、拉绳以及发条,当印章本体转动时可以对印章本体的表面涂抹油墨。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体现定位印章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体现定位印章在a板模具上分布情况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体现a板模台与b板模台叠合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体现b板模台上油墨印迹位置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体现定位印章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2体现定位印章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3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2体现托板与支杆连接关系的剖视图。
34.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2体现补墨组件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35.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2体现定位印章在a板模具上分布情况的示意图。
36.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2体现定位印章与a板模具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37.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座;2、安装板;21、空腔;22、插接孔;23、第一定位槽;24、第二定位槽;3、印章本体;4、a板模台;41、a板模具;5、端部定位印章;6、中部定位印章;7、b板模台;8、补墨组件;81、涂料件;811、支撑弹簧;812、油墨池;813、油墨辊;814、转动轴;815、卷绳轮;816、拉绳;817、发条;818、固定杆;82、驱动件;821、托板;8211、安装槽;822、导向杆;823、支杆;824、连接弹簧;825、下横板;826、上横杆;827、立板;8271、条形孔;828、齿轮;829、齿条。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结合附图1-10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双面叠合剪力墙装模定位印章。
40.实施例1参照图1,定位印章包括固定座1,固定座1呈长方体状,固定座1的材质为磁铁,固定座1其中一个长边的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板2,安装板2的竖向截面呈直角梯形状,安装板2靠近固定座1的表面长度与固定座1的长度一致,安装板2的长度方向沿固定座1的长度方向设置,固定座1的两个短边侧壁均与安装板2对应的侧壁平齐,安装板2远离固定座1的表面长度小于安装板2靠近固定座1的表面长度,安装板2远离固定座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一个印章本体3,印章本体3的长度方向沿安装板2的长度方向设置,印章本体3的每个侧壁均与安装板2对应的侧壁平齐,本实施例中印章本体3为皮质的印章本体3。
41.参照图2,当a板模台4上搭建好a板模具41后,操作人员按照实际情况拿取一定数量的定位印章,在本实施例中,拿取的定位印章的数量为八个,在放置定位印章时,首先在a板模具41的四个端角处均安装一个定位印章,将a板模具41端角处的印章本体3称为端部定位印章5,端部定位印章5位于a板模具41内,安装板2的倾斜侧壁朝向a板模具41的中心处,a板模具41相邻的两个内侧壁均与对应安装板2的对应侧壁贴合,a板模台4为铁质模台,固定座1吸附在a板模台4上,从而对安装板2的位置进行固定,印章本体3的上表面高于a板模具41的上表面,印章本体3远离安装板2的表面涂刷有油墨。
42.两个端部定位印章5之间还放置有一个定位印章,该定位印章位于a板模具41对应的侧边中部,位于a板模具41侧边中部的定位印章称为中部定位印章6,中部定位印章6安装板2的倾斜侧壁也朝向a板模具41的中心处,中部定位印章6安装板2的其中一个长边侧壁与a板模具41对应的内侧壁贴合,从而使印章本体3的其中一个长边侧壁与a板模具41对应的内侧壁平齐。
