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停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98764发布日期:2022-07-01 21:13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体停车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停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体停车库。


背景技术:

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汽车拥有量在逐年急剧地增长。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很大,人们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后提高较快,汽车的拥有量也逐渐增长,这种增长的势头必将继续下去。城市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不仅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出现了停车困难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开始逐渐对立体车库进行设计改造。但现有的立体停车库一般只设置一个单方向的出入口,在存有取车与存车并存时,易导致出入口的交通瘫痪。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基于以上背景,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的立体车库进行改进,提供了一种出入库口分开的,取放有序的立体停车库。
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立体停车库,其包括框架、入库口、出库口,其还包括第一升降机构、第二升降机构、第一车辆传送机构,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第二升降机构分别位于所述框架的两侧,所述框架包括至少两层的停车层板,所述停车层板上设有至少两行的停车位,每行的停车位沿着左右方向依次排布;
6.所述第一车辆传送机构包括对应每个停车位的传送板,所述车辆停放在传送板后可通过第一升降机构上升至上方的停车层板,通过第二升降机构下降至带有出口的停车层板;
7.所述入库口处设有车高测量组件、车重测量组件。
8.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升降框架、第一升降台,所述第一升降框架上设有入库口,所述入库口设有与其对应的入库坡道;
9.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升降框架、第二升降台,所述第二升降框架上设有出库口,所述出库口设有与其对应的出库坡道。
10.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所述入库坡道和出库坡道为平行反向设置。
11.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所述第一升降台、第二升降台对称位于所述框架的两侧;
12.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在朝向停车层板的一面上设有对应的出口,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在朝向每个停车层板的一面上设有对应的入口;
13.所述停车层板上在出口处设有水平的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停车层板上在入口处设有与第一滑轨平行的第二滑轨;
14.所述第一滑轨上可滑动的连接有第一滑台,所述第二滑轨上可滑动的连接有第二滑台。
15.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所述第一升降台、第二升降台上均设有第一导轨,所述第一滑台、第二滑台上设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可以和第一导轨齐平对接。
16.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所述停车层板在入口和出口之间设有导轨台,所述导轨台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导轨台上设有第三导轨,所述第三导轨可与第二导轨齐平对接。
17.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所述传送板包括板体、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安装在板体下方的行走轮、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可驱动行走轮沿着第一导轨、第二导轨、第三导轨行走移动。
18.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所述停车位上设有停车台,所述停车台上设有第二车辆传送机构,所述第二车辆传送机构包括第二驱动机构、车位传送板,所述第二车辆传送机构可驱动位于导轨台上的传送板移动至对应的停车台上。
19.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所述车高测量组件包括安装架、位于安装架上的车高测量传感器;所述车重测量组件包括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入库坡道上。
20.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其还包括人用电梯,所述框架还包括与人用电梯相对应的人行层板,同层的人行层板位于停车层板的上方,对应的人行层板与停车层板之间通过人行步梯连通,所述停车层板上设有与人行步梯相对应的入梯口。
