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支撑结构的立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14881发布日期:2022-11-25 17:02阅读:25来源:国知局
带有支撑结构的立柱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支撑结构的立柱。


背景技术:

2.在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房屋建筑工程开始采用钢结构。在钢结构安装过程中,考虑到钢结构和混凝土基础的连接可靠性,常常会出现钢柱下插或是型钢混凝土柱。而为了便于钢柱的安装精度控制,一般第一节钢柱会尽可能做短,就会出现第一批安装的钢结构只有钢柱,没有钢梁。此时,钢柱安装后其精度会受到土建作业的影响,需要采取临时加固措施。通常的做法是,钢柱安装后,用钢管围绕钢柱搭斜撑。通常的支撑方式占用的空间比较严重,会导致后续作业受阻。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支撑结构,代替的原有的绕柱体搭建斜撑的方式,仅在转角位置钢柱上设置,相对比与传统的每个钢柱搭设斜撑进行精度控制,减小了对后续土建作业空间的侵蚀,由此,减小了因空间侵蚀大致的后续作业受阻,减少了施工管理难度。
4.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带有支撑结构的立柱,包括:
5.第一柱体、第二柱体、第一斜拉条和第二斜拉条;
6.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均适用于竖直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间隔设置;
7.所述第一斜拉条和所述第二斜拉条设置在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之间,所述第一斜拉条和所述第二斜拉条均倾斜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可拆卸连接;且
8.所述第一斜拉条和所述第二斜拉条呈交叉排布。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斜拉条的一端设有第一张紧件,所述第一张紧件的另一端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第一柱体或所述第二柱体上;
10.所述第二斜拉条的一端设有第二张紧件,所述第二张紧件的另一端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第一柱体或所述第二柱体上。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斜拉条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张紧件,所述第二斜拉条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张紧件;
12.所述第一张紧件和所述第二张紧件均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第一柱体上,所述第三张紧件和所述第四张紧件均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第二柱体上。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张紧件、所述第二张紧件、所述第三张紧件和所述第四张紧件均为花篮螺栓。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柱体朝向所述第二柱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柱体朝向所述第一柱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连接件和第四
连接件;
15.所述第一连接件临近所述第一柱体的顶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临近所述第一柱体的底部,所述第三连接件临近所述第二柱体的顶部,所述第四连接件临近所述第二柱体的底部;
16.所述第一斜拉条的一端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所述第一斜拉条的另一端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第四连接件上;
17.所述第二斜拉条的一端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所述第二斜拉条的另一端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第三连接件上。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系杆,所述系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系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系杆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斜拉条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连接处的上方位置;
20.所述系杆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斜拉条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连接处的上方位置;
21.所述系杆通过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22.所述第一斜拉条和所述第二斜拉条均通过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与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连接。
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均成板状。
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四连接件相对设置。
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系杆的直径d的取值范围为:160mm≤d≤200mm。
26.本技术实施例带有支撑结构的立柱设置有第一柱体、第二柱体、第一斜拉条和第二斜拉条,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固定在地面上,且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间隔设置。第一斜拉条倾斜设置在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之间,且第一斜拉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柱体、第二柱体可拆卸连接。第二斜拉条倾斜设置在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之间,且第二斜拉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柱体、第二柱体可拆卸连接。第一斜拉条和第二斜拉条的倾斜方向不同,以使第一斜拉条和第二斜拉条呈交叉结构纵横分布。本技术实施例带有支撑结构的立柱通过在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之间设置呈交叉结构分布的第一斜拉条和第二斜拉条进行支撑,使得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通过第一斜拉条、第二斜拉条进行互相支撑。本技术实施例代替的原有的绕柱体搭建斜撑的方式,仅在转角位置钢柱上设置,相对比与传统的每个钢柱搭设斜撑进行精度控制,减小了对后续土建作业空间的侵蚀,由此,减小了因空间侵蚀大致的后续作业受阻,减少了施工管理难度。
27.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28.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29.图1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带有支撑结构的立柱的多个立柱的结构图;
30.图2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带有支撑结构的立柱的主体结构图;
31.图3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带有支撑结构的立柱的第一连接件和系杆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
32.图4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带有支撑结构的立柱的第二连接件和第三张紧件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34.其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新型的限制。
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6.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37.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技术,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技术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技术的主旨。
