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16974发布日期:2022-06-25 03:38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对钢筋骨架(如柱、墙、梁、桥墩内的钢筋骨架)进行浇筑混凝土,使得钢筋骨架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为了实现对钢筋的保护,防止(或者降低)钢筋的腐蚀,钢筋的最外侧至混凝土的外表面之间厚度具有一定的要求,即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具有要求和规范。如下表所示为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mm):
3.环境类别板、墙、壳梁、柱、杆一1520二a2025二b2535三a3040三b4050
4.其中,当混凝土强度不大于c25时,表中保护层厚度数值应增加5mm;钢筋混凝土基础宜设置混凝土垫层,基础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从垫层顶面算起,且不小于40mm。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保护层的厚度都能明白和理解。
5.如图1所示,为钢筋骨架与混凝土0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主筋01竖向放置,而水平筋04连接在主筋01的外围,竖向模板03包围在钢筋骨架的外围,并且竖向模板03的内表面与钢筋骨架之间具有间距,水平筋04(或者称为箍筋)的外表面与混凝土02的外表面(或者模板03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即为钢筋保护层的厚度(l)。
6.在建筑模板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依据设计图纸对柱、墙等坚向构件平面位置(即模板的边线)定位放线,然后以定位线为依据架设模板,以此来确保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满足规范要求,达到钢筋防腐蚀的目的。
7.但是在架设或者捆绑钢筋骨架(包括主筋01和水平筋04)时,由于主筋01本身呈长条状、并且主筋也不可避免的会进行拼接(例如搭接和焊接);加上钢筋骨架还会存在拖拽的情况(例如在架设梁的钢筋骨架时,由于梁的主筋插入到柱的钢筋骨架内,在拖动梁的主筋的时候,梁的主筋也会对柱的钢筋骨架造成扰动,)从而导致钢筋骨架出现倾斜或者弯曲的情况;再加上水平筋04在进行折弯的时候,水平筋也并不是矩形状(即水平筋的转角处夹角会存在不是90
°
的情况,水平筋也会存在倾斜并不是绝对水平)。综上以上现场施工情况,钢筋骨架会出现倾斜的情况,即整个钢筋骨架并不是与水平面相互垂直。
8.模板在架设过程中基本上能够确保模板与水平面相互垂直(或者说模板架设能够满足设计规范要求),但是钢筋骨架的垂直度并不能保证,从而导致钢筋骨架在包覆的模板内存在着倾斜或者弯曲的问题,使得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间距与施工规范要求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匹配。如图2所示,钢筋骨架在包覆的模板内出现倾斜的情况,从而使得钢筋骨架一侧的保护层的厚度l1小于规范要求,而钢筋骨架另一侧的保护层的厚度l2大于规范要
求。
9.为了对钢筋骨架的位置进行调整,现场施工人员一般利用钢筋撬动(或者撬动)、或者插入钢筋的方式进行调整,一方面不能准确调整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间距,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并且保护层的厚度仍然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同时利用钢筋撬动、插入的时候也容易损坏模板,当模板拆除后插入的定位钢筋会裸露混凝土外表面,导致浇筑质量差。


技术实现要素:

10.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1.本技术的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装置本体上具有用于夹持或抵持在钢筋骨架上的主筋上的夹持槽,装置本体上具有两个用于与两个相邻的模板的内壁进行接触的定位面,两个定位面之间具有夹角,所述装置本体利用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间距来控制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间距,所述装置本体上朝向模板的一端具有用于与模板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位于定位面的上方。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槽能够夹持或抵持在钢筋骨架的至少一种直径大小的主筋上。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槽的开口宽度沿着从背离定位面至靠近定位面的方向逐渐变大,或者所述夹持槽呈台阶状。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上具有便于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楔形部,所述楔形部的宽度沿着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插入方向逐渐变小。
15.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定位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
°
并小于等于90
