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支模支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57844发布日期:2023-01-17 16:22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支模支撑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高支模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支模支撑机构。


背景技术:

2.高支模是指支模高度大于或等于八米时的支模作业,建筑工程和公共建筑的共享空间等高大厅堂楼盖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都需要应用到高支模体系。高支模中的支撑钢管在组装使用过程中支钢管的相对位置需要保持稳定支撑,在实际使用时,当不同支钢管之间的距离不同,要更换不同尺寸的高支模,使得高支模的通用性和灵活性不断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高支模支撑机构,能够实现控制支撑架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方便对相邻两支钢管之间进行拉紧支撑,保证高支模自身的稳定性。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支模支撑机构,包括通过第一销轴组件铰接在一起的两个支撑架,在两个支撑架铰接处套设有中间框,且第一销轴组件的两端延伸出中间框;
5.所述中间框一侧设置有两个竖板,两个竖板上设置有螺纹筒,所述螺纹筒两端螺纹连接有丝杆,两个丝杆端部设置有连接块,两个所述连接块同一侧设置有移动杆;
6.所述移动杆的端部转动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支撑架上设置的导向槽滑动连接;
7.所述支撑架两端通过第二销轴组件活动连接有用于夹持支钢管的夹持部。
8.可选的,所述夹持部包括与第二销轴组件连接的第一定位夹以及与第一定位夹通过合页铰接的第二定位夹,所述第一定位夹与第二定位夹扣合在一起用于夹持支钢管。
9.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夹与第二定位夹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朝内凹陷的弧形槽。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夹一侧设置有活塞筒,所述活塞筒内壁设置有活塞定位组件,
11.所述活塞筒与设置于中间框上的活塞框相连通。
12.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框内壁与活塞板滑动连接,所述活塞板上端设置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贯穿活塞框后的端部设置有控制板。
13.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杆位于活塞框内的这一段上设置有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的顶端与活塞框内壁连接,所述弹性组件的底端与活塞板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夹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夹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的位置和尺寸分别与第二定位板的位置和尺寸相对应。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均开设有定位孔,所述活塞定位组件用于与定位孔配合插接。
16.可选的,所述移动杆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上设置有导向块。
17.可选的,所述竖板通过设置的第一轴承与螺纹筒转动连接。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9.1.通过设置中间框、第一销轴组件、支撑架、丝杆、螺纹筒、导向块和导向槽,能够实现控制支撑架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方便对相邻两支钢管之间进行拉紧支撑,使本装置自身可调长度同时可对支钢管进行支撑,保证高支模自身的稳定性。
20.2.通过设置活塞筒、活塞定位组件、定位孔、第一定位夹、第二定位夹、活塞框和活塞板,能够实现对第一定位夹和第二定位夹的定位,保证第一定位夹和第二定位夹稳定夹持在支钢管表面,保证本装置的组装使用过程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竖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活塞框的剖面示意图;
25.图中:1、支撑架;2、第一销轴组件;3、中间框;4、导向槽;5、竖板;6、第一轴承;7、螺纹筒;8、丝杆;9、连接块;10、移动杆;11、转轴;12、第二轴承;13、导向块;14、第二销轴组件;15、第一定位夹;16、合页;17、第二定位夹;18、第一定位板;19、第二定位板;20、定位孔;21、活塞定位组件;22、活塞筒;23、活塞框;24、活塞板;25、活塞杆;26、弹性组件;27、控制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一种高支模支撑机构,如图1-4所示,包括通过第一销轴组件2铰接在一起的两个支撑架1,在两个支撑架1铰接处套设有中间框3,且第一销轴组件2的两端延伸出中间框3,通过设置中间框3对第一销轴组件2进行支撑和放置,中间框3朝外的一面间隔设置有两个竖板5,竖板5通过设置的第一轴承6与螺纹筒7转动连接,螺纹筒7两端螺纹连接有丝杆8,两个丝杆8端部设置有连接块9,两个连接块9同一侧分别设置有一移动杆10;通过设置第一轴承6实现对螺纹筒7的支撑和限位,保证螺纹筒7可顺利稳定转动。