21.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22.本实用新型将出库口与入库口进行分开设置,将车辆存取进行分开,可避免存车和取车并行时导致的交通堵塞,实现存取有序;并且在入库口可对入库车辆的车高与车重进行测量,以此可对不符合入库的车辆进行排除,以排除安全隐患;并且设有的与车辆用升降机构分开的人用电梯及其对应的人行层板,可便于人们安全行至停放车辆处,拿取东西或其他,更具有安全性与人性化。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三;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四;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五;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六;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七;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八;
32.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34.图中:1-停车层板;2-人行层板;21-入梯口;3-第一升降机构;31-第一升降台;
311-第一导轨;4
‑ꢀ
第二升降机构;5-人用电梯;51-ic读卡器;6-入库坡道;7-车高测量组件;8-人行步梯;9-出库坡道; 100-第一滑轨;101-导轨台;1011-第三导轨;102-停车台;1021-第四导轨;103-车位传送板;104-传送板;1041-行走轮;1042-卡槽;1043-第一驱动机构;105-第一滑台;106-第二滑台;107-第二驱动机构; 108-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6.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竖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3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39.实施例1:根据图1至图8所示的一种立体停车库,其包括框架、入库口、出库口,其还包括第一升降机构3、第二升降机构4、第一车辆传送机构,所述第一升降机构3、第二升降机构4左右分别对称位于所述框架的两侧,所述框架包括至少两层的停车层板1,所述停车层上设有至少两行的停车位,每行的停车位沿着左右方向依次排布;在此需要进行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左右为附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
40.具体参考图6所述,所述车位在第一升降梯和第二升降梯之间呈行排布,每行的车位的数量根据停车库的规模按需设置。
41.所述第一车辆传送机构包括对应每个停车位的传送板104,所述车辆停放在传送板104后可通过第一升降机构3上升至上方的停车层板1,通过第二升降机构4下降至带有出口的停车层板1;
42.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机构可的采用丝杆升降机构或液压升降机构来实现,其实现方式不止一种,丝杆升降机构或液压升降机构的机构及其工作原理为本领域常规技术,故在此不进行赘述。
43.所述入库口处设有车高测量组件7、车重测量组件。
44.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升降机构3包括第一升降框架、第一升降台31,所述第一升降框架上设有入库口,所述入库口设有与其对应的入库坡道5;
45.所述第二升降机构4包括第二升降框架、第二升降台,所述第二升降框架上设有出
库口,所述出库口设有与其对应的出库坡道9。
46.以此可将车库的入口和出口进行分开,使得车辆出库和入库不在同一方向,可实现存取有序。
47.所述入库坡道5和出库坡道9为平行反向设置。
48.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入库坡道与出库坡道上下延伸,与第一升降梯和第二升降梯的放置方向垂直,以此可使得车头的方向保持一致,车头朝向入库口开进,车头朝向出库口开出,以此可避免调转车头方向。
49.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升降机构3在朝向停车层板1的一面上设有对应的出口,所述第二升降机构4 在朝向每个停车层板1的一面上设有对应的入口;
50.如图4所示,所述停车层板1上在出口处设有水平的第一滑轨100,所述第一滑轨100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停车层板1上在入口处设有与第一滑轨100平行的第二滑轨104;
51.所述第一滑轨100上可滑动的连接有第一滑台105,所述第二滑轨104上可滑动的连接有第二滑台106。
52.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滑轨100和第二滑轨104上分别设有驱动机构,以可驱动第一滑台和第二滑台分别沿着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前后方向进行滑动,在具体实施时,第一滑轨或第二滑轨的驱动机构为丝杆驱动机构或传送带驱动机构,滑台驱动工作原理及其过程为本领域常规技术,在此没必要进行详述。
53.所述第一升降台31、第二升降台上均设有第一导轨311,所述第一滑台105、第二滑台106上设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可以和第一导轨311齐平对接。
54.所述停车层板1在入口和出口之间设有导轨台101,所述导轨台101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导轨台101 上设有第三导轨1011,所述第三导轨可与第二导轨齐平对接。
