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桁架安装用临时支撑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79846发布日期:2022-10-29 03:11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桁架安装用临时支撑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组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桁架安装用临时支撑组件。


背景技术:

2.在对管桁架进行安装时,一般通过临时支撑架对管桁架进行支撑,现有的支撑组件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但仍有一些需要改进。
3.在管桁架进行安装时,由于一般的管桁架较大,且管桁架较长,在安装时,为了提高安装的稳定时,一般通过临时支撑架对管桁架进行支撑,在使用临时支撑架时,一般先将支撑架立起,使管桁架上端对管桁架进行推动,在对管桁架安装时进行临时支撑,但由于在进行管桁架安装时,地面可能不平整,并且可能会存在落差,在进行架设管桁架时,可能需要使用其他物品垫在临时支撑架下端,从而保证临时支撑架与地面接触一侧平整,由于需要通过使用其他物品垫在临时支撑架下端,可能使得临时支撑架安装较为繁琐,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管桁架安装用临时支撑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桁架安装用临时支撑组件,通过地脚带动套壳在支撑杆表面移动,使地脚与地面贴合,并且通过螺母贯穿套壳和支撑杆后,螺母与螺栓进行螺纹配合,从而将对地脚进行固定,通过对地脚进行调节,使支撑杆可以落差较大的地面上进行放置,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管桁架安装用临时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地脚和托板,所述支撑杆两侧端部分别设置有地脚和托板,所述地脚表面设置有套壳,且套壳套设在支撑杆表面,所述支撑杆表面皆对称开设有滑槽,且滑槽内嵌有滑块,所述滑块固定在套壳内壁上,所述套壳内部设置有垫板,且垫板与套壳内壁之间抵接有第一弹簧,所述垫板表面与支撑杆贴合,所述套壳端部皆对称设置有加固装置,且加固装置贯穿有螺栓,所述螺栓端部安装有螺母,所述支撑杆末端开设有滑套,且滑套内嵌有套杆,所述套杆端部固定有托板,所述套杆表面套设有夹板。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固装置包括套管、限位杆、加强套和第二弹簧,所述套壳端部对称连接有套管,且套管中部贯穿有加强套,所述加强套端部穿过支撑杆一侧;
7.所述套管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两端分别抵接在限位杆和套壳之间,所述限位杆中部贯穿套管,所述限位杆端部固定在加强套上。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强套端部固定有垫环,且垫环与螺栓相互贴合。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板表面固定有第二固定环,且第二固定环表面缠绕有连接绳,且连接绳端部缠绕在固定在支撑杆表面的第一固定环上。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1.1、该管桁架安装用临时支撑组件设置有套壳、螺栓和螺母,通过套壳套设在支撑杆底端,套壳在支撑杆表面移动,使套壳带动地脚移动,使地脚与地面贴合,并且通过螺母贯穿套壳和地脚,且螺母和螺栓进行螺纹配合,将地脚位置固定,当支撑杆在地面不平整的地方使用时,通过地脚进行调节,使支撑杆保持平整,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12.2、该管桁架安装用临时支撑组件设置有夹板、套杆和滑套,通过拉动夹板,夹板从托板和支撑杆之间移出,使夹板不再对托板进行支撑后,托板在重力的作用下,托板下降,托板与支撑杆贴合,通过托板与支撑杆贴合,使支撑杆和地脚与管桁架之间产生间隙,方便将支撑杆从管桁架下端移出,提高装置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杆和套壳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其中:1、支撑杆;2、地脚;3、托板;4、垫板;5、滑槽;6、套壳;7、螺母;8、螺栓;9、第一弹簧;10、垫环;11、套管;12、限位杆;13、加强套;14、第二弹簧;15、夹板;16、套杆;17、滑套;18、第一固定环;19、连接绳;20、第二固定环;21、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20.实施例:
21.请参阅图1-5,一种管桁架安装用临时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1、地脚2和托板3,支撑杆1两侧端部分别设置有地脚2和托板3,地脚2表面焊接有套壳6,且套壳6套设在支撑杆1表面,套壳6端部皆对称设置有加固装置,且加固装置贯穿有螺栓8,螺栓8端部螺纹安装有螺母7;
22.当需要对地脚2与地面进行调节时,先拉动地脚2,地脚2带动套壳6在支撑杆1表面进行移动,将地脚2与地面贴合,当地脚2移动到合适位置后,将螺栓8贯穿支撑杆1和套壳6,同时通过加固装置对螺栓8进行加固,当螺栓8穿过支撑杆1和套壳6后,在螺栓8 端部螺纹安装有螺母7,通过螺栓8和螺母7相互靠近,将螺栓8固定在支撑杆1和套壳6上,从而将地脚2的位置固定,使支撑杆1可以放在不同平面的地面上。
23.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杆1末端开设有滑套17,且滑套17内嵌有套杆16,套杆16端部焊接有托板3,套杆16表面套设有夹板15;
24.通过该设计,当需要将支撑杆1从管桁架下端取出时,先拉动夹板15,夹板15在支撑杆1和托板3之间移动,当夹板15从支撑杆1 和托板3之间取出后,夹板15不再对托板3进行支撑后,托板3在重力的作用下,托板3带动套杆16在滑套17内移动,使托板3与支撑杆1贴合,并且托板3不再与管桁架表面贴合后,托板3与管桁架之间产生间隙,从而方便将支撑杆1和托板3从管桁架表面移出。
25.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固装置包括套管11、限位杆12、加强套13 和第二弹簧14,套壳6端部对称焊接有套管11,且套管11中部贯穿有加强套13,加强套13端部穿过支撑杆1一侧;
26.套管11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14,第二弹簧14两端分别抵接在限位杆12和套壳6之间,限位杆12中部贯穿套管11,限位杆12端部焊接在加强套13上;
27.通过该设计,通过螺栓8贯穿支撑杆1、套壳6和加强套13后,将螺母7螺纹安装在螺栓8表面后,螺栓8和螺母7相互靠近,螺母 7和螺栓8推动加强套13在套管11内移动,使加强套13端部插入支撑杆1内,加强套13对螺栓8进行加固,并且当加强套13移动时,加强套13带动限位杆12在套管11表面开设的缺口内移动,同时限位杆12挤压第二弹簧14,第二弹簧14发生弹性形变,当螺母7从螺栓8移出后,第二弹簧14弹性形变恢复,第二弹簧14通过限位杆 12带动加强套13在套管11内移动,使加强套13在套管11内,使加强套13从支撑杆1内脱出,加强套13进入套管11内,从而不再需要手动将加强套13从支撑杆1内取出。
28.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套13端部焊接有垫环10,且垫环10与螺栓8或螺母7相互贴合;
29.通过该设计,通过垫环10设置为圆环形,当螺栓8端部的凸块和螺母7表面与垫环10贴合后,增加螺栓8和螺母7的摩擦力与加强套13之间的摩擦力,避免螺母7和螺栓8松动。
30.在其他实施例中,套壳6内部设置有垫板4,且垫板4与套壳6 内壁之间抵接有第一弹簧9,垫板4表面与支撑杆1贴合;
31.通过该设计,当支撑杆1在套壳6内移动时,支撑杆1推动垫板 4移动,垫板4挤压第一弹簧9,第一弹簧9发生弹性形变,使垫板 4对支撑杆1进行避让,当套壳6固定在支撑杆1表面后,通过第一弹簧9弹性形变恢复,第一弹簧9推动垫板4移动,垫板4与支撑杆 1表面贴合,使第一弹簧9通过垫板4托动支撑杆1,从而对支撑杆 1进行托动,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32.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杆1表面皆对称开设有滑槽5,且滑槽5 内嵌有滑块21,滑块21焊接在套壳6内壁上;
33.通过该设计,当套壳6在支撑杆1表面移动时,套壳6带动滑块21在滑槽5内滑动,通过滑块21在滑槽5内滑动,使套壳6对支撑杆1进行限制,避免套壳6从支撑杆1表面脱落。
34.在其他实施例中,夹板15表面焊接有第二固定环20,且第二固定环20表面系结有连接绳19,且连接绳19端部系结在焊接在支撑杆1表面的第一固定环18上;
35.通过该设计,当夹板15从托板3和支撑杆1之间取出后,由于连接绳19两端分别系结在第二固定环20和第一固定环18上,且第二固定环20和第一固定环18分别固定在夹板15和支撑杆1上,从而当夹板15从托板3和支撑杆1之间取下后,第一固定环18、连接绳19和第二固定环20对夹板15进行限制,避免夹板15丢失。
3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
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