°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安装板,两个安装板相互连接的一端均设置有抵持板,两个抵持板形成用于与钢筋骨架的主筋相互夹持或者抵持的夹持槽,所述安装板远离抵持板的一端均设置有定位板,所述安装板上远离抵持板的一端延伸出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远离抵持板的侧面为用于与模板的内壁进行接触定位面,所述安装板上延伸出定位板的下端面为用于与模板的端部进行接触的接触面。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安装板,两个安装板相互连接的一端形成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主筋相互夹持或者抵持的夹持槽,所述安装板远离夹持槽的一端均设置有定位板,所述安装板上远离夹持槽的一端延伸出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远离夹持槽的侧面为用于与模板的内壁进行接触定位面,所述安装板上延伸出定位板的下端面为用于与模板的端部进行接触的接触面。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上还设置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主筋和/或水平筋抵持的挡板,所述挡板与抵持板分别位于安装板的上下两侧。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上还设置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主筋和/或水平筋抵持的挡板。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本技术的建筑用模板保护层定位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利用装置本体上的夹持槽抵持和/或夹持在钢筋骨架的主筋上,然后利用夹持槽距离定位面之间的距离来控制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距离,由于钢筋骨架四周的模板是依据测量放线的位置而架设的,因此模
板的位置确定之后,通过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距离即可确保钢筋骨架外围距离模板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从而确保钢筋骨架外围距离模板之间的间距(即保护层的厚度)能够满足建筑施工规范要求。并且相比于现有技术采用钢筋撬动或者插入钢筋的方式,既能够实现保护层厚度的精准控制,同时又不会损坏模板,避免了现有技术模板损坏而出现定位钢筋裸露的问题,提高混凝土浇筑的质量。
22.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在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插入钢筋的方式,具有插入方便、劳动强度低的特点,同时还能够降低成本。
23.本技术的建筑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钢筋骨架和模板都架设完成之后,从模板的端部插入本技术的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从而利用架设好的模板对钢筋骨架进行定位;并且依靠夹持槽实现与钢筋骨架主筋的连接,依靠具有夹角的定位面来对两个相邻的模板(例如模板阳角或者阴角处)对应的钢筋骨架的转角处进行定位,并通过接触部来实现与模板的端部的接触,从而将装置本体置于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具有设置方便和安装稳固的特点。同时一次性能够对钢筋骨架的两个相邻的面进行控制,从而控制两个面的保护层厚度,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24.图1为建筑物的钢筋骨架的保护层的结构示意图,该示意图为钢筋骨架的横向截面剖视图;
25.图2为钢筋骨架与外围的模板内出现位置偏移时的状态示意图,即由于钢筋骨架出现倾斜而导致钢筋骨架并未在外围模板的中央位置,导致保护层的厚度与施工规范要求不符;
26.图3为本技术的夹持槽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图3包括了3a、3b、3c和3d四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27.图4为本技术的夹持槽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图4包括了4a和4b两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28.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由两个挡板形成夹持槽,图5包括了5a和5b两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29.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安装板上设置有挡板;
30.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两个安装板上开设有一个夹持槽;
31.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32.图中标记:01、主筋,02、混凝土,03、模板,04、水平筋;
33.1、夹持槽,2、装置本体,3、楔形部,4、定位面,5、安装板,6、定位板,7、抵持板,8、挡板,9、接触面。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用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6.结合附图1,为建筑物(例如柱、墙、梁)的钢筋骨架的保护层的结构示意图,模板03的内表面(或者混凝土02的外表面)与钢筋骨架水平筋04最外侧之间的间距为钢筋保护层的厚度(l)。结合附图2,由于钢筋骨架在架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倾斜或者弯曲的情况,即使钢筋骨架的底部与模板03之间的间距(即保护层的厚度)符合规范要求,但是由于主筋01的弯曲以及水平筋04的精度不能够保证,导致钢筋骨架的上端会出现倾斜的情况,从而使得钢筋骨架与模板03之间的间距(即保护层的厚度)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
37.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包括装置本体2,装置本体2上具有用于夹持或抵持在钢筋骨架上的主筋01上的夹持槽1,装置本体2上具有两个用于与两个相邻的模板03的内壁进行接触的定位面4,两个定位面4之间具有夹角度,所述装置本体利用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间距来控制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间距,所述装置本体2上朝向模板03的一端具有用于与模板03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9,所述接触面9位于定位面4的上方。本技术的建筑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钢筋骨架和模板都架设完成之后,从模板的端部插入本技术的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从而利用架设好的模板对钢筋骨架进行定位;并且依靠夹持槽实现与钢筋骨架主筋的连接,依靠具有夹角的定位面来对两个相邻的模板(例如模板阳角或者阴角处)对应的钢筋骨架的转角处进行定位,并通过接触部来实现与模板的端部的接触,从而将装置本体置于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并控制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距离(即控制保护层的厚度)。
