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梁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74234发布日期:2022-11-05 04:04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横梁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横梁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2.楼板的使用中,在楼板下方设有用于支撑楼板的立杆,楼板底部还设有横梁。针对横梁还需设计用来支撑横梁的支撑结构,如何设计一种能够从下方支撑横梁的结构,是本领域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横梁支撑结构,能够有效地支撑横梁。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横梁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楼板底部的横梁,所述横梁支撑结构包括:两个槽钢,两个所述槽钢的长度方向互相平行,且两个所述槽钢的开口方向相背;至少两个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构造为将两个所述槽钢相互连接,且所述安装组件与楼板下方的立杆连接;第一移动连接组件,可移动地连接在两个所述槽钢上;以及支撑杆,与所述第一移动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支撑杆与楼板底部的横梁连接。
5.本方面在使用时,楼板下方立设有多根立杆,横梁支撑结构连接在不同的立杆之间,两个槽钢可以拉住立杆,使得立杆能够达到更好的支撑效果。通过槽钢上方的可移动的第一移动连接组件,可以精准地调节支撑杆的位置,使得支撑杆可以精确地对准楼板下方的横梁,或者可以使得支撑杆可以精准地对准横梁的某个位置,从而可以对横梁进行更好的支撑。本方面能够使得该横梁支撑结构的支撑工作更加灵活,可以方便地调整第一移动连接组件的位置,进而调整支撑杆对横梁的支撑位置,以达到所需要的支撑效果。
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移动连接组件包括:第一中部支撑件,插接在两个所述槽钢之间的区域中。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移动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夹持件,构造为分别与两个所述槽钢滑动连接。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具有夹持区域,所述第一夹持件构造为将所述槽钢的翼板夹持在所述夹持区域中。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件上具有锁紧孔,所述锁紧孔连通至所述夹持区域;其中,所述第一移动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一螺栓,穿入所述锁紧孔并与所述槽钢抵接或远离。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中部支撑件具有插孔,所述插孔的尺寸与所述支撑杆的尺寸相互匹配。
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中部支撑件具有径向螺孔,所述径向螺孔连通至所述插孔;其中,所述第一移动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二螺栓,旋合在所述径向螺孔中。
12.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组件包括:连接板,分别与两
个所述槽钢的翼板连接;以及夹具,连接在所述连接板上,所述夹具构造为与所述立杆可拆卸连接。
13.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二移动连接组件,可移动地连接在两个所述槽钢上,且所述第二移动连接组件和所述第一移动连接组件相对设置在两个所述槽钢的相对两侧上。
14.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移动连接组件包括:第二中部支撑件,插接在两个所述槽钢之间的区域中;以及第二夹持件,构造为分别与两个所述槽钢滑动连接。
附图说明
15.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横梁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横梁支撑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7.图3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横梁支撑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8.图4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横梁支撑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9.图5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横梁支撑结构的一种实际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1.实例性横梁支撑结构
22.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横梁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横梁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楼板底部的横梁,如图1所示,横梁支撑结构包括两个槽钢1、至少两个安装组件2、第一移动连接组件3以及支撑杆4。
23.两个槽钢1的长度方向互相平行,且两个槽钢1的开口方向相背。安装组件2构造为将两个槽钢1相互连接,且安装组件2与楼板下方的立杆5连接。第一移动连接组件3可移动地连接在两个槽钢1上。支撑杆4与第一移动连接组件3可拆卸连接,支撑杆4与楼板底部的横梁连接。