38.图1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带有支撑结构的立柱的多个立柱的结构图。图2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带有支撑结构的立柱的主体结构图。图3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带有支撑结构的立柱的第一连接件和系杆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带有支撑结构的立柱的第二连接件和第三张紧件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图2、图3或图4所示,该带有支撑结构的立柱包括:第一柱体100、第二柱体200、第一斜拉条300和第二斜拉条400,其中,第一柱体100和第二柱体200均竖直固定在地面上,第一柱体100和第二柱体200间隔且相对设置。第一斜拉条300和第二斜拉条400均设置在第一柱体100和第二柱体200之间,第一斜拉条300和第二斜拉条400均倾斜设置,并分别与第一柱体100和第二柱体200可拆卸连接,且第一斜拉条300和第二斜拉条400呈交叉排布。
39.本技术实施例带有支撑结构的立柱设置有第一柱体100、第二柱体200、第一斜拉条300和第二斜拉条400,第一柱体100和第二柱体200固定在地面上,且第一柱体100和第二柱体200间隔设置。第一斜拉条300倾斜设置在第一柱体100和第二柱体200之间,且第一斜拉条3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柱体100、第二柱体200可拆卸连接。第二斜拉条400倾斜设置在第一柱体100和第二柱体200之间,且第二斜拉条4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柱体100、第二柱体
200可拆卸连接。第一斜拉条300和第二斜拉条400的倾斜方向不同,以使第一斜拉条300和第二斜拉条400呈交叉结构纵横分布。本技术实施例带有支撑结构的立柱通过在第一柱体100和第二柱体200之间设置呈交叉结构分布的第一斜拉条300和第二斜拉条400进行支撑,使得第一柱体100和第二柱体200通过第一斜拉条300、第二斜拉条400进行互相支撑。本技术实施例代替的原有的绕柱体搭建斜撑的方式,仅在转角位置钢柱上设置,相对比与传统的每个钢柱搭设斜撑进行精度控制,减小了对后续土建作业空间的侵蚀,由此,减小了因空间侵蚀大致的后续作业受阻,减少了施工管理难度。
40.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斜拉条300和第二斜拉条400呈
“×”
状交叉分布。
4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斜拉条300的一端设有第一张紧件900,第一张紧件900的另一端可拆卸安装在第一柱体100或第二柱体200上。第二斜拉条40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张紧件1010,第二张紧件1010的另一端可拆卸安装在第一柱体100或第二柱体200上。由此,通过第一张紧件900和第二张紧件1010的设置可以在安装矫正时,通过调节第一张紧件900和第二张紧件1010进行张拉,由此,矫正第一柱体100和第二柱体200的安装。
42.更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斜拉条30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张紧件1020,第二斜拉条40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张紧件1030,第一张紧件900和第二张紧件1010均可拆卸安装在第一柱体100上,第三张紧件1020和第四张紧件1030均可拆卸安装在第二柱体200上。
43.更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张紧件900、第二张紧件1010、第三张紧件1020和第四张紧件1030均为花篮螺栓。
44.更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柱体100朝向第二柱体20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第二柱体200朝向第一柱体10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连接件700和第四连接件800。第一连接件500临近第一柱体100的顶部,第二连接件600临近第一柱体100的底部,第二连接件700临近第二柱体200的顶部,第四连接件800临近第二柱体200的底部。第一斜拉条300的一端可拆卸安装在第一连接件500上,第一斜拉条300的另一端可拆卸安装在第四连接件800上。第二斜拉条400的一端可拆卸安装在第二连接件600上,第二斜拉条400的另一端可拆卸安装在第二连接件700上。由此,方便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斜拉条300和第二斜拉条400的安装。
45.更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系杆1040,系杆104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500可拆卸连接你,系杆1040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600可拆卸连接。由此,通过在第一柱体100和第二柱体200之间设置系杆1040可以进一步的提升支撑性能。
46.更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系杆1040与第一连接件500的连接处位于第一斜拉条300与第一连接件500的连接处的上方位置。系杆1040与第二连接件700的连接处位于第二斜拉条400与第二连接件700的连接处的上方位置。系杆1040通过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与第一连接件500、第二连接件600连接,一斜拉条和第二斜拉条400均通过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与第一连接件500、第二连接件600连接、第二连接件700和第四连接件800连接。由此,进一步的优化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和连接性能。
4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500、第二连接件600、第二连接件700和第四连接件800均成板状。
48.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500的板面、第二连接件600的板面、第二连接件700的板面和第四连接件800的板面均沿第一柱体100的轴线方向竖直设置。
49.此处,还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500的板面上开设有两个连接孔和一个安装孔,系杆1040的两端均成板状结构,系杆1040两端的板面上均开设有两个通孔,两个通孔与两个安装孔一一对应设置,以使系杆1040和第一连接板可以通过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进行连接。第一斜拉条300上的第一张紧件900可以通过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贯穿安装孔与第一连接件500固定。第二连接件700的结构和第一连接件500的结构相同。
5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700相对设置,第二连接件600和第四连接件800相对设置。
5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系杆1040的直径d的取值范围为:160mm≤d≤200mm。
52.更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系杆1040的直径d的取值为180mm。
5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柱体100背离第二柱体200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柱体时,第一柱体100朝向第三柱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五连接件和第六连接件,且第五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500相对设置,第六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600相对设置。第三柱体朝向第一柱体100的一侧设置有第七连接件和第八连接件,且第七连接件与第五连接件相对设置,第八连接件与第六连接件相对设置。第五连接件和第八连接件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三斜拉条,第六连接件和第七连接件之间固定有第四斜拉条。且第五连接件和第七连接件之间也固定有系杆1040。且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再继续增加柱体的数量时,柱体与柱体之间的结构可以安装上述的结构设置。
54.以上已经描述了本技术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