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泥预热器内筒模具用悬挂安装件和模具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90081发布日期:2022-10-22 01:16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泥预热器内筒模具用悬挂安装件和模具单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泥生产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水泥预热器内筒模具用悬挂安装件和模具单元。


背景技术:

2.在水泥生产工业中,预热器内筒是保证水泥正常生产的重要设备,在生产水泥的回转窑预热器中,预热器需要为生料粉与窑尾热风提供多级同流热交换使得料粉最终进入回转窑内进行煅烧,内筒可以为生料粉提供足够的分散时间,该过程中内筒工况环境十分恶劣,其面临高温、碱蒸汽、硫蒸汽以及粉料的高速冲刷。
3.目前现有的预热器内筒大多是挂片式的,挂片主要采用铸造耐热钢铸造,由于预热器内的环境苛刻,高温、碱蒸汽、硫蒸汽以及粉料的高速冲刷会使产品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特别是四、五级的预热器挂片,寿命仅一年左右。针对目前挂片式预热器内筒的缺点,实用新型人前期研发出一体式的预热器内筒,该预热器内筒包括中间层的加强板,并且在加强板的两侧设置有耐火材料层,使用后发现相比较于传统挂片式预热器内筒,一体式预热器内筒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其不仅具有较好的强度,而且抗物理化学侵蚀能力较强。
4.但是对于一体式预热器内筒如何成型是一个工程上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解决浇注料的浇铸问题,对进一步提高预热器内筒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5.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水泥预热器内筒结构强度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水泥预热器内筒模具用悬挂安装件和模具单元。
7.2.技术方案
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泥预热器内筒模具用悬挂安装件,用于连接加强板和设于加强板底部的底模具,底模具用于浇筑制造水泥预热器内筒,其顶端包括悬挂部,底端包括悬挂固定部;所述加强板底部设置有模具吊挂件,悬挂部设置于模具吊挂件上;所述底模具上设置有第二底模安装件,悬挂固定部与第二底模安装件固定连接。
10.优选地,所述模具吊挂件为吊挂孔。
11.优选地,所述加强板上设置有多个贯穿孔,贯穿孔贯穿加强板的两侧;所述吊挂孔为其中之一的贯穿孔。
12.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单元,其包括外模具、内模具和底模具,所述内模具设置于加强板的内侧,外模具设置于加强板的外侧;所述底模具设置于加强板的底部,底模具通过悬挂安装件与加强板相连;所述悬挂安装件用于连接加强板和设于加强板底部的底模具,底模具用于浇筑制造水泥预热器内筒,其顶端包括悬挂部,底端包括悬挂固定部;所述加强板底部设置有模具吊挂件,悬挂部设置于模具吊挂件上;所述底模具上设置有第二底模安装件,
悬挂固定部与第二底模安装件固定连接。
13.优选地,在模具单元中,所述模具吊挂件为吊挂孔。
14.优选地,在模具单元中,所述加强板上设置有多个贯穿孔,贯穿孔贯穿加强板的两侧;所述吊挂孔为其中之一的贯穿孔。
15.3.有益效果
16.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1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泥预热器内筒模具用悬挂安装件,用于连接加强板和设于加强板底部的底模具,底模具用于浇筑制造水泥预热器内筒,其顶端包括悬挂部,底端包括悬挂固定部,所述加强板底部设置有模具吊挂件,悬挂部设置于模具吊挂件上;所述底模具上设置有第二底模安装件,悬挂固定部与第二底模安装件固定连接,能够实现加强板对底模具的悬挂,便于对预热器内筒的浇筑,提升水泥预热器内筒结构强度。
18.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单元,其包括外模具、内模具和底模具,所述内模具设置于加强板的内侧,外模具设置于加强板的外侧;所述底模具设置于加强板的底部,底模具通过悬挂安装件与加强板相连;所述悬挂安装件用于连接加强板和设于加强板底部的底模具,底模具用于浇筑制造水泥预热器内筒,其顶端包括悬挂部,底端包括悬挂固定部;所述加强板底部设置有模具吊挂件,悬挂部设置于模具吊挂件上;所述底模具上设置有第二底模安装件,悬挂固定部与第二底模安装件固定连接;利用悬挂安装件实现加强板对底模具的悬挂,底模具上安装外模具和内模具,从而实现水泥预热器内筒的浇筑,提升水泥预热器内筒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泥预热器内筒浇筑模具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泥预热器内筒浇筑模具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泥预热器内筒浇筑模具俯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泥预热器内筒模具内模单体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泥预热器内筒模具外模单体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泥预热器内筒模具底模单体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泥预热器内筒模具悬挂安装件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泥预热器内筒结构示意图。