38.其中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间距即为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将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距离先设定好,即可利用本技术的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来控制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间距,从而确保浇筑混凝土后,保护层的厚度能够满足施工规范要求。
39.本技术讲述的模板的内壁即为模板朝向钢筋骨架侧的内侧面。
40.本技术的建筑用模板保护层定位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利用装置本体上的夹持槽抵持和/或夹持在钢筋骨架的主筋上,然后利用夹持槽距离定位面之间的距离来控制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距离,由于钢筋骨架四周的模板是依据测量放线的位置而架设的,因此模板的位置确定之后,通过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距离即可确保钢筋骨架外围距离模板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从而确保钢筋骨架外围距离模板之间的间距(即保护层的厚度)能够满足建筑施工规范要求。并且相比于现有技术采用钢筋撬动或者插入钢筋的方式,既能够实现保护层厚度的精准控制,同时又不会损坏模板,避免了现有技术模板损坏而出现定位钢筋裸露的问题,提高混凝土浇筑的质量。
41.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在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插入钢筋的方式,具有插入方便、劳动强度低的特点,同时还能够降低成本(现有技术通过插入钢筋的方式,插入的钢筋需要一定的长度才能够起到作用,并且插入的钢筋大小还需要与保护层的厚度来确定,导致成本较高,并且插入钢筋的过程劳动强度也很大)。
42.本技术的夹持槽能够与钢筋骨架的主筋进行夹持或者抵持,当夹持槽与钢筋骨架的主筋夹持的时候(即夹持槽与主筋的直径大小相互适配),此时装置本体控制夹持槽与定位面的距离即能够确定保护层的厚度。当夹持槽与钢筋骨架的主筋相互抵持的时候(夹持槽的开口宽度大于水平筋或者主筋的尺寸,或者夹持槽能够适用于不同直径大小的主筋),确定好夹持槽中与主筋最外侧的接触部分与定位面之间的间距即能够确保保护层的厚度。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都能明白和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43.本技术讲述的“间距”为水平距离或者垂直距离,当模板为竖立模板时(即模板与水平面垂直板),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间距为水平距离;当模板为水平模板时(即模板与水平面相互平行),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间距为垂直距离。
44.其中,建筑物的柱、梁、墙的横截面为矩形或者边数大于4的多边形,因此,钢筋骨架外围的模板为矩形桩或者边数大于4的多边形。因此,本技术的两个定位面4之间具有夹角,并且夹角大于0
°
并小于等于90
°
,从而使得一次作业即可实现两个相邻钢筋骨架的侧面进行定位,从而对钢筋骨架两相邻的两个侧面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控制。
45.其中,矩形状的钢筋骨架最最为常见,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定位面4之间的夹角为90
°
,即两个定位面4相互垂直。
46.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根据浇筑的形状来确定两个定位面之间的夹角,在此不再赘述。
47.其中,不同情况下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也不同(正如本技术背景技术中第一段所言),因此,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间距,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不同的保护层厚度能够进行选择和控制,在此不再赘述。
4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槽1夹持或抵持在钢筋骨架的主筋上。即是说,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槽1与主筋01相互夹持。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槽1与主筋01相互抵持。
4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槽1能够与至少一种直径大小的主筋相互夹持或者抵持。即是说,不同条件下,主筋01的直径大小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槽1能够与一种直径大小的主筋01相互夹持或者抵持。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槽1能够与两种及以上的直径大小的主筋01相互夹持或者抵持。
5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槽1的开口宽度沿着从背离定位面至靠近定位面4的方向逐渐变大,或者所述夹持槽1呈台阶状。即是说本技术通过将夹持槽的形状进行设计,通过开口宽度逐渐变化的夹持槽或者台阶状的夹持槽,使得一个夹持槽能够适用于不同直径大小的水平筋和主筋,以提高本技术使用时的便利性。