43.参照图3与图4,当a板模具41内的八个定位印章均安装完成后,启动翻转机将b板模台7叠合在a板模台4上,b板模台7与a板模台4叠合后,印章本体3上的油墨粘附在b板模台7的表面,然后启动翻转机,翻转机将b板模台7移动至原位,此时操作人员可以根据油墨的位置搭建b板模具。同时可以向a板模具内浇筑混凝土,在向a板模具41中浇筑混凝土前,需要将定位印章自a板模具41中取出,当定位印章自a板模具内取出后,在a板模具41中布设钢筋网片,然后向a板模具41内浇筑混凝土形成a板构件,并对a板构件进行养护,最后形成a板。
44.在搭建b板模具时,油墨位置位于b板模具内,b板模具的内侧壁边线均与对应的油墨边沿共线,b板模台7上的油墨位置对b板模具进行定位,当b板模具搭建完成后,向b板模具内浇筑混凝土;然后通过翻转机翻转a板模台4,使a板模台4叠合在b板模台7上,从而使a板与b板叠合,a板中的钢筋插接至b板模具未完成凝结的混凝土中,叠合机对a板模台4以及b板模台7卡紧固定后,操作人员启动模台震动装置,使b板模具中的混凝土振捣密实,从而使a板中的钢筋固定在b板中。翻转机对a板模台4以及b板模台7进行对齐,从而使浇筑出的a板与b板在叠合时可以对齐,提高了a板与b板的叠合精度,减少了对双面叠合剪力墙的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
45.本技术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当a板模具41搭建完成后,操作人员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拿取一定数量的定位印章,然后将定位印章放置在a板模台4上,当定位印章放置完成后,启动翻转机将b板模台7与a板模台4叠合,从而在b板模台7上留下油墨,之后启动翻转
机将b板模台7移动至原位,并根据b板模台7上的油墨位置搭建b板模具;将a板模具41中的定位印章取下,并向在a板模具41中布设钢筋网片,向a板模具41中浇筑混凝土,并对a板构件养护,从而形成a板;接着向b板模具中浇筑混凝土,然后启动翻转机将a板模台4与b板模台7叠合,从而将a板模台4叠合在b板模台7上,两张模台限位卡紧固定后,操作人员启动模台震动装置,使b板混凝土振捣密实,完成a、b板叠合,形成双面叠合剪力墙。
46.实施例2参照图5与图6,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印章本体3的长度小于安装板2上表面的长度,印章本体3的宽度也小于安装板2上表面的宽度,安装板2中设有空腔21,空腔21的深度方向沿安装板2的高度方向设置,空腔21的长度方向沿安装板2的长度方向设置,空腔21位于安装板2上部,安装板2的上表面上开设有与印章本体3对应设置的插接孔22,插接孔22与空腔21连通。
47.空腔21中设有对印章本体3的表面涂抹油墨的补墨组件8,当b板模台7叠合在a板模台4上时,b板模台7触发补墨组件8工作,从而对印章表面补墨,减少了需要操作人员手动补墨的情况,使印章本体3在下一次工作时粘附在b板模台7表面的油墨印迹更清晰,方便操作人员在b板模台7上组装b板模具。
48.参照图6与图7,补墨组件8包括对印章本体3表面涂覆油墨的涂料件81以及驱动件82,驱动件82包括固定连接在印章本体3下表面上的托板821,托板821的长度方向沿印章本体3的长度方向设置,托板821位于印章本体3中部,托板821的长度等于印章本体3的长度;托板821的两个长边侧壁上均开设有若干个安装槽8211,安装槽8211的深度方向沿印章本体3的宽度方向设置,若干个安装槽8211沿托板82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49.每个安装槽8211中均滑动插接有一个导向杆822,位于托板821同一侧的若干个导向杆822上共同固定连接有一个支杆823,支杆823位于导向杆822远离托板821的一侧,支杆823的长度方向沿托板821的长度方向设置,支杆823的长度等于托板821的长度。每个导向杆822上均套设有一个连接弹簧824,连接弹簧824位于托板821与支杆823之间,连接弹簧824的其中一端与支杆823固定连接,连接弹簧824的另一端与托板821固定连接;当连接弹簧824处于自然状态时,支杆823远离托板821的侧壁与印章本体3对应的侧壁平齐。
50.参照图6与图8,涂料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空腔21底壁上的若干个支撑弹簧811,若干个支撑弹簧811在空腔21中均匀分布,支撑弹簧811的长度方向沿安装板2的高度方向设置;本实施例中支撑弹簧81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支撑弹簧811的上端共同固定连接有一个油墨池812,油墨池812位于印章本体3的正下方,油墨池812的长度方向沿空腔21的长度方向分布,油墨池812的两个长边外侧壁均与空腔21对应的腔壁接触,油墨池812内装有油墨;油墨池812的两个短边侧壁上均垂直固定连接有一个下横板825,下横板825的上表面上垂直固定连接有一个立板827,立板827远离油墨池812的侧壁与空腔21对应的腔壁接触,印章本体3位于两个立板827之间。