27.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28.101、外层浇注料;102、内层浇注料;110、加强板;120、贯穿孔;
29.200、模具单元;210、外模具;211、外模单体;212、外模板;213、外模纵向安装件;214、外模横向安装件;215、外模纵向安装孔;216、外模横向安装孔;217、外模加强件;
30.220、内模具;221、内模单体;222、第一内模单体;223、第二内模单体;224、第一安装斜面;225、第二安装斜面;226、内模板;227、内模纵向安装件;228、内模横向安装件;229、内模纵向安装孔;2210、内模横向安装孔;2211、内模加强件;
31.230、底模具;231、第一底模安装件;232、第二底模安装件;
32.240、悬挂安装件;241、悬挂部;242、悬挂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34.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进行组合的。
3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泥预热器内筒,包括加强板110、外层浇注料101和内层浇注料102,外层浇注料101和内层浇注料102分别设置于加强板110的两侧。所述加强板110在内筒的结构中主要起到维持内筒整体强度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持内筒整体形状;本实施例中加强板110为钢板,但是加强板110的材料不限于钢板,可以起到较好内部形状支撑作用的材料均可。所述外层浇注料101和内层浇注料102一般为耐火材料,其担负着与水泥预热器内热风直接接触的作用。
36.所述加强板110上设置有多个贯穿孔120,贯穿孔120贯穿加强板110的两侧;在内筒的制作过程中,将外层浇注料101和内层浇注料102分别浇筑至加强板110的外层和内层,由于加强板110上贯穿孔120的设置,浇筑过程中外层浇注料101和内层浇注料102在贯穿孔120内相连;待外层浇注料101和内层浇注料102固结后,外层浇注料101和内层浇注料102即可通过贯穿孔120内相连的部分形成一个整体,此时加强板110单侧面的外层浇注料101或内层浇注料102难以从加强板110上脱落,极大改善了内筒的整体强度。
37.在加强板110的顶部,设置有加强板安装件,所述加强板安装件与水泥预热器内壁上的安装部相连,使得加强板110可以安装于水泥预热器内壁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安装件为安装孔,使用螺柱穿过所述安装孔,再与水泥预热器内壁上的安装部配合,使得加强板110可以安装于水泥预热器内壁上。
38.所述加强板110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强化网,所述强化网可以为铁丝网。
39.所述加强板110的高度为800~5000mm,贯穿孔120长度为30~180mm,所述贯穿孔120在加强板110上列状排布,相邻列贯穿孔120的列间距为80~300mm。
40.在上述水泥预热器内筒的制造过程中,先将加强板110安装于水泥预热器内壁上;然后将模具单元200至少套设于加强板110的内侧、外侧以及底侧,而后使用浇筑料向模具单元200内进行浇筑,在加强板110外侧形成外层浇注料101,在加强板110内侧形成内层浇注料102。
41.模具单元200包括外模具210、内模具220和底模具230,所述底模具230设置于加强板110的底部,内模具220设置于加强板110的内侧,外模具210设置于加强板110的外侧,上述外模具210、内模具220和底模具230可实现浇筑料的浇筑即可,可以为但不限于木板、金属板。
42.为了便于施工与安装,所述外模具210包括多个外模单体211,通过多个外模单体211的拼装,形成整个外模具210;内模具220包括多个内模单体221,通过多个内模单体221
的拼装,形成整个内模具220;底模具230包括多个底模单体,通过多个底模单体的拼装,形成整个底模具230,上述外模单体211和内模单体221均可理解为模具单体。
43.所述外模单体211包括外模板212,外模板212为弧形,所述外模板212的边缘位置设置有外模安装件,相邻外模单体211通过外模安装件之间的配合实现相邻外模单体211之间的连接;外模安装件可以为与外模板212垂直的板体,板体上设置有外模安装孔,通过螺柱将相邻外模单体211的外模安装孔进行连接,进而实现相邻外模单体211之间的连接;多个外模单体211为成行成列排布,外模安装件包括外模板212纵向两侧的外模纵向安装件213和外模板212横向两侧的外模横向安装件214;外模纵向安装件213上设置有外模纵向安装孔215,外模横向安装件214上设置有外模横向安装孔216,纵向相邻的外模单体211通过外模纵向安装孔215之间的连接进行连接;横向相邻的外模单体211通过外模横向安装孔216之间的连接进行连接。