24.本实施例在使用时,楼板下方立设有多根立杆5,横梁支撑结构连接在不同的立杆之间,两个槽钢1可以拉住立杆5,使得立杆5能够达到更好的支撑效果。通过槽钢1上方的可移动的第一移动连接组件3,可以精准地调节支撑杆4的位置,使得支撑杆4可以精确地对准楼板下方的横梁,或者可以使得支撑杆4可以精准地对准横梁的某个位置,从而可以对横梁进行更好的支撑。
25.本实施例能够使得该横梁支撑结构的支撑工作更加灵活,可以方便地调整第一移动连接组件3的位置,进而调整支撑杆4对横梁的支撑位置,以达到所需要的支撑效果。
26.图2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横梁支撑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移动连接组件3包括第一中部支撑件31,第一中部支撑件31插接在两个槽钢1之间的区域中。插接在槽钢1之间的第一中部支撑件31,可以为两个槽钢1从中
间提供支撑,避免两个槽钢1相内弯折。
27.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移动连接组件3包括第一夹持件32,第一夹持件32构造为分别与两个槽钢1滑动连接,滑动连接的第一夹持件32可以实现第一移动连接组件3的位置可变。
28.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夹持件32具有夹持区域,第一夹持件32构造为将槽钢1的翼板夹持在夹持区域中。
2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夹持件32上具有锁紧孔,锁紧孔连通至夹持区域。其中,第一移动连接组件3还包括第一螺栓33,穿入锁紧孔并与槽钢1抵接或远离。当需要锁定第一移动连接组件3在槽钢1上的位置时,转动第一螺栓33使得第一螺栓33与槽钢抵紧。当需要调整第一移动连接组件3在槽钢1上的位置时,转动第一螺栓33使得第一螺栓33远离槽钢。
30.图3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横梁支撑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中部支撑件31具有插孔311,插孔311的尺寸与支撑杆4的尺寸相互匹配。第一中部支撑件31具有径向通孔,径向通孔连通至插孔311。第一移动连接组件3还包括第二螺栓34,第二螺栓34旋合在径向通孔中。通过第二螺栓34可以锁紧插入插孔311的支撑杆4。具体的,可以在第一中部支撑件31上设置多个径向通孔,以达到更好的锁紧效果。
31.图4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横梁支撑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安装组件2包括连接板21以及夹具22,连接板21分别与两个槽钢的翼板连接,具体的,连接板21可以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与翼板连接。夹具22连接在连接板21上,夹具22构造为与立杆5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夹具22可采用常见的钢管夹具,例如夹具可以包括两个铰接的分体,通过螺栓可以调节两个分体之间的夹持区域的大小,进而可以夹紧立杆5。
32.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21可以具有通孔,并且夹具22的位置与通孔的位置对应,使得立杆5可以穿过通孔并且被夹具22夹住。并且,设置通孔在连接板21上的位置,使得穿过通孔的立杆5可以从两个槽钢之间穿过,位于两个槽钢之间的立杆5可以从中间支撑两个槽钢,避免两个槽钢向内弯曲。
33.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横梁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二移动连接组件6,第二移动连接组件6可移动地连接在两个槽钢上,且第二移动连接组件6和第一移动连接组件3相对设置在两个槽钢的相对两侧上。
34.本实施例在使用时,槽钢1下方的可移动的第二移动连接组件6上可以安装支撑杆4,槽钢1下方的支撑杆4可以用来支撑在地面上,或者可以支撑在下方的其他的横梁支撑结构上。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槽钢1下方的可移动的第二移动连接组件6的位置,从而使得支撑杆4的支撑位置更加灵活。
35.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移动连接组件6包括第二中部支撑件61以及第二夹持件62。第二中部支撑件61插接在两个槽钢1之间的区域中,第二夹持件62构造为分别与两个槽钢1滑动连接。
36.本实施例在使用时,插接在两个槽钢1之间区域的第二中部支撑件61,可以从中间支撑住两个槽钢1,避免两个槽钢1向内弯曲。
37.图5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横梁支撑结构的一种实际使用示意图。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连接在槽钢1上方的第一移动连接组件3上连接有支撑杆4,支撑杆4的顶部与楼板10底部的横梁11连接以支撑横梁11。连接在槽钢1下方的第二移动连接组件6上连接有支撑杆4,槽钢1下方的支撑杆4与地面接触,使得地面可以为该横梁支撑结构起到支撑作用。
38.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技术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39.本技术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40.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的装置和设备中,各部件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技术的等效方案。
41.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技术。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因此,本技术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4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