51.结合附图3(包括了3a、3b、3c和3d),其中,在图3a和3b中,夹持槽1与一种直径大小的主筋01相互适配并与主筋相互夹持。其中,在图3c,夹持槽1的开口宽度沿着背离定位面4至靠近定位面4的方向逐渐变大(即夹持槽的一个侧面为倾斜面,例如从6mm逐渐变化为12mm),该夹持槽1能够与多种直径大小的主筋相互适配并进行夹持。在图3d中,夹持槽呈台阶状,通过台阶状的夹持槽与多种直径大小的主筋相互适配并进行夹持。
52.结合附图4(包括了4a和4b),其中,在图4a和图4b中,夹持槽1与主筋01相互抵持,从而利用一个夹持槽能够与多种直径大小的主筋进行抵持。
5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2上具有便于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03之间的楔形部3,所述楔形部3的宽度沿着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03之间的插入方向逐渐变小。 例如当钢筋骨架为柱的钢筋骨架时,钢筋骨架外围的模板竖立放置(与水平面相互垂直),此时本技术的装置本体沿着从上至下的方向插入,那么楔形的宽度沿着从上至下的方向逐渐变小。当钢筋骨架为梁的钢筋骨架时,钢筋骨架外围的模板包括水平模板(与水平面相互平行)和竖立模板(与水平面相互垂直),此时本技术的装置本体用于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水平模板之间时,楔形部的宽度沿着插入的方向(从左至右的方向或者从右至左的方向)逐渐变小。
54.其中,当装置本体上具有楔形部3,用于从模板的端部(上端、左端或者右端)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
55.当钢筋骨架与模板03之间的间距较小需要调整时,需要将装置本体的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03之间的间隙内,因此,为了便于将装置本体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间隙内,装置本体的下端具有楔形部3,降低使用时的难度,同时也使得钢筋骨架与模板03之间的间距能够逐渐进行调整,降低模板03损坏的风险。
56.结合附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2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安装板5,两个安装板5相互连接的一端均设置有抵持板7,两个抵持板7形成用于与钢筋骨架的主筋01相互夹持或者抵持的夹持槽1,所述安装板5远离抵持板7的一端均设置有定位板6,所述安装板5上远离抵持板7的一端延伸出定位板6,所述定位板6上远离抵持板7的侧面为用于与模板03的内壁进行接触定位面4,所述安装板5上延伸出定位板6的下端面为用于与模板的端部进行接触的接触面9,即是说安装板5上朝向定位面4的侧面为接触面9。
57.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安装板5相互连接后形成一个整体,或者两个安装板5为一体成型并呈“l”状。
58.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5与抵持板7相互连接后形成一个整体,或者安装板与抵持板7一体成型并呈“l”状;然后再将两个带动抵持板7安装板5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59.其中,两个抵持板7用于形成夹持或者抵持钢筋骨架的主筋01的夹持槽1,因此,对于抵持板7的形状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持板7为平板。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持板为弧形板。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持板呈梳齿状。
60.在图5中,定位板6通过安装板5折弯或者冲压而成。
61.结合附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5所展示的实施例基础之上,所述安装板5上还设置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主筋01和/或水平筋04抵持的挡板8,所述挡板8与抵持板7分别位于安装板5的上下两侧,以便于防止挡板8与抵持板7发生机械干涉。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8与主筋相互抵持。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与水平筋相互抵持。
62.结合附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2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安装板5,两个安装板5相互连接的一端形成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主筋01相互夹持或者抵持的夹持槽1,所述安装板5远离夹持槽1的一端均设置有定位板6,所述安装板5上远离夹持槽1的一端延伸出定位板6,所述定位板6上远离夹持槽1的侧面为用于与模板03的内壁进行接触定位面4,
所述安装板5上延伸出定位板6的下端面为用于与模板03的端部进行接触的接触面9。该实施例与图5展示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图7展示的实施例中,夹持槽直接开设在安装板5上。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7展示的实施例基础之上,所述安装板5上还设置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主筋01和/或水平筋04抵持的挡板8。即是装置本体通过夹持槽1与主筋01夹持的同时,利用安装板5上侧和/或下侧的挡板8与主筋01和/或水平筋04进行抵持,以便于提高与钢筋骨架连接稳固性。
64.结合附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所述安装板或定位板具有便于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楔形部3。例如,安装板5的下方设置有楔形,3,并且楔形部设置在定位板6夹持槽1之间(当安装板的下方还设置有挡板8时,楔形部位于定位板与挡板之间的安装板上),从而利用楔形部3便于插入到钢筋骨架与竖立模板03之间。又例如,定位板6背离定位面4的侧面为倾斜面(即定位板呈楔形状),该倾斜面沿着定位板6的底部至夹持槽1的方向逐渐向上倾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