44.所述内模单体221包括内模板226,内模板226为弧形,所述内模板226的边缘位置设置有内模安装件,相邻内模单体221通过内模安装件之间的配合实现相邻内模单体221之间的连接;内模安装件可以为与内模板226垂直的板体,板体上设置有内模安装孔,通过螺柱将相邻内模单体221的内模安装孔进行连接,进而实现相邻内模单体221之间的连接;多个内模单体221为成行成列排布,内模安装件包括内模板226纵向两侧的内模纵向安装件227和内模板226横向两侧的内模横向安装件228;内模纵向安装件227上设置有内模纵向安装孔229,内模横向安装件228上设置有内模横向安装孔2210,纵向相邻的内模单体221通过内模纵向安装孔229之间的连接进行连接;横向相邻的内模单体221通过内模横向安装孔2210之间的连接进行连接。
45.综上,即所述模具单体包括模板,模板为弧形,所述模板的边缘位置设置有模具安装件,相邻模具单体通过模具安装件之间的配合实现相邻模具单体之间的连接;模具安装件可以为与模板垂直的板体,板体上设置有模具安装孔,通过螺柱将相邻模具单体的模具安装孔进行连接,进而实现相邻模具单体之间的连接;多个模具单体为成行成列排布,模具安装件包括模板纵向两侧的模具纵向安装件和模板横向两侧的模具横向安装件;模具纵向安装件上设置有模具纵向安装孔,模具横向安装件上设置有模具横向安装孔,纵向相邻的模具单体通过模具纵向安装孔之间的连接进行连接;横向相邻的模具单体通过模具横向安装孔之间的连接进行连接。
46.需要说明的是,沿圆周状加强板110,加强板110外侧环绕排布外模单体211,加强板110内侧环绕排布内模单体221,其中在一圈内模单体221中,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内模单体222和至少一个第二内模单体223,所述第一内模单体222与第二内模单体223相邻设置,第一内模单体222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一安装斜面224,第二内模单体223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斜面225,所述第一安装斜面224与第二安装斜面225相配合,通过第一安装斜面224与第二安装斜面225的设置,使得一圈内模单体221在安装至最后一个内模单体221时,内模单体221可以方便地与相邻的内模单体221相配合。
47.在外模板212远离浇筑料的一侧,设置有外模加强件217;在内模具220远离浇筑料的一侧,设置有内模加强件2211,所述加强件可以为加强筋,通过加强筋的设置可以提高模板的强度。
48.所述底模具230也可以通过多个底模单体构成;底模具230上设置有第一底模安装
件231,所述第一底模安装件231与最底部的内模单体221或外模单体211配合连接,进而实现底模具230与内模单体221或外模单体211的连接,第一底模安装件231可以为安装孔,通过螺柱将该安装孔与外模纵向安装孔215或内模纵向安装孔229进行连接,进而实现底模具230与内模单体221或外模单体211的连接。
49.在底模具230上还设置有第二底模安装件232,加强板110的底部设置有模具吊挂件,通过第二底模安装件232与模具吊挂件的连接,使得底模具230与加强板110相连,通过悬挂安装件240,所述模具吊挂件可以为吊挂孔,该吊挂孔可以为贯穿孔120,悬挂安装件240的顶端包括悬挂部241,悬挂安装件240的底端包括悬挂固定部242,悬挂部241设置于模具吊挂件,悬挂固定部242与第二底模安装件232固定,进而实现加强板110对底模具230的悬挂。
50.在上文中结合具体的示例性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是,应当理解,可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详细的描述和附图应仅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如果存在任何这样的修改和变型,那么它们都将落入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此外,背景技术旨在为了说明本技术的研发现状和意义,并不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或本技术和本实用新型的应用领域。
51.更具体地,尽管在此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而是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前面的详细描述可认识到的经过修改、省略、例如各个实施例之间的组合、适应性改变和/或替换的任何和全部实施例。权利要求中的限定可根据权利要求中使用的语言而进行广泛的解释,且不限于在前述详细描述中或在实施该申请期间描述的示例,这些示例应被认为是非排他性的。在任何方法或过程权利要求中列举的任何步骤可以以任何顺序执行并且不限于权利要求中提出的顺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当仅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合法等同物来确定,而不是由上文给出的说明和示例来确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