51.托板821的两个短边侧壁上均垂直固定连接有一个上横杆826,上横杆826呈圆柱状,上横杆826远离托板82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对应的立板827上端,当支撑弹簧811处于自然状态时,托板821以及支杆823插接在插接孔22中,印章本体3的上表面高于安装板2的上表面,托板821的下表面位于空腔21内;上横杆826上套设有一个齿轮828,齿轮828与上横杆826共轴线设置,且齿轮828与上横杆826固定连接,空腔21的内顶壁上固定连接有一个与齿
轮828啮合的齿条829,齿条829的长度方向沿安装板2的高度方向设置。
52.油墨池812中设有一个油墨辊813,油墨辊813的轴向沿安装板2的长度方向设置, 油墨辊813位于印章本体3下方,油墨辊813的长度大于印章本体3的长度,油墨辊813的两个端面上均固定连接有一个转动轴814,转动轴814与油墨辊813共轴线设置,立板827上开设有与转动轴814对应设置的条形孔8271,条形孔8271的长度方向沿安装板2的高度方向设置,转动轴814穿设在条形孔8271中,转动轴814远离油墨辊813的一端位于对应的立板827远离油墨辊813的一侧,转动轴814远离油墨辊813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空腔21对应的腔壁上。
53.转动轴814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卷绳轮815,卷绳轮815与转动轴814共轴线设置,卷绳轮815位于对应的立板827与油墨池812之间,卷绳轮815上缠绕有拉绳816,拉绳81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下横板825的上表面上;转动轴814上还缠绕有发条817,发条817位于油墨池812与立板827之间,发条817的其中一端固定连接在转动轴814上,空腔21与立板827对应的腔壁上均垂直固定连接有一个固定杆818,固定杆818穿设在条形孔8271中,固定杆818靠近油墨池812的一端位于立板827与油墨池812之间,发条81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杆818上,当支撑弹簧811处于自然状态时,转动轴814位于条形孔8271的下端。
54.参照图5,安装板2呈竖直状的长边侧壁上切除了部分安装板2的板体,从而形成了向靠近安装板2倾斜侧壁一侧凹陷的第一定位槽23,安装板2呈竖直状的侧壁与印章本体3对应的侧壁平齐;安装板2的其中一个短边侧壁上也切除了部分安装板2的板体,从而形成了第二定位槽24,安装板2的该短边侧壁与印章本体3对应的侧壁平齐;固定座1与第一定位槽23以及第二定位槽24对应的位置均切除了部分固定座1的座体,使安装板2呈竖直状的侧壁与固定座1对应的侧壁平齐。第一定位槽23与第二定位槽24的高度均与a板模具41以及b模具的高度一致。
55.参照图9与图10,当操作人员在a板模台4上搭建好a板模具41后,操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拿取一定数量的定位印章,本实施例中需要的定位印章的数量为八个,首先在a板模具41的四个端角处均放入一个定位印章,a板模具41端角处的定位印章为端部定位印章5,使安装板2的倾斜面朝向a板模具41的中心处;第一定位槽23卡接在a板模具41的其中一个侧壁上,且第一定位槽23的每个槽壁均与a板模具41对应的表面贴合,第二定位槽24卡接在a板模具41的另一个侧壁上,且第二定位槽24的每个槽壁也均与a板模具41对应的表面贴,从而使a板模具41相邻的两个内表面均与印章本体3对应的侧壁平齐。
56.当端部定位印章5放置完成后,在相邻两个端部定位印章5之间放置一个定位印章,位于两个端部定位印章5之间的定位印章为中部定位印章6,中部定位印章6的安装板2倾斜面朝向a板模具41的中心,且中部定位印章6的第一定位槽23卡接在a板模具41对应的侧壁上,第一定位槽23的每个槽壁均与a板模具41对应表面贴合,a板模具41的内侧壁与印章本体3对应的侧壁平齐。
57.当定位印章安装完成后,操作人员操控翻转机将b板模台7叠合在a板模台4上,当b板模台7与印章本体3接触时,翻转机继续向靠近a板模台4的方向按压b板模台7,b板模台7向下移动并按动印章本体3向下移动,印章本体3移动带动托板821、上横杆826、立板827、下横板825、油墨池812向下移动;油墨池812向下移动对支撑弹簧811进行压缩,上横杆826移动带动齿轮828沿齿条829移动,齿轮828与齿条829啮合使齿轮828带动上横杆826转动,上横杆826转动带动托板821转动。