55.具体实施时,所述导轨台101位于相邻的行排停车位之间,即所述导轨台101的上下两侧设有相对两行的停车位。
56.所述传送板104包括板体、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安装在本体下方的行走轮1041、第一驱动机构1042,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042可驱动行走轮1041沿着第一导轨311、第二导轨、第三导轨行走移动。
57.在具体实施时,所述行走轮设有刹车机构,具体为电控刹车,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驱动行走轮进行行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驱动电机,所述传动机构为齿轮传动机构,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驱动行走轮行走的具体原理为本领域常规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
58.所述停车位上设有停车台102,所述停车台102上设有第二车辆传送机构,所述第二车辆传送机构包括第二驱动机构、车位传送板108,所述第二车辆传送机构可驱动位于导轨台10上的传送板104移动至对应的停车台102上。
59.参考图3和图4所示,所述车辆传送的过程为:当车辆进行入库时,通过第一升降梯的入库口将车开至停放在第一升降台上的传送板后,人从入库口出去第一升降梯后,第一升降梯上升,将传送板上升至具有空停车位的停车层板后停止,此时,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齐平对接,然后传送板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着第一导轨向第二导轨移动行走,直至完全位于第一滑台105上,第一滑台105沿着第一滑轨100前后方向滑动,以向具有空白停车位的对应的行排行走移动,当到达对应的导轨台101时,第二导轨和第三导轨齐平对接,所
述传送板从沿着第二导轨行走移动至第三导轨,然后沿着第三导轨行走移动,直至空停车,然后在第二车辆传送机构的作用下,将传送板移动至停车台即可。
60.出库的车辆的传送过程为:停放在车位台上的传送板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向第三导轨方向移动,直至传送板的移动轮位于第三导轨上,然后传送板沿着第三导轨向第二滑轨方向移动,而此时第二滑台则向移动传送板所在的导轨台移动,直至第三导轨与第二滑台上的第二导轨齐平对接,然后第二滑台沿着第二滑轨向第二升降台方向移动,直至第二滑台上的第二导轨与第一导轨齐平对接,然后传送板沿着第二导轨行走移动至第二升降台后,在第二升降机构的驱动下下降至具有出库口的停车层板,然后人通过出库口至车辆里,将车辆从出库口口开出即可。
61.所述车高测量组件包括安装架、位于安装架上的车高测量传感器;所述车重测量组件包括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入库坡道6上。
62.所述车高测量传感器为扫描式激光测距传感器。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入库坡道具有水平段,所述车高测量传感器对通过水平段的车辆的高度进行测量。
63.参考图1和图2所述,其还包括人用电梯5,所述框架还包括与人用电梯5相对应的人行层板2,同层的人行层板2位于停车层板1的上方,对应的人行层板2与停车层板1之间通过人行步梯8连通,所述停车层板1上设有与人行步梯8相对应的入梯口21。
64.成行排的相邻的停车位之间设有一定的间距,所述人行步梯设置在成行排的相邻的停车位之间。
65.并且在具体实施时,通过人用电梯无法直接到达停车层板1,并且其中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相邻的 2个停车层板2之间的距离至少2倍于相邻的人行层板2与停车层板1之间的距离。
66.在具体实施时,所述人用电梯5的入口与出口门处设有ic卡读卡器51,因此人在进入电梯前进行读卡,对车辆的停放信息等进行读取掌握。
67.实施例2:根据图1至图8所示的一种立体停车库,其包括框架、入库口、出库口,其还包括第一升降机构3、第二升降机构4、第一车辆传送机构,所述第一升降机构3、第二升降机构4左右分别对称位于所述框架的两侧,所述框架包括至少两层的停车层板1,所述停车层上设有至少两行的停车位,每行的停车位沿着左右方向依次排布;在此需要进行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左右为附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
68.具体参考图6所述,所述车位在第一升降梯和第二升降梯之间呈行排布,每行的车位的数量根据停车库的规模按需设置。
69.所述第一车辆传送机构包括对应每个停车位的传送板104,所述车辆停放在传送板104后可通过第一升降机构3上升至上方的停车层板1,通过第二升降机构4下降至带有出口的停车层板1;
70.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机构可的采用丝杆升降机构或液压升降机构来实现,其实现方式不止一种,丝杆升降机构或液压升降机构的机构及其工作原理为本领域常规技术,故在此不进行赘述。
71.所述入库口处设有车高测量组件7、车重测量组件。
72.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升降机构3包括第一升降框架、第一升降台31,所述第一升降框架上设有入库口,所述入库口设有与其对应的入库坡道5;
73.所述第二升降机构4包括第二升降框架、第二升降台,所述第二升降框架上设有出库口,所述出库口设有与其对应的出库坡道9。
74.以此可将车库的入口和出口进行分开,使得车辆出库和入库不在同一方向,可实现存取有序。
75.所述入库坡道5和出库坡道9为平行反向设置。