28.通过设置螺纹筒7和丝杆8,螺纹筒7转动的同时可控制丝杆8向前移动,实现控制两移动杆10相互远离或相互靠近移动。实际使用时,根据高支模的固定需要,将支撑架1设定相应的开合角度,匹配尺寸、长度相一致的移动杆10,然后控制丝杆8向前移动,将丝杆8的顶端移动至与移动杆10、连接块9相匹配的位置,使用相应固定组件,将丝杆8和连接块9固定连接,能够对支撑架1起到支撑固定作用,实现对高支模的固定。
29.两个移动杆10朝内的一侧均设置有一转轴11,转轴11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轴承12,能够使导向块13围绕移动杆10转动,以方便把导向块13放入导向槽4,工作原理类似于
机械领域常用的t型螺母、螺栓对t型铝材的固定,第二轴承12和转轴11实现对移动杆10与导向块13之间连接,保证移动杆10移动的同时导向块13与导向槽4之间保持滑动,第二轴承12的背面设置有导向块13,支撑架1的两端通过第二销轴组件14连接有用于夹持支钢管的夹持部。
30.如图1所示,夹持部包括与第二销轴组件14连接的第一定位夹15以及与第一定位夹15通过合页16铰接的第二定位夹17,通过设置第二销轴组件14,使第一定位夹15与支撑架1之间保持活动连接,方便第一定位夹15与支钢管之间保持接触,其中,第一定位夹15与第二定位夹17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朝内凹陷的弧形槽,第一定位夹15与第二定位夹17扣合后,两个弧形槽对接在一起形成的结构用于与支钢管形状相适配;第一定位夹15朝外的一侧设置有活塞筒22,活塞筒22的内壁设置有活塞定位组件21,活塞定位组件21在压力作用下能从活塞筒22朝向第二定位板19一侧设置的活塞孔中延伸出,通过设置活塞筒22和活塞定位组件21,活塞筒22气压变化的同时可控制活塞定位组件21进行左右方向移动,方便控制活塞定位组件21与定位孔20保持连接或分离,活塞筒22与设置于中间框3朝内一侧的活塞框23相连通。
31.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定位夹15朝外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定位板19,第二定位夹17朝外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板18,通过设置第一定位夹15和第二定位夹17,可夹持在支钢管表面,实现本装置与高支模之间的组装,第一定位板18的位置和尺寸分别与第二定位板19的位置和尺寸相对应。
32.如图2和图4所示,活塞框23内设置有活塞板24,且活塞板24与活塞框23内壁滑动连接,活塞板24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活塞杆25,活塞杆25延伸出活塞框23的端部设置有控制板27;在位于活塞框23内的这一段活塞杆25外周设置有弹性组件26,弹性组件26的顶端与活塞框23内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弹性组件26的底端与活塞板2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活塞板24、活塞框23和控制板27,控制板27向上移动的同时可带动活塞板24移动,活塞板24可将活塞筒22中气体抽取至活塞框23内,实现控制活塞定位组件21与定位孔20的分离,活塞板24向下移动将活塞筒22中气体挤压转移至活塞筒22内,实现控制活塞定位组件21与定位孔20的接触,通过设置的弹性组件26能保持活塞板24下压状态,使活塞定位组件21与定位孔20保持插接状态。
33.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定位板18和第二定位板19均开设有定位孔20,活塞定位组件21用于与定位孔20配合插接。导向块13与导向槽4内壁滑动连接,导向槽4开设在支撑架1朝外的一侧,导向槽4和导向块13均设置为t形,通过设置导向槽4和导向块13,导向块13设置为t形,即保证导向块13与支撑架1之间的连接,又可顺利在导向槽4内滑动。
34.下面参照图1-4并结合上述结构技术特征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高支模支撑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介绍:
35.s1、当需要使用本装置时,首先拉动控制板27向上移动,此时控制板27带动活塞板24向上将活塞筒22内部气体抽吸进入活塞框23内,此时活塞定位组件21移动至活塞筒22内,随后直接将第一定位夹15和第二定位夹17放在对应支钢管位置,随后本装置可松开控制板27;
36.s2、此时控制板27和活塞板24向下移动,活塞板24将活塞框23内部气体挤压进入活塞筒22内,同时活塞定位组件21插入对应定位孔20内,然后控制螺纹筒7转动,此时螺纹
筒7中丝杆8移动;
37.s3、同时两移动杆10相互靠近移动,此时上下两支撑架1相互靠近转动,实现控制定位夹对支钢管的稳定支撑和限位,此时完成对本装置的组装。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9.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