58.托板821转动带动印章本体3以及支杆823转动,当其中一个支杆823转动至与b板模台7接触时,随着托板821继续转动,b板模台7按动支杆823向靠近托板821的方向移动,支杆823移动带动导向杆822向安装槽8211中移动,同时支杆823对连接弹簧824进行压缩;随着托板821继续转动,当支杆823与b板模台7脱离接触时,连接弹簧824恢复形变并推动支杆823以及插接杆移动,当b板模台7与安装板2的上表面接触时,印章本体3的远离托板821的表面朝下设置,连接弹簧824处于自然状态,托板821以及支杆823与b板模台7接触。
59.在印章本体3翻转的过程中,下横板825向下移动并拉动拉绳816向卷绳轮815外移动,从而使卷绳轮815带动转动轴814以及油墨辊813转动,从而在印章本体3翻转的同时,油墨辊813转动将油墨辊813上的油墨涂刷至印章本体3上,对印章本体3的表面补充油墨;由于下横板825移动带动油墨池812向下移动,油墨池812移动使油墨辊813位于油墨池812的油墨外,减少了油墨过多的附着在油墨辊813上的情况,从而减小了过多的油墨附着在印章本体3上的可能性,节约了油墨;转动轴814转动的同时带动发条817转动,使发条817发生形变,从而使发条817上劲。
60.当b板模台7向上移动时,支撑弹簧811恢复形变并推动油墨池812向上移动,油墨池812移动推动下横板825、立板827、上横杆826、托板821以及印章本体3向上移动,下横板825移动的同时发条817恢复形变并带动转动轴814以及卷绳轮815转动,卷绳轮815转动将拉绳816卷绕在卷绳轮815上;上横杆826向上移动齿轮828向上移动,齿轮828移动的同时与齿条829啮合,从而使齿轮828转动,齿轮828转动带动上横杆826以及托板821转动,托板821转动带动支杆823以及印章本体3转动,从而使印章本体3向上移动的同时进行转动。
61.在印章本体3转动的同时,b板模台7推动其中一个支杆823向靠近托板821的方向移动,支杆823移动带动插接杆向安装槽8211中移动,同时对连接弹簧824进行压缩;当b板模台7移动至与印章本体3脱离接触时,支撑弹簧811处于自然状态,油墨辊813位于油墨池812中,油墨池812中的油墨浸润油墨辊813,印章本体3也转动至初始状态,托板821以及支杆823插接在插接孔22中,印章本体3远离托板821的表面朝向上方,且印章本体3远离托板821的表面高于安装板2的上表面,印章本体3恢复至初始位置。
62.本技术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当a板模具41搭建完成后,操作人员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拿取一定数量的定位印章,接着分别将拿取的定位印章安装在a板模具41内,然后操控翻转机将b板模台7按压至a板模台4上,在b板模台7移动的同时b板模台7按压印章本体3向下移动,在印章本体3移动的同时齿轮828与齿条829配合使印章本体3翻转,拉绳816拉动卷绳轮815以及油墨辊813转动,使油墨辊813转动向印章本体3的表面涂覆油墨;当b板模台7与安装板2接触时,操控翻转机拉动b板模台7向上移动,同时支撑弹簧811恢复形变并推动印章本体3向上移动,齿轮828与齿条829配合使印章本体3转动,当支撑弹簧811恢复至自然状态时,印章本体3恢复至初始状态。
63.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双面叠合剪力墙装模定位印章的使用方法,使用上述的任一定位印章,包括如下步骤:s1、首先在a板模台4上进行引点测量,搭建a板模具41;s2、操作人员按照实际情况拿取一定数量的定位印章,首先在a板模具41的四个端角处均安装一个定位印章,然后在相邻的两个端角处的定位印章之间再放置一个定位印章,印章本体3朝上放置,每一个定位印章的其中一个侧壁均与a板模具对应的侧壁接触;
s3、启动翻转机将b板模台7叠合在a板模台4上,b板模台7与a板模台4叠合后,印章本体3上的油墨粘附在b板模台7的表面,启动翻转机,翻转机将b板模台7移动至原位;s4、将a板模具41内的定位印章取出,向a板模具41内放置钢筋网片,然后向a板模具内浇筑混凝土形成a板,对a板进行养护;s5、根据b板模台上的油墨印迹搭建b板模具,b板模具的内侧壁边线均与对应的油墨边沿共线;s6、通过翻转机翻转a板模台4,使a板模台4叠合在b板模台7上,从而使a板与b板叠合,a板中的钢筋插接至b板模具未完成凝结的混凝土中,叠合机对a板模台4以及b板模台7卡紧固定后,操作人员启动模台震动装置,使b板模具中的混凝土振捣密实,使a板中的钢筋固定在b板中,最后形成双面叠合剪力墙。
6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