76.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入库坡道与出库坡道上下延伸,与第一升降梯和第二升降梯的放置方向垂直,以此可使得车头的方向保持一致,车头朝向入库口开进,车头朝向出库口开出,以此可避免调转车头方向。
77.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升降机构3在朝向停车层板1的一面上设有对应的出口,所述第二升降机构4 在朝向每个停车层板1的一面上设有对应的入口;
78.如图4所示,所述停车层板1上在出口处设有水平的第一滑轨100,所述第一滑轨100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停车层板1上在入口处设有与第一滑轨100平行的第二滑轨104;
79.所述第一滑轨100上可滑动的连接有第一滑台105,所述第二滑轨104上可滑动的连接有第二滑台106。
80.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滑轨100和第二滑轨104上分别设有驱动机构,以可驱动第一滑台和第二滑台分别沿着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前后方向进行滑动,在具体实施时,第一滑轨或第二滑轨的驱动机构为丝杆驱动机构或传送带驱动机构,滑台驱动工作原理及其过程为本领域常规技术,在此没必要进行详述。
81.所述第一升降台31、第二升降台上均设有第一导轨311,所述第一滑台105、第二滑台106上设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可以和第一导轨311齐平对接。
82.所述停车层板1在入口和出口之间设有导轨台101,所述导轨台101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导轨台101 上设有第三导轨1011,所述第三导轨可与第二导轨齐平对接。
83.具体实施时,所述导轨台101位于相邻的行排停车位之间,即所述导轨台101的上下两侧设有相对两行的停车位。
84.所述传送板104包括板体、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安装在本体下方的行走轮1041、第一驱动机构1042,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042可驱动行走轮1041沿着第一导轨311、第二导轨、第三导轨行走移动。
85.在具体实施时,所述行走轮设有刹车机构,具体为电控刹车,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驱动行走轮进行行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驱动电机,所述传动机构为齿轮传动机构,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驱动行走轮行走的具体原理为本领域常规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
86.所述停车位上设有停车台102,所述停车台102上设有第二车辆传送机构,所述第二车辆传送机构包括第二驱动机构107、车位传送板108,所述第二车辆传送机构可驱动位于导轨台10上的传送板104移动至对应的停车台102上。
87.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二车辆传送机构还包括第三驱动机构,所述车位传送板108上设有卡块108,所述卡块108与所述第三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三驱动机构驱动卡块108上下升降,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可为丝杆升降机构,或液压升降机构,所述传送板104的底面设有与所述卡块108相对应的卡槽1042,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可驱动车位传送板108向第三导轨和车位台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车位传送板108 向第三导轨方向移动时,所述
车位传送板108的部分可穿过传送板的下方,直至卡块与卡槽对应,然后通过第三驱动机构驱动卡块上升,直至卡块卡在卡槽内后,然后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车位传送板108向车位台移动,直至传送板位于车位台合适位置处即可。出库则与之相反,具体为:停放在车位台上的传送板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向第三导轨方向移动,直至传送板的移动轮位于第三导轨上,然后第三驱动机构驱动卡块脱离卡槽后,车辆传送板通过第三驱动机构回至升降台,然后传送板按照实施例1出库过程移动行走,直至第二升降梯。
88.然后传送板沿着第三导轨向第二滑轨方向移动,而此时第二滑台则向移动传送板所在的导轨台移动,直至第三导轨与第二滑台上的第二导轨齐平对接,然后第二滑台沿着第二滑轨向第二升降台方向移动,直至第二滑台上的第二导轨与第一导轨齐平对接,然后传送板沿着第二导轨行走移动至第二升降台后,在第二升降机构的驱动下下降至具有出库口的停车层板,然后人通过出库口至车辆里,将车辆从出库口口开出即可。
8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107可以为电动液压推杆,其实现方式不限于此。
90.当第二驱动机构107为电动液压推杆时,未设有导轨台的相邻的不同行排的停车位之间隔墙,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安装在隔墙上,所述车位台上设有第四导轨,所述车位传送板上设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随着车位传送板的移动沿着第四导轨滑动。
91.参考图3和图4所示,所述车辆传送的过程为:当车辆进行入库时,通过第一升降梯的入库口将车开至停放在第一升降台上的传送板后,人从入库口出去第一升降梯后,第一升降梯上升,将传送板上升至具有空停车位的停车层板后停止,此时,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齐平对接,然后传送板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着第一导轨向第二导轨移动行走,直至完全位于第一滑台105上,第一滑台105沿着第一滑轨100前后方向滑动,以向具有空白停车位的对应的行排行走移动,当到达对应的导轨台101时,第二导轨和第三导轨齐平对接,所述传送板从沿着第二导轨行走移动至第三导轨,然后沿着第三导轨行走移动,直至空停车,然后在第二车辆传送机构的作用下,将传送板移动至停车台即可。
92.所述车辆测量组件包括安装架、位于安装架上的车高测量传感器;所述车辆测重组件包括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入库坡道6上。
93.参考图1和图2所述,其还包括人用电梯5,所述框架还包括与人用电梯5相对应的人行层板2,同层的人行层板2位于停车层板1的上方,对应的人行层板2与停车层板1之间通过人行步梯8连通,所述停车层板1上设有与人行步梯8相对应的入梯口21。
94.成行排的相邻的停车位之间设有一定的间距,所述人行步梯设置在成行排的相邻的停车位之间。
95.实施例3:参考图1至图10所示的一种立体停车库,其包括框架、入库口、出库口,其还包括第一升降机构3、第二升降机构4、第一车辆传送机构,所述第一升降机构3、第二升降机构4分别位于所述框架的两侧,所述框架包括至少两层的停车层板1,所述停车层上设有至少两行的停车位,每行的停车位沿着左右方向依次排布;
96.所述第一车辆传送机构包括对应每个停车位的传送板104,所述车辆停放在传送板104后可通过第一升降机构3上升至上方的停车层板1,通过第二升降机构4下降至带有出口的停车层板1;
97.所述入库口处设有车高测量组件7、车重测量组件。
98.所述第一升降机构3包括第一升降框架、第一升降台31,所述第一升降框架上设有
入库口,所述入库口设有与其对应的入库坡道5;
99.所述第二升降机构4包括第二升降框架、第二升降台,所述第二升降框架上设有出库口,所述出库口设有与其对应的出库坡道9。
100.所述入库坡道5和出库坡道9为平行反向设置。
101.所述第一升降台31、第二升降台32对称位于所述框架的两侧;
102.所述第一升降机构3在朝向停车层板1的一面上设有对应的出口,所述第二升降机构4在朝向每个停车层板1的一面上设有对应的入口;
103.所述停车层板1上在出口处设有水平的第一滑轨100,所述第一滑轨100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停车层板1上在入口处设有与第一滑轨100平行的第二滑轨104;
104.所述第一滑轨100上可滑动的连接有第一滑台105,所述第二滑轨104上可滑动的连接有第二滑台106。
105.所述第一升降台31、第二升降台上均设有第一导轨311,所述第一滑台105、第二滑台106上设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可以和第一导轨311齐平对接。
106.所述停车层板1在入口和出口之间设有导轨台101,所述导轨台101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导轨台101 上设有第三导轨1011,所述第三导轨可与第二导轨齐平对接。
107.所述传送板104包括板体、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安装在本体下方的行走轮1041、第一驱动机构1042,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042可驱动行走轮1041沿着第一导轨311、第二导轨、第三导轨行走移动。
108.所述停车位上设有停车台102,所述停车台102上设有第二车辆传送机构,所述第二车辆传送机构包括第二驱动机构、车位传送板108,所述第二车辆传送机构可驱动位于导轨台10上的传送板104移动至对应的停车台102上。
109.所述车高测量组件包括安装架、位于安装架上的车高测量传感器;所述车重测量组件包括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入库坡道6上。
110.其还包括人用电梯5,所述框架还包括与人用电梯5相对应的人行层板2,同层的人行层板2位于停车层板1的上方,对应的人行层板2与停车层板1之间通过人行步梯8连通,所述停车层板1上设有与人行步梯8相对应的入梯口21。
111.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本实施例中在具有出库口的停车层板上将此层板上的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采用环形滑轨进行替换,所述第一滑台和第二滑台可在环形滑轨上进行滑动。具体实施时,所述环形滑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直段滑轨,以此可通过滑轨设有不同方向的出库口(例如在左右方向的直段滑轨上),每个出库口对应出库坡道。左右方向上的直段滑轨上对应的出库坡道在与环形轨道对接的位置处设有过渡凸台,所述过渡凸台上设有与第二导轨齐平对接的导轨,以可使得传送板移动行走至过渡凸台,然后通过出库口出库。具体实施时,车辆通过传送板通过第二升降梯下降至具有出库口的停车层板上后,根据出库口选择,使得第二滑台沿着环形导轨滑动至对应的出库口。
112.实施例1至实施例3位于出库口的传送板在车辆出库后,可通过对应的滑台及其导轨台行走移动至第一升降台上。
113.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具有入库口和出库口的停车层板可以为不同一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并且从下往上数的第一层的停车层板不一定在地面上,其可在地下,以此可将地下停车与立体停车相结合。
114.如图10所示,所述框架外设有密封围墙,以可将框架包围其内,所述密封围墙上可适于地设有通风口。
115.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